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850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文.docx

《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文.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文.docx

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文

前言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1978年开始,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在社会组织领域的变革也开始兴起。

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行业层面上,行业协会这种社会组织,作为市场经济社会所必需的组织结构,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我国学者对行业协会的研究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如今,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和企业、规范企业行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

针对行业协会存在的问题,各路专家、学者加大了对行业协会的研究力度,纷纷提出解决办法。

然而,我国学术界对行业协会的研究多是浮于表面,没有认识到行业协会暴露出的问题实质上是组织管理问题,正是因为我国的行业协会没有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导致了各种问题的产生。

所以说我国学术界对行业协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而通过组织管理的视角研究行业协会则基本处于空白。

为此,本文尝试着研究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对行业协会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1.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市场机制发生变化,行业协会的作用突现出来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执行行政命令的机构,而不是一个自主的经济实体,没有经营自主权,政府对经济实施全面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无用武之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而与市场经济体制配套的各种市场管理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善,无论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看,从行业管理的角度看,还是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看,都需要一批功能健全的行业协会,用行业协会的自律活动来填补制度上的空白。

2.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部分政府的职能交由行业协会承担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转换。

大规模的行政审批事项逐渐被削减,政府将从越来越多的管理领域退出,微观经济领域里出现了大量的“管理真空”,这就给行业协会预留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为此,行业协会应该加强自身组织管理,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让政府放心,让同业企业满意,以期承担更多的职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退出后所形成的行业管理空白。

3.我国的行业协会组织管理制度落后,发挥作用不突出

按照生成途径划分,我国的行业协会主要有两种:

政府自上而下强制组建型行业协会和企业自下而上自发组建型行业协会。

前者依赖思想严重,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威向同业企业发布施令,维持协会运转;后者则是刚刚起步,发展时间短,还没有形成行业权威。

无论哪种类型,我国的行业协会都普遍存在组织不健全、管理落后、作用不突出等问题。

在《我国工商领域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课题总报告)一文中通过调查有数据显示,我国行业协会中工作有特色、有成效的约占五分之一;工作按部就班、成效不显著的占五分之三;工作思路混乱、名存实亡的近五分之一。

这些数字也充分说明我国的大多数行业协会都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4.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行业协会集合企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非常短暂,这是培育国家和产业竞争力的宝贵时期,也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更多的外国企业将有机会进入我国;另一方面,我国的企业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国际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需要大量的来自国外企业和国际市场的信息,需要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需要联合起来应对各种变化。

而且,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各种贸易摩擦将不断出现,非关税壁垒也会不断增加,企业需要以行业协会的形式组织起来,共同面对这些问题,提高行业竞争力。

所以说,为了适应WTO的需要,我国也到了构建现代行业协会管理模式的阶段。

企业要尽快增强竞争力,政府要尽快落实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行业协会也需要在这个过渡期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尽快的成长和成熟起来。

(二)研究的意义

首先,在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行业协会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的行业协会由于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行业协会地位不独立,管理体制混乱等。

这些问题将严重阻碍我国行业协会未来的发展。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找到了行业协会存在问题的根源,那就是现行的组织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所以,我们从组织管理角度认识行业协会的特性,提出构建科学的行业协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思路,为健全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体系、推动行业协会发展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其次,社会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是我国发展最快、最具代表性的一类社会中介组织,因而研究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反映社会中介组织的整体面貌。

再次,行业协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态,论文选题“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正是将行业协会纳入了组织管理的研究范畴,从而丰富了组织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另外,作为非营利组织,行业协会组织有其显著的特点,因而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也有着独特的规律,通过对行业协会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非营利组织的本质属性。

最后,论文弥补了我国学术界在行业协会组织管理领域研究的不足。

目前,许多专家对行业协会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热情,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这些专著、文章多是侧重行业协会的业务运作,尚无学者将行业协会与组织管理学很好的联系起来,而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又是关乎其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通过研究能够填补这一块空白。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国际比较和实地调研。

通过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全面了解了国内外行业协会的发展历程和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现状,为顺利完成论文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文献研究方法

文献包括图书文献和电子文献。

图书文献的查阅主要是通过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借阅大量与行业协会相关的书籍,到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购买、查阅相关图书等途径实现的;电子文献的查阅主要是通过搜索网上资料的方式实现的。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较全面的掌握了有关行业协会的文章、文件、法规和条例,还查阅了有关个案的一些文献、文件、工作报告和通讯等资料。

