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2207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5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docx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docx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

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有机体的各细胞组分协调而平衡地增长,为生长。

微生物的繁殖:

单细胞微生物当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以二分裂等方式形成子细胞,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为繁殖。

多细胞微生物唯有通过形成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等使个体数目增加的过程才能称为繁殖(细胞数目的增加若不伴随着个体数目的增加,只能叫生长,不能称繁殖)。

微生物的发育:

从生长到繁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发育。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第一节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测定生长量(原生质含量的增加)的方法很多,适用于一切微生物。

(一)直接法

1、粗放的测体积法

2、精确的称干重法

(二)间接法

1、比浊法

用分光光度计对无色的微生物悬液进行测定,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光密度吸收值呈线性关系。

常选450~650nm波段。

光束通过菌悬液时引起光的散射或吸收,从而降低透光度。

菌悬液中细胞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与透光度成反比。

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或透光度即可反映细胞的浓度。

将未知细胞数的悬液与已知细胞数的悬液相比,可知前者所含细胞数。

2、生理指标法

与微生物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很多:

含氮量(细菌含氮量为干重的12.5%、酵母见7.5%、霉菌为6.5%,含氮量×6.25为粗蛋白含量);

含碳、磷、DNA、RNA、ATP、DAP、几丁质、N-NAM及产酸、产气、耗氧、粘度、产热等。

二、计繁殖数

单细胞状态的细菌和酵母菌要一一计算各个体的数目,放线菌和霉菌等丝状生长的微生物只能计算其孢子数。

(一)直接法

用血球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进行计数的方法。

得到的数目是死、活细胞的总菌数。

特殊染料可将死、活细胞区分开,可用于活菌和总菌记数。

(二)间接法

活菌计数法。

活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会使其变混或在固体培养基上(内)形成菌落。

常用菌落计数法。

1、平板菌落计数法

可用浇注平板或涂布平版等方法进行,适用于各种好氧菌或厌氧菌。

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cfu):

一定菌样中的单个微生物经培养后,形成的单菌落。

根据每皿上形成的cfu数乘上稀释度即可推算出菌样的含菌数。

2、丝状真菌——霉菌生长的测定

 霉菌的生长表现为菌丝的伸长和分枝,可以其菌落的直径或面积作为生长的指标。

3、厌氧菌的菌落计数

亨盖特滚管培养法。

半固体深层琼脂法——厌氧菌活菌计数。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

微生物与其他个体一样,自小到大的生长过程。

(二)同步生长

1、同步培养

设法使某一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细胞尽可能的都处于同样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中,然后通过分析此群体在各阶段的生物化学特性变化,来了解单个细胞的的相应变化规律。

2、同步生长

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3、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

(1)环境条件诱导法

用抗生素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诱导细菌芽孢发芽;光合微生物的光照、黑暗控制;短期热休克;营养物质控制等。

(2)机械筛选法

利用处于同一生长阶段细胞的体积、大小的相同性,用过滤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膜洗脱法收集同步生长的细胞。

★这种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一般经2–3个分裂周期就会丧失其同步性。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当把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衡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该群体就会由小到大,发生有规律的增长。

如以细胞数目的对数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作横坐标,就可画出一条曲线(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微生物的生长数率常数:

每小时分裂次数(R)。

(一)延滞期(停滞期、调整期、适应期)

少量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液中后,在开始培养的一段时间内,因代谢系统适应新环境的需要,细胞数目没有增加的一段时间。

1、特点

(1)R=0;

(2)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许多杆菌可长成丝状;

(3)细胞内的RNA尤其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

(4)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的合成加速,易产生各种诱导酶;

(5)对外界不良条件(Nacl溶液浓度、温度)和抗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2、延滞期出现的原因

接种到新鲜培养液的种子细胞中,一时还缺乏分解或催化有关底物的酶或辅酶,或是缺乏充足的中间代谢物,需要有一段用于适应的时间。

3、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

(1)接种令:

接种物或种子的生长年龄(指某一群体的生长年龄);

(2)接种量:

接种量的大小明显影响延滞期的长短。

发酵工业常采用种子:

发酵培养基=1:

10(V/V);

(3)培养基成分:

应适当丰富,且发酵培养基成分尽量与种子培养基的成分接近。

(二)指数期(对数期)

