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6397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下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下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下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下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2.docx

《高二语文下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2.docx

高二语文下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2

(说明:

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一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裨将/大有裨益 囤粮/囤积居奇 纰缪/未雨绸缪

B.称职/称孤道寡 亲家/亲痛仇快 薄饼/日薄西山

C.对峙/有恃无恐 疏浚/怙恶不悛 朔风/横槊赋诗

D.龃龉/含英咀华 拜谒/残碑断碣 猝然/心力交瘁

解析:

选B。

A项分别读pí/bì、tún/tún、miù/móu。

B项分别读chèn/chēnɡ、qìnɡ/qīn、báo/bó。

C项分别读zhì/shì、jùn/quān、shuò/shuò。

D项分别读jǔ/jǔ、yè/jié、cù/cuì。

2.(2011年高考广东卷)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我国历代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自顾不暇。

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看来,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蔚为大观        B.自顾不暇

C.鱼目混珠D.诟病

解析:

选B。

“自顾不暇”指照顾自己都来不及,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语境中指作品繁多,应付不过来。

该词不合语境。

A项中“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C项中“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

D项中“诟病”指侮辱,后引申为指责或嘲骂。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久前正式发布的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全面系统地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的党的重要文件。

B.2月3日凌晨零时发生的沈阳皇朝万鑫国际大厦火灾事故的原因,系由燃放烟花引发外墙可燃物燃烧引起所致,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C.外交部发言人洪磊8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尊重苏丹南方公投结果,希望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继续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维护苏丹的和平与稳定。

D.2010年,解放军军演安排频密,这些大大小小的军事演习、演练活动,均是为了提升我军体系作战能力、联合作战能力等核心军事能力的基本要素开展的。

解析:

选A。

B项,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应在“互谅互让”后加上“的原则”;D项,成分赘余,应去掉“的基本要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星小学门卫王然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校园人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

________。

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①④⑤②③⑥     B.②⑥①④⑤③

C.③⑥②①⑤④D.⑤③②⑥①④

解析:

选D。

从所给的语句内容上看,应该是两两对句,其中③⑤很明显应该连在一起,而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排除A、C项,从B项看②句显然与文段接不上。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超然台记

苏 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谓求祸而辞福   辞:

避开

B.岁比不登登:

登高

C.背湖山之观观:

景色

D.而吊其不终吊:

哀叹

解析:

选B。

登:

成熟、丰收、五谷丰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选C。

C项“而”均表顺接,“接着”,“然后”。

A项①“为了”,表动作,行为的目的,②“向”,“对”,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B项①介词,相当于“于”,②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D项①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②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

7.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超然”心态的一项是(3分)(  )

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②美恶之辨战乎中 ③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④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⑤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⑤⑥D.①④⑥

解析:

选D。

②③句不能表现超然,排除即可。

8.下列对原文内容和技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节反映了作者的荣辱同忧乐的随意自适的心态。

开头扣题,显示了全文的感情倾向。

B.第二节论述了人游于物内,受困于物,从而导致争名夺利,这是人生悲哀。

C.第三节开头描写胶西环境险恶是为后文“乐哉游乎”作铺垫。

D.为表明安然超然的心境,作者就把经过修葺的这个高台命名为“超然台”。

解析:

选D。

“超然台”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子由)命名的。

9.断句与翻译。

(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4分)

台 高 而 安 深 而 明 夏 凉 而 冬 温 雨 雪 之 朝 风 月 之 夕 余 未 尝 不 在 客 未 尝 不 从 撷 园 蔬 取 池 鱼 酿 秫 酒 瀹 脱 粟 而 食 之 曰 乐 哉 游 乎!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2)①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②我已经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作风的钝拙。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就都可使人快乐,不是必须有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辨别在胸中争斗,摈弃和选取的选择在眼前交错,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

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

这是外物蒙蔽人呀!

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来没有大小之别,如果从事物的内部来观察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们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

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斗,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钱塘调任胶西,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安逸,忍受着骑马坐车的劳累;离开了雕墙画栋的华美住宅,而栖身在毫无装饰的陋室里;远离了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种满桑麻的原野。

刚到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狱讼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当然会怀疑我不快乐。

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苍白的,也一天天变黑了。

我已经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作风的钝拙。

于是,修整官府的花园,清洁庭院和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使这里暂时完好起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就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时常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从台上向南望去,耳山和常山在云中出没,时隐时现,若近若远,那里或许有隐居着的君子吧?

台的东面则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

向西望去,穆陵关隐约可见,宛如一座城堡,姜太公、齐桓公的遗业,还应该有留存的。

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

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平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冬暖夏凉。

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这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

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

用来说明我是一个无论到哪儿都不会不快乐的人,因为我能够超然于物外啊!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7分)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请结合原诗,分析诗人的形象。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诗的尾联进行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晚年”一词可见,诗人对自己以前的生活感到厌烦,更加喜爱现在的隐居生活。

“松风”“山月”皆有高洁之义,诗人迎着松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映照下独坐弹琴,悠然自得,人和物仿佛融为一体。

可见诗人是一个追求隐逸生活、喜爱闲适情趣的人。

(2)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题目中的“酬”字,妙在以不答作答:

你要问有关人生困窘和发达的道理吗?