(二)国际比较方法

为了保证研究课题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在研究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问题时,没有将视野局限在国内,而是大量参考了其他国家,尤其是行业协会发展较成熟的美、日等世界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此基础上,广泛采用国际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这些国家的行业协会从性质、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行业协会的发展情况,汲取他们的经验为我所用,开阔思路,为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找到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

(三)实地调研方法

为了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在论文撰写前期,我选择了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以下简称畜产协会)作为实习单位,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实地考察工作。

身处行业协会一线,我广泛接触了与畜产协会有关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主要涉及政府部门、协会日常工作人员、协会成员三个方面。

其中,政府部门包括畜产协会的登记管理机关——国家民政部民间机构管理局和上级管理部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社团管理办公室;协会工作人员包括畜产协会及其分会的主要工作人员及其聘用人员;协会成员包括畜产协会的常务理事、理事、秘书长等。

此外,我还走访了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日用杂品流通协会等多家机构。

通过与各方面人员的深度访谈,对我国协会的基本设置、主要功能、经费来源、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情况等进行了实际了解,也发现了我国行业协会目前在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如何构建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模式与业内专家交换了意见。

这些信息的获得都为论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论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行业协会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行业协会研究领域的空白。

之前已经谈到,我国学者对行业协会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且没有学者从组织管理角度研究行业协会,这就给了我们研究和思考的空间。

具体来说,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

第一,在剖析我国行业协会存在的问题时,首次站在组织管理的角度上,从行业协会的外部环境、组织结构、组织功能和组织运营模式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挖掘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研究我国的行业协会,从而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行业协会组织管理的理论框架。

第三,基于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外行业协会先进的管理模式,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的合理的组织架构,为我国行业协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第一章我国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我国行业协会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轨。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配套,我国的政治行政领域也出现了变革,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政府逐步退出微观经济管理领域。

经济管理方式的改变引发了组织管理模式的分化,由此代表同行企业共同性利益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行业协会便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所以说,现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

一、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出现推动了行业协会的产生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

为了真正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就要求有许多独立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制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原有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局面在逐渐弱化,市场对社会资源的调配范围和调配作用越来越大。

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环境的吸引,许多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和个人脱离了国有单位,走进市场,成了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利益主体。

与此同时,在新的体制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经济组织,我国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利益格局。

在这种格局下,各种利益冲突变得异常复杂。

为了寻求自身的利益保护,许多利益主体就通过多种途径组建和参加各种行业协会,以期形成合力,共同对抗外部竞争。

二、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适应了“政企分开”和“政社分离”的要求

市场化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内的改革,也是政治和行政领域内的一场大变革。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从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管理”领域退出,而将工作重心转为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的转变促成了“政企分开”和“政社分离”局面的出现。

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弱化后,基于对市场失灵等问题的解决,行业协会的建构作为一种政策建言和思维进路便应运而生并逐步受到各利益主体的重视。

行业协会将业务相近的企业组织起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谋求行业内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是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本取向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大力推进市场体系的建设,而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组织恰恰是完善市场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分解政府的经济职能,协助政府进行有效的行业管理和协调产业发展,抑制政府权力无限扩张的趋势,保证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顺畅运行及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弥补市场自身组织功能的缺陷,抑制企业组织的非市场化行为和不良的市场行为,保证企业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作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沟通政府和企业,客观上推进市场体制的发育和成熟。

四、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满足了特殊市场主体的需求

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应当是中立的,至少是大体公允的。

因而尽管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会受到各利益集团的游说,但从总的倾向来看,其价值取向和利益分配是惠及全体公民。

由此,一些特殊的市场主体,主要是局部的企业利益就难以受到国家面面俱到的保护和支持。

这时,行业协会就充当了这些特殊市场主体的需求供给者的角色。

行业协会通过向行业内成员提供信息网络的支持、组织行业内企业的一致行动、开拓行业市场、制定和实施自律规则、形成合力增强与政府和其他行业谈判的实力等途径,帮助会员企业实现依靠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愿望。

五、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及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依仗行业协会的力量

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联系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中间层次,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的桥梁作用日益凸现。

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面对新的形势,要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更要依仗行业协会的力量。

行业协会要在本行业内制定行规,实行自律管理;要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规则引导行业内企业规范化发展;要帮助企业收集国际市场上的各种信息、组织企业到国外开展营销宣传、拓展国际业务;要遵照国际惯例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要协助政府健全市场竞争秩序,协调价格,保护知识产权;还要进一步汲取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经验等。

可以说,新形势赋予了行业协会更多地组织管理职能,需要行业协会加快改革和建设,更好的在行业内发挥作用。

第二节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的基本途径与过程

我国行业协会的生长途径大体有三种方式:

