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040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6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化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化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化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化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docx

《文化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docx

文化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

“世界遗产保护典型案例研究”

开放实验考核要求与规范格式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根据本开放实验项目的教学要求,现对考核事宜规定如下:

一、请在认真查阅20篇(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每人撰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的文献综述。

二、请在自主选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典型案例的体例与格式要求完成3000——4000字的个案分析。

三、在项目研究、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切身体会,每人撰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学习总结。

四、请各位同学根据三个附件的内容、格式要求于2012年1月8日之前完成作业,并做好课程汇报PPT进行交流。

五、各位同学完成作业后由各组汇总到项目助理(手机:

邮箱:

附件1:

文献综述

“世界遗产保护典型案例研究”文献综述

经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姓名_陆丹红_学号_**********_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式案列研究

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正确的管理模式

自然又化遭产是全民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也是旅游产业的稀歃资源,既要加肚保护又要进行台理适当的开发利甩:

对它的保护与利用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可以使之成为人类永久享用的精神食粮.处理不好则含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先我国文化遗产景区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多重管理、经营权转移等问题。

必须坚持遗产经营的盈利与遗产事业的非营利性相一致的原则,坚持遗产经营权和管理权统一于遗产管理单位的原则,做好正确的管理模式。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含义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书藉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XX文库)。

(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布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占迹和自然遗产不在少数,已有27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有许多地方正在准备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近年来旅游开发形成热潮。

二、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必然的

苟自钧(2002)认为在旅游开发热中,或轻或重地影响、危及着自然文化遗产的科学保存,使开发与保护形成新的矛盾。

为了保护人类文明罕见的遗迹和无法替代的自然景观使之为我们永续利用.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化解这一矛盾就中国当前情况而言,解决自然文化遗产的经营管理体制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我国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1、张国超(2009)认为鉴于文化遗产公共性(公益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及不可替代性等经济特征,文化遗产经营模式只能是展示。

(1)多重管理在我国,多头管理的主要表现在于:

一方面,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物遗迹等单位要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控制,即所谓条条管理。

(2)经营权转移“经营权转移论”的问题是将遗产等同于一般旅游资源(如以旅游为目的的人造资源)来处理,其实质不仅是以遗产旅游业取代遗产产业,而且是以遗产旅游业取代遗产事业。

理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

遗产管理单位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容易发生交叉补贴问题;遗产管理单位较少介入市场,缺少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应具有的活力,坐等观众上门的现象严重;遗产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属政府公务员编制或属事业编制,机构臃肿、冗员众多,缺乏相应的责、权、利的约束与激励,“大锅饭”意识盛行,工作积极性不高。

2、苟自钧(2002)认为从客观上讲,经济实力不足、地方经济欠发达、相关法律建设滞后等是造成保护不力的外在因素。

中国有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往往位于偏远落后的地区.近几年发展旅游使当地经济有了很大起色,但从获益中能拿出用于遗产保护的资金与需求资金来比仍是杯水车薪。

资金的不足使应该保护的盲点太多,也使保护的手段不能进步。

遗产保护仅有资金支持仍是不行的.必须有法律作为保证。

从责任上追究,自然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对保护工作责无旁贷。

但作为一级政府.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遗产,这需要当地领导人很高的思想境界和很强的工作能力。

(二)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的管理模式

1、刘双(2011)认为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模式和属地管理模式。

可见.我们国家可以采用采用的是政府为主、分级负责、社会参与为特征的体制,但由于政治经济体制和历史沿革的差别,它们在遗产管理模式、经营机制、经费来源、公众参与的程度上并不雷同。

共同点在于:

实现了文化遗产管理财权和事权的对称.管理者的牟利动机被较好地抑制,遗产的管理机构均是非营利性质:

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充分保障下。

社会力量介入文化遗产经营管理,并在扩大保护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补充行政管理体制力量匮乏上发挥重要作用。

2、张国超(2009)认为采用以构建原则第一,遗产经营的盈利与遗产事业的非营利性相

一致。

遗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完善,最基本的一点是确认那些具有经营功能并承担经营责任的遗产管理单位的经济性质。

文化遗产景区资源不可再生性、多功能性、自然垄断性、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遗产景区属于准公共产品,而非纯粹的公共产品,遗产管理单位可以和其他企业一样追求经济效益,但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以下使命:

(1)保护第一(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惟一性和高价值性)。

f2)文化价值导向(遗产资源的核心价值)。

(3)经济效益核心。

(4)兼顾公益性(遗产具有公共性,其享用应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5)对社区和地方的经济贡献(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都要受到周边社区的影响)]。

