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合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649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1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错合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错合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错合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错合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错合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错合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cx

《错合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错合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错合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cx

错合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一节 错合畸形的检查诊断

 

一.治疗动机和心理状态的评估:

通过初诊时的交谈问诊,了解患者的治疗动机。

医师应做到仔细耐心地倾听患者或家长的主诉,一方面了解其对自身牙合状况的关注点,对错合畸形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了解他们对治疗的期望值及要求治疗的迫切度。

医师切忌主观臆断地将自己对该患者错合的认知简单地等同于患者对自身错合的认知,很多时候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或由于审美观点的差异,患者与医生的关注点并不一致,对要解决的问题的先后性并不一致,对面部美观的理解、对牙齿移动方向的倾向并不一致。

因此,医师应仔细耐心地通过沟通将专业知识介绍给患者或家属,在双方取得一致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开始治疗。

患者对错合矫治的动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主要有两个因素。

内因:

患者充分感觉到错合引起的颜面部美观缺陷或/及口腔功能障碍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因而萌发矫治的愿望。

具有内在治疗动机的患者在临床上一般能较好地与医师配合治疗。

从儿童到成人,内在治疗动机的成分会不断增加。

外因:

患者并未自觉意识到错合对颜面部美观及口腔功能造成的影响,而是父母亲友等发现这些影响并要求或建议患者接受矫正治疗。

外在动机患者在矫治过程中与医师往往缺少合作。

从儿童到成人,外在治疗的动机不断减少。

同时通过交谈,观察患者的神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初步的评估,因牙合畸形对美观影响较大,部分患者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错合儿童容易成为同班或周围伙伴的嘲笑对象;很多错合儿童不敢在公开场合开口畅笑;许多青年或成年错合患者在工作场所及社交场合与人交谈或交流时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必要时可让患者作一些专业的心理量表测试,对于确实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建议先进行心理治疗或疏导,而非马上开始治疗。

患者合作程度预测:

在对患者心理态势及治疗动机进行评测后,可初步预测患者矫治过程中的合作程度。

在制定治疗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配合程度。

如对于预测配合程度低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口外弓等患者合作依赖性较强的矫治装置。

正畸医师要善于引导患者从外在治疗动机向内在治疗动机转化,以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二.一般记录

1.全身状况记录:

如性别、身高、年龄、营养状况、毛发指甲等有无异常。

2.医学、牙科病史及相关行为史。

1)系统性疾病:

幼年是否患过慢性疾病以致影响牙合发育,如佝偻病、内分泌疾病、心脏病麻疹、水痘等。

2)呼吸道疾病:

有无慢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鼻炎、慢性扁桃腺炎等。

这些慢性呼吸道疾病会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形成代偿性口呼吸,引发错合。

3)口腔不良习惯:

幼年时有无不良口腔习惯如:

伸舌、吮唇、咬指甲、口呼吸、吮拇指咬异物等,同时还应记录这些习惯持续的时间,目前是否仍存在这些不良习惯。

4)喂养情况:

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以及喂养的方式,人工喂养的姿势不当会使下颌发生移位,造成近中错合或远中错合。

5)睡眠习惯:

偏侧睡眠,俯卧等习惯引起的长期局部压迫会导致颜面发育不对称或某部分的颌骨发育受限。

6)替牙情况:

乳牙龋损、早失、滞留以及牙齿萌出顺序的异常都可能导致错合的形成。

7)颌面外伤史:

幼年时髁状突的外伤可影响到下颌骨的生长,牙外伤可引起恒牙萌出异常,牙髓坏死及牙根牙槽骨的粘连。

8)牙颌面部疾病治疗史:

唇腭裂修补的时间,齿槽裂植骨情况。

龋、牙周病、颞颌关节病的治疗情况都与矫正治疗密切相关。

3.家族史

有些疾病如反合、青少年牙周炎等具有明显的家族异常史,问诊时应详细记录相关情况。

4.生长发育状况

生长发育情况对错合畸形的治疗设计及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大多数的错合畸形的最佳治疗时机为青春快速生长期。

