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257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

  如何让学习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天净沙秋思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

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

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

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

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

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

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

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

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

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

“日暮相关何处是?

”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

今晚当投宿谁家?

明天又往哪里去?

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九板书

  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荒凉古道西风瘦马流水人家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宁

  苍凉夕阳西下幽静

  陪衬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

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

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

为什么?

  点拨:

不一致。

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

(以动衬静。

  【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天净沙秋思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

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

  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

“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

“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