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实验案例.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329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霍桑实验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霍桑实验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霍桑实验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霍桑实验案例.doc

《霍桑实验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霍桑实验案例.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霍桑实验案例.doc

霍桑实验

一、照明实验

  时间:

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

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直接影响。

具体实验结果是:

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

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实验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继电器装配测试室研究)

  时间:

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验证员工福利待遇的改变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免费供应茶点、缩短工作时间、延长休息时间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

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

实验开始时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

这说明人们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工作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进行了大规模访谈,谈话两万多人次。

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

研究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

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收到良好的成效,工厂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

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四、群体实验(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研究)

时间:

1931年1月至1932年8月

  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

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

  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

但观察的结果发现,公司给每个焊工定的标准是每天7312个焊接点,但是大家都保持在中等水平上(6000-6600个焊接点),每个工人的日工作量都差不多,而且工人有事还不如实地报告工作量。

经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

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

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

  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

由此梅奥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