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2315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docx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docx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精选多篇]》

第一篇: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本文现已有

———赴山东寿光考察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情况报告100次点击

陈友张福寿

(南京市建邺区农业水利技术推广站)(南京市建邺区农业办公室)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提高全区“放心菜”检测员的业务素质,xx年6月28日~30日,区农办组织区农水站、涉农街道农林(副)业科、村“放心菜”检测员等人,赴山东寿光进行考察学习。

我们参观考察了山东寿光市蔬菜批发市场、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孙集街道钓鱼村蔬菜基地,拜访了寿光市农业局,听取了有关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投入品源头把关、农药残留市场监督抽检、出台有关文件措施等情况介绍,和当地分管领导、批发市场负责人和部分农户进行了座谈交流。

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此次考察受益匪浅。

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蔬菜批发与标准化生产基本情况

寿光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人口108万人,是全国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2.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8mm左右,光照充足,无霜期为195天左右。

地形全部为平原,中南部地下水源充沛,土壤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

现有耕地面积140万亩,其中菜地面积80万亩,生产的蔬菜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民人均年收入5600元,仅蔬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3000元,蔬菜贡献率达53.6%。

(一)龙头企业拉动当地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

有着“中华之最”之称的寿光市蔬菜批发市场始建于xx年3月,占地600亩,年交易蔬菜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年上市蔬菜品种300多个。

批发市场依托当地先进而丰富的蔬菜资源,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蔬菜来此交易,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和全国最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规模大、档次高、品种多闻名全国。

同时,作为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蔬菜批发市场十强”、农业部“首批定点鲜活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之一的批发市场,对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当地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批发市场从刚建成时地产菜占交易份额的70%左右,到目前在地产菜产量和外地菜市场交易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地产菜交易仍占30%左右的份额,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为了把好市场准入关,国家蔬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市场内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配备气相、液相检测设备,对前来交易的蔬菜进行农残抽检,经检测合格的蔬菜方可销售。

台湾产的全自动高感度蔬菜残毒速测仪一次可同时检测80个菜样,耗时11分钟,大大地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

(二)积极打造“寿光蔬菜”农业品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该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当初新建17个蔬菜大棚,在寿光地区率先试验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新技术,使蔬菜深冬生产成为现实,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

新技术的推广助推了蔬菜大面积、高效益生产,蔬菜规模生产又推动了蔬菜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作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寿光市在种子培育、品种推广、统一的格式化生产管理、集中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产业化、标准化,为农业品牌的铸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寿光蔬菜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寿光人的骄傲。

从名优稀特品种广泛引进,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到近年来以绿色无公害为发展方向,再到八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成功召开,寿光蔬菜一直在走着标准化、国际化的生产路子,始终引领着蔬菜生产的新潮流。

目前,寿光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80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40亿公斤。

最近,寿光向国家商标总局递交的“寿光蔬菜”集体商标注册申请获得通过,寿光蔬菜不但有了“护身符”,而且品牌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成功的寿光蔬菜产业还带动了运输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配套工业产品的需求,使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得到更好、持续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又为农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形成了良性循环,最终推动了该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xx年4月7至8日,胡锦涛总书记把寿光市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亲临寿光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进一步作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篇大文章,特别要打造好“寿光蔬菜”这个农业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构筑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

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

寿光市通过生产基地化、操作标准化、检测网络化,构筑起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新体系。

一是规划建设生产基地。

为提高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整体水平,寿光市在21个镇(街道)规划建设了21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加强了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新设施的研究与推广,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等80多项综合配套栽培新技术、新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是全面推行“五统一”操作规范。

寿光市制定了一套配套完善、简便易行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体系,全面推行“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等为主要内容的“五统一”操作规范。

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推广网络,对菜农进行新一轮的培训。

三是基地实行“档案化”管理。

据了解,全市17万户蔬菜大棚种植户全部编号建档,通过编号,把全市蔬菜大棚纳入基地范畴,给它们找到“娘家”,有利于统一技术、统一管理,是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一环。

四是实施全程管监。

为对蔬菜生产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寿光市先后建成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19个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室,开展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资投入和相关栽培技术、产后加工及市场质量管理等全过程监控。

目前,全市有20多个种类、100多个蔬菜品种通过“三品”认证,“三品”累计认定面积达63万亩。

二、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健全制度,出台一系列管理文件与管理办法

xx年6月,寿光市下发《寿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农业局等四部门的通知》,出台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

xx年2月,寿光市人民政府出台《农业投入品广告审查管理办法》,同年4月,下发了《寿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经营和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寿光市人民政府关于“十一五”期间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行动的意见》,出台农药经营和使用管理的十条指导意见,提出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及措施。

xx年,寿光市出台了《寿光市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及责任追

究试行办法(试行)》文件并设立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奖惩资金。

该文件明确责任追究办法,即对在上级部门蔬菜质量检测中出现不达标情况,或出现重大蔬菜质量安全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有关监管部门和镇(街道)将被一票否决,并严格追究其责任:

