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概念.docx
《会计基础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基础概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基础概念
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功能。
从会计的本质来讲,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的过程,就是把大量经济活动的数据转换为会计信息的过程,它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
具体来说,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会计核算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第—,会计核算主要是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第二,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会计核算的完整性,是指对凡属于会计核算的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能有任何遗漏。
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是指对各种经济和活动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应当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连续进行,而不能有任何中断。
会计核算的系统性是指对会计信息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和汇总,使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只有依据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会计的监督职:
会计的监督职能,也称为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标。
会计的监督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会计监督主要利用价值指标来进行。
会计核算主要是通过货币计量,提供一系列综合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指标,会计监督就是依据这些价值指标进行的。
为了便于监督,通常需要事先制定一些可供检查、分析用的价值指标标准,用来监督和控制有关经济活。
通过价值指标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不仅可以会面、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而且可以经常、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
第二,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开始前进行的监督,即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以及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
事中监督是指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监督,即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对所取得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从中发现偏离预期目标的不利因素,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规定的要求进行。
事后监督是指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时行的监督,即依据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和要求,通过分析已形成的会计信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用性进行的考核和评价。
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就无法进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发展,没有会计监督,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然而,从两者在会计职能中的地位来看,虽然都是基本职能,但会计核算是最基本的,处于主导地位,而会计监督则于会计核算的过程之中。
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也称财务报告目标。
会计目标在整个会计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的基本出发点。
我国颂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
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又称为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内容所做的具体分类。
企业的会计要素通常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这六大要素又分为两大类:
一是表达某一时日静态财务状况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二是表壳企业某一期间内动态经营成果的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这两大类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共同描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资产:
资产的定义和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资产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构成资产。
第二,资产应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这里的“拥有”是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控制”则是指企业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尽管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企业能控制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
第三,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直接增加未来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入,也可以是节约未来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出。
资产预期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
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资产的构成:
资产通常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所谓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转化为现金或被耗用时间的长短。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或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以及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资产。
这里的正常营业周期,通常是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的期间。
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货币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表现为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它货币资。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对近期内准备出售的金融资产的投资,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就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其中,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收到的商业汇票所形成的债权;预付账款是企业按照购货合同或劳务合同规定,预先支付给供货方或提供劳务方的款项。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的物料等。
企业存货一般包括各类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周转材料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以外的所有资产项目,主要包括持有至到期的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的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债权性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为获得被投资单位的股权而进行的长期权益性投资,如长期股票投资。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如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机械、运输工具等。
其中,出租的固定资产,是指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不包括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后者属于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属于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
负债:
负债的定义和特征
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负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第二,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必须是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这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
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第三,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如果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
负债的构成:
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负债的流动性是指负债偿还时间的长短。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或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到期予以清偿的负债。
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它应付款等。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各种借款。
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应付票据是指买卖双方协议商定,由供货方向购货处预先收取的一部分货款形成的一项负债。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应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相关的支出。
应交税费是指企业按照税法等有关规定计算应交纳的各种税金和其他各种应交纳的款项,例如,应交纳的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
应付利息是指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和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
应付股利是指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非流动负债通常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长期债务。
非流动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借款。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同为企业资产的来源,但负债体现的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也称债权人权益),而所有者权益则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部分的索取权。
通常将企业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称为净资产,因此,所有者权益也可表述为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企业通常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第二,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
企业清算时要优先清偿负债,而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清偿所有的债务之后才返还给所有者。
第三,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人分配。
所有者权益来源的构成: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一般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得利和损失以及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的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利润、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进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这里所称“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所称“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损失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具体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
实收资本是指由投资者投入资本而形成的法定资本金额,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被称为股本。
我国目前实行注册资本制度,要求企业的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相一致。
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投入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其中,投资者投入但不能构成实收资本的投资是指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这部分通常称为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资本公积的主要用途是转增资本。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盈余公积的提取实际上是企业对于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向投资者分配的一种限制。
企业提取盈余公积可以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或转增资本。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各期净利润分配后剩余部分的累积数,即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人结存利润。
