概括与提炼蔡永辉.docx
《概括与提炼蔡永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括与提炼蔡永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概括与提炼蔡永辉
二轮工作室编制专题
概括与提炼(蔡永辉)
【专题概述】
概括能力,指的有三层能力:
①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
②用简明扼要的语文(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
③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
从认识的角度说,概括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从思维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达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含蓄到直白,从间接到直接,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
概括的分类包括初级概括:
指对具体事物、事情进行分析、整理、分类、综合并初步归类。
即在感知和表象水平上概括。
如归纳段意或归纳主要内容。
还有高级概括:
指把事物、事情进一步归纳、综合到本质的概括。
即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在高考能力要求中,概括题常见的题型有:
(1)语言表达的条件压缩与概括
(2)诗歌的形象与情感
(3)文学类文本内容的归纳(散文、小说)
(4)材料题的要点概括(文科加试题)
(5)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的要点概括
【典题分析】
【例题1】(04卷)
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不超过50个字)(4分)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
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
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
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参考答案】
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规律与技巧】
本题可以综合运用以下方法:
(一)概括要素法:
【注意】当题目要求简要概括或一句话概括的时候,可直接使用句型:
“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概括特征法:
找出文本中各个对象的特征(或观点)并提炼。
(三)提取重组法:
把文本中出现的主要特征提取出来,重新组合成句。
我们可以用以下表格示意:
主动性对象
事件
被动性对象
范文澜翦伯赞
认为
中国西周进入封建社会/西周封建论
郭沫若
认为
中国战国进入封建社会/战国封建论
尚钺
认为
中国魏晋进入封建社会/魏晋封建论
【例题2】(09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
【参考答案】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规律与技巧:
诗歌中的形象概括不能脱离文本,题目问: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在作答时一要结合诗歌上下句,二要用结构相同的句式来表达。
主要运用
(1)摘录概括法和
(2)变句概括法(有的阅读材料所要概括的句子零散重复,这就需要对原文句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以不改变原文内容、不遗漏原文信息为前提)
【例题3】(04卷)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jb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不超过30个字)(4分)
【参考答案】
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4分)
【参考答案】
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3.(6分)⑴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参考答案】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规律与技巧:
(1)引用概括法:
【说明】在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时候,还可以看该段落中有没有中心句,如果有,可以直接引用来概括该段主要内容。
如第一问。
(2)概述法。
如果有时候某部分的意思很难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那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
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
如第二问
【例题4】(08卷)实用类文本(选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
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
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
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
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
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
因此:
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
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勣,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
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
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
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
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6分)
【答案】
⑴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⑵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⑶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⑷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6分)
【答案】
⑴好学精神:
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⑵治学方法得当:
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⑶广泛交游,视野开阔:
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规律与技巧:
(1)注意几种问法:
“哪几种”“简要概括”“具体说说”“概括……的具体表现”前两种只要提纲式表述,而后两种则要先概括后阐释,先抽象后具体。
(2)人物概括题常常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寻找原因。
如第二题。
【例题5】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
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
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
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
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
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
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
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1.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
(6分)
【答案】
有历史建筑(“独特的建筑风貌”、独特的建筑格局),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
【专题总结】
在阅读中做概括提炼题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解题:
1.标题诠释法,许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段的中心,应结合文段的内容对标题的含义进行阐释。
2.找中心句法,因为中心句有统领的作用,往往具有精炼概括的特点。
(摘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3.摘要法,文、段的意思总是多层次的,如果有主次之分,那就要找准主干去其枝叶,提取主要的省去次要的;如果是层层递进的,那就提取它最后归结的意思。
4.联合法,如果文章中段落、层次的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根据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它们联合起来,再简要概述。
(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
该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
5.词句整合法,文、段的主要意思,通常是通过重要的语句或关键的词语表达出来的。
我们善于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发现主要的语句,把这些相关的词语或语句重新整合,就可概括出主要意思。
归纳段意,一定要抓住每段的主要意思,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
为了做到这点,可指导学生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
6.概述法,如果有时候某部分的意思很难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那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
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
当然,在答题时,往往不是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和题干要求,进行整体把握,进行几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或综合使用。
同时要注意,对概括题作答的要求是准确、全面、简洁。
准确指的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理解命题者的设题考查意图,找准答题的角度和切入点。
全面是要求作答要完整,很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层意思,要避免浅尝辄止,只抓一点不顾其余。
简洁说的是作答的文字要求简练明白,流畅通顺,切忌词不达意和重复罗嗦。
【训练反馈】
【训练1】(05卷)
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
(4分)
一项名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学研究计划在北京启动。
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遗传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
如果说10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关注人类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项目则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
已有的遗传学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
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人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
⑴研究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个字)
⑵最终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参考答案】
⑴研究途径:
分析测试基因样本,研究人与人的遗传差异。
⑵最终成果:
绘制成人类迁徙地图。
【训练2】(11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分)
【参考答案】
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训练3】
(12卷)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
”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
“毕业,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
“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
“有多少?
”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
你能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
②于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
邮差先生拿着信,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
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
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4分)
【参考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6分)
【参考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
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训练4】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
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
命大,父母寄予厚望。
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
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
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
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
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
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
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
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
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
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
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
他说:
“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
”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
一次范曾对他说:
“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
”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
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
”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
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
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
非议。
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
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6分)
【参考答案】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2.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6分)
【参考答案】
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2分)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之门外;(2分)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2分)
【提示】“冰炭同炉”是文眼,答题时要搞清楚“冰”指的是什么,“炭”指的是什么。
【训练5】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在健康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能以剥夺农村为手段来发展自己。
因为城市并不必然代表先进,农村更不意味着落后。
工业区边界的推进和农田的退缩并非天然正当的。
如果单纯依据经济效率,则自然用地必然比不上农用地,而农用地又必然比不上工业和城市用地。
但这不是城市无止境地侵蚀农村的理由。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村的价值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增加。
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农村,是现代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
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于是人们渴望舒缓;城市拥挤,空间狭隘,于是人们向往农村的辽阔、宽广;城市繁华而嘈杂,于是农村的朴素、宁静变得格外可贵;城市过于人工化,于是农村自然风貌价值就越来越大。
洁净的农村,能够以可持续方式为城市提供净化服务、景观服务和其他宝贵的服务。
所以,推进健康的城市化,必须从狂热圈地中清醒过来,善待农村,反哺农村。
因此,考察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否健康,一定要看它与周边农村的关系是否和谐。
1.文中认为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城市不顾实际需要,狂热圈地。
2.农村对城市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5分)
【参考答案】
农村可以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农村能够以可持续方式为城市提供净化服务、景观服务和其他宝贵的服务。
【训练6】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为了改变我国科学研究原创能力薄弱的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原创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原创文化是一个国家科学创造能力的基础和条件,它旨在追求卓越,激励人们既要焕发自己的创造力,也要努力吸纳前人的思想。
原创文化提倡广泛交流、全面开放。
正如费孝通所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科学上的许多原创性成果都是在学者们的思想交流、观念碰撞中孕育产生的。
萧伯纳说得好:
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交换思想,每人就同时拥有了两种思想。
原创文化的精髓在于维护学术自由,这源于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