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626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docx

《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docx

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

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

 

给排水监察工作总结

给排水监察08年主要工作是围绕节水减排开展,在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进行监察、水费收缴等工作。

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减排工作  

1、排水调查  

经过同给水车间下水维护人员配合,将工源厂区排水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找出排水量较大的用户,对这些用户进行详细的用水工艺情况调查,查找出排水原因,并对各厂矿相关部门提出解决整改建议实施整改。

目前完成整改的项目有10个,完成计划外小项目3个,共减少排放水量约830m3/h,全年节约工业水费用近700万元。

(工业水价格按0.95元/吨计算)  

2、生活水调查  

上半年同给水车间共同合作,对工源厂区生活水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对工源厂区各生活水用户用水点、计量、用水设施、用水人数及用水量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并进行统计汇总。

通过调查对各用户不合理用水情况通知各相关厂矿,令其加强管理进行整改,查找出用户计量不完善情况,通报计控处完善计量。

同时绘制了工源厂区生活水示意图。

  

另外在公司制造部组织下,对工源厂区洗浴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调查对使用不合理的浴室进行了取缔、合并,共取缔、合并浴室21间,取缔不合理泡澡池11个,合计日平均节水300m3,年节约生活水费用约38万元。

(生活水费用按3.50元/吨计算)  

3、工业水调查  

在给水车间配合下,对工源厂区各厂矿工业水用水点、用水设备工艺情况进行了调查。

进过调查查找出一些不合理使用、排放工业水、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供二级厂矿相关部门参考整改。

  

二、监察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中,给排水监察对本钢厂区违章用水情况进行了大力查处,重点是施工用水的监察。

共开出罚单26份,罚款8万余元。

开出限期整改通知单30份。

  

同时针对二钢厂动力车间斜罐系统出现故障,出现排放废水悬浮物严重超标现象;焦化排放含油超标废水现象;炼铁厂六、七号高炉水渣处理系统排放含渣水现象,组织监察员跟踪检查,及时了解及时反馈现场状况,确保厂区下水安全畅通及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三、水费收缴工作  

今年不再负责水费通知单发放工作,仅负责月末统计水费回款情况,并向未缴费用户追缴水费。

截至十一月末水费累计回款260余万元。

  

四、其它工作  

1、修改公司给排水监察条例和用水管理规定,以及制定厂内用水管理考核细则和厂外节能减排条例;  

2、制定科内给排水监察考核标准;  

3、针对二级厂矿提出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跟踪、督促;  

4、对08年新增饮用水单位用水点和部分计量进行检查、核定、验收;  

5、调查工源厂区各单位地下水取水情况,为减排提供依据;  

6、根据公司要求组织开展20xx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并制作图版参加能源展览;  

7、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开展用水检查;  

8、按时抄报东芬转供生活水水量,及时掌握生活水波动,协助科内完成公司下达的生活水指标。

定期与计控处和自来水公司结转供生活水水量。

  

五、明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大节水减排力度,查找各单位用水系统工艺缺陷,减少用水消耗,协助科内及厂部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  

2、继续完成节能减排调查,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考核标准;  

3、继续跟踪二级厂矿节能减排项目的落实、实施和节水效果;  

4、根据调查情况绘制各单位主要用水工艺流程图;  

5、做好二级厂矿用水监察和给排水监察的日常管理工作;  

6、加大水费收缴力度,确保我厂水费指标完成。

  

7、随着公司各新系统开始运行,查找各用水系统工艺存在缺陷,提出合理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整改。

  

水利系统建国60周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将全省分为皖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区域。

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

同时,安徽省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

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发展水利事业在安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新中国建立前安徽水利情况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履艰难。

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

 淮河流域:

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

长江流域:

1931年长江大水后,安徽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

此后因战争、洪水等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衰减。

 工程经费筹集困难。

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

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

工程也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

 水利职能逐步萎缩。

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

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后撤销,由建设厅建设科办理。

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中国60年安徽水利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程为淮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2209万亩,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

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系。

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阶段:

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发布了《治淮动员令》。

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

安徽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安徽淮北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淝河等支流疏浚工程以及芡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淮河干流和支流漴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

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

同期,对长江安徽段也开展了治理。

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

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七门堰等中型引水灌区以及众多塘坝等小型灌溉工程。

在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实践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水平,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第二阶段:

艰难曲折的前期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安徽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

1958年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方公里。

1966-1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

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

1969年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1971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工程。

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

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

 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

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

如1958-1960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第三阶段:

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78~1990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

在淮河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治水与致富结合起来。

在长江治理中,1978年

 

开始建设凤凰颈引江抽水站、女山湖引淮灌溉等大型工程。

1985年,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开展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巢湖治理,大大提高了淠史杭灌区的灌溉供水效益,兴建了凤凰颈排灌站,整治牛屯河、西河,改变巢湖流域防汛抗旱面貌。

 1991~1997年,1991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涉及安徽省14项。

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

进行淮干整治工程,续建怀洪新河工程,开展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黑茨河初步治理工程、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等工程。

 1998年以来,特大自然灾害连续考验了安徽水利工作。

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20xx年、20xx年淮河两次发生特大洪水。

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安徽全面完成1000公里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完成土方量相当于历朝历代修堤土方量的总和。

建成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治淮14项骨干工程,完成治淮投资超过200亿元。

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建设,相继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这一阶段,全省水利系统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入手,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了重大跨越。

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完成以长江干堤加固、治淮骨干工程为代表的基础性、控制性工程,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60年安徽水利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6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历程,安徽水利工作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

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加。

 60年来,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

对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社会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利逐渐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

总结6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治水思路

 尊重自然规律和洪水规律,在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在防洪抗旱调度中,既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又要防止人对水、对自然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

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包括安徽在内的1110万人民群众饱受灾害之苦。

而20xx年,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又一次大洪水,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抗洪过程呈现出从容应对、有序推进的新特点。

在防汛抗洪调度中,多种手段联合运用,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确保了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方向

 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和支持水利工作的积极性。

20xx年—20xx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12万人饮用水困难;20xx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xx年底,已解决6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1998年以来,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对龙河口等大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义务工和积累工后,实行“一事一议”,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必须坚持扩大投入、多元发展的投入机制

 水利工作具有典型的公益性。

60年来,水利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

通过积极探索水利投入的新体制,从过去依靠农民筹劳筹资建设水利,到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受益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制。

1985年,安徽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淠史杭灌溉工程一巢湖治理项目,是国内首次引进世行贷款进行水利建设,被誉为“改革的产物,开放的结果”。

1992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

1997年又提标扩面,由每年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为重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0xx年以来,先后对治淮、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制定了配套投资政策,通过省财政、水利建设基金、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四)必须坚持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6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水利工作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水利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水利建设和管理。

在水管体制改革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工程老化失修、人员超编严重等问题。

通过改革,全省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

截至20xx年2月,全省定性纯公益性水管单位281个、准公益性单位286个,落实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8.9亿元。

改革达到了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管理经费,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工程管理养护水平的目的,开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新局面。

省直管的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原来条块结合体制,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明、人员过度膨胀、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

大别山区四座大型水库从电力部门整体移交给水利部门管理,解决了防洪、灌溉与发电调度的矛盾。

 (五)必须建立依法治水、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

 将水利工作方针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实践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建立完善水法规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1977年到1988年《水法》颁布实施前,我省制定水利规章、规范性文件10余件,对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以后水法规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2年10月颁布实施的《安徽省实施<水法>办法》,,是我省依据1988年《水法》制定的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地方性水法规,为全省水法规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此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安徽省实施<防洪法>办法》、《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安徽省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80余件。

在此基础上,各市县制定配套的规范性文件800余件,内容基本覆盖了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各个方面。

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水法规相配套,符合安徽实际,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履行新使命,我省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加强“三农”工作为水利工作带来新机遇。

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中央1号文件,从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0xx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水利迎来了历史性大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宏观政策助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xx年下半年,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筹区域发展拓展了水利发展的空间。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实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