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收入是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活动。
收入属于企业主要的、经常性的业务收入。
然而,有些交易或事项虽然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则其流入的经济利益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
例如,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并不是其经营目标,也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因而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净收益属于利得,而不是收入。
第二,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入,既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形成应收账款等;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减少预收账款;或者二者兼有之。
由于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因此,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第三,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的内容:
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可将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
销售商品收入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商品实现的收入,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劳务实现的收入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是指企业通过让渡资产使用权实现的收入,如租赁公司出租资产实现的收入。
按照企业日常活动对企业的重要性,可将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它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又统称为营业收入。
主营业务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构成收入,即主营业务收入。
例如,制造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实现的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一般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他业务是指与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相关的其他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即其他业务收入。
例如,制造企业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出租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等取得的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一般较小。
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费用是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费用必须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并会导致企业资源减少,这种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现金支出,或表现为其他资产的耗费。
因而,费用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例如,企业因日常活动所产生的销售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等。
然而,有些交易或事项虽然也能使企业发生经济利益的流出,但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则其流出的经济利益不属于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
例如,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发生的净损失属于损失,而不是费用。
第二,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出,既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现金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消耗等;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增加,如负担长期借款利息;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因此,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第三,费用是与向所有大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内容:
费用一般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期间费用。
其中,营业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为获得主营业务收入而应结转的成本。
企业在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收入的当期必须同时确认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是指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
企业在确认其他业务收入实现后,应同时结转为取得其他业务收入而发生的支出,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出租包装物的成本等。
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
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应当以自己的经营收入抵补支出,并实现利润,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投资收益。
利润的大小很大层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因此,利润往往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利润的构成:
企业的利润总额一般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构成。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日常活动所产生的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主要来源。
营业利润一般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再加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
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
其中,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或支出。
企业通过日常的经营活动实现的营业利润,再加减营业外收支,即为企业的利润总额。
企业利润总额减去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后的余额即为净利润。
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气息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设定。
由于会计核算都要以这些假设为依据,因此,会计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公认的基本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只要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实体,都需要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都是会计主体。
从单位或组织的经济性质看,会计主体可以是营利性单位。
如各类企业,也可以是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如政府机关、医院、学校、慈善机构等。
从单位中组织涉及经济活动范围看,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核算的单位组织,也可以是其下属部门或特定部分,如企业的维修部门或采购部门,医院的门诊部或住院部;还可以是众多独立核算单位所组成的集合体,如由多家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会计主体假设的基本涵义是指会计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投资者本人和其他单位或组织的经营活动。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假设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第二,确定了会计的独立性。
会计应该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为企业全体所有者服务,而不应受企业某个所有者或企业以外的任何经济实体所操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主体与经济上的法律主体还是一个概念。
一般来说,作为法律主体,其经济上必然是独立的,因而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是,构成会计主体的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例如,企业通常有三种组织形式,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公司是依照公司法组建登记的企业法人,因而是会计主体。
独资企业是由个人出资成立的企业,合伙企业是由两个以上合伙人共同出资并经营的企业。
从法律上看,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都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它们依然是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实体,是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持续经营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
会计主体确定后,只有假定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是持续、正常经营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企业拥有的各项资产才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耗用、出售或转换,承担的债务也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得以清偿,经营成果就会不断形成,从而为会计人员选择适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奠定了基础。
例如,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可以按照其取得时的历时成本计量,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分期转为费用。
当然,当企业确定终止经营时,这一假设以及以该假设为前提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也相应地丧失其存在的基础,应改为以清算为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结果,是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会计分期假设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会计期间的确定,实际上决定了企业对外报送账务报告的时间间隔以及涵盖的时间跨度;第二,由于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时间基准,里面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时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制造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一、筹资业务
二、购进业务——固定资产购入业务及材料采购业务
三、生产业务
四、销售业务
五、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
企业筹资业务的核算
筹资业务发生的目的是为筹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企业主要有两条筹资渠道:
一是接受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二是向债权人借款
购进业务的核算
制造企业的购进业务主要包括固定资产购入业务和材料采购业务
1、固定资产购入业务的核算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固定资产应按其取得时所耗费的实际成本入账,即固定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计量,历史成本也称原始成本、原始价值,简称原价。
其具体内容是指企业为取得某项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全部价款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
2、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材料采购是制造企业供应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
为了保证生产任务的正常进行,企业需要购进生产产品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形成企业的原材料库存。
购进材料时,企业一方面要与供应单位办理款项结算业务,支付采购材料的价款和运输费、装卸费等各种费用;另一方面,对运达企业的材料应由仓库验收并保管,以备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领用。
材料采购过程中,企业需要向供应单位支付材料买价并发生各项采购费用,由此构成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
其中,买价是指所采购材料发票上注明的结算价格;采购费用一般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以及运输途中合理的损耗和入库前挑选整理费用等支出。
应当注意的是,企业发生的采购费用如果能够分清为采购哪种材料而发生的,可直接计入该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否则,应依据购入材料的重量、体积、买价等标准,在购入的各种材料之间进行分配,以便计入各种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
生产业务的核算
生产业务是制造企业经营的核心。
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到产品完工入库的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一方面生产出产品,另一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劳动耗费。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包括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等物化劳动的耗费和活劳动的耗费两大部分。
其中,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或者被消耗掉,或者改变其原有实物形态,其价值也随之一次全部地转移到产品中去,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作为固定资产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