体制内生成、体制外生成和应法律规定建立。

体制内生成的行业协会是通过分解和剥离政府主管部门,由政府出面强制性组建的行业协会。

例如导论部分提到的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就是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剥离出来的政府组建的行业协会。

体制内生成模式主要是为了满足从计划经济下的部门管理转向市场经济下的行业管理的需要以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的需要。

体制外生成行业协会是由企业根据共同需要自发组成的行业协会。

这种协会多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例如江浙一带。

成立这类协会主要是为了克服行业内的无序竞争状态,规范行业秩序,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应法律规定建立的行业协会是指通过立法途径产生的行业协会。

例如根据《证券法》成立的中国证券业协会,根据《注册会计师法》成立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等。

抛除“应法律规定建立”这种特殊模式,事实上我国行业协会真正的生长途径就是两种:

体制内生成和体制外生成。

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贾西津等所指出的:

“我国行业协会的社会领域有两种来源,一是由国家领域主动让渡而来,二是由先发育的市场领域内生而来。

”由此可见,我国现代意义上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是政府机构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两种动因的作用下,衍生出了两种不同的行业协会生长途径:

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组建型行业协会和企业“自下而上”的自发组建型行业协会。

(一)政府“自上而下”强制组建型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我国政府以精简机构和转变职能为目标的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走上了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的道路,政府“自上而下”强制组建型行业协会营运而生。

1.促进“自上而下”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过程

1982年,国务院提出了“工业的调整,要从行业搞起,按行业组织、按行业管理、按行业规划”的原则,并相继批准促成了一批行业协会的成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对发展行业协会更加重视。

1993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沟通、公正、监督作用”。

1997年,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要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同年,国家经贸委印发《关于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行业协会试点的方案》,把上海、广州、厦门、温州四个城市作为试点,进行行业协会培育。

2002年,国家经贸委又印发《关于加强行业协会规范管理和培育发展工作的通知》,提出按照“调整、规范、培育、提高”的工作方针加强行业协会的培育和发展。

2.“自上而下”组建行业协会的过程

1980年,原国家经委派代表团对日本行业管理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写成《日本行业管理的考察报告》,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行业协会试点,由此批准成立了中国包装技术协会。

之后,相继成立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等我国第一批行业协会。

1986年,国务院撤销了一批省市二级行政性公司,改建地区性行业协会。

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撤销了国务院各部的产业司局,产生了一批全国性行业协会。

20世纪90年代,由于学者的推荐和一批考察团的报告,行业协会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在1992的全国性社团成立高潮中,经济类社团比例位居第一。

到1995年以后,自上而要成立的行业协会,更如雨后春笋般数量迅速增多。

从1978年至今,我国政府用行政手段建立了大批行业协会。

由于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严重缺乏,即便是全国性行业协会,我们也无法给出确切的数量,通常认为在300~500家之间。

地方性行业协会以广东为例,广东省112个省级行业协会中有103个和政府行为有关。

从数据中不难发现,我国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的比重相当大,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行业协会组成模式。

“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大都是在机构改革中组建起来的,它们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服务行业内企业、提高行业内企业的竞争力等方面确实做出了一番成绩。

但是,这种占我国绝大多数的“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的总体境况不理想:

出现的整体转制、合处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是部门管理体制的变形和延续,行政色彩严重;协会工作人员兼职现象严重,尤其是协会负责人多数保留着政府官员身份;协会人员老化、经费短缺、公信度不足等。

这种协会模式的组建从属于政府机构改革,从而缺乏自身发展取向与激励机制。

国家发展行业协会的初衷是构建现代行业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政府部门行为的目标多重性,并不完全从行业发展角度思考问题,导致了“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二)企业“自下而上”自发组建型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相对于政府强制组建型行业协会,企业自发组建型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化改革内生的结果。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游离在体制外的经济主体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自发组织了民间性的行业自治组织——行业协会,由此导致了企业“自下而上”自发组建型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

这种企业自发型行业协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我国市场经济的区域格局大致体现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呈梯形减弱趋势,行业协会的发展也大致呈现这个趋势。

东南沿海无疑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1997年国家经贸委选择的四个试点城市均在这一地区。

在这四个城市中,温州和上海发展较快,管理特色鲜明。

而广州和厦门发展较慢:

到1999年,广州才成立了6家工业类行业协会;厦门到1998年总共才成立了5个行业协会。

企业自发组建行业协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如温州的烟具行业在成立协会之前,一些企业偷工减料,竞相杀价,甚至产品仿冒之风盛行。