在生长曲线中,紧接着延滞期的一段细胞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时期。

1.指数期的特点

(1)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代时(G世代时间、增代时间)或原生质增加一倍所需的倍增间最短;

(2)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各部分的成分十分均匀);

(3)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2.指数期中的3个重要参数

(1)繁殖代数(n)

(2)生长速率常数(R)

(3)代时(G)

3.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

(1)菌种:

不同菌种其代时差别极大。

(2)营养成分:

同一种微生物,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时,其代时较短,反之则长。

(3)营养物浓度:

营养物的浓度(浓度0.1~2.0mg/mL——2.0~8.0mg/mL时)既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又可影响它的生长总量。

生长限制因子:

较低浓度时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

(4)培养温度:

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明显的影响。

4、实践意义

指数期的微生物具有整个群体的生理特性一致、细胞各成分平衡增长和生长速率恒定等优点,是:

(1)用作代谢、生理等研究的良好材料;

(2)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

(3)是发酵工业中用种子的最佳材料。

(三)稳定期(恒定期、最高生长期)

1.特点:

(1)R=0,即处于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或正生长与负生长相等的动态平衡之中。

(2)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

(3)菌体产量与营养物质的消耗间呈现出有规律的比例关系(可用生长产量常数Y——生长得率来表示);

意义:

消耗每g或mol营养物质所产生的菌体干重(g)。

(4)细胞内开始积聚糖原、异染颗粒和脂肪等内含物;

(5)芽孢杆菌一般在这时开始形成芽孢;

(6)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合成抗生素等对人类有用的各种次生代谢物(稳定期产物)。

2.稳定期到来的原因:

(1)营养物尤其是生长是限制因子耗尽;

(2)营养物的比例失调;

(3)酸、醇、毒素或H2O2等有害代谢产物的累积;

(4)pH、氧化还原势等物理化学条件越来越不适宜;等等

3.生产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1)对以生产菌体或菌体生长相平行的代谢产物的最佳收获期;

(2)是对维生素、碱基、氨基酸等物质进行生物测定的最佳测定时期;

(3)通过对稳定期到来原因的研究,促进了连续培养原理的提出和工艺、技术的创建。

(四)衰亡期

1.特点

(1)R<0,微生物的个体死亡速度超过新生速度,整个群体呈现负生长状态

(2)细胞形态发生多形化(膨大、不规则的退化形态);

(3)有的微生物因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强而发生自溶;

(4)有的微生物合成或释放对人类有益的抗生素等次生代谢物;

(5)芽孢杆菌在此期释放芽孢;等等。

2.产生衰亡期的原因

外界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从而引起细胞内的分解代谢明显超过合成代谢,继而导致大量菌体死亡。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开放培养)

是相对于绘制典型生长曲线时所采用的单批培养(密闭培养)而言,为防止稳定期的到来而设计的一种培养方法。

(一)连续生长

1、单批培养与连续培养

单批培养微生物指数期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度流入新鲜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并立即搅拌均匀;另一方面,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

容器内的培养物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微生物即可长期保持在指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衡定的生长速率上,形成了连续培养。

2、连续培养的类型

(1)按控制方式分

1)恒浊连续培养

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高密度、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

2)恒化连续培养

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达到连续培养。

(2)按培养器级数分

1)单级连续培养

某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生速率与菌体生长速率平行,用单级恒浊连续发酵器进行研究与生产。

2)多级连续培养

若生产的产物与菌体生长不平行,则根据两者的产生规律,设计与其相适应的多级连续培养装置。

(二)连续发酵

将连续培养用于发酵,即为连续发酵。

SCP的生产、乙醇、乳酸、丙酮和丁醇的发酵、石油脱蜡、污水处理等应用。

四、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高密度发酵)

(一)高密度培养

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培养10倍以上时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

(二)应用

用基因工程菌生产多肽类贵重药物(胰岛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生长激素等)。

不同菌种和同种不同菌株间,达到高密度的水平差别很大。

E.coli可达174~175g(湿重)/L。

(三)高密度培养的具体方法

1、选取最佳培养基成分和各成分含量

主要营养物的抑制浓度,C/N是高密度培养的基础。

2、补料

采用逐量流加的方式进行。

3、提高溶解氧的浓度

可大大提高高密度培养的水平。

4、防止有害代谢产物的产生

选用天然培养基、调整培养基的PH、调整培养温度、替换培养基成分等。

第三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外界因素很多,如:

O2、温度、PH值、水活度、渗透压、Eh、辐射、UV、电离辐射、超声波、化学药剂等。

一、温度

1、生长温度的三基点

任何微生物的生长温度有宽有窄,,可分为:

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

(1)最低生长温度:

一般-10—-5,极端为-30。

(2)最适生长温度(最适温度):

嗜冷菌:

<20(一般为15)。

中温菌:

20—45,室温菌约25,体温菌约37。

嗜热菌:

>45,一般约50——60。

(3)最高生长温度:

一般80—95,极端为105—150。

★宽温微生物与窄温微生物。

2、最适生长温度

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对同一种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并非一切生理过程的最适温度。

如:

产黄青霉的青霉素发酵

30℃25℃20℃25℃

0h→5h→40h→125h→165h

二、氧气

1、微生物与氧的关系

2、分子氧浓度和分压对三类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5类与氧关系不同的微生物在半固体琼脂柱中的生长状态

4、O2对厌氧菌的毒害机制

(1)生物体内,O2.-普遍存在

在细胞内可破坏各种重要生物大分子和膜结构,及形成其他活性氧化物,对生物体极其有害.

(2)SOD的抗氧机制

(3)O2对厌氧菌的毒害机制

凡严格厌氧菌无SOD活力,一般也无H2O2酶活力;

所有具细胞色素的好氧菌都有SOD和H2O2酶;

耐氧性厌氧菌不含细胞色素系统,但具有SOD而无H2O2酶。

结论:

SOD的功能是保护好氧菌免受O2.-的毒害,而缺乏SOD的微生物必然只能进行专性厌氧生活。

三、PH

1、微生物生长PH范围

极广(<2—>10),绝大多数在PH5—9间。

2、微生物生长PH的三基点

最低生长PH、最适生长PH、最高生长PH。

3、各类微生物最适生长PH范围

细菌:

7.0~8.0;

放线菌:

7.5~8.5;

酵母菌:

3.8~6.0;

霉菌:

4.0~5.8:

藻类:

6.0~7.0;

原生动物:

6.0~8.0。

(但对某一具体微生物的物种来说,其生长的最适PH范围常可突破此界限,其中一些嗜极菌更为突出。

4、同种微生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生理生化过程,有不同的最适PH要求

5、微生物细胞内环境的PH

稳定,近中性。

免除细胞内各种重要成分被酸、碱破坏;胞内酶的最适PH近中性。

6、细胞外PH对微生物的间接影响

影响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离子化程度,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不能消除环境中有害物质对微生物的毒性,以及影响代谢过程中各种酶的活性。

7、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环境PH的影响

会改变外界环境的PH,发生PH改变的可能反应有以下几种:

其中以变酸较多,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基的PH逐渐下降。

8、微生物培养中的PH调整

第四节微生物培养法

一、良好的微生物培养装置的基本条件:

1、按微生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的设计,提供丰富、均匀的营养物质

2、保证微生物获得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O2条件

3、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

4、严防杂菌的污染。

二、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发展

P167。

三、实验室培养法

(一)固体培养法

1、好氧菌的固体培养

试管斜面、培养皿琼脂平板、及克氏瓶和茄子瓶等进行培养。

2、厌氧菌的固体培养

配制特殊的培养基(加入适当的还原剂),选用特殊的培养装置或器皿。

(1)高层琼脂柱

可作稀释、分离厌氧菌并对其进行菌落计数。

(2)厌氧培养皿

(3)亨盖特滚管技术

(4)厌氧罐技术

(5)厌氧手套箱

(二)液体培养法

1、好氧菌的液体培养

大多数微生物都是好氧菌,且一般只能利用溶于水中的氧,因此必须保证在培养液中始终有较高的溶解氧浓度。

(1)试管液体培养:

适合培养兼性厌氧菌。

(2)三角瓶浅层液体培养:

适用兼性厌氧菌的培养。

(3)摇瓶培养:

提高溶氧量,培养好氧菌、兼性厌氧菌。

(4)台式发酵罐

2、厌氧菌的液体培养

二、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一)固态培养法

1、好氧菌的曲法培养

2、厌氧菌的堆积培养

(二)液体培养法

1、好氧菌的培养

(1)浅盘培养

(2)深层液体通气培养——发酵罐

第五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几个基本概念

(一)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如:

