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区域活动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500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docx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区域活动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docx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一:

中班区域活动观察反思

今天是我们玩区域的日子了。

早早地上完了课,请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我旁的边,分配起了区域。

区域是轮流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可以玩到不同的。

男孩子特别喜欢玩建筑区,但是也是因为他们特别调皮,再玩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争执。

于是在玩之前,我们做了勾勾手指头的保证的,谁一犯错,就会被取消资格,黄牌罚下场。

他们的再三要求和保证,我心软了。

话音刚落,他们几个高兴地朝着建筑区走去,玩了起来。

我坐在美工区的一角,观察着他们这几个孩子。

他们是我们班里很活跃的孩子,有时活跃的只要一看见人就容易兴奋起来。

果然,不出所料没过一会儿,他们就为了一块积木争吵起来了终于,嘟嘟他开口了:

“阮老师说过《孔融让梨》记得吗?

告诉我们要谦让,并且刚开始在玩之前,我们都答应老师的要好好玩,可是。

说着说着,他们不再为一块积木争吵了又恢复到了平静。

 

玩区域其实是给孩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让他们身入其中去。

进入这个环境中,需要接触伙伴,这就是合作游戏。

可是如何让他们学会玩,快乐地玩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一个小小的建筑区中,难免会出现争抢积木的现象,并且它很普遍。

即使在开始分配之前,你千叮咛万嘱咐不可以争吵什么的,孩子毕竟是孩子,玩起来什么都忘了,这就是孩子的天性—爱玩。

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帮着孩子去解决问题,可是不曾想过这样的方式对吗?

也许孩子也会有自己处理的办法,虽然不怎么周到,但在合作游戏中,让同伴折服的就是好办法。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二: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1364字)

区域游戏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并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外界,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所以区域活动创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它具有自由选择的条件,它具有灵活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

因此,区角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

我们班有四个区域:

新东小市场、美工吧、益智区和红乐坊。

每当孩子们进入游戏区,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他们有的画画、有的开心的编辫子、玩沙漏,卖东西……他们常常将画好的画拿给我看,并开心地告诉我他画的是海底世界;问我买不买她的菜,要买的话可以便宜点卖给我……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快乐地玩着,我也很开心。

因为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发挥,尽情地释放尽情地构思他们的奇思妙想。

所以,每当进行区域游戏活动时,孩子们就会高呼“万岁”,很快就融入其中,尽情地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因为在这里,他们是区角的主人,伴随他们的是愉悦、快乐、兴奋和满足。

培养了他们自我发展的兴趣,这也是我们最初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我们能从多方面了解孩子,敏锐地观察孩子之间的差异。

从而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孩子。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反思如下;

 

1:

准备了许多材料,孩子们却不理会,或操作马虎,比如我们红乐坊。

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单调枯燥,操作活动难度大(或过于简单)。

我们尝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适时地调整活动材料,除了考虑教育的需要外,幼儿兴趣及发展的需要也能忽视,通过与幼儿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

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的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2:

我们教师可指导不当急于求成,导致孩子失去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区角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要解决此类现象,首先我们应树立幼儿是区角活动主体的观念,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

在区角活动中,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幼儿自发生成、自由想象,积极创作长大胆表现的过程,要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给予积极的期望。

 

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反思,我们知道所谓区角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小组或个别活动,也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整体活动范围分割成小区活动活动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的分析反思,在观察指导的基础上,做好观察记录长进行理论、实际的分析。

在这其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教师自己,环创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做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推动作用。

二是幼儿:

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是否已经具备幼儿在游戏中的效、合作等达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帮助我们不断发现区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与区角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三: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1526字)

一、班级中区域活动的情况:

 

因为教室的局限性,中班的区域活动多少会受到一些阻碍,比如:

区域的摆放不能长时间固定、区域的占地面积较小、区域材料投放的局限等等。

 

但是,老师们还是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孩子们创设了较好的区域环境,这学期,我们也可以从各个班级的区域中看到老师们的创设与理念的转变。

 

班级中的各个区角是孩子们最喜爱玩的地方,但是因为他们是中班的孩子,生活经验还是比较欠缺,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不能很好发挥它的正确作用,从而使孩子们乱玩,什么都学不到,或许还会染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月区域活动的创设:

 

在活动中,我们是在观察孩子的同时,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及时给予帮助解决。

活动结束后要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

 

这次的区域我们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删减和扩充。

比如把建构区进行了扩充,把原来的娃娃家也纳入到了建构,为孩子们的建构成果提供了保留和展示的空间。

另外把阅读区撤掉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

就这样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的规划,今天是我们新区域的第一次展示,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我发现了重新布置之后不合理和欠缺的地方。

 

三、本月区域活动的重点:

 

(一)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势:

 

●活动目标明确

 

我们区域活动多样化、目标详细化。

 

一月份的常规目标是:

1、引导幼儿利用手中的区域牌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

通过这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一月份的活动目标是:

1、角色扮演:

逐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学习模仿成人对自己的关爱;2、建构区:

在搬运、取放、堆叠平衡积木的过程中,可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3、探索区:

尝试用瓶盖蘸上颜料盖印,感知数量的一一对应。

 

●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及时的评价

 

中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

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

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

一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二)区域中感到的困惑:

 

1、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但是中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

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2、活动内容: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

但中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

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

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区域中的不足之处: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我们设置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

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3.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使幼儿乐于活动。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四:

中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与反思>>(1557字)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

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

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

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

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

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

“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

”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

“不,我就是要玩珠子。

”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

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

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

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

“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

调羹我会舀的。

”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

给不给他呢?

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

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

回头又一想:

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

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

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

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

“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

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

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

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

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

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

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

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

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

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

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

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

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

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五:

中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与反思>>(2241字)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

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

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

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

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

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

“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

”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

“不,我就是要玩珠子。

”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

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

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

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

“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

调羹我会舀的。

”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

给不给他呢?

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

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

回头又一想:

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

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

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

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

“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

 

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

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

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

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

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

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

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

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

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

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

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

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

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

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后来我尊重了小林的已有发展水平、能力和经验学习方式,才使小林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兴趣的满足,使他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第一层次),逐步得到提高。

 

二、方法应灵活多样。

 

在《指南》中说“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本《指南》,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当小林在开始活动时,我首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看看小林是怎样进行尝试的,当发现他有困难时,我进行了指导、帮助。

一开始,我从预定目标出发,想转移小林的兴趣,但这个困难实在是很大,于是我用了示范的方法进行帮助,但这个效果也不大,最后我支持了小林的要求,先让他用调羹来舀,从小林原有的能力上逐步进行提高,这样既保护了小林尝试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小林手的灵活控制能力,这样和乐而不为呢?

 

三、介入之前,要学会积极等待。

 

积极等待是指对消极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如果小林在我转移他的兴趣时,追随了我,那么可能小林的困难就不

 

存在了,他的兴趣将因着一次的活动而告终,值得庆幸的是小林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也尊重并支持了小林的选择,这样才更好地让小林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的困难,产生了矛盾冲突,从而进行了自我调整,自己来想办法尝试解决。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分析的能力,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能力、特点,及时调整目标,进行支持、合作、引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