为了改变这种无序竞争状态,1991年,温州烟具业部分企业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自发组建了温州烟具协会,协会可以行使企业审批、产品质量检测、制订最低保护价等权利。

通过协会的参与,有效的规范了烟具生产企业的行为,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目前,该协会已拥有会员企业300多家,几乎覆盖了整个温州烟具行业。

15年来,温州烟具协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成了温州烟具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带动着温州烟具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由温州烟具协会的例子不难看出,行业治理的需求是企业自发组建行业协会的内在动力。

我们也经常把这种协会组建模式称为“市场内生”模式。

这种模式的行业协会总是先取得社会合法性,再取得行政合法性。

一般来说,“市场内生”模式行业协会往往产生于行业危难之际,容易获得业内企业的认同,行业覆盖率远高于“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且独立性较大,更容易自主发挥作用。

但是,这种行业协会组建往往比较困难,因为现行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规定要组建新的协会,必须先找到一个业务主管单位并获其同意,才能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册。

而业务主管单位需要承担几乎无限的责任,所以不太愿意为这些自发组织担保,一些新兴行业甚至根本找不到业务范围大致相同的业务主管单位。

可以说,由于“市场内生”行业协会受到诸如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多项因素的约束,同时,这种协会模式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比较远,它们难以获得一些应该赋予行业协会的职能,所以在发展的道路上,企业“自下而上”自发组建型行业协会遭遇到了很多障碍。

二、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行业协会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我国的行业协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至1997年底,经民政部登记的全国各工业部门包括委、部、局、总会、总公司所主管的一级行业协会有208家,其中8个工业部门有172家行业协会。

到1999年初,全国性行业协会发展到292家,其中工业行业协会发展到了208家。

另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材料,截止到2002年5月,我国工业经济领域的全国性行业协会共有362家,其中综合性协会15家,工业行业协会206家,商业流通协会67家,其余类型协会74家。

此外,各省市区的行业协会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在国家层面上已形成了以一级行业协会为核心,下设众多中小行业组成的二、三级行业协会,并覆盖了全国各省(市)的行业协会体系;地方上,除了对应国家级行业协会设立模式设立的行业协会外,还有众多由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自发组织起来的地域性行业协会。

至于全国和地方性行业协会的总体数量,目前没有确切的数字。

依据民政部2005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团体17.1万个,其中行业性社团53004个,占社会团体总数的31%,这可以看作当前我国行业协会数量的最权威数字。

(二)我国行业协会的类型

我国的行业协会类型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的。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我国的行业协会进行多角度分类,本文介绍三种分类方法。

第一,按照行业协会活动的空间范围,可以将我国的行业协会划分成全国性行业协会和地方性行业协会两大类,其中地方性行业协会又分为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四个层次。

这种分类方法表现出与行政区划高度吻合的特点,原因在于我国的行业协会在成立时必须到政府部门履行登记手续,所以在一定区域活动的行业协会就被纳入相应的管理层次。

第二,按照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可以将我国的行业协会划分成一级行业的行业协会、二级行业的行业协会和三级行业的行业协会。

这种划分方法是以行业差异为依据的,根据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检验检疫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45-2002)标准,纵向上我国目前的行业采取三级分类,相对应的就产生了三级行业协会。

第三,按照行业协会的生成途径,可以将我国的行业协会划分成自上而下产生的和自下而上产生的两种。

这种分类方法在前面论述行业协会的生成途径时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三)我国行业协会的特点

1.我国行业协会的管理体制位于社团管理体制框架内,是一种国家法团主义体制

我国的行业协会作为社会团体的一种,受到社团管理体制的约束,现行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基本上位于社团管理体制框架内,遵循分级双重管理体制和限制竞争原则。

所谓“分级双重管理体制”包括了分级管理和双重管理两方面内容。

“分级管理“是指我国行业协会在成立时必须到政府部门进行登记,不同层级的行业协会按照级别分开登记、分开管理;“双重管理”是指我国行业协会日常同时受到两家政府部门的管理,行业协会的登记监督权在民政部门,业务管理权在其上级业务主管单位。

“限制竞争原则”主要体现在国家在行业协会的组建上出台了“一业一会”的规定,以政策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同业内不同行业协会之间的竞争。

此外,这种管理体制还对不同生成途径下的行业协会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

对于政府自上而下强制组建的行业协会,国家(政府)采取了逐步放松管制的发展对策。

例如,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部门领导同志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问题的通知》,责令部门领导干部辞去兼任的人团职务;199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发文,加强了这一政策,客观上为政府组建型行业协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而对于企业自下而上自发组建型行业协会,国家(政府)采取了强化控制的发展对策。

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