听一听那河浦深处传来的渔歌吧。

末句五个字,淡淡地勾勒出一幅画面,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自由自在、乐天知命的逍遥快乐,并以此结束全诗,含蓄而富有韵味。

参考译文: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____________,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答案:

(1)骐骥一跃 功在不舍

(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3)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4)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韩愈与古文运动

汉朝的时候,官府文告力求“典雅”,以致地方官吏也不能读懂。

六朝以骈文为正宗,这几百年间的上行下效,使得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还以口语的自然气势为基础的散文一脉,几乎断绝。

六朝的杰出诗人们虽然曾经反对当时绮靡的诗体,然而并没有大张旗鼓。

初唐四杰也是反对六朝的“宫体诗”的,然而也没有发起一个恢复先秦诸子至司马迁的散文传统运动。

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韩愈起来大声疾呼,发起所谓“古文”运动。

此所谓“古文”,就是先秦诸子到司马迁的传统散文。

韩愈的“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的观念,和他的“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是相为表里的,也可以说是前者服从于后者,所以韩愈自己说:

“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使得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而不能像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那样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

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

话虽这么说,我们仍然不能把韩愈的功绩估计得太低。

在韩愈之前,隋朝、初唐、盛唐时期,都有过“古文”的名家,可是他们没有像韩愈那样有意识地发起一个运动,因此,“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词也就不能不落在韩愈身上了。

我们还应当说,“古文”运动是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而出现的。

安史之乱后,反现实主义的文学又渐渐抬头。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颓风而发的,并且力图重振汉魏“乐府”。

但是,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的努力,到第九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有后继无人的危险。

正当这时候,韩愈的“古文”运动却并未跟着韩愈、柳宗元的去世而消歇,而是渐渐地确立和稳固起来,它扭转了三百年来“文”“笔”的成见,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于是“古文运动”以及“古文”,在宋朝为欧阳修等所扩大而赢得普遍的承认。

到了明朝,“前七子”又拿来反对当时的“台阁体”——形式主义的宫廷文学。

从韩愈到李梦阳,“古文”运动都是有着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的积极意义。

但是,从韩愈到李梦阳,他们又都逃不出同样的矛盾:

他们反对形式主义,但他们自己也陷入于另一种形式主义之中。

韩愈的文体“解放”运动是有进步意义的——尽管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文体“解放”的进步意义,而只是“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但是,也正因为韩愈自己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文体”解放(用韩愈自己的话,就是所谓复归自然)的真正意义,那就势所必然地也不会真正认清楚“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

结果,他错误地把先秦诸子的散文当做目标,而把模仿先秦诸子作为方法。

韩愈只看到先秦诸子的散文比骈文自然得多,却不知道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能够那样自然,是力求接近当时的口语之故。

韩愈的时代,距离先秦诸子的时代已经有一千多年,其通用的语法、语汇、语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而韩愈所欲“复”的“古”,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实在和骈体同样地难懂。

这是韩愈所不曾理解,或者是不在他的考虑之中的。

因此,在我们看来,反对形式主义的韩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茅盾《夜谈偶记》,有删改)

12.下面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

A.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一个以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文化传统为目标来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文体解放”运动。

B.在韩愈之前,也出现过反对“台阁体”这种形式主义宫廷文学的“古文”名家,但他们却都没能像韩愈那样发起运动。

C.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等人都反对形式主义文风,但都陷入了另一种的形式主义之中。

D.在“古文运动”中,韩愈并没有真正认识“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因此也自然不会意识到“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

E.韩愈倡导文体改革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模仿先秦诸子散文,反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尊儒卫道。

解析:

选CE。

A项,应是“优秀的散文传统”。

B项,“台阁体”文学出现在韩愈之后的明代。

D项,因果关系颠倒,应为:

由于没有意识到“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因此必然不会真正认识“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

13.下列是作者对韩愈古文运动功绩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尊儒卫道。

B.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的文学。

C.把文体从骈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古文运动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E.提倡以接近人民口语为文体的散文。

解析:

选A。

A项,这不是“功绩”,而是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思想根源,也是造成他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

14.为什么说“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并没有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

(2)根本原因是韩愈“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

15.结合全文,完成以下两小题。

(4分)

(1)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末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要求符合行文的思路。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把文体从骈俪的桎梏中(或:

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解放出来。

②以接近人民的口语(或词汇、语法、语音)来创造新的为人民接受的散文。

(2)他自己却陷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之中。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好嘴杨八

冯骥才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疏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

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

杨七手艺高,只管闷头制汤;杨八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虽然里里外外只这两人,既是老板又是伙计,弄得却比大买卖还红火。

杨七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

一般茶汤是把秫米①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

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撒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撒一次芝麻。

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

他另一手绝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用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

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

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

可是,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捧。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到了需要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八那张好嘴了。

那次,李中堂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

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琢磨三天,难下决断,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便举荐出“杨家茶汤”,茶汤黏软香甜,好吃无险,众官员一齐称好,这便是杨八发迹的缘由了。

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饶有兴味,满心欢喜,身爽腹空,要吃点心。

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献上茶汤。

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

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赏。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八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发怒。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八的明白。

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

杨八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

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

“中堂大人息怒!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

明白过后便想,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了脏土。

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八心生喜欢,便说:

“不知者当无罪!

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

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

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

傻啦?

杨八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自此,扬八在天津城威名大震。

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杨八茶汤”了。

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

杨八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节选自《俗世奇人》,略作删减)

【注】 ①秫米:

秫,音shú。

高粱米。

16.从小说的题目看,主要人物应是“杨八”,但作者为什么还花费很多笔墨写杨七的“手艺好”及“两手绝活”?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