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总结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3451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知识总结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理知识总结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理知识总结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理知识总结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理知识总结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知识总结讲解.docx

《地理知识总结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知识总结讲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知识总结讲解.docx

地理知识总结讲解

地理知识总结(补叙)

1.地质与地形

(1)植被

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

热带雨林

巴拿马的热带雨林多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南北纬约10度之间,如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附近的热带雨林。

雨量充足,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无明显干湿季之分;温差小,平均温约摄氏25—27度。

以常绿阔叶树为主。

森林层次复杂,可以分成地被层、草本层、灌木层、亚乔木层、乔木层和树冠层等。

为争取阳光,有些树种可以长到80米以上。

热带旱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热带旱林位于纬度约10—25度之间,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南北两侧,如非洲、南美洲雨林的南北两侧及印度的森林。

和热带雨林比较,热带旱林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随着季节变化,林相会做出不同的改变。

干季时,树木的大部分树叶会掉光,以减少水份散失;当雨季来临时,充沛的雨量会迅速将森林重新绿化起来。

热带草原

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分布纬度与热带旱林相似,但较热带旱林更为干燥,如非洲的疏林草原。

由于雨季短、干季长,使得森林不易生长,而形成草原的自然景观。

雨季多在夏季,其余时间通常久旱无雨。

时常发生的火灾使得该区没有茂密的森林,草地在火灾过后很快生成,留存下来的树木通常有着相当程度的防火能力。

荒漠非洲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主要分布于大陆内陆区或背风的山区,雨量在300毫米以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日夜温差大,如撒哈拉沙漠、戈壁沙漠等。

随着地点的不同,降雨量和气温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位于热带,且几乎全年无雨,北美的索诺兰沙漠却有每年近300毫米的雨量,而蒙古的戈壁沙漠冬季均温则可降至摄氏零下20度。

主要植物为仙人掌、矮灌木及草本植物等耐旱植物。

地中海灌木林科西嘉的硬叶灌木地分布于南北纬30—40度左右的地区,夏干冬雨,全年气候温和,如地中海地区、美国加州、南非开普敦地区等。

主要植物以硬叶灌木植物为主。

夏季的旱季时常发生火灾,因此此区的树木都有相当的防火能力;灌木则生长周期短暂,在湿季迅速生长,旱季死亡,以避开旱灾和火灾。

温带草原

美国堪萨斯州的温带草原分布纬度与温带森林相似,但年雨量较少,约300—1,000毫米,如美国中西部、阿根廷及东欧、中亚至蒙古的大草原。

降雨量不足以使树林生长,但也不致于形成沙漠,主要植物以禾本科及菊科等草本植物为主。

温带森林

美国康乃狄克州的温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年雨量约650—3,000毫米以上,如东亚、西欧及美国东部的温带阔叶林。

以阔叶树为主,如枫、橡、榆等。

树叶在秋、冬季时会凋落,以减少水份及能量丧失,因此被称为落叶树。

这个地区是受到人类影响最大的地方。

数千年来,人类砍伐树木,发展农业。

现在,世界大部分的温带原始森林均已消失;在北美西部,只有1—2%的温带原始森林仍然留存。

针叶林挪威的针叶林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如欧亚大陆北部及加拿大、阿拉斯加的针叶林。

冬季长而严寒、生长季短。

年雨量约200—600毫米。

以裸子植物为主,如松、柏、杉等。

终年常绿。

树叶呈针状,可以减少水份散失。

苔原弗兰格尔岛的苔原又称为寒原或冻原。

分布于极地高纬度地区。

降水量低、生长季短。

主要植物为苔藓、地衣及矮小灌木等。

夏季短,植物在短暂的生长季节迅速开花结果。

山地日本涸沢岳附近的高山植物山地的环境和植被随着海拔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海拔越高,气温也越低。

一些低纬度地区的高山上,常可以见到类似高纬度地区的植被。

在年平均温度低于10℃的高山地带,树木不易生长,在森林所能到达的最高海拔,称为林线。

高山地区由于常年低温、地形陡峭、表面土壤稀少、强风吹袭、烈日照射等自然环境因素,不适合树木生长,因此高山植物大多为矮小的灌木或草本植物。

由于生长季节短、动物媒介少,高山寒原的植物大多具有鲜艳的花朵或果实,以吸引动物媒介传播花粉、种子。

(二)地形

地形是一个区域内的地表形态。

它侧重于根据地面的形态来分类。

从一个地区的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等因素综合起来显现的特征来进行分类,可分为五种基本地形:

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主要体现在山脉)

 

2.山川与河流

(1)山脉【中国】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

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

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山脉有两条:

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弧形山系由几条并列的山脉组成,由基本上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在我国成千上万的山脉中,有许多山脉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秦岭——淮河,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区;是我国一月均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是我国积温4500℃经过地区,是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我国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地农业界线;我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界线,江汉谷地与渭河平原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界线,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的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线。

3.*昆仑山,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界线,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西藏藏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界线。

4.*祁连山,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界线,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界线,青海省与甘肃省界线。

