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 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3948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现代史 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世界近现代史 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世界近现代史 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世界近现代史 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世界近现代史 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现代史 复习材料.docx

《世界近现代史 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现代史 复习材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近现代史 复习材料.docx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材料

空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代表与特点和局限家庭手工业[英]托马斯·莫尔(1478-1535)[意]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

中级阶段、代表、特点与局限手工工场[法]摩莱里(1720-1780)法]马布里(1709-1785

空想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机器大生产克劳德·亨利·圣西门(1760-1825)《论实业制度》《实业家问答》“实业制度”傅立叶(1772-1837)《文明制度的批判》《新工业世界》“和谐制度”、法郎吉罗伯特·欧文(1771-1858)《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和谐新村”

【“实业制度”是一种圣西门设想的未来的理想制度。

在实业制度下,由实业者和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

不承认任何特权。

在理想社会中,政治学将成为生产的科学,政治将为经济所包容,对人的统治将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圣西门把从事产业活动的资产者看成是和工农一样的劳动者或“实业者”。

并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国王和资产者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

这就使得他的社会主义学说不能不流于空想。

“和谐制度”傅立叶富有想象色彩的力论,认为在“和谐制度”的社会里,人们联合起来,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这种社会的基层组织称为“法朗吉”,通常由1600至2000人组成,傅立叶先生又将“法朗吉”根据不同劳动性质程度又分称为各种“谢莉叶”。

“法朗吉”成员不可根据个人爱好加入不同的“谢莉叶”。

人人参加劳动,劳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再成为负担,使劳动成为人的天赋权利中的第一权利。

这种曾经轰动一时的“和谐制度”,即傅立叶、圣西门创建的空想社会主义乐园,最后以失败告终。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1848年经济条件:

西欧资本主义充分发展,暴露固有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社会条件/阶级根源(三大工人运动)思想根源(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条件(三大发现:

细胞学、能量守恒、达尔文进化论)【

卢德运动破坏厂房,破坏机器,参与破坏的不是工厂的工人,而是破产的手工工业者。

工人的觉悟低,没认识到给他们带来灾难的不是机器,而是资义制度。

三大工人运动:

1、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

推动了法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是法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之一。

地位与“巴黎公社”、“英国宪章运动”并称“三大工人运动”。

2、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是世界三大工人运动之一。

宪章运动的目的是,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

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的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3、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6月4日,德国西里西亚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了纺纺织工人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的自发的起义。

起义导火线是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起义工人扩大到3000人,工人们发出了反对私有制的呼声,他们高唱《血腥的屠杀》战歌,痛斥资本家的残酷剥削:

“我们全都知道,什么是你们的贪欲,剥削穷人的最后一件衣裳,掏干他们的心肝五脏!

”工人们捣毁工厂主的住宅和机器,焚烧了票据、帐簿和仓库,以简陋武器迎战前来镇压的包括骑兵和炮兵的政府军,展开了搏斗,表现得十分顽强、勇敢,坚持到6月6日,起义被镇压。

这次起义表明,年青的德国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开始成长起来,它标志着德国无产阶级继英、法无产阶级之后,也走上了独立的政治斗争的道路。

 

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 

《人民宪章》核心:

以选举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问题(争取普选) 

是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

1837年6月,由伦敦工人协会的领导人威廉洛维特拟定。

1837年由下院六名议员和六名伦敦工人协会会员组成的一个委员会提出,并于1838年5月8日作为准备提交议会的一项法律草案在各地群众大会上公布。

人民宪章包括了宪章派的下列六项要求:

 

1.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目前因犯罪而坐牢者除外),都有选举权; 2.无记名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可充分地自由运用其投票权; 

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的限制,以便使各选区选举她们最爱戴的人; 

4.议员应支付薪金,以使当选议员的人能离开原来的职务,用全部精力为国家利益服务; 5平均分配选票区。

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 

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防止贿赂、恫吓以及议员违抗、出卖选举人等事件的发生; 1839、1842和1849年,议会三次否决了宪章派所递交的要求通过人民宪章的请愿书。

 《神圣家族》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

全称是《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该书就是为从理论上彻底批判这种思辨唯心主义思潮而写的。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蒲鲁东主义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50—60年代广泛流行于西欧国家并颇具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因其创始人蒲鲁东(1809-1865)而得名。

蒲鲁东1809年1月15日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一农民兼手工业者家庭,卒于1865年1月19日 。

蒲鲁东主义对巴黎公社前的法国工人运动颇有影响,巴黎公社的成立受到蒲鲁东主义的影响要大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蒲鲁东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

   蒲鲁东主义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办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为了维护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者同蒲鲁东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主义。

 

巴黎公社后,蒲鲁东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基本消除。

 

