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kizq华师网院下半年教育学公选课作.docx
《bmwkizq华师网院下半年教育学公选课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mwkizq华师网院下半年教育学公选课作.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mwkizq华师网院下半年教育学公选课作
!
_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温暖又柔和的床铺上,那他便十分心满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到自己的幸福。
--别林斯基
2010下半年教育学公选课作业
名词解释
第1题(4.0)分
教育原则----教育原则是指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性准则。
第2题(4.0)分
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它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
第3题(4.0)分
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
第4题(4.0)分
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
第5题(4.0)分
教学设计与开发---教学设计与开发,实质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创造性设计与开发,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的形态,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论述题
第6题(20.0)分
论述教师的社会地位。
答:
社会地位是社会学中常用的概念,通常是指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而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及从事该职业的要求和人员的素质,并通过该职业所享有的权利、待遇、声望等体现出来。
一般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四个方面构成。
1、专业地位。
所谓“专业”,是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其特征是从业人员需受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具备专精化的知识和技能,有自己的专业团体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工作上具有权威性及独立自主性,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和自我提高的精神。
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是与其他职业相比较产生的,它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
它主要是通过其从业标准来体现,有没有从业标准和有什么样的从业标准是教师职业专业地位高低的指示器。
尽管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很难像医生、律师专业那样严格规范,但只有建立起自己职业的规范,才能显示出它独立的社会地位。
日本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与其教师职业标准高有很多关系。
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既有软性标准,如道德要求、个性要求等;也有硬性标准,如高学历、教师资格证书等,成为教师职业学术性要求和从事专业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保证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2、经济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包括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占有和享用情况,以及待遇、生活水平、行业吸引力等。
它是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
教师的经济地位应与受教育水平、教师劳动的价值、流动的专业化程度和劳动强度相匹配。
现代社会教师的经济待遇在不断提高。
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表现。
3、政治地位。
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以及在社会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包括教师参政的深度、广度、幅度和专业权限、政治待遇、法律保障等。
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教师的政治影响力也不断提高和扩大,这也为改善教师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4、职业声望。
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及声誉的综合评价,具体体现在职业形象的优劣,职业吸引力的大小、职业的稳定性和威信等方面。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及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
职业声望的高度取决于教师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教师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高低,教师的工作条件、职业道德和辛劳程度,此外还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总体上讲,我国教师的职业声望一直是比较高的。
第7题(20.0)分
论述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答:
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看法,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当代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当代教育正在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换。
这一切均有力地牵动了教学观念的变革。
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走向: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在社会发展中的未来主人身份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日渐被认识,“教师中心说”受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深刻的批判。
人们看到,教师并不是支配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学生虽然是受教育的对象,但却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
因此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儿童在课堂情境中的学习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组织、安排教学,成了当代流行的一般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传统社会,学校教育把传授书本知识当作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
而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替速度加快,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知识传授基础上侧重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格外重视教师的教法,而教法重视的是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经验,而忽视了交给学生有效地获取这些知识经验的方法。
现代人们深刻认识到,仅仅重视教法已违背了时代的客观要求,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习的学习过程,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学法,重视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学习媒体、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的设计。
(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发现知识甚至智力并不是影响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故而,提出了情感智慧的概念,并超越唯一的认知,重视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和谐发展,成了现代教学观的基本精神。
(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传统教学观非常重视教学结果,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作为根本标准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质量。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实践结果却是学生的片面发展,问题就出在忽视教学过程上。
现代人们意识到,教学结果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切身体验,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等。
由此现代教学观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强调在教师启发的基础上学生独立思考、强调知情的体验、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等。
(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承文化。
现代社会,重复性劳动逐步为机器和计算机所取代,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由此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一般性劳动上,而是体现在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生活上。
由此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便是创造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掌握知识经验,形成创造文化和创新生活的能力。
重视学生、重视能力、重视学法、重视发展和重视过程,都是重视创新的体现。
第8题(20.0)分
论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答: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包括:
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
就基础性而言,这是由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一根本性质决定的。
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它应该使所有学龄儿童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基矗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基本依据和素材的课程,应当从本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精选丰富的、优质的、最基本的知识组成内容,以确保少年儿童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当然,传统的基础知识中一些陈旧的、繁琐的部分应当淘汰,但是“许多基础知识是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许多基本技能是现代技术的基础,因此,有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万古长青的,不但不应该削弱,还应当继续加强。
”
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
课程内容的现代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
第一,针对那些确实是陈旧的、既不符合现实社会与未来世界的需要又脱离了现代科技的有机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有选择地加以逐步淘汰,相应地增加、渗透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成果。
第二,用现代哲学观念、现代精神重新诠释传统的内容,对于中小学文科的课程,这点尤为重要。
对于一些相同内容的文化典籍,如语文中的唐诗、宋词以及现当代文学中的精品、外国文学作品等,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哲学观念去解释其中的“价值取向”。
为使这些文化精华具有现代特性,必须用现代的哲学观念去重新诠释其价值取向。
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
就民族性而言,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在具有国际共性的同时,更应具有民族性。
实际上,“全盘西化”是没有出路的,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只能根据该国的实际情况建设起来,只有民族性的,才最终有可能是世界性的。
从宏观层面上讲,课程内容要具有民族特色,就是要大力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充分发挥道德文化传统的现代育人价值。
中华民族美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凝聚力,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是中华道德传统中固有的、源远流长的一种历史传统,它以美好的道德品质为核心,抽象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曾经也必将在今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继承和发扬道德文化传统,使之获得现代意义,既利于课程内容现代化的建设,又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从微观层面上讲,课程内容要具有地域性或乡土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环境差异很大,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课程内容还应在保证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加具有乡土特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条件、人文景观和社会环境,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自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
就结构性而言,课程内容和学科设置都有一个“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信息爆炸”表明,科学知识每隔几年就要翻一番,中小学课程内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不断地填进新的知识或随之而几年一换;况且,科学知识的增长主要是指陈述的科学事实的增长,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的基本框架、基本范式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课程内容应当依据这种基本框架、范式来编排,做到结构化,注重形成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观念、原理、探究方法的教学。
正如布鲁纳主张的那样,课程内容应由形成对该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理解”来决定,知识是具有结构和内部体系的,其中包括某种程度的有关人生和自然的某一侧面的人类已有的见识。
课程编制者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使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结构,从而借此不断地扩展,加深知识,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学科之间的结构化要求我们在考虑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对象、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应使工具性学科、内容性学科和技能性学科三者之间的比例尽可能协调。
第9题(20.0)分
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答: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各环节之间又是彼此关联与相互衔接的。
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根据一定的要求预先设想并确定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设计与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明确教育目标上,应在研究教学系统的特点的基础上,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将教学目的具体化,提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具体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内心需要,使他感到需要去掌握新的概念、新的法则和把它们运用与实践的方法。
(二)激发学生动机。
教师应通过提出学习要求、适当进行奖励和惩罚、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感知教学材料。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材料进行初步的把握,将教学材料承载的抽象的知识与直观、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四)理解教学材料。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五)巩固知识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必要的记忆要求,而且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等。
(六)运用知识经验。
将所学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形式有如练习作业、实验、实习等。
(七)测评教学效果。
检查、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手段与方式。
以上教学的7个环节,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时间连续性特征。
各个环节都有其独立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彼此之间又有机联系、相互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