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被举报查实后,将被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相关责任人将被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单位主要负责人将被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齐抓共管,将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实施综合考核

xx年,寿光市下发寿发[xx]28号文《中共寿光市委、寿光市人民政府关于xx年(街道)工作实绩综合考核办法(试行)》,对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进行百分制考核奖励,具体措施如下:

(1)对镇(街道)的考核(100分),包括基地建设管理、蔬菜质量检测、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完成当年整合并规范村头地边蔬菜市场计划等。

(2)对主管部门的考核(累计计分),农业局、工商局、质监局根据职责分工,对国家禁用、限用农药及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处罚,每1万元记3分,每查处一起涉案金额1000元的农业投入品质量投诉案件,记2分,每查处一起5000元以上大案要案,记5分;农业局每检出镇(街道)1个不合格蔬菜品种并处理的,记2分,每检出超市中1个不合格蔬菜品种并处理的,记1分;工商局每取缔1家无证经营农资业户,记1分;质监局对生产企业每查处1个农业投入品不合格并处理的,记5分;查处1个生产、流通领域中无生产许可证或冒用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并处理的,记5分;通过市长公开电话、机关效能监察中心、新闻单位等渠道进行投诉的,每查实一起扣2分。

(3)对示范村、示范基地和经销单位也进行考核(100分)。

同时,设立10万元奖金,鼓励举报。

每举报一起制造、销售或使用国家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问题,被查证属实的,奖励举报人1000至10000元,并给举报人所在镇(街道)加1分,处理结案的加5分;不予处理的扣5分。

(三)上下互动,建立一支精干的技术保障队伍

一是解决农民想干但缺技术问题。

全市健全完善了以农业部、科技部蔬菜技术培训为龙头,以市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乡镇科普学校为纽带,村级农民文化夜校为基础的社会化综合培训网络,并在报社和电台设立了寿光蔬菜专题节目,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对广大菜农、蔬菜加工企业负责人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同时,市农业局再在每年7至10月份,抽调80名农技人员下乡办班,逐村通过授课、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全市有2.4万名农民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通过搞好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民想干事但缺技术不敢干的问题。

二是解决农民想做但缺文化的问题。

由各村技术员定期到农户田头,根据田块编号和统一格式,记录每个品种的农事操作及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帮助农民总结生产经验与教训,检测蔬菜的农药残留,解决了农民要做记录又缺文化的问题。

广大干部群众的标准化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明显提高,没有了“种菜难”的担忧,没有了“卖菜难”的困惑,在生产规模上才敢有突破,才能有突破。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参观考察和交流讨论,大家认为:

我区在全市率先建立田头检测站和开展蔬菜生产电子档案试点,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和一些经验,但与寿光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主要的差距有:

一是观念差距。

部分职能部门、部分涉农街道把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农口上的事,没有真正地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考核,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二是产业化程度差距。

本地蔬菜产业化程度偏低,比较效益下降,优质不能优价,农民种菜积极性不高。

三是技术保障差距。

现有的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服务

体系不健全,街道现在的农服中心农技人员或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编,部分村甚至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加上原有的蔬菜科技站(队)基本解体,新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工作失去了依托。

针对现状,对照差距,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来推进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更上一个台阶:

(一)进一步推进法制建设,增强生产者、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以宣传贯彻新颁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加快“五五”普法力度,依法开展蔬菜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测和质量追溯,推进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对违规使用、销售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破坏农产品质量安全、损害地产品牌的行为,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

目前,涉农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既没有活动经费,又没有人员经费,亟需配套相关经费和岗位培训。

今年,我区将“放心菜”检测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职责合并,人员归一,持证上岗,并抓紧落实岗位补贴,以便更好地配合上级工作。

(三)进一步培植基础好、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江心洲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江心雨露”牌和江南农工商总公司的“双闸”牌两个品牌建设,扩大进宾馆、进超市、进直销专柜的规模和数量,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

(四)进一步发挥生产基地田头检测室作用

xx年6月,在全市率先建成双闸街道江南村“放心菜”田头检测室,开展田头检测试点,今年上半年在江心洲街道白鹭村新建了40平方米的无公害农产品田头检测室,下一步应强化田头检测力度,堵住禁用农药使用源头,消灭农残超标苗头。

