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资料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950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史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医学史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医学史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医学史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医学史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史资料1.docx

《医学史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史资料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史资料1.docx

医学史资料1

绪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远古到春秋。

标志:

四大经典的成书);2.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4.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5.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1.周代至三国

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

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

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

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

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2.晋代至唐代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

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

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

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

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

3.宋代至元代

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

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

4.明代至清代:

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一、早期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

居住、衣着、食物和用火、导引、婚配(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与医学起源关系密切的是:

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

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五、多种医药起源论:

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六、医学产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

一、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是显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名者居多。

二、《周礼·天官》中有对内科传染病的记载:

“春有痟首疾,夏有痒疥疾,秋有疟寒疾,冬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则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三、《周礼·天官》中载: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五药疗之,五味节之”。

其中,“五毒”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四、与中医学相关的哲学思想:

气、精、神;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关系。

阴阳的记载源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六、《周礼·天官》载有: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汉代郑玄注:

“五药,草木虫食谷也”,这是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的分类。

七、《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也是收入药物最多的书籍。

八、《礼记》中有: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医学指的是《神农本草经》、《黄帝针灸》、《素女脉诀》)。

九、《左传》中关于居住环境的记载:

“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

十、酒的作用:

通经活络、令精神兴奋、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消毒杀菌、溶媒的作用。

为“百药之长”。

最早记载是甲骨文中的“鬯其酒”。

十一、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相传由商代伊尹创制。

意义:

使人们由习惯用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单味药转为复味药,有利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

十二、《周礼·天官》记载:

“凡民之有疾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这是最早关于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的记载。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

1.古医书

①《足臂十一脉灸经》: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

②《脉法》:

最早提出人体气与脉的关系,确立治病当取有余而益不足等虚实补泻概念③《阴阳脉死候》:

最早的诊断专书

④《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医方书

⑤《却谷食气》:

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⑥《导引图》:

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⑦《养生方》、《杂疗方》

⑧《胎产书》:

我国最早妇产科著作;“胎教”为医学史中最早的论述

2.竹木简

①性医学: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学和房中术)

②《杂禁方》:

木简,为祝由方,通过迷信祈祷的方式治疗疾病

二、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

1.《脉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

2.《引书》:

迄今发现最早的导引术专著

三、东汉武威汉墓医书:

《治百病方》

四、《黄帝内经》

1.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为“言医之祖”。

2.主要内容:

《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

《素问》所述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

《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3.基本精神:

⑴注重整体观念:

①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②人体自身是统一的③人的心身是统一的④人与社会是统一的;⑵重视脏腑经络;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⑷此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4.成就:

⑴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

⑵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⑶《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五、《黄帝八十一难经》

1.又称《难经》、《八十一难》,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相传秦越人所著

2.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

成就:

①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②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③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④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五种;提出积聚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⑤在针灸治疗部分,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

3.《难经》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医学成就,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六、《神农本草经》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

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

2.内容与成就:

⑴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365种;⑵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①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②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③阐述了药物的行为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⑶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⑷记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成就:

《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魏晋以后历代诸家本草学,都是在该书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七、《伤寒杂病论》

1.作者东汉张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2.内容和成就:

⑴提出辨证论治范例①确立伤寒及内科杂病的辨证纲领: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论内伤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②提出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辨证论治原则③概括了中医学的四诊八纲,最早提出三因治病说④总结中医治疗八法

⑵对方剂学贡献:

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①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②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③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3.影响:

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辨证的纲领和诊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

它成书以后,一直影响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八、补充医家:

1.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战国齐名医。

①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诊著称。

首创切脉,“言脉者,由扁鹊也”。

②是一位内外妇儿各科兼长的医家③治病的方法多样,不仅善用汤药,还用砭法、针灸、按摩、熨贴及手术疗法等④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一生坚持与巫神作斗争。

《史记·扁鹊传》中曾提到“病有留不治”,最后一条说: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2.:

(汉文帝召见淳于意,并详细询问其学医经过,以及诊治疾病和带徒弟的具体细节,他一一做了回答)其中叙述了二十五位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情况,当时成为“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3.华佗—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发明“麻沸散”,在外科麻醉方面有重大贡献。

创造五禽戏,为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

东汉末年华佗创制的一种中药全身麻醉剂,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全身麻醉剂。

东汉末年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制的一套医疗体操。

4.收诊金,要求病家在其庭院周围种杏树,重病治愈种5株,轻病1株,久而杏树成林,杏子成熟时他以其赈灾。

杏林后来成为医学界代名词。

第四章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两晋~五代)