(1)身高、体重记录表:

定期对青少年生长过程中的身高、体重加以记录,并绘成曲线图。

对判断个体生长发育的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身高增长的加速意味着面部颌骨生长开始加速,如在此期进行颌骨的生长改良治疗,效果较好。

(2)性成熟与性器官发育:

女性性成熟的最直接标志是初潮。

一般初潮的开始,表明青春快速生长发育高峰已过,骨骼快速生长期基本结束。

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对判断生长发育也有所帮助。

三.牙、合、面的形态学检查

1.牙齿

(1)合的发育阶段:

乳牙期、替牙期、恒牙期。

(2)牙齿的数目、形态及发育有无异常,如多生牙,先天缺失牙,牙体过小、过大或发育异常。

(3)重要错位,如个别牙的唇(颊)舌向错位,拥挤、反合、锁合等。

1)牙齿的拥挤度:

牙冠宽度的总和与牙弓现有弧形的长度之差即为拥挤度,一般分为3度。

I度拥挤相差2—4mm。

II度拥挤相差4—8mm。

III度拥挤相差8mm以上

2)正锁合与反锁合:

后牙颊舌向错位严重,咬合时无合面接触而呈上颌牙舌面与下颌牙颊面接触为正锁合。

上颌牙颊面与下颌牙舌面接触为反锁合。

(4)乳牙、恒牙萌出及替换:

如乳牙早失或滞留,恒牙早萌或早失。

(5)龋齿、牙周病及口腔卫生情况。

2.牙弓

(1)上下牙弓的长度(近远中)关系

1)第一恒磨牙的合关系:

中性合、近中合或远中合。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时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相对,为开始近中合(近中尖对尖)。

上颌第—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二恒磨牙之间为完全近中合。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时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相对为开始远中合(远中尖对尖)。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沟时为完全远中合。

第二乳磨牙关系,观察上下第二乳磨牙远中面的关系。

近中阶梯关系:

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在上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的近中。

远中阶梯关系:

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在上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的远中。

末端平齐关系:

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呈一直线,易形成恒牙中性关系。

2)上下前牙间的覆盖关系:

前牙覆盖是否正常,有否深覆盖或反覆盖。

上下前牙切端的前后距离超过3mm以上者,称为深覆盖,亦分为3度。

I度深覆盖覆盖为3—5mm。

II度深覆盖覆盖为5—8mm。

III度深覆盖覆盖为8mm以上。

反覆盖时,下前牙切端位于上前牙切端之唇侧,常在严重的下颌前突前牙反合时呈现。

3)上下牙弓的突度是否正常,有否双牙弓前突。

(2)上下牙弓的宽度关系:

上下牙弓宽度是否协调,上下后部牙弓有无对合、反合或锁合。

上下牙弓的宽度关系:

上下牙弓宽度是否协调,上下后部牙弓有无对合、反合或锁合。

(3)上下牙弓的高度关系:

前牙有否深覆合或开合。

前牙冠覆盖下前牙冠超过1/3者称为深覆合,可分为3度。

I度深覆合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3而不足1/2者。

II度深覆合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2而不足2/3者。

III度深覆合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2/3者。

上下前牙切端间无覆合关系,垂直向呈现间隙者为前牙开合,开合亦分为3度。

I度开合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3mm以内。

II度开合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3-5mm之间。

III度开合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5mm以上。

(4)上下中切牙间的中线关系:

中线有无偏斜,分别以上下中切牙的各自中线与面部中线比较分析上下切牙中线偏斜的原因。

(5)上下牙弓的形态:

呈方圆形、卵圆形还是尖圆形,牙弓左右两侧是否对称。

(6)牙齿的唇(颊)舌向及近远中向的倾斜度。

3.颌面部软硬组织

(1)上下颌形态、大小、位置:

上下颌骨矢状向是否协调,有无上颌前突或后缩,下颌有无发育过度或发育不足。

左右颜面部是否对称,颏部中点与整个面中线是否一致。

垂直向前后面高比例是否协调。

(2)基骨、腭盖情况:

牙槽的突度,基骨丰满度,腭盖的高度,以及牙根有无突出牙槽骨,缺牙区牙槽骨的萎缩程度。

腭盖高拱往往提示口呼吸,牙根突出基骨之外提示基骨量不足。

(3)唇的检查

唇的形态和位置对面部美观有着重要影响。

正常情况下,唇的形态和谐自然,鼻-唇-颏呈柔和的S形,上唇缘位于上切牙切缘上方约1-2mm。

口裂线约位于鼻-颏间的上1/3位置。

对唇的观察可从息止位、微笑位以及动态位三个位置进行。

1)息止位:

当面部放松上下唇处于自然状态下,正常的上下唇轻微接触,鼻唇角在100°左右,有适度颏唇沟,上下唇突点位于鼻尖与软组织颏前点连线(美线)上或稍后方,唇曲线柔和,有适度的唇肌张力,无嘴唇翻卷或张力紧张。

如先天性上唇发育过短时,表现为上唇正中短而上翘,唇红外翻,唇肌张力弱,面型呈开唇露齿。

正常情况下颏唇沟不明显,高角的病例往往无颏唇沟,提示颏部肌肉紧张。

而在低角病例中(尤其是II类2分类错合)颏唇沟常常比较明显,唇肌张力较小。

2)微笑位:

最佳微笑的唇位表现为:

微笑时上唇缘位于上切牙颈缘水平;下唇缘弧形在上切牙下方,与上切牙弓下缘的弧线一致;口角处的唇与牙列间有适度空隙;最大微笑位时口唇角达到第二前磨牙部或磨牙部。

如果上唇过短、唇肌张力弱或上颌骨、上牙槽垂直向发育过度时,常表现为牙龈暴露过多,称为“露龈笑”。

3)动态位:

主要在与患者的交谈过程中观察唇的状态及不自主的唇运动,结合病史询问以发现不良的唇习惯或异常唇位置、异常唇张力。

最常见的习惯性唇紊乱表现有:

吮唇:

多见于上切牙前突患者,特别是有吮吸咬下唇习惯者。

静止位时下唇红缘常上切牙舌面,下唇面可见到清晰的齿印。

该习惯常与颏肌功能亢进有关。

下唇外翻:

下唇外翻卷曲,颏唇沟深,颏肌紧张,口裂位置下移。

常与上切牙过度垂直向发育及颏肌紧张有关。

开唇:

多见于口呼吸及解剖性唇发育不足患者。

唇中部短而上吊不能正常覆盖前牙,开唇露齿,唇红干燥,色泽差;牙龈肿胀干燥。

(4)舌的情况:

1)舌大小形态的检查:

舌体大小的判断主要通过舌与周围毗邻关系的观察来进行诊断。

舌体过大时,口腔被充满,舌体周边有清晰的齿印,易造成下牙弓宽大,下颌牙弓散在间隙,前牙唇倾等。

注意真性舌体肥大与前伸舌习惯的鉴别,后者在自然状态下无巨舌表征。

也可嘱患者尽量将舌伸出口外,若舌尖可达到颏部或鼻尖,则为巨舌症。

与巨舌症相反的是小舌症,患者的舌体明显小而窄,舌周出现间隙,下牙弓小而窄,可伴有前磨牙区的拥挤及牙冠舌倾,第三磨牙阻生于下颌角处。

嘱患者前伸舌时常不能超过下切牙。

小舌畸形由于对下颌的发育缺乏足够的刺激,常与II类错合相伴。

2)舌系带的附丽情况:

舌系带过短时,常导致舌尖的代偿性活动增加,舌体位置偏下,易形成下牙弓宽大,下前牙唇倾,散在间隙。

嘱患者前伸舌时,舌尖呈“M”形,多不能到达腭顶。

3)舌的位置:

安氏II类错合的舌体位置一般较靠后,而安氏III类错合的舌体位置常常是低而靠前。

舌体位置不仅受解剖条件的限制,如舌体大小,舌系带的附丽情况(舌系带附丽点靠前可导致舌的前伸位及低位),也受功能状态的影响,口呼吸患者舌体位置一般偏下方,慢性扁桃腺肥大者为改善通气功能而常采用前伸舌位。

