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萨利机长》的观后感精选范文.docx
《电影《萨利机长》的观后感精选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萨利机长》的观后感精选范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影《萨利机长》的观后感精选范文
电影《萨利机长》的观后感精选范文
电影《萨利机长》的观后感精选范文1
《萨利机长》这部电影我上周已经自己买票看过一次了,一刷的感受就是好久没看这么质朴简洁的电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长也刚刚好,很喜欢这种冷静克制的风格。
今天参加这场观影活动就算是二刷了,IMAX的版本的确能看到更多细节(也可能是因为之前看过一遍了,第二次看就能注意到更多东西)。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IMAX2D是最好的配置,比3D看着舒服多了。
汤姆汉克斯今年应该是正好六十岁,这个角色也很适合他,他的风度和气质都表现得很棒(当然与片尾出现的机长真人相比还是略微逊色,但是他已经足够好)。
想起今年他的另一部新片《但丁密码》中的兰登教授这个角色就没有那么理想,大概是电影剧本的质量对角色魅力的确影响很大,所以《萨利机长》这部电影和汉克斯这位演员应该算是互相成就了。
电影中间有一段情节我印象很深,是萨利在一家酒吧里跟老板和两位客人交谈,电视里恰好在播出他的新闻,媒体在歌颂他的英雄事迹,老板向他举杯“敬1月15日,一年中最好的一天”,机长表情复杂。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这仿佛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是一个"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的故事。
但是看到结尾又觉得不是了。
听证会上萨里机长和副机长离场休息时在门口的对话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I’mjustsodamnproud.”-“We’vedoneourjob.”
电影《萨利机长》的观后感精选范文2
我是绝对不允许自己错过到电影院去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的。
我只是万万没想到,片尾出现的真实生活中的萨利机长和他妻子竟然如此有气质,比扮演他们的汤姆汉克斯和演员妻子更让人眼前一亮。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
最近好莱坞的电影有回归表现人类本我的趋势?
不再只是一味以炮轰烂炸视觉效果来刷新票房的惯用套路。
技术只是实现电影方式的表现手段而已,而不是主要目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技术是用来为表现故事服务的,《萨利机长》也好,《深海浩劫》也好,完全不是靠视觉特效来吸引观众的,而是靠故事,人性展现的细腻口碑而传唱。
这一点,我好感动。
我希望可以坚持。
本片最启迪我的是,萨利机长不仅仅是在208秒的危急状态下救了全机155人,更自救了两次。
第一次,当然是在事故时救全机人的同时救了自己。
第二次,是他在被调查中再次自救。
首先,我们不可以先入为主的认为萨利机长一点错都没有,为何要接受这样不公平的检查?
但是本片不是要塑造一个反派或者一个坏人。
这样的调查恰恰说明了美国人在处理各种类型事情的严谨和谨慎,这样子的精神才能保证未来出错率的最低化。
所以,萨利机长被调查是一件必需要经历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心理压力和冲击也是他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其次,也许全世界都已经往他一边倒了,但是真正最后能救自己的还是自己。
当面临对自己的投诉和怀疑时,不可以抱着侥幸的心理,或者被全美国的崇拜冲昏头脑,也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怨恨报复。
冷静的萨利机长,在面对这样的压力时,他再次选择了自救。
他用最积极的态度去为自己找证据,用充足的理由和准备来面对威胁和挑战。
没有什么偶然性,很多事情都是必然的。
比如,面对208秒的危急,萨利机长是用的40年的飞行经验化险为夷。
那么,面对下半辈子的事业和生活,他用了48小时为自己找来有理有据的说服证据。
这点让我备受启发。
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自己。
不能遇到困难和压力就放弃或者埋冤。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就像我昨日抱着可以学到管理项目的心态去听培训,结果后来发现,项目管理最重要的还是人。
所以,无论什么事情,最终解决方式没有任何科学,技术,他物能够帮助,还是得靠人,这个人就是自己。
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压力,如果你消极,事情就会按照消极的方式发展;如果你积极,且明白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时,那么事情就会迎向好的方面。
每次看完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就会多明白一个道理,人总是在慢慢学会长大。
谢谢电影。
电影《萨利机长》的观后感精选范文3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20XX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
这架空中客车A320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
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在208秒的时间内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
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商业客机首次成功地迫降在一条河流上,且机上人员无一伤亡,而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和精准的判断,拯救了机上155人的性命,也当之无愧的担得起英雄这一称号。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剖析此影片。
其一,从危机管理的角度。
《萨莉机长》是部很好的危机处理教材,从事件发生到处理仅仅208秒时间,到全部155名乘客24分钟时间在哈德逊河中被救,涉及到机场指挥塔、纽约水陆警察局、河上巡逻队、周围游船、纽约消防局、全美航空公司等很多部门协作,超过1200个第一响应者、7艘载有130个执勤人员等到场营救,启动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机制,没有这么多部门联合救助,在严冬冰冷的河水中结果可想而知,换在其它国家,即使能安全降落,但能否全部安全上岸是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反应快慢、机制、协作、软件硬件等。
其二,从专业敬业的角度。
57岁的老机长萨利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是个专业度、敬业度都很高的典范,驾驶飞机40年,运输上百万人,对职业充满敬畏和热忱,具强烈的责任感,最后一个离开飞机,一直询问被救人员数字,是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驾驶员和机长,所以才能娴熟冷静沉着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处理和应对。
不仅是技术,还有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其三,从英雄主义的角度。
什么是英雄?