(五)进一步加强农林举报投诉中心建设

结合农林举报投诉中心拆迁搬迁,加强我区农林举报投诉中心硬、软件建设,构建全区农林执法平台,提高农林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

(六)进一步推进权利阳光建设

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已通过市、区法制办认定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有关条款、流程进行集中学习,印发小册子给服务对象,结合科技培训、展示展销、广场活动、上门走访和网上办案等多种形式,接受社会监督,规范执法行为。

(七)尽快设立举报奖金

《南京市蔬菜使用农药管理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对检举有功人员,由市、县(区)、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而各级政府的具体奖励办法尚未配套出台。

我区应尽快出台有关配套文件,明确奖励措施,形成全民打压态势。

第二篇:

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

北京市首期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

编辑:

陈睿

日期:

xx-07-03

20世纪90年代,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

经过xx年的努力,创意经济在英国已成为与金融业相媲美的支柱产业。

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当前我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顺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率先在英国产生,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剧变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客观实际和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是被压力挤出来的。

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政府和国民都急需突破经济发展困境,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种形势下,以国际文化经济专家霍金斯教授为首的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并将其特征概括为:

以知识创新为源泉,以服务业为载体,以创造经济价值为目标。

概念提出之时,正值工党上台执政,工党顺应社会的普遍需求,吸纳并借助创意经济理念,迅速推进了创意产业。

另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即英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为创意和挥洒个人才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英国经济基础雄厚,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教育发达,文化资源丰富集中,国家文化消费层次高,在创新理论和实践方面始终走在世界时尚、文化潮流最前列。

许多人把自身思想智慧融入时代,积极寻求满足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的兴奋点和立足点。

这种源自于个人想像力的创意活动,已在英国逐步形成了风尚和潮流,其社会波及面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刻,社会效益越来越彰显。

在积极应对压力、充分利用优势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在广泛宣传和推广创意概念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通过资金、税收、培训以及市场准入等手段,加强对创意产业的引导、培育、扶持,使基于个人的创造性活力逐步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轨道。

政府不是扮演“保姆”角色,而是发挥“助推器”作用,注意把握好创意产业的两头:

一是创意的萌芽时期,政府通过项目申报、资金支持、人员培训等办法,促使创意由个人想法形成成熟的策划文案;二是创造条件,把创意产品或创意服务尽快推向市场,为创意公司或企业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迅速赢利争取时间。

二、建立成熟的创意产业运营模式

英国政府设立了全国性的创意产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创意产业,包括制定创意产业的各项产业政策、规划创意产业发展蓝图、预算和划拨创意产业资金等。

各级地方政府相应地成立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组织领导机构。

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政府向他们购买服务。

这些中介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从而帮助和指导那些由个人创意行为发展起来的企业或公司,将创意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公司及个人多方共赢的经营活动。

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只是起着主导和引导作用,政府及其组织不直接干预市场,尽可能规避与企业或公司直接接触。

这样做,避免了政府及其机构陷入事务性忙乱而忽略政策法规管理和监督。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败、官僚主义等行为的发生。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应该是英国创意产业的一大特色。

创意产业成为一条衔接严密的产业链,从它的产生、培育、发展到壮大,包括对它的审核、认定、监督,一直到人才和资金支持,全部交由中介组织负责。

这些中介组织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而政府部门拥有资格认定、下达任务指标、提出具体任务的权力,以保证中介组织按照政府的意图开展工作。

但政府的意图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最终检验一个中介组织是否称职,关键还是看创意产业在市场中的效果是否好。

对于那些有突出表现的中介组织,政府给予一定奖励,相反,对于那些不称职的中介组织,政府则予以注销。

英国政府这种“两只手”的运营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及其他手段这只有形的手,大力彰显政府的主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并通过中介组织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大大小小的社会中介组织又将政府的意图和影响呈几何级扩大和延伸,并将自己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形成巨大的社会共振效应。

可以看到,在这种运营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看得见的那只手”的角色,通过政策、法规、资金、税收等手段将其意图向全社会公布,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然后,各种中介组织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在发现、培育和扶持创意公司的过程中,这些中介组织分别从政府和公司中获得一定利润;创意公司在中介组织帮助指导下,逐步与市场接轨,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服务。

接下来,公司开始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增加员工,促进利润增长。

可以说,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基本实现了政府、中介组织与公司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在发展创意产业中注重多种形式的结合

英国创意产业在市场中表现得十分灵活,就像创意本身一样不拘一格,可谓过海、各显神通。

一是大小结合,创意无限。

公司不分大小,小公司只有两三个人,大的公司可以是一座海港、一座城市。

在创意公司中,几个人是普遍现象。

英国社会的创意理念十分时尚和包容,既不追求规模,也不限制类别;既不怕大,更不怕小。

创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台节目,也可以是一次文化节,还可以是电视台一个专题节目,也有可能是一座漂流在泰晤士河面上的气球咖啡馆,真正体现了创意无限、创意不分大小、创意不分样式和类别。