研究舌位置比较精确而又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是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进行舌位的评估,一般在吞咽末期拍摄的X片较能准确地反映舌的息止位置,在舌体上涂一层钡剂会使显示效果更好。

如同时摄下颌息止位和习惯性咬合位的舌体位置,可以了解舌在姿势位的位置以及从姿势位到习惯性位的移动变化。

(4)唇颊系带的附着情况

上唇系带出生时附着于牙槽嵴顶,随着乳牙萌出牙槽突的生长,唇系带附着位置逐渐上移,到恒切牙替换后唇系带一般距龈缘约4-5mm,异常的唇系带为粗大、无弹力的纤维组织,位于上切牙之间,常与腭乳头相连。

下唇系带、颊系带附着异常较少见,如附丽点过于靠近牙龈,由于功能运动时的过度牵拉会导致牙龈的退缩,而处于牙齿移动途径中的粗大颊系带还可能影响牙齿的顺利移动。

而前庭沟过浅、牙槽嵴薄的患者尤其是成年患者,在正畸牙移动时容易并发牙周退缩。

(5)牙周情况

附着龈宽度过窄甚至根本没有附着龈的牙齿牙周抵抗力弱,在矫正治疗过程中易发生牙周问题。

过度唇向位的下前牙唇侧牙槽骨比较薄,牙周附着低,应注意避免唇向移动,牙槽骨薄牙龈色浅而又伴严重前突的下前牙或严重内倾的上切牙应注意牙槽粘膜下能否看到或扪到明显的“竹节”状牙根形态。

龈裂、救生圈样龈缘往往提示咬合创伤的存在。

对有合创伤的牙及严重近中倾斜的后牙近中侧还应探查有无牙周袋的形成。

(6)侧面面型

从矢状向观察患者侧貌面型,临床可分为三型:

即直面型(ANB0~3°),凸面型(ANB>5°),凹面型(ANB<0°)。

从垂直向也可以将面型分成三类:

低角型:

垂直高度不足,下颌平面陡度较小,下颌平面角小于正常范围(FMA<22°)。

均角型:

垂直高度均衡,下颌平面陡度适中,下颌平面角处于正常范围(FMA22~27°)。

高角型:

垂直高度过大,下颌平面陡度较大,下颌平面角大于正常范围(FMA>27°)。

4.颌面部功能检查

(1)唇闭合功能检查

自然状态下的上下唇间隙不超过2mm,如果唇间隙过大,则为唇闭合功能不全,多见于上唇过短,上牙槽垂直向发育过度,前牙深覆盖,前牙前突及口呼吸患者。

唇肌功能异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原发性唇肌功能异常:

指的是吮吸下唇或咬下唇习惯,可导致下前牙舌倾拥挤,上前牙唇倾,前牙开合等,但骨骼畸形一般不严重。

2)继发性唇肌功能异常:

指自然状态下,下唇位于上下颌前牙之间,多继发于骨性深覆盖畸形。

口唇闭合不全一般可分为轻、中、重三种程度。

轻度:

指在息止颌位时口唇轻度闭合不全,暴露上颌切牙的切1/3以上。

中度:

指在息止颌位时口唇中度闭合不全,暴露上颌切牙的切2/3以上。

重度:

指在息止颌位时口唇重度闭合不全,暴露上颌切牙牙冠的全部。

(2)舌功能检查

舌位置及运动的检查:

与患者交流时观察患者分别在静止时及功能运动时舌体的位置,有伸舌习惯者舌体在静止时也常处于前伸状态,或充满牙列间隙,异常吞咽习惯患者在作吞咽动作时常有不自觉的舌前伸动作。

较准确客观且具有可重复性的舌姿势位检查方法是在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如前面所述。

舌肌压力:

口周肌压力分析仪可定量测定息止颌位和功能运动时舌肌压力,异常的舌肌压力会影响牙弓形态,对错合形成产生一定作用。

舌肌压力测量可为舌肌压力异常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3)颊肌功能

颊肌的紧张度也可影响到牙弓乃至颌骨的形态,过大的颊肌常造成上牙弓狭窄,前突,面型狭长,颊肌压力的测试有利于诊断分析。

测量内容包括:

息止颌位时和功能运动中颊肌压力大小。

双侧颊肌压力是否对称。

从息止颌位到功能运动过程中颊肌压力值改变的程度。

重复测量颊肌压力,观察颊肌的紧张度。

(4)吞咽功能

吞咽是口腔完成食物输送的重要功能运动,正常吞咽涉及约20条肌肉的协调活动,人的吞咽动作每日大概可有600次左右。

因此吞咽活动及相伴的肌肉活动对口颌面部具有重要影响。

1)正常吞咽:

正常吞咽时主要是咬肌收缩,稳定下颌,舌尖与上前牙舌侧接触,上下牙齿轻轻接触,完成口腔封闭形成吞咽所必须的负压。

2)异常吞咽:

咬肌无收缩,上下牙齿无接触,颊肌和口周肌收缩,帮助稳定下颌,舌位于上下颌切牙之间形成负压完成吞咽动作。

伸舌动作可造成牙弓前部和后部的开合,而颊肌亢进易导致上牙弓的狭窄和前突。

3)吞咽方式的检查:

正常吞咽时用双手扪触咬肌部位能感觉双侧咬肌的收缩。

有异常吞咽习惯者,可观察到吞咽时口周肌肉的极度收缩,以颊肌明显,而咬肌部位不能触及收缩,轻度开合患者,吞咽时可观察到伸舌动作,严重者吞咽时可伴有表情肌的明显收缩,面部表情丰富,故又称鬼脸样吞咽。

一般异常吞咽可分为三类:

单纯性伸舌吞咽:

吞咽时颏唇肌收缩,下颌提起,后牙有咬合接触,舌尖刺入前牙咬合区,形成前牙“梭形”开合。

此类伸舌吞咽一般为正常鼻呼吸,早期阻断吐舌习惯后开合常可自动矫正。

复杂性伸舌吞咽:

吞咽时舌前伸于前牙及侧方后牙区,使之无咬合接触并阻止其正常萌出。

吞咽时由于无咬肌的收缩,只有口周肌肉的收缩,也无正常的牙齿接触,多表现为前后牙开合或咬合紊乱,常伴有口呼吸及鼻部阻塞性疾病。

滞留性婴儿型吞咽动作:

为婴儿型吞咽方式延续到恒牙列后,仍有强烈的吞咽反射动作,表现为嘴唇及颜面表情肌的强烈收缩,好像在作鬼脸。

舌刺入前部及两侧后牙间形成大范围开合,因此咀嚼功能严重受限,食物常放于舌背上,以舌尖与上腭咀嚼,此型预后很差。

临床检查伸舌吞咽方法有:

视诊法:

嘱患者咽口水,并在吞咽的瞬间用口镜分开上下唇,观察舌的位置及状态。

此外还可用口镜压住患者的下唇妨碍颏肌收缩,嘱患者再次作吞咽动作,如患者仍可自然吞咽,则为正常吞咽方式,如吞咽动作勉强不连贯,则为异常吞咽。

因异常吞咽时,后牙区无接触而必需依靠强大的颏肌收缩稳定下颌才能顺利完成吞咽动作。

染色法:

用食品颜料涂在患者口内上腭切牙乳头区、腭中缝区及第一磨牙区,嘱患者咽口水,如果正常吞咽,则舌尖及舌背将着色,而异常吞咽者,因舌背未接触上腭,舌尖未接触上切牙腭侧,舌背舌尖将无着色。

吐舌患者吞咽后仅有着色于舌尖远中区。

 

触诊法:

用手指轻触颞肌,嘱患者吞口水,如正常吞咽,牙齿将有接触,颞肌可感觉收缩,如为异常吞咽则颞肌区感觉不到收缩。

(5)咀嚼功能

主要检查双侧咀嚼还是单侧咀嚼,以及咬肌式咀嚼还是颞肌式咀嚼。

咀嚼方式的检查:

用双手放在咬肌部位,让患者作咀嚼动作。

咬肌咀嚼可感觉咀嚼时咬肌明显收缩,颞肌部位也有收缩。

颞肌咀嚼者在咬肌部位无明显收缩,而颞肌部可感受到强烈收缩。

双侧咀嚼还是单侧咀嚼的检查:

咀嚼时感觉到双侧咬肌部位的收缩是否有差异,如有明显差异,表明为单侧咀嚼。

咀嚼效能的检查:

咀嚼效能指在一定时间内或一定咀嚼次数内把一定量的食物咬碎的程度,从而表示机体的牙颌系统的咀嚼能力。

最常用的是吸光度法:

可采用ATP被膜颗粒作为测试物,由于ATP被膜颗粒在咀嚼时被破坏,使ATP释放出来,释放的ATP在波长为259nm的紫外光处吸收最大。

咀嚼效能越高,其吸光度值越大,此时利用分光光度计就可以测出其咀嚼效能的大小。

(6)呼吸功能的检查

主要检查患者为鼻呼吸还是口呼吸。

检查方法有气动试验、口镜试验、以及鼻孔动度观察。

气动试验:

取一小纤维分别放于两鼻孔前,观察呼吸时纤维的震动以判断鼻通气是否畅通。

口镜法:

将两面口镜放于两鼻孔前,观察镜面上有无雾气判断鼻通气情况。

鼻孔动度观察:

嘱患者闭口呼气吸气,观察其鼻翼的动度,如动度不明显则提示有口呼吸。

气道的检查主要通过X片,如头颅侧位片上看到鼻咽气道或腭咽气道因增殖体或肿大的扁桃体而明显缩窄时,往往提示口呼吸可能。

此外临床检查发现腺样体面型(瘦长面型,腭盖高拱,上牙弓狭窄,口腔卫生差,牙龈增生等)或上唇先天性发育过短也提示口呼吸可能。

5.颞颌关节检查

(1)问诊

询问有无颞颌关节外伤史,感染史,疼痛史,弹响史,开口受限史,关节脱位史等。

(2)触诊

用双手食指置于耳屏前、关节外侧,如有压痛,提示关节有损伤或炎症。

将双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内,嘱患者做开闭口运动,感觉双侧关节运动的对等度,有无弹响,杂音或压痛。

(3)视诊

观察两侧下颌骨形态是否对称,开闭口关节是否平滑,开口度是否正常,开口型有无偏斜。

(4)听诊

检查开闭口运动时有无杂音、弹响,弹响发生在开闭口周期的阶段。

6.下颌运动检查

(1)张口运动

1)开口度:

正常开口时上下颌切牙间距离应大于40mm,30~40mm为轻度受限,小于30mm为重度受限。

一般能放入三横指为正常,放入二横指为轻度受限,放入一横指为重度受限。

2)开口型:

大张口时下颌颏中点呈平滑直线下降为正常,若张口过程中下颌发生偏斜为异常。

(2)前伸运动:

嘱患者尽量前伸下颌,前伸量为上下颌前牙切缘水平间距离加上覆盖的数值,根据Helkimo标准:

正常为大于等于7mm,轻度受限为4-6mm,重度受限为0-3mm。

(3)侧方运动:

以上颌中线为标准向下颌做一延长线,嘱患者向一侧做最大侧方运动,并保持功能侧牙有合接触而非功能侧无合接触。

测量标记与上颌中线的垂直距离为侧方运动的范围。

(4)合干扰检查

1)前伸运动:

检查后方有无合干扰,下颌前伸至前牙对刃,后方区放置的咬合纸没有咬住,说明无合干扰,反之则有合干扰存在。

2)侧方运动:

在非工作侧放置咬合纸,若能咬住咬合纸说明该侧有合干扰,反之则没有合干扰。

(5)颌位检查

1)牙尖交错位(ICP)和下颌后退位(RCP):

