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3469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教学文档.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教学文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教学文档.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教学文档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一)本单元教学哪些知识?

教材的编排有什么特点?

方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

1.方程的特征,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2.等式的性质,解只有一个运算符号的方程;

3.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两个练习,最后还有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三个特点:

1.在教学方程的特征前先认识等式。

因此,教学方程从再认等式开始是必要的,符合知识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依据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教学方程知识先初步认识方程,再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然后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等量关系贯通全单元,在认识方程时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在应用方程时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的方式抽象成方程。

方程的概念随着这条主线逐渐形成。

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为了便于教学,把等式的性质分成两条,解方程分成两段。

这样编排体现了知识由易到难,技能从会到熟,等式性质及其应用紧密结合。

(二)教材为什么用天平图创设情境?

怎样教学方程的意义?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

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它的两臂平衡或者不平衡,分别表示两端的物体质量相等或者不相等。

教材多次以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例1写出的等式表示2个50克砝码和1个100克砝码的质量相等,例2写出的式子有的是等式,有的不是等式,尽管每个式子里都有字母x,联系天平图能体会各个式子的含义,从经验系统里提取等式的正例与反例。

教学方程的意义,要指出它的主要特征。

如果让学生把例1和例2里的五个式子分类,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

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了方程的特征。

教学方程的意义,要体会它是一种数学模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

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

(三)为什么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怎样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过去,小学数学习惯于用四则计算各部分的关系解方程。

中学数学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显然,中小学关于解方程的教学长期不衔接。

虽然小学阶段的教学效果不错,学生解方程的技能熟练,但只能解比较简单的方程。

进入中学以后,原有的思维定势干扰了继续学习,不能适应较复杂的方程,造成中学阶段教学解方程的难点不在知识本身,而在消除原有的思维习惯。

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进了小学阶段的教学,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分成两条教学,例3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例5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仍是等式。

教学等式的性质,仍然用天平平衡的情境,容易体会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由此得到等式的两边进行同样的运算,结果还是等式,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例3从四组天平图得出四组等式,编写很有层次。

每组左边的天平与等式是原来的状态,右边的天平两边添上或去掉同样的砝码,相应的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各组天平与等式,都是等式性质的一个具体案例。

第一组等式由已知数组成,后三组等式里含有字母,等式从不含有字母到含有字母,体现了性质的包摄性。

前两组等式的两边加上相同的数,后两组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四组等式合起来得到一条完整的性质。

教材让学生在各组右边式子的括号里填数,体会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在圆圈里填等号,体会原来等式变化后仍是等式,从而充分感知等式性质的内涵。

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条性质,编写思路与例3相同,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第一组天平图的两边添上的物体与原来物体的质量相等,要把这种现象视作原来的质量乘2。

第二组天平图把天平两边的物体都平均分成3份,去掉2份,剩下1份,要理解成原来的质量除以3。

二是根据天平上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以及天平保持平衡,先在每组右边式子的括号里填数、圈里填等号,再把各个等式的两边进行相同的变化,结果仍是等式,抽象出等式的性质。

三是让学生体会等式的两边不能除以0,把“0不能做除数”的经验迁移过来。

至于等式两边都乘0,结果是0=0,虽然也是等式,但已失去了现实意义,因而等式的两边一般不同时乘0。

本册教材不要求解未知数是减数的方程。

例4先看天平图写出方程,把解方程置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体现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学生能在天平图上直观地感受求正方体的质量,只要在天平的两边都去掉10克。

教材中小卡通的思考是对直观思维的抽象,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为了得到x的值,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二是使方程左边只剩x的方法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10。

例题示范了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其中x+10-10=50-10是关键的一步,在初学解方程时,应要求写出这样的一步。

在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要领之后,为形成解方程的能力,教材做了三点安排:

首先是第6题的天平两边都去掉1个梨或都去掉3个橘子,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借助图画直观地为浓缩解方程的思维过程作了铺垫。

接着在第7题里让学生在等式右边填写运算符号和数,还要想想左边怎样才能只剩x,右边应该填什么,为什么,“扶”着学生简化书写过程。

最后是第9题的找错与改错,防止简化书写时发生类似的错误。

应用第二条等式性质解方程,教材的编排与前面相似,也是编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道“试一试”,本册教材不要求解未知数是除数的方程。

(四)本单元列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怎样教学?

