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docx
《二年级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第四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从学习情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日常行为规范情况来看,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目的明确,但同时,仍然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认真,纪律生活方面比较懒散,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有解决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图形变换,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一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简单的统计,找规律等.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量的计量方面,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图形图形和变换.
三、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试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二、编排特点
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解决问题,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关系;
2、选取联系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3、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问题的方法。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1-P5) 例1、例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学生能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基本技能:
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学生初步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
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
教具准备:
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
32+1345-622-716+23
45-749-228+4264-20
2、看图说一说、数一数。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的第2、3页,说一说图上有谁?
他们都在干什么?
还有想去做什么的?
分别有多少人?
数一数,说一说。
(二)教学新课
1、节假日小朋友们想去哪儿玩?
小组互相说一说
问:
你在游乐园玩过吗?
玩过什么?
2、出示主题图,看图,说说有什么?
能挖掘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互相讨论,展示。
“我们先来看木偶戏。
”
3、出示例1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请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有22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个,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看木偶啊?
)
问:
可以怎样解决,可以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算法,列式,启发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
:
(1)22-6+13=29(人)
(2)22-6=16(人)16+13=29(人)
(3)22+13-6=29(人)或13-6+22=29(人)
(4)22+(13-6)=29(人)
小结:
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
4、出示例2图,学习小括号
(1)显示面包房图片,说说这幅图意。
(2)看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面包房师傅一共做了54个面包,小朋友买了22个,又有小朋友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
)
可以怎样解决?
a.54-22=32(个) 32-8=24(个)
b.54-22-8=24(个)
c.54-(22+8)=24(个)
d.…………
问:
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两步计算)
师:
有了小括号先算什么?
(先算括号内的加减法)
小结:
要想首先算22+8,就要把22+8用括号括起来,有小括号的,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出示接力赛跑图
男生有22个,女生有21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
2、果园里一共有90棵果树,其中桃树38棵,苹果树4棵,梨树多少棵?
3、看图说图意,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一第4题统计表。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看图,能自己提出问题,还掌握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解决一个问题,真棒!
第二课时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P6-7 练习一 1-5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2、抢答: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3、听算:
老师说算式,学生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复习:
(1)没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
(从左向右)
(2)带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
(先算小括号)
2、练习:
第1题:
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
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
(显示接力赛跑图)
师:
谁来说说这幅图什么意思?
指名说。
问:
你会做吗?
请小组合作写出算式。
指名展示:
(1)22+21=43(人)43-16=27(人)
(2)22+21-16=27(人)问:
先算什么?
(3)22-16=6(人)21+6=27(人)
(4)21-16=5(人)22+5=27(人)
师:
小朋友可以先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2题:
练习一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完成。
示图,请小朋友自己说说图意
指名:
小朋友们在收集易拉罐,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一组收集了34个,二组收集了29个,三组收集了多少个?
师:
你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
指名解答:
(1)94-29-34=
(2)94-(29+34)=
(3)……
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
走了6只,又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有几只?
示图,说图意,独立解答,做为课堂作业。
第4题:
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统计表
出示表格,问:
球赛中的主客场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
我们先看中国球队,你知道了什么?
(客场7分,主场比客场多5分)
那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主场12分,总分是19分)
问:
其它国家球队的总分你能否计算出来?
(学生独立解决。
)
问:
观察此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第5题:
小朋友今天8岁,爸爸今年35岁。
爸爸50岁时小朋友多大?
提示:
要先知道什么?
(经过了多少年)
(三)思维训练
一枝签字笔8元,一枝圆珠笔5元。
小红有20元钱,她买一枝签字笔和一枝圆珠笔,还剩下多少钱?
(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
第三课时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8—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4、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2、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教具准备:
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例三(教材第8页图,电脑显示)
(1)看图说图意。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
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
(2)分组讨论,列式计算。
a.4×3=12(人)12+7=19(人)
b.4×3+7=19(人)
c.还可以这样计算:
6×2+7=19(人) 4×4+3=19(人)
小结:
用乘加和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写成乘加的算式
2.做一做。
(教材第9页)
老师:
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会解答吗?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
10-4+3=9(只)10+3-4=9(只)
(三)课堂作业设计
小白兔种了7行胡萝卜,每行8个。
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
这本故事数一共有多少页?
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
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小力买了5个练习本,每本2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p10—11)
教学目标:
1、从具体的实际生活情景出发,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熟练掌握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拥有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会熟练掌握有步骤的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2、会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教具准备:
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卡片: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2、抢算:
学生抢答
3、解决问题
(1)一个笔记本8元,一枝钢笔13元。
小利买了9个笔记本和一枝钢笔一共花了多少钱?
(2)一个篮球7元,一个羽毛球4元。
小鸣买一个篮球和7个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足球9元一个,小军拿了100元买了7个足球,应找回多少钱?
(二)课堂练习
1、练习二(第10页)第1题
小熊:
爸爸,妈妈和我都掰了9个玉米
熊弟弟:
我掰了6个
熊妈妈:
我们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2、练习二(第10页)第2题
兔姐姐:
我们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
兔哥哥:
我们准备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萝卜。
兔弟弟:
还剩多少个萝卜?