中国的遗产管理单位只有从上述多重使命出发,才能真正建立适合遗产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

3、苟自均(2002)认为、自然文化遗产的管理经营也要政企分开。

(一)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政企分开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的改革出路在于政企分开就是要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政企分开的可能性。

自然文化遗产确是一种稀缺的宝贵资源,发展地方经济不可不加以利用。

然而,自然文化遗产作为无法估量的国有财产,又不可能全部拨付给企业用来经营使用,固为仅企业资产一项就无法确定。

另外,政府在开发旅游时不是唱独角戏,还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开发、共同发展。

这就涉及到遗产资源的所属权怎样让渡给企业的问题。

(三)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政企分开会给当地旅游业带来大发展。

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政企分开理顺了遗产管理与经营之间的关系,摆正了政府与经营企业的位置,做到了责权分明、分工合理,使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开发经营协调进行。

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得好,才能使遗产固有的风貌保存下来,才能使遗产价值充分体现。

总结

我们国家世界文化遗产众多,在管理经营中也有众多问题,所以我们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国超,我国文化遗产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问题——以文化遗产景区为中心,(2002)0143064433

【2】苟自钧,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要走专业化经营管理之路,(2002)0143064433

【3】张国超,我国文化遗产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研究,(2009)04~0067—06

【4】刘双,中外文化遗产管理模式比较研究,(2011)o4—0060—06

【5】徐嵩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2003(6).

【6】吕庆华.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开发[M].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7】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8】邬爱其,徐进.国家风芾名胜区经营性项目规划改革探讨[J]旅游学刊.2001

【9】孙艳缸,张斌.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旅游管理,2001

【10】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完厦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旅游管理.2001

【11】张昕竹.论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J].制度经济学,2002,

【12】吕庆华.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开发[M】.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13】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4】谢茹.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5】张昕竹.现代组织理论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J]_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

【16】苏扬:

《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改革开放}2006年6期。

【17】罗佳明:

《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孙尧奎:

《中外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兰台世界))2008年3期。

【19】顾军,苑利:

《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附件2:

个案分析

“世界遗产保护典型案例研究”个案分析

经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姓名_陆丹红____学号1110670045__

缓冲区与濒危制度: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中文名称:

科隆大教堂

◆英文名称:

CologneCathedral

◆遗产地址:

德国科隆市中心,莱茵河左岸

◆遗产类型:

文化遗产

◆遗产级别:

世界

◆批准时间:

1996年

◆评定标准:

文化遗产标准C(I)(II)(IV)

◆遗产评价:

科隆大教堂(KölnerDom,全名HoheDomkircheSt.Peterund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

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

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遗产特色

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1880年最后完成。

大教堂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

它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

除两座高塔外,教堂外部还有多座小尖塔烘托。

教堂四壁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最重的达24吨,响钟齐鸣,声音洪亮。

科隆大教堂内有很多珍藏品。

二战期间,教堂部分遭到破坏,近20年来一直在进行修复,作为信仰象征和欧洲文化传统见证的科隆大教堂最终得以保存。

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外,还在于它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

  传说舒曼进入这个大教堂即震摄于其气势,而萌发了写作〝莱茵交响曲〞的意念。

它本身既是一个传奇,也是艺术史上非常出众的题材;爬上509级的阶梯登上教堂的钟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钟,并饱览莱茵河的水色与科隆瑰丽的市容。

同时,自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即规定:

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造成科隆许多大楼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之多的特殊现象。

从建筑规模和装饰艺术质量来看,科隆大教堂均胜过它之前所有的哥特式建筑,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科隆大教堂的内部

遗产保护

科隆是由罗马人于3世纪建立.由于其战略性位置.它在中世纪得以飞速发展。

科隆以风格各异的罗马风教堂及哥特式教堂闻名于世,其中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教堂的杰作。

它始建于1、1248年,竣工于1880年,历经了七个世纪。

它先后的建筑者们都坚持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于原定计划。

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基督徒的力量和耐力。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遭受了262次空袭,有2万人伤亡.被毁坏的城市建筑占70%以上,老城几乎全部被毁。

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

科隆位居莱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挨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

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

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

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炸弹。

3、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1)(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万马克预算。

由于宗教界、个人及政府财政援助,作为信仰象征和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见证的科隆大教堂必能更好被保存下来。

