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6382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形势与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年度间《2008年11月一2009年10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6^^^^^^^

(一)两极格局解体

1.格局是指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规模和态势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消长。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废墟,战胜国的英国、法国也是遍体鳞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大膨胀起来。

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饧,对外贸易的32.5^,黄金储备总量的59免,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与此同时,美国还享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可企及的经济规模和市场;科技上遥遥领先于别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大髙于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正是凭借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其基本步骤是:

第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第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第二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苕"化贯顿森林体系"的瓦斛第二发展中国家石油^争引发的能源危机,,1乱1'^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

第三,美国逐渐陷人了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美、日、欧的经济实力消长明显。

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

1975年召开的第一次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

这个时期,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获得较快发展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阶段。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年增长率,不仅高于本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同一时期的增长速度。

例如,"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

另外在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亚的印度等,也都在快步发展。

但是,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却面临更加"边缘化"的危险。

〔3〉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

除了这三大区域化组织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闭遍布世界各地。

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如:

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所有这些说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I丘加速发展。

2^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

战后世界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半个世纪

(!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稚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

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

一是协凋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

这些^议或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

美国和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

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新的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

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

(!

)两极世界政治格局主要表现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闭间的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依仗经济军事实力试图独霸世界。

美国独霸世界的障碍主要来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382~

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

种重要形式。

1947年,美国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

1949年,美国又捉出"第四点计划",实质是利用援助的方式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渗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

之后,美国又拼凑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等,形成了美国控制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

1949年4月,美国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打肴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的旗号.实际匕是-个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

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与威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

1947年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纷纷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联成了一片。

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人了北约,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至此,在欧洲就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出现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世界政治形成了两极格局。

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厣开了激烈的斗争。

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和帝国主义阵营内部

矛盾的加剧,两大阵营的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争霸。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120世纪50年代屮期至60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

波匈事件、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提出的"戴维营精神"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美国在1962年的古巴事件中迫使苏联不得不从古巴撤退,说明苏联的实力还没有达到与美国势均力敌的程度,美国处于攻势地位。

2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军事力量方面大大改变了美国占优势的局面。

1972年苏联的军费超过了美国。

1975年欧安会正式承认战后雅尔塔体系所规定的苏联疆界,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1975年以后,苏联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特别是1979年竟公然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使其侵略扩张的行径达到了顶峰。

20世纪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转而处于守势,广阔的中间地带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双方争夺的重点领域是核优势地位。

美苏争霸处于苏攻美守的阶段。

3进人20世纪80年代,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态势,美国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的"尼克松主义"和战略收缩政策,重新采取强硬姿态,实施"新遏制政策",同苏联展开全面争夺。

20世纪80年代,苏联争霸的包袱越来越重,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

在军事方面的不断扩军备战和不断的军备竞赛升级,几乎拖垮了苏联。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这成为两极格局终结的先声。

41985年11月,美苏两国首脑举行日内瓦会晤,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

此后到1990年赫尔辛基首脑会晤为止,美苏两国首脑会晤了8次,达成了包括中导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协议。

其中1989年12月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因中苏关系破裂而解体。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中苏两党在和平过渡等理论问题上和如何评价斯大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

1958年以后,苏共把中苏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来。

1962年12月】5日一】964年7刀14日,中苏展开大论战。

1965年3月一5月,苏共一手操纵的莫斯科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共产主

~383~

义运动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为组织上的分裂,从此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屈服于苏联的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了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正当的民族权益。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阵营因美国、日本、西欧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四分五裂。

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独立自主的

倾向。

1958年法国戴高乐重新上台执政,在对外政策上推行"戴髙乐主义",反对一味追随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

他主张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力量,努力促进法德谅解,消除宿怨,以实现法德合作,作为西欧联合的轴心。

在与美国的关系上,反对美国充当欧洲霸主,要求在北约组织内与美国平分秋色。

当美国拒绝后,法国毅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维护法国的国防独立。

对苏实行和解政策。

不顾美国的反对,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主义",积极主张同苏联和东欧各国实行缓和和关系正常化的政策,正式承认民主德国,从1970年起先后同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奉行更符合德国利益的外交政策。

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政治上也提出相应的要求。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就要求修改日美安全条约以增强自己的独立地位。

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提出"亚洲自主外交",表明日美关系中日本地位的增强。

同时,日本通过持久谈判收回由美国占领的琉球及小笠原诸岛。

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两极格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

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11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

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4〕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社会停滞,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很大的改变,国际上美苏缓和,国内实行改革,但苏联国内改革困难重重。

1989—1990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导致雅尔塔体制崩溃,两极格局基本解体。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最后终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从而最终决定了旧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这次新旧格局转换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第二,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将会复杂得多,形成时间也要长得多。

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它没有足够的力量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都在争取在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相抗衡。

因此,~384~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

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时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

目前世界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

第三,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

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二)世界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相反,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发展。

其中,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

迄今,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执政时期提出的"一个目标"(美国领导地位)三个支柱"〈经济、安全、民主)的对外战略总构想,实行全球民主化的所谓"扩展战略",以及"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性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表明了美国在冷战后的战略,实质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人权"为旗帜.对外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

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是实施其战略的重大步骤。

小布什上台后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采取退出"反导条约"等一系列措施,13的依然在于实现其"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

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欧洲仍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

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随之突显。

作为欧盟首富的德国也加快了扮演大国的角色,努力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树立其大国形象。

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它立足亚太、着眼全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日美关系为基轴,通过与各国积极发展关系加强对话,向亚太和世界扩大势力和影响,以跻身于亚太与世界政治大国的行列。

俄罗斯经济、政治转轨基本完成,目前虽有许多困难,但从中长期看仍是一个世界大国。

它不甘于在国际政治中无所作为的局面,特别是普京任总统后,转而采取日趋强硬和独立的外交政策。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力量。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目的是为争取和平、稳定的、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从以上美国、巨^、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政策走向、力量对比可以看出,世界正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绝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原因在于:

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中国、俄罗斯坚决反对,欧盟也难以接受.美国霸权主义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经济实力雄厚,有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企图,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然.世界多极化是在曲

~385~

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是因为:

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I让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

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三)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深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导致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壮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

同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夂往中显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金融闰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

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跨国公司口益成为III:

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

其突出表现为:

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

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趑。

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

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

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

它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争夺世界市场成了国际竞争的热点。

现在主要是按经济实力分割世界市场,得失的标志已经不是占领多少领土或势力范围、而是对市场占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的是依赖资本输出。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386~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为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②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③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④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第一,优惠贸易安排。

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屮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

第二,自由贸易区。

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

有壁垒。

第三,关税同盟。

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

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家的性质。

第四,共同市场。

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五,经济同盟。

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丄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第六,完全经济一体化。

这是经济一体化的虽卨阶段。

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区域经济一体化^早出现的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

20世纪5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各种经济集团,20世纪70年代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十分活跃,20世纪80年代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不断出现。

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是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初创时期,60-70年代是发展时期,80年代是进人较高层次的时期,90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