由于本单元只解含有一个运算符号的方程,因此只能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相差关系、倍数关系中较难的问题,以及已知图形的面积求有关长度的问题,如果列算式解答,分析数量关系要进行连续的推理,如果列方程解答,思路比较顺畅。

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是由问题的数量关系决定的。

在数量关系式里,如果未知数量在等号的一边,已知数量在等号的另一边,沟通了未知与已知的联系,那么列算式解答。

如果等号的某一边既有已知数量,也有未知数量,那么列方程解答。

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列方程解题,为什么设未知数为x。

这些体验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获得这些体验就会自觉遵循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例7与“试一试”,突出寻找等量关系的思维过程,利用实际问题里的相差数或倍数,从“多几(少几)”“是几倍”等概念得出等量关系。

例7的等量关系在讨论中得出,“试一试”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填空写出,凸现等量关系对列方程的支持作用。

实际问题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有益于形成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

单元结束时的“整理与练习”,讨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怎样想的”,自我评价“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学习状况,都是引导学生体验等量关系在解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五)与以前的教材比,本单元教材还有哪些变化?

本单元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还有两点变化。

一是关于得数的检验。

过去和现在的教材都重视检验,但是,过去注重对解方程的检验,而且十分强调格式。

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列出等号左边的算式并算出得数;要与等号右边的数比较,写出“左边=右边”;最后还要写出结论:

x等于几是原方程的解。

由于格式烦琐,用于书写检验的时间比解方程还多,因而学生把检验视作负担,被动地进行。

现在的检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检验解方程是否正确,另一种是检验实际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

例4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指出了解方程的检验方法,至于检验的过程则不要求写出来。

本册教材里的方程只有一个运算符号,学生会感到用口算进行检验很方便。

教师要允许学生用口算进行检验,减少书写麻烦,这样才会自觉检验,形成习惯。

例7的检验不是代入原方程,因为代入原方程只能检验解方程,不能检验列出的方程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这道题要检验算得的小军跳高成绩是不是比小刚多0.06米,可以利用1.45-1.39、1.39+0.06或者1.45-0.06中的任何一个算式进行检验。

只要结果符合题意,列方程和解方程就都是正确的。

二是本单元例4的最后只指出“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没有讲“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概念,容易混淆。

学生必须懂得“解方程”的意思,否则看到冠于数学习题的“解方程”还不明白要求做什么,应该怎样做。

至于“方程的解”完全可以用“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代替,后者容易懂。

因此,不提“方程的解”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1、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难点:

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处理意见: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此,在教学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时,利用天平图和其他图画直观形象地显示等量关系,渗透寻找和利用等量关系的思想方法。

(2)暂时不要鼓励对数量关系的发散性思考,也不要提倡列出的方程多样,确保把握和应用事件里的最基本的等量关系。

这对以后的教学十分重要。

四、学情分析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只是,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五、对重要教学情(景)境的安排说明

1.教材第2页的试一试的第2题与练一练的第第3题在列方程时不能列成“20-12=x、16.8÷4=x”,它们虽然是方程,但仍是算术思路,不易让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对今后的教学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2.教材第8页的例7,结合情境图教学时,主要是能找出等量关系,当然关键还是要会解方程。

且应让学生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找等量关系;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六、对课内外练习的选用意见

1.教材中第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中的第3题要让学生先口头说一说意思,然后再列方程,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等量关系。

2.教材第4页的练一练第1题与第6页的第7题相类似;第8页的练一练第1题与第10页的第2题相类似。

目的都是让学生正确运用等式性质,体会解方程的策略和思路,理解解方程的关键步骤。

3.教材第13页的“探索与实践”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操作与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单元教学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共8课时教学,另可增加1课时进行综合检测与讲评等。

具体安排如下:

第1课时:

教学1-2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3题。

第2课时:

教学3-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4-6题。

第3课时:

完成练习一的第7-12题。

第4课时:

教学第7-8页的例5、例6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的第1-4题。

第5课时:

教学第8-9页的例7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的第5-7题。

第6课时:

完成练习二的第8-12题。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第7课时:

指导学生“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第8课时: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和“探索与实践”部分的两道题。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这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链接:

浙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计划模板?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教学计划模板?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