萨利机长给出了答案,真正的英雄不是媒体吹捧出来的,而是一个团队,在灾难来临前,恪尽职守,坚守阵地,勇于承担责任,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保全全部乘客的安全。
影片最后,萨利机长说:
“不是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
我们都尽了一份力,这才是我们能够幸存下来的原因。
”萨利机长用强有力的结尾给出了回应,平凡尽责即是伟大。
其四,从人性的角度。
当体制和人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选择,制定制度流程及执行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不能忽视人,制度流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制度流程的目的是工作更有序更高效,把人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而非抑制人束缚人,本末倒置。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不是句口号。
《萨利机长》是部难得的好影片,建议大家走进影院用心领悟,除上述几个角度外,还有亲情人性信念,全方位剖析审视理解其精髓,定会有所受益。
我认为,这部片子最令人思考的地方是在于萨利机长在面对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多方面质疑后,仍能冷静理性面对质疑,用35秒的时间点赢得了208秒成功脱险的载入史册的壮举。
精彩的对白:
“我有困难区分现实和现在这种鬼状况”“我不喜欢无法控制局面的感觉,我想找回原来的我”“过去40年我载送了百万名乘客,但最后人们却以这208秒来论我的功过!
”
电影《萨利机长》的观后感精选范文4
电影看得非常有感触。
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和台词几乎都能从《最高职责》中找到出处,在书中萨伦伯格机长在整个飞行职业生涯中,他认真对待他的职业,认真进行每一次飞行准备、飞行过程中,精确掌控他已经很熟悉的飞机性能,他“把驾驶飞机当做一门艺术,精雕细琢”。
萨伦伯格机长的高尚,来自其他时候所做出的那些选择——在履行职业操守时,是一丝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许多选择,帮助他做好了准备,来应对发动机发生故障的那一刻。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我的一生让我把飞机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孙河上。
”
在电影中萨利机长在电影中说:
过去的42年中,我飞过成千上万个航班,但我在其中一次的表现却决定了人们如何对我整个飞行生涯做出评价。
在一万九千小说中,只有这短短的两百秒决定别人对你一生的看法。
萨利机长是个幸运者,他和他的机组尽了最大努力,运用了平时积累训练中学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没有放弃,珍视飞机上的每一个生命——于是最终他们有了一个好的结局。
作为和飞行安全相关的民航人,我们必须每时每刻尽力做对,还要努力做好,因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个瞬间会决定对我们一生的评价。
我们民航人对待安全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也许平安飞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挥了数万架飞机,但决定你的不是你的“一贯”,而只是你的“一次”,偶尔一次疏忽就成千古恨。
这样认识和存在虽然严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无法重来。
安全永远是民航人最高职责。
如萨利机长一直在电影中强调:
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做了本职工作的普通人。
这就是我们民航人对安全对工作最真诚的表白,也才是我们这个民航群鲜活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真正体现。
《萨利机长》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电影《萨利机长》的观后感精选范文5
看过这么多电影之后,我们该好好思考一下电影的作用是什么了。
电影具有镜子功能,它能折射出电影所表达的事件背后的一种社会现象。
本片就以一篇新闻材料为背景,讲述了一名老机长的故事。
影片根据20XX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事迹改编。
讲述了萨利机长在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故事。
“我在40年飞行生涯中运送了数百万乘客,最后我却因208秒被审判。
”这是萨利机长的一句台词,他在成功解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后,竟遭到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
他被质疑,委员会的成员认为他本来是可以返回到拉瓜迪亚机场或是附近的泰特波罗机场。
他们想让萨利机长承认自己的错误,尽管所有人都生还了。
之后他们一直举办听证会,一直模拟当时的情况,这一切都显示萨利机长迫降在哈德逊河面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可能会断送掉他40多年的飞行生涯,一夕之间究竟萨利机长是英雄还是个骗子,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不过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人们对萨利机长的爱戴,毕竟在那么危急的情况能做出最为合理的选择,是非常不易的。
这都****于机长长年的飞行经验以及他过硬的职业素质。
可是在这场模拟中,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为这一因素,模拟前那些机长是排练过数次,并且预知有鸟群袭击,都不需要反应时间。
而真实情况是机长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对突发事故做出判断,并且找到最合理的降落地点。
就像电影中副机长的一句话所说:
“飞行又不是电子游戏。
”在把这些人为因素考虑进去之后,他们发现返回那两个机场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样看来迫降在水面是最明智的选择。
最后证明萨利机长当时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这部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什么特效镜头,可就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打动人心。
也许纪实比特效更能触动人心吧。
真情实感的流露是无可比拟的,影片中人们在危机面前的反应,那种恐慌都是十分真实的。
影片中的萨利机长是给个令人十分感动的角色,他曾说:
“我不喜欢当英雄,我只是尽本分。
”他并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倒也不是在假装谦虚什么,而是从骨子里认为保护飞机上乘客的安全是他的本职,不需要强调个人作用。
同时,他身上最令我钦佩的一点是,在安全上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确认生还人数,而不是去换衣服,他始终铭记着自己的本分。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副机长、空姐等其他工作人员的作用,正是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才创造出了这一奇迹。
另外,本片中乘客的表现也值得深思,遇到空难时大家一开始十分恐慌,人之常情。
但在工作人员的疏散、安慰下,他们也开始有序地向出口逃生,最终成功得救。
试想,如果是在我们国家,人们能否做到这样呢?
所有人生还的奇迹能否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