5 天山,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界线,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南疆与北疆界线。

6.*阴山(长城)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民族界线。

7.贺兰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8巴颜喀拉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

9 横断山,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青藏高寒气候区界线,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西藏自治区与云南、四川界线

10.太行山,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界线,山西省与河北省界线。

11.巫山,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重庆与湖北省界线。

12.雪峰山,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界线。

13.武夷山,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福建省与江西省界线。

14.*南岭,热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界线,热带季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界线,积温7500℃经过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江南丘陵与两广丘陵,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界线。

15.怒山,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界线,云南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怒江、澜沧江分水岭。

16.大巴山,江汉谷地与四川盆地界线四川省与陕西省界线汉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

(二)河流北方河流

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河流,大多数处于暖温带和中温带,冬季寒冷,河流都有结冰现象。

越往北方,河流结冰期越长,冰层越厚。

除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等河流以外,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不太多,雨季较短,应此河流水量不大,汛期较短。

这些河流流经的地区,天然植被已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很大。

[2] 

南方河流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多,雨季长,应此河流水量丰富,汛期较长。

这里的植物生长茂盛,水土流失不多,河流含沙量小。

3.人口与城市

(一)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为发展中国家,如亚洲的巴基斯坦

过渡型:

介于传统型与现代性之间的一种类型,出生率由高转向低,死亡率由高转向低,自然增长率亦由高转向低。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如欧洲的德国,东亚大部分国家除蒙古及北朝鲜外这一类型。

(2)人口的合理容量

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他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的人口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却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也远远超出了该国的范围。

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

可见,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护人口的合理容量,其任务十分艰巨。

(3)迁移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4)城市化

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二次城市化:

在世界范围内,已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进行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中心,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为新的世界中心。

郊区城市化: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

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再城市化:

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老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弱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的再城市化。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乡村剩余人口。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无非两种,一种是推力,一种是拉力。

推力指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推力如人地矛盾加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资源短缺等;拉力如就业机会多,社会服务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文化设施齐全等

意义

1、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2、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3、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 4、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5、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

 环境问题:

生物圈:

生物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

大气圈:

空气污染。

加剧热岛效应。

水圈: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压,社保缺口难于填补。

经济影响:

地价上涨,成本上升。

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

 大城市病日益突出:

当今中国的大城市病已经相当严重。

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困扰着城市的进步。

城进农退城市化不厚道: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确触目惊心。

曾经有学者概括,现代城市化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病”,表现在住房、交通、环境、就业、安全、卫生等方面;二是“城市文化病”,即人们对城市本身的怀疑、失望、厌恶、憎恨甚至敌视等极端心态与行为。

四.交通与经济

(一)交通

1.公路运输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灵活性强、货物的损耗低、运送速度快、可点对点运输,不需要转运或反复装卸搬运; 

(2)建设投入资金低,修建公路的材料和技术相对于其它运输方式易解决,社会渗透程度高。

 (3)适应性强,便利快捷,容易获得,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2.公路运输的主要缺点有:

 

(1)运输能力相对其它运输方式小,运送的货物和旅客比较少。

 

(2)运输货物或旅客耗费能源多,导致运输成本增加,不适合远距离运输。

 (3)劳动生产率低,单位运输成本相对比较高,不适合大批量运输,由于汽车体积小,无法运送大件物资,不适宜运输大宗和长距离货物。

 (4)公路建设占地多,随着人口的增长会极大的增加二者矛盾。

 (5)容易发生事故,易污染环境。

因此,公路运输主要承担短距离、小批量,适合在内陆地区运输短途旅客、货物,可以与铁路、水路联运,为铁路、港口集疏运旅客和物资,可以深入山区及偏僻的农村进行旅客和货物运输;在远离铁路的区域从事干线运输,从而降低运输成本。

1.铁路运输的主要优点有:

 

(1)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行速度快、运行能力大,具有巨大的运送能力。

 

(2)铁路运输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耗费能源较少。

 (3)铁路运输过程受自然条件限制比较小,连续性强,能保证全年不中断运行。

 (4)运输到发时间准确性高,计划性强,比较安全准时。

 (5)通用性能好,即可运送旅客又可运送各类不同货物商品。

 (6)火车运行平稳,安全可靠,并且比较环保。

 2.铁路运输的主要缺点:

 

(1)初始建设投资高,并且建设周期长。

 

(2)营运缺乏弹性,因为调度等候,会存在货运延迟增加储藏成本及列车的晚点延误。

 (3)只能在固定线路行驶,灵活性差、须与其它运输方式配合衔接。

 (4)服务的完整度低,一般不能直接送货到门。

 

综上所述,铁路运输由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且运输能力及单车装载量大大,在运输的经常性和低成本性占据了优势,再加上有多种类型的车辆,使它几乎能承运任何商品,几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而这些都是公路和航空运输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铁路交通运输主要承担中长距离、大批量的货物运输,在干线运输中起主要运力作用。

 

有时还得开挖沟通河流与河流之间的运河,才能为大型内河船舶提供四通八达的航道网。

 1.水路交通运输的优点:

