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583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六首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

一、文言基础专练(选择题每小题3分,默写题6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胡骑凭陵杂风雨      凭陵:

侵凌

B.连山到海隅海隅:

海边,海角

C.山围故国周遭在故国:

过去的国家

D.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

盛年

解析:

选C C项,故国:

过去的都城。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男儿本自重横行B.天子非常赐颜色

C.李凭中国弹箜篌D.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选D A项,古义,纵横驰骋,勇战疆场;今义,行动蛮横,依仗势力做坏事。

B项,古义,荣耀、褒奖、面子;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C项,古义,国中,此指京城长安;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3.对下列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

A.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这一联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

B.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连用两个“汉”字开头,有些重复。

不如将“汉将”改为“大将”或“战将”。

C.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D.山围故国周遭在:

一个“在”字,反衬出六代豪华早已消歇,见得人事不修,则地形之险实不足恃。

解析:

选B B项,用两个“汉”字开头,形成一种连贯的气势,很好地体现了汉家将士急国家之难,挺身破贼的英雄气概,也烘托出了战事紧急的气氛。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运用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迷惘、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

(2)《锦瑟》中“         ,        ”两句刻画出了一种凄冷朦胧的美妙意境,表达了一种十分复杂的情怀。

(3)王维的《终南山》中描绘云气蒙蒙的名句是“         ,         ”。

答案:

(1)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3)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二、阅读理解专练(3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

(11分)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5.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参考答案:

“空”,徒然。

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

(意思对即可)

6.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6分)

答:

参考答案:

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

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闲适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

(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完成7~8题。

(11分)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①。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②,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

②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7.第一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解析:

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应着眼于主要的艺术技巧。

结合注释,可知用了魏绛和窦宪的典故,而“匈奴犹未灭”“言追六郡雄”显然也另有出处,据此可知本诗最为突出的艺术技巧是用典。

在作答时首先指明所用典故,然后分析用典的意义,即指明所用典故的表意作用。

参考答案:

用典,(1分)全诗用霍去病、魏绛、六郡豪杰、窦宪等四个典故,(2分)肯定了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扬名塞外。

(2分)

8.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作答本题,既要指明两诗感情上的差别,又要点明表达情感的方法上的不同。

就感情而言,前一首慷慨激昂,奋发向上,后一首情深意挚,哀而不作。

就表达情感的方法而言,前一首着眼大处,后一首着眼景物描写。

参考答案:

《送魏大从军》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全诗语气慷慨雄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

(3分)《春夜别友人》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

(3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11分)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9.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

请简述理由。

(5分)

答:

 

参考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

10.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秋、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三、语言表达专练(15分)

11.在古诗词中,同一意象所表现出的意境往往不尽相同。

请你从“风”“花”“雪”“月”等意象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段话。

70字左右即可。

(5分)

同样是写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达的是喜悦之情;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达的是闲适之情;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的是思亲之情;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的是报国之情。

答:

参考答案:

同样是写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表达的是珍爱之情;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的是相思之情;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的是叹惋之情;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达的是喜悦之情。

12.请以介绍“杜鹃”的特性为重点内容,将下面一段话改写成说明性文字。

(不超过45字)(4分)

在草长莺飞、春雨淅沥的时节,人们的耳畔便多了这样一种清脆悠扬的歌声。

这歌声从春天持续到仲夏,从清晨飘荡到深夜,这就是杜鹃的啼叫。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杜鹃也因一遇春种来临就会适时地催人“布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布谷鸟”。

陆游有诗云:

“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

”然而杜鹃自己不筑巢,到了生殖季节,杜鹃妈妈会在产卵前用心寻找其他小鸟的巢穴。

选定目标后,杜鹃妈妈便把卵产在别的鸟的巢中,让它们帮忙孵化,小杜鹃孵化出来之后,每每将那些小鸟的雏儿挤出巢外,自己独霸着母鸟的哺育。

因此,也有不少人对它颇有微词。

答:

参考答案:

杜鹃,又名“布谷鸟”,在春夏时节常昼夜不停地啼叫,它不筑巢,不孵卵,也不哺育自己的幼鸟。

13.另举一个恰当的例子补写在下面画线处。

要求所举例子引用正确、紧扣虚实关系,并有适当的分析,字数在100字以内。

(6分)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

白居易《琵琶行》三次写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依次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境、琵琶声的美妙动人和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景是实,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再如:

解析:

题干要求列举具体的诗歌,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

从材料对白居易《琵琶行》的分析来看,语段是先写列举诗歌描写“月”的内容,然后分析虚实的关系,那么,续写的内容也要先列举诗句,然后再分析。

参考答案:

(示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是抒情。

所写之景是实,所抒之情为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陆文学自传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这是唐朝诗僧皎然曾写的《寻陆鸿渐不遇》,诗中的陆鸿渐,就是写出《茶经》的陆羽。

陆羽与皎然是一对忘年交。

皎然长陆羽29岁,两人情深意厚,一僧一俗,陆羽在自传中称为“缁素忘年之交”。

在皎然的28首茶诗中,其中寻访、送别、聚会等与陆羽有关的达12首,还有多首联句,为咏陆羽诗之最,是研究陆羽的重要文献,从中可看到两人非同寻常的友谊。

可以想象,皎然写了这么多诗,能诗的陆羽一定会有和诗酬唱,可惜陆羽未能留下更多诗文,谨如欧阳修在《陆文学传》中所说:

“它书皆不传,独《茶经》著于世尔。

(选自齐鲁青未了的博客)

美字体

 

赏美文

禅茶一味,妙蕴人生

晓月初挂,风轻云淡,独坐古韵茶室中,一卷在手,清茶在杯,暗香涌动,如江南水莲荡起的层层涟漪,将一份如茶的淡然,一圈圈地弥漫于心间。

于是,一切喧嚣悄然远遁,一切烦扰消逝无踪,只余一颗心如水澄澈、空明轻灵、物我两忘,怡然自得。

茶,一片片吸日月之精华,含山川之神韵的青翠,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有着一种平心静气、清旷自若的淡泊,永远保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禅,冥思、纯厚、枯寂、洞彻,解茶之旷达随心,释茶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与禅乃至真至拙至天然……禅茶一味,可让人淡静,清心,沉思,寡淡少欲,心生清凉之意;让人心境如禅茶,澄澈空明,平和宁然。

“鹧鸪碗面云萦宇,兔褐瓯心雪作泓,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边生。

”古人品茶,筑心斋一间,远在浮世喧嚣之外,有书千卷,茶一壶,静品人间春秋。

或阅读,或沉思,浅斟啜饮,意在茶中,怡然忘我;或挥墨疾书,意兴飞扬,一挥而就。

之后,一盏茶,慢品细酌,回味无穷。

品茗禅思,定心入慧。

一品,可滤杂念,如云出岫,如荷出水,洁净而风雅。

二品,可清心,如月色琉璃,若平湖秋月,坦荡而清澈。

三品,可染灵性,如凤凰涅槃,如破蛹蝶出,有曲径通幽之感。

茶可清心,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清醇,暖暖的一份真情,能清自己心可得小成就,能清众人心方成大圆满。

而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正、清、和、雅”的茶道中品悟人生的真谛。

禅茶一味,妙蕴人生,淡泊宁静,虚怀若谷。

一壶茶,盛放的是一颗云水禅心,是一种人生态度。

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手执一杯香茗,茶韵生香,融入灵性,一道茶烟,轻轻一嗅,便疏通了灵秀之身心,隐逸而恬淡,清宁而闲适……

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是平实简约,雅致纯清。

游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

意境如茶,浓时不骄,淡时而有余味;心境如禅,般若清栏,自若自清。

禅在茶的余味里得道,茶在禅意里衍生。

禅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课内挖掘】

忘年交情

陆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

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

皎、陆相识之后,竟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

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

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读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选自XX百科)

【课外运用】

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我前去凭吊了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人物。

现在的陆羽纪念馆设在天门公园的一角,

从外观看,这栋极为简陋的明清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不堪。

馆内陈列物品仅剩下几册发黄线装书和一大摞海外来信来函。

正中是陆羽巨大的画像,前面竖着一丈多高的无字青石碑。

我想,莫不是后人感到他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贡献无法用文字来丈量吧。

馆内左侧是用毛笔楷书誊写的《茶经》原文;右侧是根据史料记载描绘他一生经历的图画:

陆羽自幼父母双亡,是庙里的和尚收养了他,漫长而孤独的生活养成了从小爱学习、勤

思考的好习惯;唐末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击碎了他的政治思想,转而从医为民治病,专门研究茶的功效和作用,经过多年潜心耕耘,终于使茶与古代的“道”紧密结合起来,赋予茶一种人文氛围。

在他去世后的一千多年,《茶经》被翻译成数十种的文字,传遍了全世界。

茶的文化内涵也愈来愈丰富,被各国人民,尤其是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东亚各国人民不断地发扬光大。

(选自三袁故里的博客)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羽将授孔圣之文

B.距关,毋内诸侯

C.故卢黄门侍郎所与

D.宜野人乘蓄

解析:

A项,“授”通“受”。

B项,“距”通“拒”;“内”通“纳”。

D项,“蓄”通“畜”。

答案:

C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矫怜抚爱     矫:

假装

B.见人为善善:

善良

C.意有所适适:

往,到

D.因与之游处游:

游泳

解析:

A项,矫:

矫正。

B项,善:

好事。

D项,游:

交游、往来。

答案:

C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

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

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以功授开府。

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

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

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

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

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

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

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

“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

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

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

其妻子在金乡。

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

“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

”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

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

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

勒石记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

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

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次:

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卒:

突然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薄:

轻视

解析:

薄:

迫近。

答案:

D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

“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解析:

①是交代战况。

②写于仲文死里逃生。

⑥写于仲文乘胜追击,贼兵投水而死的情况。

答案:

D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

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

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

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记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

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解析:

B项,“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中的“十七八”是分数“十之七八”。

答案:

B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

(2)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

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

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

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

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

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

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

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

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

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

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人。

仅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

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

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

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

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

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

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

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

“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

”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

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

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

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

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

“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

”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

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

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

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

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

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

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

(于仲文)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

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于仲文)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

朝廷为于仲文刻石记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

史臣说:

于仲文博览群书,以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功成名就。

三、创新语用

7.把下面的一段文字组成一个长句。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句式的变化,即长短句的转化。

短句变长句的关键就是删掉一些连词以及主语,只保留一套句子的主干。

在确定主谓宾的前提下添上其余句子成分加以修饰,就构成了长句。

答案:

《茶经》是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并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的专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