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制药巩健子学习情境4教案精品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628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酵制药巩健子学习情境4教案精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发酵制药巩健子学习情境4教案精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发酵制药巩健子学习情境4教案精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发酵制药巩健子学习情境4教案精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发酵制药巩健子学习情境4教案精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酵制药巩健子学习情境4教案精品版.docx

《发酵制药巩健子学习情境4教案精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酵制药巩健子学习情境4教案精品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酵制药巩健子学习情境4教案精品版.docx

发酵制药巩健子学习情境4教案精品版

子学习情境4青霉素发酵

任务一青霉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性和作用机制

1.结构特性

都含有一个四元的内酰氨环,并通过N与相邻的碳原子和另外一个杂环相稠合。

2.物理性质

白色或黄色无定型或结晶性固体。

熔点不明显,具有旋光,酸性形式易溶于有机溶剂,盐易溶于极性溶剂,特别是水。

3.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活泼,由于稠环的作用,青霉素的内酰胺环很易开环,头孢菌素相对稳定。

4.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肽聚糖转肽酶及D-丙氨酸羧肽酶的活性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从而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二发展概况

1929Fleming首先发现青霉素可抑制葡球菌的生长,但并未获得足够重视

1940FloreyChain青霉菌发酵液中提取出了青霉素

1945意大利Brotzu发现头孢菌素C

1958后人工合成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

陆续发现头霉素、克拉维酸、硫霉素、单环β-内酰胺

三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

苄青霉素、青霉素V、氨苄西林、替卡西林、甲氧西林、氯唑西林

(一)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C、头霉素C、头孢力行、头孢克洛、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他啶

(一)新型β-内酰胺

四、天然存在的青霉素

青霉素是一族化合物的总称。

分子式:

 

R为侧链,根据R基不同

青霉素GC6H5CH2-

青霉素XHOC6H4CH2-

青霉素FCH3CH2CH=CHCH2-

青霉素KCH3(CH2)6-

双氢青霉素FCH3(CH2)4-

青霉素VC6H5OCH2-

五、青霉素的理化性质

(一)稳定性

干燥纯净的青霉素盐很稳定,有效期都在三年以上,并且对热稳定,如结晶青霉素钾盐在150OC加热1.5小时效价不降低。

青霉素水溶液PH=5-7较稳定。

最稳定的PH为6-6.5。

(一)溶解度

青霉素在水中溶解度小,易溶于有机溶剂

青霉素盐易溶于水、甲醇

(二)降解反应

青霉素遇酸、碱、加热易开环,倒是抗菌活性丧失。

详见课本

(三)紫外吸收光谱

在252nm257nm264nm具有弱的吸收峰

(四)过敏反应

任务二发酵法工艺过程

现代抗生素生产绝大多数采用发酵法生产,虽然种类繁多,但其基本过程大致相同。

菌种――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发酵液的预处理及过滤――提取及精制――成品检验――成品包装――出厂检验。

一般说,从孢子制备到发酵属于“生物合成”范围

    从预处理到提取精制属于化工范围

一生产菌种

菌种是发酵生产的基础,必须产量高、性能稳定、容易培养。

为防止菌种衰退,要合理保藏。

一般保存在沙土管或冷冻于干燥管中。

一般使用期为1-2年,不断纯化淘汰变异菌种。

有条件的可以菌种选育,不断提高产量。

二、孢子制备

孢子制备是发酵工序的开端,孢子的质量、数量对以后菌丝体的生长繁殖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菌种的孢子制备工艺是不同的。

(一).放线菌类

培养基:

人工合成固体培养基,C源N源不要太丰富。

以利于产生大量孢子

温度:

大多28土1CO部分菌种30CO或者37

时间:

(因菌种不同而异)一般4-7天

保存:

2-4CO冰箱保存一周左右

放线菌发酵生产的工艺过程如下:

采用哪一代的斜面孢子接入液体培养,视菌种特性而定。

采用母斜面孢子接人液体培养基有利于防止菌种变异,采用子斜面孢子接入液体培养基可节约菌种用量。

菌种进入种子罐有两种方法。

一种为孢子进罐法,即将斜面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直接接人种子罐。

此方法可减少批与批之间的差异,具有操作方便、工艺过程简单、便于控制孢子质量筹优点,孢子进罐法已成为发酵生产的一个方向。

另一种方法为摇瓶菌丝进罐法,适用于某些生长发育缓慢的放线菌,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缩短种子在种子罐内的培养时间。