 

(1)在所有的运输方式中,水运运输能力最大,并且,平均运行距离长。

 

(2)水运在运输条件良好的航道,通过能力基本不受限制。

 (3)通用性能较好,既可运送旅客又可运送货物,尤其是运送大体积和重量的货物。

 (4)水运建设投资小,运输成本低。

可以进行长距离、大批量运送货物。

 

2.水陆交通运输的缺点:

 

   

(1)受自然条件影响,如水域、港口、水位、气候等影响较大,易中断运输。

 

(2)运送速度慢,需要与其它运输方式配合衔接。

 (3)水陆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较低。

 

总之,水路运输综合优势较为突出,适宜于运距长,运量大,时间性不太强的各种大宗物资运输。

 1.航空运输的优点:

 

(1)航空交通运输的运行速度快,可极大的节省运输时间。

 

(2)航空交通运输的基建成本相对较低。

 (3)运输能力较大,并且安全性较高。

 (4)机动性能好,几乎可以飞越各种天然障碍,可以到达其他运输方式难以到达的地方。

 

2.航空运输的缺点:

 

(1)最明显的就是,运输成本高,价格贵。

 

(2)运输极易受天气影响,经常延飞。

而且遇紧急事故不易处理,易造成损失。

 (3)飞机和飞机场占地面积大。

 

航空运输主要承担价值高或者赶时间的货运及旅客的出行方式,它运行速度快,舒适便捷,但运输成本高,易受自然条件影响。

 前已成为陆上油、气运输的主要运输方式,近年来输送固体物料的管道,如输煤、输精矿管道也有很大发展。

管道运输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运输方货物领域不可或缺的角色。

1.管道运输的优点:

 

(1)管道运输运输量大,运输工程量小,占地少,管道运输只需要铺设管线,修建泵站,土石方工程量比修建铁路小得多。

而且在平原地区大多埋在底下,不占农田 

(2)管道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能耗最低。

  (3)安全可靠,无污染,成本低。

(4)管道运输不受气候影响,可以全天候运输,并且送达货物的可靠性高。

(5)管道运输可以走捷径,运输距离短。

 (6)管道运输可以实现封闭运输,损耗少。

 

2.管道运输的缺点:

 

(1)专用性强,只能运输石油、天然气及固体料浆(如煤炭等),但是,在它占据的领域内,具有固定可靠的市场; 

(2)管道起始输量与最高运输量间的幅度小,因此,在油田开发初期,采用管道运输困难时,还要以公路、铁路、水陆运输作为过渡,进行配合衔接。

 (3)管道运输灵活性差,不能随便扩展管线。

 

管道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管道运输有运输量大,劳动生产率高;建设周期短、投资少、占地少;运输损耗少、无“三废”排放、有利于环境生态保护;可全天候连续运输、安全性高、事故少;以及运输自动化,成本低和能耗低等明显优势。

当前管道运输的发展趋势是:

管道的口径不断增大,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管道的运距迅速增加;运输物资由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等流体逐渐扩展到煤炭、矿石等非流体。

 

五.资源与生态

(一)资源

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自然资源可划分为:

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源于自然资源分布详情请看地图册,这里不做详解。

(2)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水土流失

1、自然因素。

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2、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例子】黄土高原:

1.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2.人为原因:

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为主】。

整治措施:

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南方丘陵:

1.自然原因:

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

2.人为原因:

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降水侵蚀为主】。

整顿措施: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荒漠化

指由于人为和 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 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 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 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沙漠化.石漠化.等)

自然因素(不能改变)

①(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

②多大风③接近冬季风源地( 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

④植被稀少, 植被覆盖率低⑤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⑥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人为因素(可改变)——对应的解决措施

①过度开垦:

调节土地利用结构, 退耕还林还草②过度放牧:

牲畜数量与 草场承载力相适应(如推广轮牧)③过度樵采: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 能源问题(如 太阳能等)④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水资源(注1)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加强管理与保护

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

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解决的根本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生态移民政策合理利用水资源:

减少水井数量,改善灌溉技术(滴灌等),推广节水技术,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中国荒漠化成因:

(1)自然因素:

近几十年冬季少雪,夏季少雨,造成地表水下降,致使地表植被干枯退化,主要体现在内蒙古东部、甘肃西部、宁夏西南地区。

(2)人为活动:

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森林滥伐、河流污染、人口用水压力等造成生态系统失调,在加之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中国土地荒漠化类型:

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盐碱荒漠化。

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退化、生物群落退化、气候异常、水文状况的恶化、污染环境、毁坏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等。

污染

 污染有两种定义,其一为环境中出现的因其化学成分或数量而阻碍自净过程并产生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其二为外来物质或能量的作用,导致生物体或环境产生不良效应的现象。

是否是污染取决于行为造成的后果,例如由于工农业生产或人类生活排放含有氮、磷的有机营养物质,会造成水体中藻类异常繁殖,因此在淡水水体中产生水华,在海洋中产生赤潮。

一般污染被分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课本中涉及较少,所以在此不作详解)

六.碎碎念(你应该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