只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又能增加就业的项目,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中介组织的垂青。

但是,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精致,不追求速度,不追求盲目扩张,发现一个,就培育和推进一个,把项目做得扎扎实实。

二是新旧结合,和谐搭配。

有保存价值的古旧设施包括房屋、马厩、古堡废墟,甚至一块有保存价值的石头都会被精心保护起来。

他们维修古旧房屋的做法是只动心脏,不动外壳,一定要维持外表的原样,努力保持这座房屋的古建风貌和神韵。

对于失去社会生产价值的巨大废弃场所,他们也不是推倒或者拆掉了之,而是千方百计加以利用,以最大限度节约社会成本和社会资源。

三是内外结合,打造品牌。

除了大力推进国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外,英国政府和中介组织还在极力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他们的创意产业理念和创意产业项目。

他们通过主流媒体包括bbc电视台、英国金融时报等著名媒体,向全球密集发布创意产业资讯,向其他国家推介创意产业项目,争取更多的合作。

英国政府也为此制定了新的政策,激励国内企业积极地向外发展和扩张。

这些企业在向外发展的同时,既壮大了自己,也把创新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推向了世界。

四、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英国政府立足本职,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是主导性。

英国各级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虽然与市场、企业、甚至中介组织都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距离,但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资金、税收等手段,始终控制和主导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进度、发展重点,甚至包括大型创意项目,影响和引导着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方向、投资趋势和投资重点。

二是专业性。

政府专门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大都是由既懂创意、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组成。

政府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高,对中介组织的要求也相应地非常高。

这些中介组织大都立足于教育、文化、社会民间组织之中,人员大都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企业领袖,专业互补性强,市场意识也比较强。

因此,发现、培育、发展创意公司或企业,并将其推向市场的成功率相对要高。

三是基础性。

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在这一点上,英国各级政府做得比较好。

他们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惩戒措施十分严厉。

英国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培育创意环境和培训创意人才,从创环境、打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实推进。

五、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并且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

在这一点上,英国政府可谓不惜血本倾巨资。

一是加大创意人力资源开发投资。

xx年,英国政府宣布在未来的3年之内对音乐学校投资3.32亿英镑,包括每年1000万英镑用于购买乐器,并为每所小学校的孩子免去一年的音乐学费。

同时,着重创造多种条件以支持和鼓励年轻人从事创意方面的事业。

xx年间,英国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注入资金超过1.5亿英镑,许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因此受惠。

积极探索、寻找、发现更多创意领域中创新人才的途径,包括设计“发现你的天赋”节目、“创造更好职业生涯建议的菜单”、“守候天才”活动、“良师指导”活动、“国家创造技能夏令营”活动等,以发现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大投入。

成立于1946年的英国艺术委员会,经费来源于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是英国最大的艺术拨款机构,代表政府辅佐艺术发展和艺术人才培养。

xx年的年经费预算超过10亿英镑,其中8.35亿英镑用于1000多个长期资助项目。

还通过发行国家彩票等形式,为创意产业发展筹集了大量经费,使一批重大创意产业项目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是注重人才培训,树立“终身培训第一”的理念。

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培育和发展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达到上千家。

保证了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急需掌握本领的需求。

职业培训由104个培训企业协会负责,协会由政府、雇主和培训专家组成,协会同政府培训部门每年签订培训合同,确定培训任务,再分别与有资格的培训机构签订分包合同。

同时,英国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60%的技术工人达到中级职业技术水平,30%的达到高级水平。

六、相关的思考和启示

对比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市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是以发展为要务。

从“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提出以来,对其的概念诠释,至今莫衷一是。

学者的建议、业界的理解、地方的界定都不相同,理论界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各种观点、思想层出不穷。

但是,这些没有影响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英国重视实证研究,讲实用、重实效。

大到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等地政府,小到一个城市乃至社区文化中心,都能从实际出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也遇到了概念争论、界线划定的问题。

为此,建议不搞争论,深入研究,下功夫推进实际工作。

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利用文化聚集区的优势,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研究能力,不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打造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是细分类,做规划,突出发展重点。

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实践中不断衍生出新的门类。

英国是城市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城市,每个城市在发展创意产业时,当地市政厅都有规划,以创意为主,规划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功能转型。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应考虑突出特点,抓住重点,形成亮点。

北京有十大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建议整合好资源,开发聚集区。

对重点产业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