5、20世纪末泛酸的空气正无情地侵蚀每一块斑驳的石头,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又开始了。

保持大教堂的建筑特色,并对内部艺术陈设进行文物保护和管理。

修葺过的大教堂

保护模式

科隆市为大教堂划一个缓冲区,但仅局限在莱茵河左岸大教堂的周边地带,16.8hm。

在发生大教堂周围拟建高层建筑的事件后.遗产委员会提出了~项报告(27COM7B.63),再次要求道依茨区拟建高层建筑对大教堂的视觉影响予以考虑,议在莱茵河右岸也划定缓冲区.以控制建筑开发,保证又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尊重。

这其实提出了将大教堂置=j整体文化景观之中、保证其视觉完整性的思路。

大教堂出价值不仅在其本身还包括其与周围城市环境共同形天际线以及文化遗产点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寻求合理自市设计解决途径。

而设置合理的缓冲区是重要手段之一。

1、设置步行区域与经济振兴.环境改善策略相结合

步行区通过把复兴零售业引入新投资者和新开发项目结合起来.潜在地帮助中心区保持商业活力,同时也使旅游业受益匪浅。

另外,通过将科隆大教堂周边街道变为步行街.旧城整

体的环境状况得到了大大改善,包括污染减少、市中心面貌改善、历史区域得到保护和强化等。

2、突出大教堂中心地位,创造宜人的步行空间尺度与丰富的吸引力

营造宜人的街景是重塑步行区面貌增加其吸引力的首选办法。

无论是霍赫街还是谢尔德盖斯街之所以能够跻身于欧洲最成功的无机动交通商业街之列,其宜人的空间尺度

与丰富、独特的吸引力是主要原因。

无论从空间结构还是从功能构成上.这两条大街都迥

然不同。

霍赫街从大教堂入口向左转就可直接到达其狭窄的街口和普通的建筑立面,但

正是其狭窄的尺度体现了古代罗马的风格,十分适宜随意步行穿梭,同时又具有优雅的街道气质。

而谢尔德盖斯街则较宽阔.街道两侧保留下来的一些历史建筑.通过新材料和新功能改建,形成了既多样又统一的街。

同时在街道交汇处形成小型广场,配以喷泉、雕塑、座椅,尤其是街上的咖啡馆和快餐店成为了提供观赏街景和游客休憩的重要吸引点.使得这里成为步行者天堂。

另外,街道的线性格局及其连接城市主要吸引点的功能,促进了这一步行系统

的“传送带”作用。

大教堂周边的建筑及街道都以大教堂为核心。

建筑虽多在二战后进行了重建,但风格并非完全仿古.而是在地段环境总体风貌的控制下通过建筑整体轮廓线、材料质感色彩、比例等与古建筑协调.既具有传统气息,其形式和功能又完全适合于现代需要。

3、延伸步行系统,与各种开放空间相衔接

城市的不断开发会使建筑密度逐渐增大开放空间渐渐萎缩.行人往往被挤到交通线和建筑之间的边角空间。

专门设计的步行系统可连接许多可利用的开放空间,并按步行需要进行改造.从而给予步行活动以最大范围,使人畅行无阻,享受便利、舒适的设施和环境。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标志,大教堂广场则是科隆步行系统的核心。

紧邻火车站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以及这里多处博物馆、教堂剧院等文化设施和数量众多的商场、酒吧、餐厅等的聚集,使之成为最受欢迎的聚会场所,以及人们休息和观赏大教堂的场所。

由于近年对科隆大教堂周围广场的修缮,步行系统更加多样、丰富和便捷。

大教堂广场通过过街桥和升降梯与火车站前的步行广场建立联系从步行广场可以通往步行区的任一部分。

经霍赫街向南再往东走到莱茵河畔,再沿河边返回大教堂,可以形成一条环形步行线路;再远可以经两座跨越莱茵河的桥梁(均位于科隆大教堂缓冲区内)与完全步行的滨水步道相连接,从而遍览科隆精华。

经验借鉴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十分迅猛,大规模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IB城改造等对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尤为严峻的是,作为文化遗产母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以及诸多历史文化关联逐渐遭到侵蚀与破坏。

这些空间和文化要素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信息和价值与物质文化遗产本体难以分割。

它们的破坏甚至消失.使得对地域整体文化遗产体系的连续、完整保护.只得退为对散落的遗产点的保护,使之丧失了价值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造成在巨大的建设压力面前.文化遗产的孤岛化问题十分严重.许多古建筑都陷入现代化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