(二).霉菌类

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大米、小米、麦麸)

工艺过程:

沙土管----斜面-----亲米----生产米----种子罐

首先将保存于沙土管中或冷冻管中的菌种孢子接种在斜面上,恒温培养,孢子成熟后制作成孢子悬浮液然后接种到大米或小米等培养基上,恒温成熟后称为“亲米”,由亲米再转至大米或小米培养基上,培养成熟后称为“生产米”,用生产米介入种子罐内,培养温度一般为25-28度,培养时间一般为4-14天。

(三).细菌类

培养温度:

37CO少数为28CO

培养时间:

多数1-2天有的芽孢需要5-6天,甚至十多天

(四)影响孢子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

1、原材料质量的影响

多数抗生素产生菌对原材料敏感。

如:

四环素斜面孢子与小麦麸皮质量关系密切,小麦的产地、品种、加工方法、成份用量对孢子质量均有影响。

青霉素的大米孢子,由于大米产地、颗粒大小、均匀程度不同

如:

琼脂的牌号不同对孢子的质量也有影响。

原因是不同的琼脂含有不同的无机离子。

如:

水质。

污染,硬度大。

人工调节

2、.培养条件的影响

1.温度:

如:

链霉素(灰色链霉菌)斜面孢子,在26.5—27.5CO正常生长,超过28就不能正常生长。

土霉素产生菌在36.5-37CO,超过37CO,孢子早熟易老化

2.相对湿度

北方控制在40-45%,南方控制在35-42%

(三)冷藏时间的影响

总的原则是易短不易长,一般不超过7天。

(四)孢子龄及孢子量的影响

过于年轻的孢子经不起冷藏,过于衰老的孢子生产能力下降,控制在孢子成熟、孢子量多、效价正常时为宜。

孢子量过多或过少,对发酵也是不利的。

小结:

本节介绍了青霉素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介绍了发酵生产抗生素的菌种制备过程和孢子培养过程。

三、种子制备

种子制备是将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的孢子或菌体转入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繁殖成大量菌丝或菌体的过程。

(一)摇瓶种子制备

某些孢子发芽和菌丝繁殖速度缓慢的菌种,需将孢子经摇瓶培养成菌丝后再进人种子罐,这就是摇瓶种子。

目的就是让孢子发芽长成健壮的菌丝。

摇瓶种子进罐,常采用母瓶、子瓶两级培养,有时母瓶种子也可以直接进罐。

培养基:

其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与种子罐相似,要求比较丰富和完全,易被菌体分解利用,氮源丰富有利于菌丝生长。

原则上各种营养成分不宜过浓,子瓶培养基浓度比母瓶略高,更接近种子罐的培养基配方。

(二)种子罐种子制备

孢子悬浮液或摇瓶种子接入种子罐后,在罐内繁殖成为大量菌丝的过程,从而缩短了发酵罐繁殖菌丝的时间,增加了抗生素合成时间。

1种子罐级数

因抗生素品种不同,可分为一级种子、二级种子、三级种子。

a一级种子(二级发酵):

将孢子或摇瓶种子接种到体积较小的种子罐中,培养繁殖成为大量菌丝体,然后接种到发酵罐发酵。

这样的种子称为一级种子,利用一级种子进行发酵的过程称为二级发酵。

如:

青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

b二级种子(三级发酵)

将制备的一级种子接入体积较大的种子罐,培养繁殖更多的菌丝,然后转入发酵罐发酵。

如:

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c.三级种子(司级发酵)

如:

链霉素

2.种子罐级数的确定

根据菌种生长特性、孢子发芽及菌体繁殖速度,以及所采用发酵罐的容积而定。

生长快的细菌,种子用量比例少,种子罐相应也少,生长慢的菌种种子罐级数要多。

种子罐的级数越少,越有利于简化工艺,并可减少染菌机会。

改变种子罐的培养条件,加速了孢子发芽及菌体的繁殖,也可相应地减少种子罐的级数。

3.接种龄和接种量

a.接种龄

接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丝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接种龄以菌丝体处于生命力极为旺盛的对数生长期,且培养液中菌体量还未达到最高峰时,较为合适。