水利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步伐,必将有力推动重点地区水利建设。

 行业多年积淀夯实了水利发展的基础。

成功战胜淮河洪水,超额完成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江河不安、安徽难安;水利不兴、安徽难兴”,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经过近年来大规模水利建设,积淀了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锻炼了高素质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水利事业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些阶段性重要特征。

 一是水资源管理不完善。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

淮河洪水出路问题,特别是因洪致涝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长江崩岸呈加剧趋势。

淮北地区缺少骨干性水源工程和跨区域调水工程。

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标准偏低。

三是涉水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依法治水、依法行政还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水事纠纷处置和水行政执法困难。

四是水利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水利投资渠道单一,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

农村水利投入缺口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五是基层水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部分基层水管机构萎缩,管理职能弱化。

 五、新时期安徽水利发展展望

 立足新的起点,安徽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总体目标:

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

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5年内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

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到20xx年,我省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建设工程水利。

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淮河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

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实施安庆、铜陵等段干流河道整治及水阳江、青弋江、滁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

继续实施沿江排涝泵站建设。

加快骨干泵站技改。

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第二,积极推进资源水利。

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在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初步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

二是着力解决沿淮和淮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力争尽早实施引江济巢、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改善沿淮、沿巢湖的水生态环境。

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总结淮北、合肥试点工作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三,倾心构筑民生水利。

省市县三级分级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使更多的群众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

一是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二是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

三是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深入开展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建设。

加大灌区改革力度。

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工程。

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血防工作。

结合工程建设和灌区改造,实施水阳江等9条河流和花凉亭、青弋江等大中型灌区水利血防工作。

 第四,同步打造生态水利。

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

一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

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二是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小水电,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

三是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重点实施农村中小河流、淮北地区大中沟、沿江圩区沟港的清淤治理,修复河道水净化生态系统。

四是开展农村村庄沟渠与排水系统建设和整治。

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淮河及主要支流滩地移民迁建工程。

五是加快平原洼地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湿地。

 60年来,安徽水利的辉煌成就,既凝聚了几代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为未来安徽水利的美好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谱写安徽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安徽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粮食局党支部书记工作总结

浅谈如何当好党支部书记

xx市粮食局

去年以来,粮食局机关支部在市机关党工委的指导下,结合机关实际,根据启委机[20xx]1号文件精神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扎实推进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全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突出服务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赢得了上级与群众的一致好评,在今年的“七一”表彰会上,我们粮食局机关党支部获得了市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

回顾一年多来的工作,我们觉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与先进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在此与大家探讨一下怎样当好党支部书记这个话题,不到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努力当好表率

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的负责人,其能力的高低、素质的优劣往往对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作为支部书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支部的表率,就显得尤其重要。

1.提高政治修养,以正服人。

支部书记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伟大理想,思想上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这是对支部书记政治品格的基本要求。

因此,要带头学习理论,并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而带动整个支部的政治敏锐性。

2.提高个人素养,以德服人。

要教育别人,首先要教育自己。

作为支部书记就要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带动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人。

支部书记要淡泊名利,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要心胸宽广、谦虚谨慎、大度待人。

只有树立了一身正气的良好形象,群众才会跟你走,才会听你的话。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们的一举一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3.提高综合素质,以能服人。

党支部书记应当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它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工作中迅速找到着力点与突破口,才能领导支部更好地向前发展。

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应该既能做运筹帷幄的统帅,也能做冲锋陷阵的大将。

二、明确职责,抓住关键,寻求突破口

支部书记作为支部的主要负责人,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理直气壮地抓自己的主业——党建工作;同时要抓住工作的关键,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或突破口。

1、加强学习,提高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基层党支部来说,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因此,我们坚持星期六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党章》、《江泽民文选》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发挥中心组学习的辅导功能和领导干部在职学习中的表率作用,以中心组的学习带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

坚持集体学习与集中自学相结合,学习笔记与心得体会相结合,交流心得与专题研讨相结合,争做学习型干部和争创学习型支部,创建学习型机关,大力营造“人人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