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数学案例.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200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数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德育数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德育数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德育数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德育数学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数学案例.doc

《德育数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数学案例.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数学案例.doc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也谈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案例一:

[分西瓜]:

我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

“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教师问。

生1:

“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生2:

“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教师微笑地问。

生2:

“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我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

“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师:

你真是一名董事的好孩子。

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你做的很对。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

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

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

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

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小学数学德育案例

德育教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要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我们都知道“学易要重德,万事德为先。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规范。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有德有才的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德与才之间,也是先有德后有才。

司马光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与才就如同一只鸟的双翼,缺少哪一只都无法畅游于天宇。

余秋雨也曾说:

“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承,更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上的熏陶和塑造。

而思想教育体现在每一个学科中,也体现在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数不胜数。

有时,即便是一件小事,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把握教育的最好时机,对于学生也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教师,应该立足于抓住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小事,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教育点,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

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案例:

(数学课前)

上课的铃声已经响了,我走进教室,原以为学生们已经准备好,等待我的到来,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们还在开心地唠着闲嗑,好像根本没有听到上课的铃声,更好像无视我的存在。

我坐在前面观察着每一位学生的动作和说话时的表情,当时我并虽很生气但表情仍然是带着微笑。

突然学生可能意识到了什么,马上鸭雀无声地看着我,他们以为我会发火,并狠狠地训他们一顿,正等待着我的批评。

可此时,我压住了心中的不悦,心想这不正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吗?

于是我开始了简短的发言:

“你们不说啦,我现在已经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忍耐,是你们改变了我,我要感谢你们重塑了我的性格。

”学生们有些茫然,你看我,我看你,脸上露出了一丝不太自然的微笑,让我此时的话弄的不点晕。

我接着说:

“你们不说啦,下面该我说了,下面的时间是属于我的,你们谁也不许和我抢呀!

要是想说,得举手示意我。

”这时教室里又是一阵笑声,这回学生们好像明白了我的意思,也参透了我语言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毕竟是五年级的学生啦。

接下来我开始了我的这节课,经过这样的小插曲后,师生都变得很轻松。

大家也可以想象得到我这节课的效果,比平时要好上几倍,学生掌握的也非常好。

案例反思:

试想一下,如果课前看到学生的这种现象,我上来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评,教育,学生会接受吗?

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吗?

我的这节课的效果还会那么好吗?

有时试着换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改变了课堂上的尴尬的气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尝试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去解决,去教育,结果同样精彩。

对学生的教育重要的是能很好地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和时效,教育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要千篇一律,更不要受什么定式的限制,只要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我认为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新泰市青云街道朝阳学校伊淑凤

教学目的:

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到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德育目标:

  1、创设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操作、分析综合,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向学生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思想。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教学教具:

容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投影所出示的一个粮仓:

  农民伯伯想计算粮仓的体积,怎么办?

  生答:

先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再计算上面圆锥的体积

  【评析:

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圆柱体积怎样计算?

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板书:

V柱=sh

  【评析:

对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自然复习,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渗透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提出问题。

  

(1)、那么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2)、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哪个圆锥体积大?

  板书课题:

圆锥的体积

  【评析:

利用两个圆锥体积的对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在矛盾冲突中引出新知。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准备

  

(1)新的数学知识总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你认为圆锥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几何体比较容易?

  

(2)讨论:

怎样转化成圆柱?

  (3)实验所用的圆柱和圆锥是随意选取吗?

你有什么想法?

  【评析:

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经历从猜测——实验——证明——应用的过程,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实验

  

(1)出示思考题:

  比一比两个容器的底面积大小相等吗?

  量一量两个容器的高相等吗?

  动手实验后,想一想你手中圆柱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思维有序,学会认真观察,学会总结归纳,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实验

  【评析:

在小组合作探索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他人的良好品质。

  3、汇报

  

(1)多数组的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少数组的圆锥与圆柱底面积不相等,高也不相等,出现几倍关系的都有。

  4、小结

  看来,我们不能从理论上将圆锥转化成圆柱,但通过实验,大家从偶然的现象中发现一种必然规律:

多数组选择这样的两个容器有什么关系?

  若在等底等高前提下,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

圆锥体积=1/3×圆柱体积

  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

V锥=1/3sh

  “sh”表示什么意思?

“×1/3”呢?

  5、归纳。

  我们得出了圆锥体积公式,你能完整叙述推导过程吗?

  【评析:

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生学会倾听,对不同的意见善于归纳分析,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自己的实验猜想结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6、引申

  大家对用实验方法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有什么质疑?

  引导生质疑:

是否准确,有无误差?

  师介绍:

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一些偶然现象中发现必然规律。

但实验必定不科学可信,需要通过严格的逻辑证明,方能广泛应用此规律。

  圆锥体积公式的逻辑证明早在公元五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更(祖冲之的儿子)就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证明,而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才有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提出证明,比我国晚了十二个世纪,

  【评析:

精心创设的质疑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

同时揭示出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数学史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形成良好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巩固提高,拓展运用

  1、求一个圆锥体积应知道什么条件?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5厘米。

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什么?

求什么?

  2、怎样改变第一个条件,也能求出圆锥的体积?

  R=2d=2c=6.28

  【评析:

圆锥体积计算较为繁琐,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干净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学会了什么?

  2、还有什么问题?

  五、延伸提高

  1、测量开课时的两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检查它们体积谁大谁小。

  其余学生测量手中圆锥体积。

  【评析:

再次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开课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养成做事有头有尾的严谨思维习惯。

  2、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是30立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10立方厘米。

  (3)圆锥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也越大。

  (4)把一个圆柱钢材6立方米,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体积是2立方米。

  3、思考:

  

(1)教室长12米,宽6米,高4米,怎样放一个圆锥,体积最大?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