过于年轻的种子会出现前期生长缓慢、发酵周期延长、产物开始形成的时间推迟,甚至会因菌丝量过少而在发酵罐内结球,造成异常发酵。

过老的种子会引起生产能力下降而菌丝过早自溶。

嗜碱性芽孢杆菌产生碱性蛋白酶的接种龄试验情况,以12h为接种龄所得的酶活力最高。

接种量

接种量是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比例。

大多数抗生素最适接种量为7%~15%,有时可增加到20%~25%

接种量的大小取决于菌种在发酵罐中生长繁殖的速度。

采用较大的接种量可以缩短菌丝繁殖时间,使抗生素的形成提前到来。

但是,如果接种量过多,往往使菌丝生长过快,培养液黏度增加,造成溶解氧不足,影响产物的合成。

如:

嗜碱性芽孢杆菌生产碱性蛋白酶1%接种量产酶活力最高,在0.5%~4%接种量之间虽有差别,但影响不大,一旦超过4%则产量明显下降。

(三)、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

种子质量主要受孢子质量、培养基、培养条件、种龄和接种量等因素的影响。

1.培养基

a营养成分丰富

培养基营养成分应适合种子培养的需要,易于被菌体吸收和利用氮源和维生素含量较高,可使菌丝粗壮并具有较强的活力。

b.尽量与发酵罐接近

要尽可能地和发酵培养基接近,入罐后容易适应发酵罐的培养条件。

c.要略稀薄

发酵培养基一般比较浓,而种子培养基以略稀薄为宜。

d.pH值要比较稳定

pH值的变化会引起各种酶活力的改变,对菌丝形态和代谢途径影响很大。

2.培养条件

a.温度

种子培养应选择最适温度。

b.通气搅拌

培养过程中通气搅拌的控制很重要,各个不同时期的需氧量不同,一般前期需氧量较少。

后期需氧量较多。

在青霉素生产的种子制备过程中,充足的通气量可以提高种子质量。

例如,将通气充足和通气不足两种情况下得到的种子都接入发酵罐内,它们的发酵单位可相差1倍。

通气搅拌不足可引起菌丝结团、菌丝粘壁等异常现象。

c.消泡

生产过程中,有时种子培养会产生大量泡沫而影响正常的通气搅拌,此时应严格控制,甚至可考虑改变培养基配方,以减少发泡。

d.补料

在种子罐培养一定时间后,补入一定量的种子培养基,结果种子质量有所提高,菌丝团明显减少,菌丝粗壮,发酵单位增高。

3.种子异常分析

在生产过程中,种子质量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种子异常的情况时有发生,会给发酵带来很大的困难。

种子异常往往表现为菌种生长发育缓慢或过快、菌丝结团、菌丝粘壁三个方面。

a.菌种生长发育过快或过慢

菌种在种子罐生长发育缓慢或过快和孢子质量以及种子罐的培养条件有关。

生产中,通入种子罐的无菌空气的温度较低或者培养基的灭菌质量较差是种子生长、代谢缓慢的主要原因。

生产中,培养基灭菌后需取样测定其pH值,以判断培养基的灭菌质量。

b.菌丝结团

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繁殖的菌丝并不分散舒展而聚成团状称为菌丝团。

这时从培养液的外观就能看见白色的小颗粒,菌丝聚集成团会影响菌的呼吸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如果种子液中的菌丝团较少,进入发酵罐后,在良好的条件下,可以逐渐消失,不会对发酵产生显著影响。

如果菌丝团较多,种子液移入发酵罐后往往形成更多的菌丝团,影响发酵的正常进行。

菌丝结团与搅拌效果差、接种量小有关,一个菌丝团可由一个孢子生长发育而来,也可由多个菌丝体聚集一起逐渐形成。

c.菌丝粘壁

菌丝粘壁是指在种子培养过程中,由于搅拌效果不好,泡沫过多以及种子罐装料系数过小等原因,使菌丝逐步粘在罐壁上。

其结果使培养液中菌丝浓度减少,最后就可能形成菌丝团。

以真菌为产生菌的种子培养过程中,发生菌丝粘壁的机会较多。

四、发酵过程的控制

(一)温度变化及其控制

1、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

因为一切代谢活动都依赖于酶。

而酶的活力只有在最适才能发挥。

温度低于最适范围,菌体生长缓慢;高于最适范围,酶易过热失活,使菌体自溶,发酵周期缩短,影响抗生素产量。

发酵最适温度低于最适生长温度几度。

如:

产黄青霉菌最适温度为27-28OC,分泌青霉素的最适温度为26OC

小单胞菌………………34-36OC,分泌庆大霉素………………32-34OC

温度不仅影响菌体生长与合成速度,甚至影响合成方向

例如,

<30OC金霉素

金色链霉菌

>35OC四环素

2、发酵最适温度的选择

所谓最适温度是指最适于产生菌生长或合成抗生素的温度。

注意:

a.抗生素在发酵周期内一般不能只选择一个最适温度。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例如,青霉素产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但产生青霉素的最适合成温度是24.7℃。