德国科隆大教堂周边文化环境的保护与步行区的营造,为我国在当前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背景下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改造的矛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设置步行区域。

保持原有城市肌理,尊重历史建筑的地位

尽管战后科隆在一片废墟上的重建与我国当前许多城市的旧城改造有很大不同,但所面临的文化遗产及环境的保护。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往往拥有成片的历史街区,但新建道路往往过度拓宽.交通横行.使原有尺度和风貌全无。

新建筑要么复古而成为虚假的布景.要么以突兀的体量和形体与周边极不和谐。

这些都呼唤对文化遗产建筑及其文化环境的整体保护和传统街区魅力的回归。

2、经济复兴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我们看到,若非没有利用商业和旅游业推动经济的发展.欧洲的古老街区同样面临着衰败和为人忘却的境遇。

因此经济的振兴与文化遗产的保存,事实上是不可分割并有可能双赢的。

因为城市物质空间的改善,会影响到其社会经济功能。

尤其是一些古城,应认识到历史环境和文化遗产建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能够为旅游业、商业的发展与复兴提供有力的磁石。

因此在重建与发展中需要协调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振兴之间的关系。

而受益者应该尽可能的广泛,既包括开发商,同时小经营者当地居民、

游客以及政府都能够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当然政府还能够得到城市得以保持活力和全面发展的政绩。

3、有效的协商、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思维的转变与最终的成功

协调文化遗产保护的德国,也需克服很大的困难。

如城市管理部门起初对于保护文化环境不以为然.认为让大教堂自己保护自己吧(thecathedralisprotectingitself...)。

但经过国际保护组织的敦促和从国家到地方管理部门及专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最后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这证明~套有效的协商、参与机制和监督体制十分重要。

我国在面临旧城改造时往往会有不尊重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出现,这中间有保护理念与思路陈旧、遗产管理和合作滞后的问题。

对此不能指望所有人群都具有很强文化遗产意识和行动,但一个良好的合作、协商机制及监督体制则能够保证管理部门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最终形成正确的决策和发展方向。

这是当前我国在管理体制创新所急需的。

 

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

 

附件3:

学习总结

“世界遗产保护典型案例研究”开放实验项目学习总结

在这个学期,非常高兴能够选到“世界遗产保护典型案例研究”这一开放试验项目课程。

我是一个对文化遗产非常有兴趣的人,我曾经想当一名考古学家,可是,这也仅仅是个梦想而已。

在选课时,当我看到有开设这门课,感到十分开心,立即选下这门课。

老师给予了我们极大的自主性,在进行简单的知识讲解后,让我们自主的完成这份作业,在完成则份作业时,我觉得我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谈一下我最先做的文化遗产的个例分析。

第一,我了解到了原来文化遗产是有这么多的保护方式与原则。

如类型篇

自然遗产:

黄石国家公园和文物:

秦始皇陵,还有原则篇的最少干预原则等等,这大大丰富了我对这方面的了解。

第二,在这些里我选择了科隆大教堂,我一直认为他是我们世界文化遗产里的瑰宝,它的造型独特,建造的历史悠久,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典故与珍宝,最重要的是在这么长的岁月里,在这么混乱的年代里,他竟然依然保护的那么完美。

抱着对它的崇敬与不解,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到原来它是采用了缓冲区域濒危制度的保护方法。

了解了它的具体实施,我认为这对我们国家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十分明显的借鉴作用。

第三,在查资料中,我丰富了对科隆大教堂的了解,学会如何去分析一个个例,不知简单的看资料,也不是简单的了解,是要将它们整合起来,从国外优秀的保护手段中学到对我们自己国家的保护有益处的地方。

然后,我想谈一下关于文献综述的看法。

文献综述是一个很难写的论文。

在写它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不知道定什么题目,写哪一方面的内容,然后就不知道从何入手。

我认为在写文献综述中我学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我了解了关于文献综述的知识。

他分了四种,每种都有它独特的写法。

我选择了综述型论文。

他分了四块内容:

1.前言2.主体3.结论4.参考文献。

按照它的格式,我大致的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大致结构。

第二,我了解到它要翻阅大量文献,并从中精炼出相关的知识点。

我认为这十分考验我的能力,它大大提高了我的文献寻找能力与只是整合能力。

在此次的学习中,我觉得我真的学到了许多知识,学会了怎么能更好地写综述型论文,同时对文化遗产保护着一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我的乐趣也越来越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