蒲鲁东主义 

《贫困的哲学》1846与《哲学的贫困》 

属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即站在小资立场反对资本主义 

主张小生产,反对工业革命,回到手工劳动和个体生产之中,抛弃蒸汽机等现代设备;主张无政府,不要国家、不要权威,主张通过互助会、共济会、合作社等组织来管理社会。

第一国际(1864-1876)成立时间:

1864年9月28日;地点:

伦敦圣马丁堂;领导机构:

K.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

它的任务是在国际范围内组织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在工人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并把它们联合起来,保卫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

反对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

成立历史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理论思想基础;推行马克思主义,建立真正的工人阶级的政党;2,经济危机等因素加剧了各国工人的联合:

伦敦万国博览会,美国内战和波兰人民起义。

 

巴黎公社(1871.3.18~5.28)的伟大创举

A.政治:

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立法、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并大胆的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实验。

B..经济:

实行许多旨在保护工人利益的措施,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在4月16日颁布的关于将逃亡业主所遗弃的工厂转交给工人协作社的指令

C.文化教育:

把宗教教育改造为世俗教育,排除教会对学校的控制

D.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1848年欧洲革命性质和特点:

 

性质:

总体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 

具体而言,各国不尽相同(法、德) 

特点:

几乎同时在欧洲发生,范围广、影响深远; 

工人阶级参加革命,登上政治舞台; 

阶级关系错综复杂,资产阶级既联合无产阶级又与无产阶级发生冲突; 革命以失败而告终,检验了马克思主义。

 

(影响与起因:

欧洲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波及范围广,席卷法、德、及东南欧等国;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第一次革命,检验了理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理论。

 各国起因不同,根本原因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与封建制度及其残余的矛盾所致; 直接原因:

1845-47年马铃薯病虫害/1847年欧洲范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马恩与1848年欧洲革命 

2月在巴黎写《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3月在科隆,办“新莱茵报” 后来在伦敦,总结革命经验 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总结 

重要文献《法兰西阶级斗争》(1848-1850)(马克思)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恩格斯)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马克思)重要思想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暴力革命问题)工业联盟的重要性不断革命的思想

宴会运动(1847.7-1848.2)以宴会形式组织的群众性政治集会。

目的是向政府呼吁,实行改革;是与政府(七月王朝)对抗的一种形式;组织者:

巴罗;巴黎是先导,里昂、第戎等声援,其声势浩大,对七月王朝构成威胁;2月22日巴黎群众走上街头,发动了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时,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统治。

在起义过程中成立了新的革命政权——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成立了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成果:

组建临时政府(2月24日)11人:

资产阶级7人,小资产阶级2人,工人代表2人第二共和建立(2月25日)实行普选制卢森堡委员会(2月28日)路易·勃朗为主席开办国家工场(针对失业工人,计11万人,45生丁税)24营别动队(每营1000人)

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的原因1、法国人民的拿破仑情节a.把土地分给人民b.《拿破仑法典》保护土地私有c.拿破仑军队主体----农民,战争的胜利使农民耀武扬威2、波旁王朝复辟后,农民处境江河日下3、路易个人因素4、议会通过法案,实行普选(1848年11月12日宪法)Ppt:

1848年的政治形势与十月十二日宪法各个阶级的支持,尤其是农民波拿巴个人的努力

秩序党:

1848-51间保王党奥尔良派(大资,恢复七月王朝)和正统派(恢复波旁),目的重建君主制,故名

雾月十八日(1851.12.2)

第二帝国的统治帝国政治:

波拿巴主义帝国经济状况对外政策帝国危机(工人运动奈儿事件普法战争的失利)

对第二帝国的认识和评价法国人竭力谴责第二帝国,原因:

普法战争的失败,民族情绪问题法国人民对帝国这一统治形式有看法 

 5 

政敌有意贬低之 

20世纪60~80年代充分给予肯定 

郭华榕:

北京大学历史系 完成工业革命 

政治上倾向民主化(普选、恢复资产阶级议会制) 

旺多姆圆柱位于巴黎旺多姆广场中心。

拿破仑皇帝下令建于1810年,是模仿罗马的特拉真(Trajane)柱修建的,柱高44米,用法国军队在奥斯特利兹战役中缴获的1250门大炮铸成,上面描绘着拿破仑的四十五个战役的事迹,顶上立有拿破仑·波拿巴铜像,波旁王朝复辟期间(1814年)被取下,换上了亨利四世的塑像,路易十八时期上面是巨大的百合花。

1833年在人民的压力下,七月王朝又把拿破仑·波拿巴像放在圆柱顶上。

 

  1871年4月12日,巴黎公社委员会通过法令,要求拆除旺多姆圆柱。

5月16日下午举行了拆毁仪式。

1875年又被资产阶级政府所恢复。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

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又称封建领主制。

在这种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

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

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

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现代德国的起源【】 普鲁士王国兴起的原因:

 地理优势;重商主义政策; 

军国主义政策:

L军事立国; L全民皆兵,军费开支大;L加强科技文化建设。

 施泰因和哈尔登堡的改革   自上而下 

施泰因(1757-1831)1807.10~1808.11月底任首相   颁布《十月敕令》     哈尔登堡,

1810-1822年担任首相   颁布《关于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敕令》(1810)  普鲁士道路普鲁士道路的特点:

奉行先军政治,重视国防建设;容克长期把持国家政权;

王权强大 发展资本主义; 

普鲁士道路得以形成的原因:

农奴制强化了容克的政治统治地位;推行重商主义 注重发展经济;鼓励移民 收容新教徒;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 较少陷入腐化堕落;统治阶级能够顺应潮流 及时推进各项改革;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善于利用外交手段 为本国谋求利益(团结盟友,孤立对手,是普鲁士最基本的外交策略。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外力推动。

 

 

 

综上所述,正是经由这样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普鲁士才能在短短百年内迅速崛起并

完成了近代德国的统一,所以普鲁士有时就成为了德国人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词,而一部“普鲁士道路”的演进史,也在某种意义上不断给予着我们警示和启迪。

 教育改革、教育立国 

对教育改革的认识,提升到国家首要地位 

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普鲁士国王)“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

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要去传授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门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种种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

” 

格尔哈特·沙恩霍斯特(国防大臣) 教育改革的理念或理论 

费希特/洪堡  (德教育之父,创立柏林大学)“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

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

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结束的过程。

因此,接受教育是人自身的目的,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 

德国教育改革的特点与影响:

 

贯彻普遍教育的原则,降低文盲率; 大力开办职业学校 德国大学独具特色 

综合性 

学术自由,科研和教学统一 学生有充分自由 教授的资历问题 

德意志统一(德意志统一只能由普鲁士领导;德意志统一必须凭借武力和战争手段,即用铁和血; 

使用民族主义的口吻来吸引和煽动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转移资产阶级议会对政府的对抗。

) 

A.统一的历史条件 

1. 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实现政治统一的先决条件 

180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覆灭,打击了旧帝国意识 法国大革命关于民族自由和民族平等原则的传播 

拿破仑对德意志的民族压迫政策,刺激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 德意志民族价值的认同 

2.19世纪上半叶统一斗争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反拿破仑战争的经验 维也纳会议的教训:

 1848年革命的启示 

3.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 

农业资本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

“普鲁士道路”,废除农奴制度 推行“自由地产” 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德意志的工业化 

19世纪20~30年代工业革命启动的条件 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原因 

B.两条道路和两个方案   两条道路 

自上而下:

通过合法议会道路实现民族统一。

 

法兰克福议会:

1848年5月美因河畔 

自下而上:

以人民革命的手段,消灭地主经济、政治势力,建立统一、民主的德意

志共和国 

贵族地主、资产阶级自由派以及工人阶级三股主要政治力量对比,最终决定了德

意志统一道路的选择       两个方案 

“小德意志方案”:

由德意志普鲁士邦的霍亨索伦王室领导。

将奥地利排斥在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之外 

“大德意志方案”:

由奥地利皇室领导。

建立包括所有德意志邦国在内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德意志统一两种方案的取舍,由普、奥“双强”综合力量的对比决定 C.宪法纠纷(1862-1866) 背景——1860年军事改革方案 

实质:

普鲁士资产阶级把持的议会,同容克贵族政府在政治权利上的争夺1862年9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与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法兰克福议会(全德国民议会):

1848年5月美因河畔      1848-1849年德国革命期间的全德制宪国民议会。

1848 年5 月在法兰克福召开,故名。

会议经过长历史期争论,通过帝国宪法,决定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把帝位授予普鲁士国王。

为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等各邦君主拒绝。

1849年6 月,议会迁到斯图加特。

7 月为符腾堡军警驱散。

 宪法纠纷普鲁士在1849年及1859年曾两次企图在自己的领导下实现德国的统一,但是都由于奥地利的阻挠而归于失败。

普鲁士的统治集团越来越清楚地看到:

要想统一德国,非使用武力不可,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1860年起,普鲁士政府锐意推行军事改革,以便为用武力统一德国作准备。

但是这个军事改革却引起了一场所谓"宪法纠纷"。

   1860年,陆军部长房龙在议会里提出军事改革法案,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后备军,而把常备军从14万人增加到21.7万人,服役年限从二年延长到三年。