在生长初期,抗生素还未开始合成,以促进菌丝体生长繁殖为目的,应该选择最适生长温度;当菌丝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到了抗生素分泌时,生物合成成为主要方面,就应该满足生物合成的最适宜温度。

如:

发酵前期保持在28℃,40h之后改为27-27.5℃,放罐前24h,在增加到28℃,链霉素产量明显增加。

b.发酵温度的选择还需参考其他发酵条件灵活掌握

如:

通气条件较差,一般温度较低为宜。

因为温度较低可以相

应增加氧的溶解度,菌丝生长速度也可减慢,从而弥补发酵供氧不足。

(二)PH的影响及控制

酶活力

 

PH

抗生素产生菌的最适PH一般在5-8,但是不同菌种的PH也不一样。

了解了菌种的PH范围,就要进一步调节,方法如下:

1.根据菌种特性和培养基性质,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成分和配比,有些成分可以中间补料时补充调节.

如:

青霉素发酵中,根据青霉素产生菌的代谢需要,用改变加糖率来控制PH比固定加糖率通过加酸、碱调节PH可以提高产量25%

2.加入适当的缓冲剂,以控制培养基PH的变化。

常用的缓冲剂是碳酸钙和磷酸钙。

其中碳酸钙便宜,方便、效果好。

主要作用是中和各种酸,防止PH急剧下降。

 

3.在发酵过程中出现PH过高和过低时,可以直接用酸碱调节。

(三)通气与搅拌

1、通气搅拌对抗生素发酵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产生菌在发酵过程中的需氧量为20-25毫克分子/升.小时,氧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为1个大气压下0.2毫克分子/升,随溶质浓度升高溶解度度还会下降,如果不及时通氧,微生物只能维持正常呼吸15-30秒,然后呼吸就收到了抑制,远远不能满足发酵菌的需要。

因此需要通入无菌空气,并且通过搅拌与培养既充分混合,增加通气效果。

发酵产生菌对氧的需求量取决于下列两个因素:

单位体积培养液中菌的浓度和军的呼吸强度(单位重量菌丝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好氧量Qo2)幼龄菌呼吸强度最大,随菌龄增长稍微下降,然后急剧下降。

发酵前期:

早期菌量少,需氧量不大,进入对数生长期,菌丝浓度急剧增加,呼吸极为旺盛。

达到最高。

发酵中期:

细菌生长稳定抗生素开始合成,呼吸强度减弱,为继续维持细胞活动和抗生素的合成,通气搅拌还须保持在一定水平。

发酵后期:

菌丝逐渐趋向自溶,可适当降低空气流量或降低搅拌转速。

2、影响发酵过程中供养的因素

a.生产菌种

不同品种的抗生素产生菌对氧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

青霉素80最大摄氧率40毫克分子/升.小时

链霉素12h45

四环素12h37

制霉菌素73h25

灰黄霉素24h8

新霉素138h16

b.培养基

增加培养基成分的浓度,可是产生菌的摄氧率增加。

如:

链霉素大罐发酵70h后补糖,补前摄氧率34.3毫克分子/升.小时,补后78h为40.9毫克分子/升.小时。

c.菌丝浓度

菌丝浓度大,需氧量就越高。

d.种子的质和量

接种量大,生长快,菌丝浓度高,需氧就多。

年轻菌丝呼吸强度较高。

e.泡沫和消沫剂

使用动植物油脂作为消沫剂有利于溶氧。

f.其他因素

有毒产物的积累,如CO2不及时排出对溶氧是不利的。

3.影响发酵过程中供氧的因素

a.搅拌

搅拌改善通气的机理

不利方面:

耗能、影响某些微生物的菌丝形态,功率过高时甚至会造成细胞损伤。

b.空气流速

空气流速能影响通气效率,通气效率随空气量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空气流速的增大,大气泡造成发酵液更大的湍流,空气流速过大能使搅拌叶轮发生过载,即叶轮不能分散空气,此时气流形成大气泡在轴的周围溢出,因此当空气流速超过过载速度后,通气效率不再增加。

c.发酵液的物理性质

军体本身的代谢和繁殖会影响到发酵液的物理性质,比如表面张力、黏度、离子浓度,而这些变化会影响到气体的溶解度显著影响通气效率。

(四)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与控制

发酵过程应及时掌握产生菌生长代谢、培养基的性质含量等状况,所以必须进行发酵过程中的中间分析。

1、中间分析项目

分析项目:

抗生素效价、Ph值、糖含量、氨基氮和氨氮、磷浓度、菌丝浓度、黏度。

a抗生素效价单位

一般采用化学测定法和生物测定法。

(1).化学测定法以抗生素化学结构为基础,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进行测定。

优:

简单迅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结果。

缺:

准确度差,易受杂质和类似化合物的干扰。

(2).生物测定法

以抗生素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为基础。

方法复杂,需要无菌操作,且有操作和生物误差。

此法在中间测定一般不采用。

大多用于放罐样品和出厂成品的检验。

b.PH

PH试纸、酸度计

c.糖含量

(1).总糖是指发酵液中各种糖的总量,它是分析及计算发酵过程中汤消耗的主要数据。

方法:

把含糖的发酵液用酸水解,使多糖和双塘变成G,然后测定其还原糖的总含量。

(2).还原糖是发酵液中含有醛基的单糖,通常指G。

因为葡萄糖能直接被微生物利用,参与发酵代谢及抗生素的合成,因此还原糖的变压可以直接反映产生菌的代谢状况。

克/100ml

d.氨基氮和氨氮

氮源物质的变化也反映发酵菌的生长状况,生产商一般测定氨基氮(NH2-N)和氨氮(NH3-N).这两种形式都可以用甲醛法测定。

毫克/100毫升微克/毫升

e磷含量

微生物代谢活动对磷的要求很高。

磷的供应以磷酸盐为主,以有机磷为辅。

f.菌丝浓度和黏度

菌丝浓度,单位体积发酵液中的菌丝数量。

粘度的测定可以用旋转式粘度计,单位为厘泊。

发酵液的黏度由1厘泊到500厘泊不等。

简单方法:

用一根0.5米长直径0.8cm的玻璃管,吸取一定量的发酵液,用马表记录其留出速度

2.中间补料与代谢控制

a.中间部料的意义与原则

中间补料:

在发酵过程中补充某些营养物料,以满足产生菌在培养过程中,特别是中期的生化代谢活动和合成抗生素的需要。

原则:

控制和引导抗生素产生菌在培养过程中,特别是中期的色花代谢活动,使其向着有利于抗生素合成和分泌的方向进行。

意义:

1.控制中期代谢

2.延长抗生素分泌期

3.推迟菌体自溶期

4.维持抗生素较高的增长幅度。

b补料内容

1.补充C源和能源物质

如:

液化淀粉、糊精、饴糖(麦芽糖)、G

2.补充N源物质

如:

酵母粉、蛋白胨、玉米浆、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钠、硝酸钾、氨水

3.补充无机盐、微量元素、前体和促进剂

如:

磷酸盐、硫酸锌、硫酸锰、氯化钴、氯化钙、硫酸钠、促进剂

4.补全料和补水

c补料的控制

补糖的控制

1-补糖时机的控制

补糖时间对抗生素的产量有很大影响,过早补糖,刺激菌体生长,加速糖的利用,过迟补糖,菌体已经受到部分损害,补糖只能干扰代谢,不能提高产量。

举例:

四环素发酵补G

62h后补糖产量6000单位/毫升

20h………………6000单位/毫升

45h…………………10000单位/毫升

2-补糖方式和补糖指标

以还原糖作为指标,如四环素发酵还原糖0.8-1.5%

以总糖作为指标,如土霉素发酵前期5-6%,中期4-5%,后期3-4%,放罐1-2%

补糖方式:

小量间隙多次补入、小量连续滴加补入、大量多次补入、大量少次补入。

5.通氨及补氮

作用:

调节PH和补充无机氮源,从而控制产生菌的代谢活动

方法:

少量间隙添加或少量自动流加

氨水:

工业用20%氨水(快速)尿素(慢速)

6.补充无机元素和促进剂、前体

(五)发酵过程中泡沫的产生和控制

1、泡沫的产生及其对发酵的影响

原因:

1.机械搅拌

2.培养基内本身含有发泡性物质

危害:

1.装料系数减少

2.泡沫顶罐增加染菌机会

3.影响通气搅拌,引起异常发酵

2、泡沫的性质

泡沫是气体分散于液体中的一种胶体系统,气泡间被一层液膜隔开彼此不相联通。

分散相是无菌空气和代谢气体,连续向是发酵液。

泡沫类型:

1.存在于发酵液的液面上,界面明显、容易破灭

2.界面不明显、泡沫较稳定,不易破碎

3、影响泡沫消长的因素

a.与通气搅拌的距离程度有关

前期接种后加大空气流量和全开搅拌,泡沫产量增加,甚至无法控制,前期空气流量不需要太大,应先开小流量,逐步加大,待菌丝达到一定程度在加大流量,然后开搅拌并加消沫剂。

b.与培养基的配比及原材料组成有关

天然原料浓度大的培养基,黏度大,产泡多而持久。

如葡萄糖、黄豆饼粉、蛋白胨、玉米浆、花生饼粉、酵母粉

合成培养基不易产生泡沫。

c.与菌种、种子质量、菌丝阶段、接种量有关

生长速度越快,泡沫越少。

原因是菌丝大量繁殖,含氮物大量消耗利用,甚至可以提高罐温,促进菌丝生长繁殖、以便减少泡沫的干扰。

4、泡沫的消除

a.机械消沫

机械消沫主要靠机械引起的强烈振动或压力变化促使气泡破裂。

罐内消沫,搅拌轴上方装消沫桨,效率不高

罐外消沫,将泡沫引出罐外,通过喷嘴的加速作用或利用离心力消除泡沫

优点:

不加入外界物料,节省原料,减少染菌的机会。

缺点:

效果差、需要一定设备、消耗动力,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因其泡沫稳定的因素。

b.消沫剂消沫(化学消沫)

加入某些活性物质,降低泡沫的局部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的方法。

机理:

1.当泡沫表层存在着表面活性物质而形成双电层时可以加入一种有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降低他的机械强度。

2.具有较大的表面黏度时,可加入某些分子内聚力较小的物质,以降低液膜的表面黏度。

优点:

消沫效果好、作用迅速

缺点:

有的具有毒性,残留在发酵液中增加提炼的麻烦,有的影响溶解氧的传递,影响通气搅拌的效果,成本增加。

(1)天然油脂类

玉米油、米糠油、鱼油、蛹油,豆油、棉籽油、菜籽油、猪油

天然油脂消沫效率不高,用量很大。

(2)化学合成类消沫剂

a.泡敌:

聚氧丙烯甘油(GP型)聚氧乙烯氧丙烯甘油(GPE型)

用量:

0.02-0.035%性能稳定、能耐受高温高压灭菌、操作简便、用量少、成本低,易掌握。

b.十八醇:

青霉素发酵使用

c.聚乙二醇:

适用于霉菌发酵

d硅酮类:

对微酸性抗生素发酵效果差,适用于碱性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

任务三青霉素发酵工艺及过程

(一)、菌种

黄孢子丝状菌

丝状菌

绿孢子丝状菌

产黄青霉菌

球状菌绿孢子球状菌

白孢子球状菌

(三)、发酵工艺过程及要点

1、种子

丝状菌的生产菌种保藏在砂土管中。

由砂土孢子接入拉氏培养基的目瓶斜面上,经25OC培养6-7天,长成绿色孢子,只成孢子悬浮液,接入装有大米的茄子瓶中,经25OC,相对湿度50-45%,培养6-7天,制成大米孢子,真空干燥。

 

 

生产时按一定接种量移入种子罐内,25OC培养40-45小时,菌丝浓度达40%以上,菌丝形态正常,即按10-15%的接种量移入繁殖罐内。

经25OC培养13-15小时,菌丝体积40%以上,残糖1.0%.发酵罐接种量为30%

球状菌的生产种子由冷冻管孢子经0.5-1.0%的玉米浆的原始亲米孢子,移入罗氏瓶25OC培养3-4天生产大米孢子(生产米)。

将生产米接入含花生饼粉、玉米胚牙粉、G、饴糖为主的种子罐内,28OC培养50-60小时,当PH由6.5-6.0下降至5.5-5.0,菌丝呈菊花团状,每毫升球数为6-8只

2发酵培养基

a.碳源

主要碳源为葡萄糖母液和工业用葡萄糖

b.氮源

玉米浆、花生饼粉、麸质粉、玉米胚牙粉、尿素

c前体

苯乙酸、苯乙酰胺作为前体,具有毒性,任何时候浓度不能大于0.1%

d无机盐

1-S和P青霉素的液泡中含有S和P,青霉素的生物合成也需要硫。

据报道,硫浓度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