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外第02期解析版.docx
《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外第02期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外第02期解析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外第02期解析版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外)
一、【2019年中考广西北部湾卷】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此,幽期不负言。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__________
(2)又欲作“推”字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传诵的名句。
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答案】
1.
(1)在;
(2)想要。
2.伸出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
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结合课内所学
(1)“于”翻译为“在”;
(2)“欲”翻译为“想要”。
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字要一一对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引手:
伸手;势:
动作。
3.考查从“炼字”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二、【2019年中考江苏泰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
“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曰:
“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
”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
名尽言。
②事:
侍奉。
③迨(dài):
及。
④辟:
征召。
⑤辞:
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身边;②稍微③正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
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
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
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子翻译为:
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
左右:
身边。
②句子翻译为:
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
稍:
稍微。
③句子翻译为:
我正侍奉母亲。
方:
正。
④句子翻译为:
一定拿回去给母亲。
遗:
给。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例句:
介词,因为;A.介词,用;B.介词,把;D.介词,按照;D.介词,因为。
故选:
D。
3.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注意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成分。
“名医”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后停顿。
句子翻译为:
即使名医也比不上他。
句子停顿为:
虽/名医/不迨也。
此题要注意在关联词语后断开,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之间划开。
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有:
太息:
表示某种感情,这里可以翻译为“感动”;许:
答应。
句子翻译为:
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重点词语有:
亲:
亲近;所以:
……原因;兴隆:
兴盛。
句子翻译为: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本题考查人物的刻画。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任元受。
如“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为动作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为语言描写;“魏公太息而许之”是对任元受的侧面刻画。
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孝顺到了极点,他的母亲年老,生了很多病,他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
元受自己说:
“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要么是饮食上的,要么是天气原因,要么是讲话太多了,要么是情绪波动太大了。
我都早晚都侍奉在边上,没有任何细微的地方是我考虑不到的,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脉之后才知道,所以我用药都必定会生效,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
”张魏公当都督的时候,想要征辟他到自己幕中。
元受坚决推辞道:
“我正在侍奉我的母亲,假如我得到了一个可以使人长命百岁的神丹,我一定拿献给我的老母,不会拿献给您。
哪里还能舍弃老母而参与您的军政之事呢?
”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三、【2019年中考广西梧州卷】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
上曰:
“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注释)①帝:
指汉高祖刘邦。
②子房:
指张良,字子房。
③饷馈:
军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皆言其情(______)
②此所以为我所禽也(______)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2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情况被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①句意:
都说出真实的情况。
情:
情况;②句意:
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为:
被。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
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刘邦论三杰”的话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一方面是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人才质量的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
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人才。
参考译文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
“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高起、王陵回答说:
“陛下仁慈而爱护人,项羽傲慢而好侮辱人,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妒贤嫉能,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
“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
(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
四、【2019年中考湖南湘潭卷】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
“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
“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笑者曰:
“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注①瘿:
(yǐng)颈瘤病。
②群小:
贬称见识浅陋的人。
③焦:
细瘦。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①凡饮之者辄病瘿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
2.文中画横线句子体现了南歧人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分析。
3.这则寓言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①得大脖子病②好
2.因为南岐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外方人。
3.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
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
病:
得大脖子病;
②句意为:
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
善:
好。
2.本题考查理理解重点语句及人物心理分析的能力。
重点语句的理解可结合句意,人物心理的分析,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意思是“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
”有句子“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可见南岐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及其得到的启示。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
这则寓言可概括为“”南岐之见”,南岐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外方人。
结合故事内容,不难看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孤陋寡闻,混淆黑白。
也说明: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结果往往也会不同。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
有一天,山外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围观,笑话那人说:
“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
”外地人听了,笑着说:
“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南岐人说:
“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
”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五、【2019年中考江苏徐州卷】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
“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吴告急于王。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
周元王使人赐匀践胙⑤,命为伯。
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
①种:
指越国大夫文种。
②成:
讲和,和解,③质:
人质。
④罢:
通“疲”,⑤胙:
祭肉。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两处)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厚遇宾客
③为质于吴
④勾践已去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使范蠡治国政②使老有所终
B.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②忠之属也
C.①以淮上地与楚②念无与为乐者
D.①与鲁泗东方百里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
②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
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答案】1.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①同“返”,返回;②对待、招待;③作为;④离开。
3.A。
4.①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
②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5.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
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
这是一个主谓句,主语为“王”,“会”“惧”“秘”是三个连续的谓语,“乃”修饰谓语动词“秘”,所以应在“惧”“乃”之前断开。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反”:
通假字,同“返”,意为“返回”;②“遇”:
古今异义,今义为“遇到”,古义为“对待、招待”;“为”:
一词多义,有“是”“做、担任”“作为”“被”等意,这里的意思是“作为”;④“去”:
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相对”,古义为“离开”。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相同,均为“让”的意思;B.不同,属:
归属,委托/属:
类;C.不同,与:
给、赠送/与:
和;D.不同,方:
方圆/方:
正、刚。
故选:
A。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
女,同“汝”,你;之,结构助词,的。
②重点词:
是。
这;于,在;毕,都。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D.有误,“勾践伐吴,吴师败”“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说明吴国是因为越国不断地进攻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吴王已盟黄池”说明吴国与诸侯国订立盟约,他们之间没有战争。
故选D。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还说:
“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
”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
“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
”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
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
勾践攻打吴国。
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
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
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
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
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
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
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
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六、【2019年中考贵州贵阳卷】古代诗文阅读
沧浪亭记(节选)
(宋朝)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⑥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⑦,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则洒然⑩忘其归。
箕⑪而浩歌,踞⑫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⑬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⑭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⑮,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释)①阜fù土山。
②并bàng靠近。
③纵广:
纵横。
④杠gāng独木桥。
⑤亏蔽:
掩映。
⑥坳ào低洼。
⑦倚qí:
弯曲的堤岸。
⑧榜bàng摇桨,划船。
⑨幅巾:
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
⑩洒然:
畅快的样子。
⑪箕:
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
⑫踞:
蹲坐。
⑬形骸:
身体。
⑭汩汩:
沉浮。
⑮磨戛:
折磨。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C.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D.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历。
D.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3.《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其地益阔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B.旁无民居居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C.水之阳又竹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
D.不亦鄙哉肉食者鄙(《左传·曹论战》)
【答案】
1.C
2.B
3.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为:
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故断句为: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纵广合五六十寻”的意思是:
方圆约五六十寻;“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分析不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的关键先明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表达的情感及表达作用;然后通晓文章大意,找出与之相近的语句即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热爱自然,意欲归隐的感情;因此本文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益”,更加;第二个“益”,好处。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第一个“居”,民居;第二个“居”,经过。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第一个“阳”,北面;第二个“阳”,太阳。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两个“鄙”都是“鄙陋,庸俗”的意思。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参考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土山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依傍着水边在杂花修竹掩映中得到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五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
询问年老的人,说:
“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
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划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
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这里,只与鱼、鸟同乐。
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想想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五言律诗。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七、【2019年中考山东淄博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
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