一、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1.《黄帝内经》①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是齐、梁间人全元起,书名《素问训解》②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是隋唐时杨上善整理、注释的《黄帝内经太素》,首创分类统纂、注释法,将《内经》分为19大类③在《素问》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王冰重新编次并注释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2.《伤寒杂病论》①西晋·王叔和第一个进行搜集、整理、补充和编次,并开以治法分类(“可”与“不可”)研究《伤寒杂病论》之先河②唐·孙思邈整理研究《伤寒论》,开创了以方类证得研究方法

二、脉学

1.晋·王叔和撰《脉经》

⑴内容包括脉形,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

⑵主要成就:

①确立“寸口脉诊法”②归纳二十四种脉象③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⑶《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2.《脉诀》,即《王叔和脉诀》,选用《脉经》中的内容,以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并联系临床实际

3.魏晋时期,以王叔和为代表的脉学成就,是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古代脉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病源证候学

1.《诸病源候论》由隋朝政府组织太医编辑,主撰者为巢元方,又称《巢氏病源》

2.成就:

①广泛记载各种临床疾病:

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记载天花和麻疹的鉴别②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

传染病“乖戾之气”,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恙虫病等,已明确认识到疥疮是因疥虫所致,认识到某些过敏性疾病如漆疮与人的体质禀赋有关③详细并准确地描述疾病症候④记载了不少有关治疗创伤的外科手术方法和缝合技术⑤《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源症候学的专著。

四、综合方书的编辑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肘后方》)

⑴堪称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⑵成就:

①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对“天花”“沙虱病”的认识是世界最早的,观察到沙虱病的发生是由沙虱之一种的红恙螨的幼虫所致)②“以毒攻毒”防治疾病(以狂犬大脑免疫狂犬病)③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2.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成就:

①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特别是《备急千金要方》中“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系统论述了医德)②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而不泥古(《伤寒论》的研究,以方类证)③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6500余首④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⑤强调综合治疗⑥对药物深入研究⑦倡导积极养身,强身长寿。

3.唐·王焘《外台秘要》

成就:

①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②搜集、整理并推广大量的民间单、验方③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新发展(最早记载消渴病小便甜;系统记述“金针拨障术”)④记述了某些中药的特异疗效⑤首次记载了用观察小便法以鉴别诊断黄疸病之轻重、进退。

五、药物学的发展

1.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分类法:

①创制按药品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②创用按药物效用分类饿方法。

2.五代·李珣所撰《海药本草》,专载外来药物。

3.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专著。

后世尊雷敩为炮制业的鼻祖。

4.古代炼丹术——制药化学的起源。

世界各国公认炼丹术起源于中国,并被视为近代化学的先驱。

葛洪著有《抱朴子》

5.《新修本草》——唐·苏敬等人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比欧洲著名的《伦敦堡药典》早800余年。

载药844种,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

六、临证各科的发展

1.针灸

⑴《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专著,为西晋皇甫谧所著。

其主要成就有:

①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②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③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④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和普及推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隋·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名堂》是今日仅存的古代名堂书。

⑶孙思邈对针灸的贡献:

①同身穴②“奇穴”与“阿是穴”③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④强调针灸并用

⑷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大胆用灸法治疗急症,最早记载了隔物灸法。

⑸鲍姑,葛洪之妻,是中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

2.其它

⑴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目前所见最早的外科专书

⑵妇产科-唐·昝殷《经效产宝》——我国现存较早的妇产科专书

⑶儿科-隋唐·《颅囟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

最早提出小儿体质属“纯阳”的学说。

⑷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具体成就有:

①系统地记载了骨折的治疗常规②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了“动静结合”的治则③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了“椅背复位法”④书中收载了40余方

七、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

1.刘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是我国政府创办医学教育之始。

八、中外医药交流:

高僧鉴真(姓淳于),赴日传授佛学和医学,被日本人尊称为“过海大师”。

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宋~元)

1.医政设施的进步

1)宋——主要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负责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医官以及整理民间医药事宜,配备专职医政人员。

(后改名为医官局)

2)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

3)发展医学教育:

太医局(宋);专司医学教育-太医院(元)

2.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

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3.对《难经》研究注释代表作:

滑寿《难经本义》

4.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5.药物学的发展:

⑴综合性本草学①《开宝本草》②《嘉祐本草》③《本草图经》:

宋·苏颂主编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宋·唐慎微著,为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⑤《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⑵本草学专题研究:

①药物鉴别——《本草衍义》宋·寇宗奭②药性阐发——《珍珠囊》:

金·张元素著,对药物归经学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有重要发展。

⑶药物炮制——在药物有效成分提炼上,《证类本草》、《苏沈良方》(尿甾体性激素)阳炼及阴炼两种制备法,其中阳炼发成功地应用了皂甙式沉淀甾体这一特性反应,为世界上提炼“性激素”的最早记载。

⑷食养食疗——《饮膳正要》:

元·忽思慧撰,是一部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书。

6.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1)病因病机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

(三因:

内、外、不内外因)

2)诊断学①脉诊《察病指南》:

宋·施发,绘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为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是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②舌诊《敖氏伤寒金镜录》:

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

将各种舌象绘成36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3)解剖学①《欧希范五脏图》,宋·吴简主持编绘。

②杨介整理的《存真图》。

4)法医学①五代时的和凝及其子和山蒙《疑狱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著作。

②宋慈(福建建阳人)《洗冤集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5)针灸学①北宋·王唯一:

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②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提出“针灸需药”。

③元·滑寿《十四经发挥》:

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并与十二经脉等同地位而成十四经脉。

④元·窦默《标幽赋》:

适宜初学。

⑤闻人耆年《备急灸法》:

讨论常见急性病证灸治疗法的专著。

6)内科①董汲《脚气治法总要》:

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

②《十药神书》:

元·葛可久撰,创制药方十首,治肺痨专书。

③李杲《脾胃论》:

内科脾胃病专书。

7)外科①宋·陈自明《外科精要》:

标志外、伤科的分立。

②《太平圣惠方》:

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③宋·东轩居士增注《卫济宝书》:

最早记载“癌”字。

④齐德之《外科精义》

8)伤科①李仲南《永类钤方》:

四甲板固定;竹箍箍住法;创制缝合针——“曲针”

②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发明麻醉药草乌散

9)妇产科①宋·杨子建(康侯)《十产论》:

最早描述了因胎位异常引起的各种难产,是论产最详备的著作之一。

其中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②虞流《备产济用方》:

记载了用兔全脑制成的“神效催生丹”③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成就最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

10)儿科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

7.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与——火热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倡导“火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强调“六气皆从火化”,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1)病机十九条中火热居多;

(2)六气皆能化火——同化:

风、湿、燥、寒化为火热兼化:

风、湿、燥常与火热相兼同病;(3)创造清热或双解的治法及方剂。

2、张从正——攻邪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

著《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是他的基本论点。

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

3、李杲——脾胃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创内伤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要学术思想),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调理脾胃”“升举清阳”,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4、朱震亨——相火论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其“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

提出了“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等。

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其他

1、张元素——脏腑辨证论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为易水学派创始人。

⑴确立了“脏腑辨证说”⑵提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⑶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2、王好古——阴证论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号海藏老人,创立了阴证学说。

在阴证的治疗上着重保护肾气,增强体质,强调温养脾肾。

其代表作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

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明~清·鸦片战争前)

1.医学启蒙与入门书——清·汪昂《汤头歌诀》;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时方歌括》、《时方妙用》

2.医学著述——《普济方》:

明·朱木肃等编撰。

①全书——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张介宾《景岳全书》。

②类书——清政府诏修,陈梦雷、蒋廷锡主编《古今图书集成》(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其中《医部全录》多达520卷,约950万字,是迄今类书中收录医书最多者。

③丛书——吴谦《医宗金鉴》、王肯堂《证治准绳》

3.医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是最早的医家医案著作)

4.医学杂志——清·唐大烈《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具有医学杂志性质的刊物。

5.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6.临证各科发展

1)内科

a)温补派:

反对刘完素、朱震亨医学主张,即反对寒凉药攻伐肾阳,强调温补肾阳在养生与治病上的重要性。

①薛己(号立斋)——明代,著《内科摘要》,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

②张介宾(字景岳)——明代,著《景岳全书》针对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学术上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方药,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

③李中梓——明代,著《医宗必读》、《内经知药》: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④赵献可——明代,著《医贯》,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b)反对温补派:

认为“补偏救弊者”,对温补派用峻补辛热药剂力加抨击。

①徐大椿——清代,字灵胎,吴江人,晚年号洄溪,著《医贯砭》

②陈修园——清代,名念祖,长乐人,著《景岳新方砭》;清代岭南名医

③何梦瑶——清代岭南名医,后人赞誉“南海明珠”,著《医碥》

c)内科综合性医著:

①《医学正传》——明·虞抟著,立论平正不偏。

②《明医杂著》——明·王纶著,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③《寿世保元》——明·龚廷贤;《症因脉治》——明末·秦昌遇;《证治汇补》——清·李用粹

④《医林改错》——清·王清任著,强调补气活血逐瘀治法,创立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名方。

2)外伤科

①《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详述中医外科用药理论、多种外科病症及手术治疗方法,被称为“正宗派”。

②《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著,把外科病症分为阴阳两类,创制“阳和汤”治疗阴疽,被称为“全生派”。

③《疡科心得集》——清·高秉钧著,主要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心得体会写成,被称为“心得派”。

④《解围元薮》——明·沈之问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书。

⑤《梅疮秘录》——明·陈司成著,较早的梅毒病专书。

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品治疗梅毒,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

3)妇产科

①《女科证治准绳》——明·王肯堂,集明以前妇产科之大成。

②《济阴纲目》——明·武之望,把妇科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