正常情况下二者应为两个位置,临床检查时可以引导下颌向后,使腕与拇指呈一直线,用拇指引导下颌后退至RCP,再由RCP至ICP,检查此滑行过程中有无干扰,有无偏斜。

此滑行距离一般为1mm,此范围为“长正中”。

2)下颌姿势位:

在息止颌位时检查上下颌牙齿应无接触,没有任何咬合关系,息止合间隙为2-4mm。

3)下颌闭合道:

下颌从姿势位到牙尖交错位时的运动轨迹应呈向上向前的均匀弧线,如发生偏斜说明有合干扰存在。

二、模型分析

模型分析是口腔正畸临床诊断、制订治疗计划中的—个重要步骤,矫治前必须有记录患者牙合情况的模型,称之为记存模型。

通过对记存模型上的牙、牙排列、牙弓及合关系的观察、测量、分析,有助于对错合患者的诊断及矫治设计。

(一)记存模型的用途

记存模型记存了患者的牙合情况,其主要用途为

1.作为研究分析错合的重要手段。

2.用于确定治疗计划。

3.在治疗过程中作对照观察。

4.用治疗前后的模型可进行疗效评估。

(二)记存模型的制作与要求

由于记存模型对错合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求记存模型

准确、清晰,要包括牙、牙弓、基骨、移行皱襞、腭穹、唇系带等部分。

取记存模

型的步骤及方法与义齿修复基本相同,选择的托盘大小应适当,要包括牙弓内的全部牙,托盘的边缘应有足够的高度才能获得基骨的正确形态。

记存模型要求整齐、美观并能准确反映出患者牙合的情况,因此模型必须进行修整。

在模型修整之前首先应在患者口中核对合关系,核对好后用红色铅笔作记录,一般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垂直向下画线至下颌磨牙。

如患者多数牙正在替换或前牙、前磨牙无合接触,则应用软蜡堤在患者口中咬蜡合,记录合关系,然后取出蜡合放置在下颌模型牙列的合面,再按蜡合记录将上颌模型放好,并在病人口中核对好合关系后再对记存模型进行修整。

(三)模型的测量分析

1.牙冠宽度的测量

恒牙列期牙冠的宽度可用分规或游标卡尺测量每个牙冠的最大径,一般测量第一磨牙前牙弓内各个牙的牙冠宽度,其总和为牙弓应有长度或必需间隙。

如需作全牙弓分析时,可将牙弓分为三段,下颌前牙为前段,下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为中段,下颌第二、三磨牙为后段,测量全部牙的牙冠宽度,其总和为全牙弓应有长度或称全牙弓的必需间隙。

如为混合牙列期,有的恒牙未萌出时,可在X线牙片上测量牙冠宽度后再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出未萌牙的真实宽度。

x=y*x'/y'

X为恒牙宽度,X’为X线牙片上恒牙宽度;Y为模型上乳磨牙的宽度,Y’为X线牙片上乳磨牙宽度。

但是,如果牙的位置旋转、形态异常,用此法预测不准确,此时可参考对侧已萌出的同名牙的宽度进行测量或用Moyers的预测法求得尖牙与前磨牙的宽度。

2.牙弓弧形长度的测量

(1)黄铜丝法:

应用直径0.5mm的黄铜丝一根,一般从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沿下颌前磨牙颊尖、下尖牙牙尖经过正常排列的下切牙切缘到对侧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

如全部下切牙均向唇侧或舌侧倾斜时,应沿下切牙牙嵴顶进行测量,使黄铜丝呈一根弧线,再将铜丝弄直后测量其长度,一般可测量三次后求平均值即为下牙弓现有弧形长度或称可用间隙。

如需测量上牙弓的弧形长度,则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开始沿前磨牙合面至尖牙牙尖,再沿上切牙切缘至对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

(2)悬链法

用游标卡尺和金属链从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之前垂下,形成自然弓形,拉直后即为现有牙弓长度,此法是测量下颌牙弓长度的一种快速而可靠的方法。

(3)分段测量法

此外也可用分规或游标卡尺对牙弓弧形长度进行分段测量,一般可将牙弓分为四段,即一侧的切牙与尖牙,第—前磨牙近中至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