高温灭菌、辐射灭菌。

灭菌还可分杀菌(菌体虽死、形体尚存)、溶菌(菌体被杀死后,细胞自溶、裂解消失)。

(二)消毒

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三)防腐

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方法很多,原理各异:

1、低温:

4℃以下的各种低温(1,-20,-70,-196℃);

2、缺氧:

抽真空、充氮气或CO2、加入除氧剂等;

3、干燥:

晒干、烘干、红外线干燥等;

4、高渗:

盐腌、糖渍;

5、高酸度:

以酸治酸(渍酸菜);

6、高醇度:

用酒保存食品;

7、加防腐剂。

(四)化疗(化学治疗)

利用具有高选择毒力(对病原菌具高选择毒力,对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

化学治疗剂:

用以化学治疗目的的化学物质。

包括:

磺胺类等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生物药物素、若干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等。

二、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

物理灭菌因素很多:

高温、辐射、超声波、微波、激光、静高压以及稀释、过滤等。

(一)高温灭菌的种类

1、高温的致死作用

引起蛋白质、核酸、脂类等重要生物高分子发生降解或改变其空间结构等,从而变性或破坏。

2、高温灭菌或消毒的方法

(1)干热灭菌法

1)电热烘箱

150~170℃下维持1~2h。

干热可使细胞膜破坏、蛋白质变性、原生质干燥,并可使各种细胞成分发生氧化变质。

2)灼烧

一种最彻底的干热灭菌,破坏力很强。

(2)湿热灭菌法

用蒸汽进行灭菌。

同温、同时作用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因湿热蒸汽不但透射力强,而且还能破坏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的氢键,从而加速蛋白质的变性。

湿热温度下,多数细菌和真菌的营养细胞60℃左右5~10min即被杀死;酵母菌细胞和真菌的孢子80℃才被杀死;细菌芽孢120℃15min被杀死。

湿热灭菌法的种类很多:

1)常压法

①巴氏消毒法

一种低温湿热消毒法,可杀灭物料中的无芽孢病原菌,又不影响其原有风味。

适于牛奶、啤酒、果酒、酱油等。

具体方法可分两类:

低温维持法:

牛奶消毒63℃,30min。

高温瞬时法:

牛奶消毒72℃,15s。

②煮沸消毒法:

100℃煮沸数分钟(饮用水的消毒)。

③间歇灭菌法(分段灭菌法、丁达尔灭菌法)

适用于不耐热培养基的灭菌。

过程如下:

80~100℃下蒸煮15~60min(杀灭其中所有的微生物营养体)

→室温或37℃保温过夜(诱使其中残存的芽孢萌发)

→第二天再以同法蒸煮和保温过夜

→如此连续重复3天,即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达到彻底灭菌的效果。

2)加压法

①常规加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利用高温(非压力)进行湿热灭菌的方法。

②连续加压蒸汽灭菌法(连消法)

3、热死时间和热死温度

热死时间:

在某一温度下,杀死某微生物的水悬浮液群体所需的最短时间。

热死温度(热死点):

在一定时间内(10min),杀死某微生物的水悬浮液群体所需的最低温度。

(二)影响加压蒸气灭菌效果的因素

1、灭菌物体的含菌量

1、灭菌锅内排除空气的程度

2、灭菌对象的PH值

3、PH<6.0时,微生物易死亡;PH6.0~8.0时,不易死亡。

4、灭菌对象的体积

5、加热与散热速度

(三)高温对培养基成分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止

1、高温对培养基成分的有害影响

2、防止法

(1)采用特殊加热灭菌法

分别灭菌、低压灭菌、连续加压蒸汽灭菌。

(2)过滤除菌

各种滤器:

滤膜过滤装置、烧结板过滤器、石棉板过滤器、素烧瓷过滤器、硅藻土过滤器等。

缺点:

无法滤除液体中的病毒和噬菌体。

(3)其他方法

按配方成分逐一按序加入溶解;

加入螯合剂(EDTA、NTA)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使用气体灭菌剂(氧化乙烯)等,然后再混入以灭菌的其他培养基成分中。

三、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用于杀菌或抑菌的化学因素很多,用途广泛,性质各异。

★关于表面消毒剂、化学杀菌剂或化学治疗剂的药效和毒性的3种指标:

①最低抑制浓度:

评定某化学药物药效强弱的指标。

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某化学药剂抑制特定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②半致死量:

评定某药物毒性强弱的指标。

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剂能杀死50%实验动物时的剂量。

③最低致死量:

评定某药物毒性强弱的另一指标。

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剂能引起实验动物群体100%死亡率的最低剂量。

(一)表面消毒剂

1、表面消毒剂

对一切活细胞都有毒性,不能用作活细胞内或机体内治疗用的化学药剂。

2、消毒剂杀菌的规律

低浓度时,会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起刺激作用,随浓度的增加,相继出现抑菌和杀菌作用,因而形成一个连续的作用谱。

3、表面消毒剂的相对杀菌强度——石炭酸系数(P.C.)

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同效的石炭酸最高稀释度之比。

时间:

10min、

供试菌:

Salmonellatyphi(伤寒沙门氏菌)

如:

P.C.=300/100=3

(二)抗代谢药物的代表——磺胺类药物

1、抗代谢物(代谢拮抗物、代谢类似物)

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因具有良好的选择毒力,是一类重要的化学治疗剂。

2、种类

很多。

都是有机合成药物,如:

磺胺类、氨基叶酸、异烟肼、6-巯基腺嘌呤、5-氟尿嘧啶等。

3、抗代谢药物作用:

(1)与正常代谢物一起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使微生物正常代谢所需的重要物质无法合成,如:

磺胺类;

(2)“假冒”正常代谢物,使微生物合成出无正常生理活性的假产物,如8—重氮鸟嘌呤取代鸟嘌呤;

(3)某些抗代谢药物与某一生化合成途径的终产物的结构类似,可通过反馈调节破坏正常代谢调节机制,如6—巯基腺嘌呤可抑制腺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4、磺胺类药物的制菌机制

(1)磺胺的结构类似物

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高度相似,两者会发生竞争性拮抗作用。

(2)制菌机制

不少细菌须外界提供PABA作生长因子,以合成代谢中不可缺少的四氢叶酸(THFA或CoF)。

磺胺和TMP为THFA合成过程中的抗代谢物。

(3)作用机制

(4)磺胺的选择毒力

直接摄取现成THFA者,对磺胺不敏感。

(5)磺胺类药物降效或失效现象

1)其浓度必须高于环境中的PABA浓度

2)磺胺存在同时,外加一定量的PABA、二氢蝶酸、二氢叶酸、THFA、嘌呤、嘧啶、核苷酸、丝氨酸或甲硫氨酸等一碳基转移产物可解除其抑制。

★当某菌由磺胺敏感菌株突变为抗性株时,一般总是变成能合成大量PABA的突变株。

(三)抗生素(antibiotics)

1.定义

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2.种类、活力单位与制菌谱

(1)种类很多,制菌谱和作用机制各异。

(2)效价

抗生素的活力称为效价,一般用“单位”(unit)表示。

生物效价:

对供试菌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的大小)。

重量效价:

各种抗生素的1mg游离碱为1000单位。

(3)抗菌谱

各种抗生素不同的制菌范围。

青霉素和红霉素主要抗G+细菌;

链霉素和新霉素以抗G—细菌为主,也抗结核分枝杆菌;

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和头孢霉素兼抗G+和G—细菌。

广谱型抗生素:

能同时抗G+,G—细菌以及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抗生素,称广谱型抗生素。

如:

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等

抑制真菌的抗生素:

放线菌酮、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和制霉菌素。

(4)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引起细胞壁降解、干扰细胞膜功能、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DNA合成、抑制DNA复制、抑制RNA转录、抑制RNA合成。

3.半合成抗生素与生物药物素

(1)半合成抗生素

天然抗生素的结构改造后疗效提高、毒性降低、性质稳抗耐药菌。

(2)生物药物素

具多种生理活性的微生物次生代谢物,比抗生素疗效更为广泛。

如:

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抗氧化剂等。

4.微生物的抗药性

(1)产生一种能使药物失去活性的酶

(2)把药物作用的靶位加以修饰和改变

(3)形成“救护途径”

(4)使药物不能透过细胞膜

(5)通过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细胞内部的药物泵出细胞外

复习思考题:

1—10、13、15、18、19、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