3、练习二(第11页)第3题
动物园的门票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
用20元钱买票够吗?
4、练习二(第11页)第4题
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集体完成。
5、思维训练:
练习二(第11页)第5题
(三)思维训练
1、玲玲去商店买东西,她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
(1)瓜子每袋4元,如果买了3袋,应找回几元?
(2)花生每袋8元,如果买了2袋,应找回几元?
(3)笔记本每个7元,钢笔每枝12元,如果买一个笔记本和议枝钢笔,应找回多少钱?
2、买4个玩具娃娃和一个魔方共用35元。
每个玩具娃娃8元。
那一个魔方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仔细观察,同学们基本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一、教学内容(分两节)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结合上面内容进行。
二、编排特点
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过去只有一个(分木块)例题,教学“平均分”含义。
·现在“平均分”专门列为一段(以毛毛虫的形式),安排3个例题,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为教学除法建立良好的认知基础。
(2)更加注重概念的本质特征。
·除法不再从两种分法进行教学,而是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
·两种分法安排在“平均分”中,作为分东西的不同分法。
2、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P14:
展示了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不同分法。
P23:
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呈现了学生自主探讨的不同求商方法。
3、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解决问题教学。
对“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切实理解。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充分的体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要让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求商的过程。
3、合理地组织练习,完成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表内乘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熟悉的掌握。
根据一般规律,绝大多数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合理地组织练习。
(1)经常安排与乘法口诀有关的练习。
·经常练习2~6的乘法口诀。
·适当安排把口诀填完整以及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练习。
(2)适当加强课堂练习的密度。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第一课时平均分
(一)
教学内容:
平均分
(一)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3、通过观察、了解生活实例,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学会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教学准备:
情境图,正方形、圆形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观察画面。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谈话并讨论:
我们来帮助二
(1)班小朋友分春游食品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明确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各小组展示分配结果。
(3)学生发现:
每份的食品同样多,说明: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2、课堂练习:
课本第13页“做一做”。
(1)先看题,互相说题意,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用学具代替面包分一分。
(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同样多。
)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学生动手分一分。
(3)交流,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4)小结平均分的方法: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份得同样多。
4、课堂练习:
14页“做一做”。
用小棒分一分,然后展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1)动手分一分(至少设计出两种方案)。
(2)展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相互评价。
2、练习三第2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独立判断。
3、练习三第3题。
先说一说,再分一分,最后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应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平均分
(二)
教学内容:
平均分
(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
(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
二、讲授新课
教学例3。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
“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
分小组讨论:
要租几条船呢?
(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
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
课堂练习。
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
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
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
一双筷子是几根?
现在有多少根筷子?
够不够分呢?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
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
够分吗?
三、巩固练习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
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
练习三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分是平均分?
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P18例4,练习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设计: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
(边讲边出示情景图)
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问题:
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熊猫。
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请朋友们来它家做客。
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贴竹笋卡片),它要把这美味的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吃,瞧!
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红红来了(依次出示熊猫卡通图片)。
可是,京京该怎么样把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呢?
2、提出问题:
京京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出示盘子卡片)。
每盘应该放几个呢?
请大家帮京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指一名学生上能出示。
可以有不同的摆放顺序,但无论怎样放,结果都是一样的,把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小朋友们真能干,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小京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
(板书:
除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数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这样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符号+、—、×,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符号,它就是“÷”,叫除号,介绍写法和读法。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2个竹笋还可以有什么不同的分法。
根据不同分法列出除法算式,并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1、P18做一做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魔法卡片”——练习读法
(2)第二关“小帮手”(练习四第2题)——分一分,算一算
(3)第三关“分西瓜”(练习四第3题)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并学会除法版式的写法和读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进一步地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一样表现地那么出色。
第四课时(第二种分法)
教学目的:
学生初步掌握“第二种分法”。
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20个竹笋和4个盘子的实物或图片,12根个圆片;学生准备12个小圆片和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分物品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分物品的方法。
通过实物出示,使学生初步认识“第二种分法”。
1、小熊猫今天继续请小动手们来品尝它的竹笋,它准备了20个竹笋。
小熊猫打算每位客人可以吃4个竹笋。
小朋友们帮它想一想,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呢?
2、指名到黑板上摆一摆,并请小朋友们说说是怎样想的。
刚才是怎么分的?
分给了几个同学?
3、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一道除法算式。
并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是除以4呢?
4、及时巩固:
(1)做一做第1题。
用12个圆片,想好一堆摆几个,像这样的可以摆几堆。
(2)根据自己摆的情况,列出除法算式。
完成书中填空。
(3)要求每个同学都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特别要看学生操作的是否正确。
5、通过出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第二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一份分,求分了几份”用除法计算。
(二)结合板书说明除法算式的各部份名称
写在除号前面作被除数;写在除号后面作除数;写在等号后面作商。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读一读书中P19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P20页第4题,学生自己读题,指名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根据分的结果,把算式填完全,并指名说出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叫做什么。
P21第5题,让学生独立读题、操作、列算式。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应握的情况,集体订正。
订正时,可以让有错误的同学说一说是怎祥想的。
对于分法有错误的学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