房龙在提出这个法案的同时,还要求议会同意拨款1000万塔列尔作为改革用的军费。

议会里居多数的资产阶级议员利用1850年宪法赋予议会的权力,拒绝批准政府提出的军事拨款,这就等于否决了军事改革法案。

实际上,资产阶级既然希望由普鲁士用武力领导统一,他们就没有理由反对以增强普鲁士军事力量为目的的军事改革法案及与之有关的拨款。

他们之所以持反对态度是因为军事改革是由房龙所领导的,而房龙是最反动的容克阶级代表,军事改革会增强容克的反动力量,会阻挠普鲁士政治的进一步民主化。

议会不但拒绝拨款,而且还要求实行责任内阁制①。

这就开始了"宪法纠纷"。

 

  "宪法纠纷"的实质是:

资产阶级与以国王为首的地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前者不满足于宪法所赋予它的微不足道的政治地位,他们要求更多的统治权。

 

铁血政策由来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

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

俾斯麦针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

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三次王朝战争 俾斯麦采取有力的外交政策 

丹麦战争或德丹战争(1864.2-10月)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 

施勒斯维希和霍尔斯坦 

俾斯麦战争动机 

1864年2月普、奥对丹麦战争爆发。

8月1日议和。

10月缔约 普奥战争(1866.6-8月) 俾斯麦的战争准备 

普奥在荷尔斯泰因问题上的纠纷 

1866年6月17日,普鲁士进兵荷尔斯泰因引起战争。

7月20日停战。

8月23日订立《布拉格和约》 

普法战争(1870.7-1871.1) 南德意志问题 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 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导火索:

 埃姆斯急电 

1870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

9月1-2日色当战役,法军败降 

埃姆斯急电在1870年的春天,流亡在巴黎的西班牙的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宣布退位,西班牙的政府想请普鲁士国王的堂兄去当国王。

普王威廉一世怕触怒法国而表示反对,但当俾斯麦的成功说服下,威廉一世改变了态度。

 

  在7月1日,西班牙报纸过早地把消息披露出来。

法国认为这是德国首相俾斯麦刻意令法国腹背受敌,故此表示强烈反对,甚至向普鲁士宣战。

在这种紧张局势面前,威廉一世却突然公开表示不赞成自己的堂兄继承西班牙王位,令俾斯麦非常失望。

 

  在7月13日,法国驻普鲁士大使贝内德狄带着法国政府的新指令,来到普鲁士国王的疗养地,科布伦茨东郊的埃姆斯温泉,希望求见威廉一世,转达拿破仑三世的密函“希望陛下能保证,将来不要求这种已放弃了的候选人资格”。

但这种无礼的态度,令威廉一世感到惊愕。

之后威廉一世就把和法国大使交谈的内容,从埃姆斯向柏林发出一份急电给俾斯麦. 

 

  这时,俾斯麦正在举行家宴,突然接到威廉一世的急电,在读过电文后,俾斯麦非常开心,并问参谋总长毛奇是否对法国战争有全胜的把握,毛奇作了肯定的答复。

于是,俾斯麦拿起笔来修改电文,他删去电文中"还可在柏林从长计议"一句,在结尾部分加上了这样的刺激法国的话:

“国王陛下以后拒绝接见法国大使,并命令值日副官转告法国大使,陛下再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 

  俾斯麦把这个电文在报纸上公布,并通告驻国外所有普鲁士使团后,埃姆斯急电的内容很快传到巴黎,舆论一片哗然,拿破仑三世被激怒了。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

 

  德国首相俾斯麦利用埃姆斯密电以激起德、法人民的民族仇恨的外交事件,藉以令法宣战,发动普法战争。

由此第一只获得真正统一!

 

色当战役发生于1870年9月1日普法战争时期。

战斗的结果是普军俘虏了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其麾下的军队,虽然普军仍需要与新成立的法国政府作战,但此战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及其盟军的胜利。

 

德意志帝国成立时间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4月16日 联邦制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 

德国统一的评价:

 

解决了民族统一问题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对统一手段的认识 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伤害了德意志民族 

保留了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强化了容克地主的统治 割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与法国结下了民族仇恨 自由主义时代(19c50s-70s)英国的特点:

 1. 经济:

 

工业垄断,成为“世界工厂” 

工农业产量增长迅速,对外贸易领先;   机器制造业迅猛发展,并大量出口 工农业人口比例变化(城市化,1851年英城市人口开始超越农村);         铁路运输业的变化(1825年铁路首次出现在英国) 2. 政治 

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的重大发展 

公开集会演说批评政府;允许工人组织存在,避难之地;国家官僚机器薄弱;选举权

扩大和实行文官制度改革 

自由党长期执政,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1851-1874间,19年自由党、4年保守党执政 

反保护关税政策;废除航海条例(1849);废除“谷物法”(1846年) 

航海条例英国历史上关于航海贸易的一系列立法。

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发展英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

 

“谷物法” 或称“玉米法案”指英国1672年制订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并在1815年通过新的谷物法提高对农业的保护力度。

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

 

 10 

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

实施该法后,谷物价格骤贵,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