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556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第一章绪论

哈罗德·伊尼斯(HaroldInnis):

石刻象形文字→小规模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

“传媒就是信息”。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1、口头传播的时代:

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播的知识通常是民谣、谚语、民间故事、当地传闻与掌故,农耕社会的某些技艺和地方性知识。

除了少数宗教的和技能的秘传知识之外,这些口耳相传的知识多数属于集体经验、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公共技艺。

传播这些知识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集体话语或大众话语。

2、书籍印刷的时代

大众阅读社会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非常晚近的事情,按照瓦特的研究,较有规模的文学阅读社会的出现是从18世纪末期才开始的。

以现代报纸、杂志、流通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城市中产阶级和“小说的兴起”为标记。

按照麦克卢汉界说,广泛地社会阅读是从谷腾堡印刷机的发明之后,谷腾堡印刷机启动了资本主义的近代进程,把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大众的技能,把神圣语言变成了日常交流的语言。

3、电子图像的时代

现代大众传媒正在趋向于通过图象进行传播,人们通过图象与声音而不是阅读文字的形式来获得需要的知识与经验。

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衰落》中说,“衰败的中世纪心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视觉感受的突出,这一突出与思想的萎缩密切相关,思想带上了视觉图象的形式,真正赋予思想一个概念就要首先有一个可见的形状。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马克思:

“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德里克·詹姆逊:

“政治视角是一切阅读和一切解释的绝对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创办、领导和参与的报刊有10多家,列宁有20多家;他们为之撰稿的报刊,均在百家以上。

马克思以《莱茵报》编辑的身份登上社会舞台。

恩格斯早在1839年他只有19岁就写了《乌培河谷来信》一文,反映社会敏感问题,发表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的《德意志电讯》上。

列宁以创办《火星报》开始他的革命政治生涯。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军阀的恶行,宣传民主思想,是人所共知的。

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

“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博士论文(1839-1841)

《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哲学情况同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极其相似。

希腊哲学当时发生的情况是趋向实际,它从思辨的形而上学转向伦理学,黑格尔原则上完成了思辨哲学体系,但是黑格尔哲学依然停留在思辨和理念的领域内。

而应该做的是在世界上实现这种理想,不光是停留在思想上不动,而要体现在物质现实上面。

黑格尔的理论必须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思想基础

一、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总结

1、新闻是上层建筑之一,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2、新闻事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化。

二、人类交往论

2009年02月18日新浪网转载《新京报》题为《全总:

严防敌对势力对农民工群体渗透破坏》新闻稿。

指出针对目前总数已经高达两千万的返乡农民工,全国总工会昨日启动“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这一行动将对1000万名农民工实施以就业援助为重点的综合援助措施。

其中还强调农民工大量失业可能对社会造成的不稳定已引发了高层的高度重视,公安部之前就已派出多个督导小组奔赴各地,以了解关于当地社会稳定的情况。

总工会负责人表示,当前要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一些企业遇到的困难对农民工队伍进行渗透和破坏”。

1、以经济为中心的人类交往

马克思说: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

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这里提到的“文学”概念,含义广泛,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各种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意志意识形态》: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2、人类交往的三种形态

最基本的交往形式:

两性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

精神交往的媒介是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不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马克思对三种交往观的批判:

一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纯粹精神的交往观。

二是针对费尔巴哈纯粹自然的交往观。

三是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抽象的交往观。

三种形态:

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

人们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人们的活动受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限制物质生产活动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在氏族公社这种原始共同体中,人们的活动具有自然强迫性的特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人与人之间只有性关系交往、血缘关系交往、偶尔发生的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产品交换。

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交通的极其便利,打破了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对人的束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往、全面的关系、各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地、自由地进行交往。

同时个人却又落人了对物的依赖关系,即对金钱关系和商品关系的依赖,成为物的关系包围中“独立的个人”,成为异化的个人,成为更加不自由的个人。

交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个成员都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生产劳动的承担者;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人;既是劳动者,又轮流参加管理。

劳动者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使用高度智能化的工具从事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劳动时间大大缩短,闲暇时间大大增加,人们有充足的时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活动。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全体社会成员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是真正平等的,或者说生产关系中的人已经是真正平等的、获得了自由的人。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

一、《莱茵报》时期

《莱茵报》,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1842年1月1日至1843年3月31日在莱茵省科隆市出版。

马克思指出:

“问题不在于应该不应该一般地谈论国家,而在于应该怎样谈论——善意地还是恶意地、哲学地还是非哲学地、有成见地还是无成见的……”。

(一)新闻思想

1、出版自由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842年1月)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1842年4月)

2、人民报刊

1842年4月至1843年3月,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出并论述过“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和“人民报刊”的思想。

前者是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提出的。

后者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作了比较集中的论述。

人民报刊是“治人者与治于人者都需要有的第三个因素”。

3、报刊的内在规律

《〈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

“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

(二)论著选讲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1、写作背景

普鲁士民主改革:

出版自由

实行代议制

马克思:

“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2、书报检查

马克思:

“占有他人的意志是统治的前提”。

①书报检查是一种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为衡量标准的法律和制度。

马克思:

“对检查令来说,倾向才是它的主要标准,而且是它的基本思想”。

关于“严肃和谦逊地探讨真理”问题。

书报检查性质的结论:

“凡是不以行为本身而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

②书报检查是一种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发展。

报刊不仅被剥夺了对官员进行任何监督的可能性,而且被剥夺了对作为许多个别人的某一阶级而存在的各种制度进行监督的可能性。

“检查官是个别人,出版物却体现了整个人类”。

③马克思在肯定出版自由和写作风格多样化的同时,认为有必要制定作为“真正的法律”的“出版法”,“因为它反映自由的肯定存在”。

“出版法就是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

(三)继承与发展

1、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从17世纪开始,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从理论斗争逐步进入实践范畴。

18世纪在法国达到第一个高潮。

标志:

①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不仅是哲学命题,而且是政治学、法学命题;②自由主义报刊大量涌现,集中体现在“大革命”时期;③列入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条文之中。

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政党报刊阶段进入大众报刊阶段。

到20世纪,自由主义构成大众传播理论的前提。

并出现两种新闻传播的观念论。

2、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中的“人民性”。

我们怎样正确理解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二、《新莱茵报》时期

(消息)马克思的《新莱茵报》在德复刊——

该报网页上明确写着:

现在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在德国正悄然消失,原因是传媒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我们要与这种现象作抗争。

特别是受控于康采恩的主流媒体认为不适合刊登的新闻,是我们报道的重点。

另一家报纸《日报》报道说,《新莱茵报》的创办者们认为,现在的德国,民主遭到破坏,社会福利被削弱,基本权利难保障,因此很有必要建立起“相反的舆论”。

(一)论著选讲:

《马克思和〈新莱茵报〉》是恩格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周年而写的文章,写于1884年2月中至3月初,发表于1884年3月14日《社会民主党人报》(苏黎世出版),全文约7000字。

这篇文章全面概括了1848—1849年出版的《新莱茵报》的基本方针、策略和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马克思在其中所起的灵魂作用。

1、《新莱茵报》出版的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编辑部:

2、《新莱茵报》性质:

民主派的旗帜

无产阶级的性质

①“德国无产阶级最初是作为最极端的民主派登上政治舞台的”。

②基于当时无产阶级真实境况,要想办一份大型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报纸,必须适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所以“新莱茵报”副标题是“民主派机关报”。

③虽然《新莱茵报》公开的旗帜是民主派的,但这个民主派在各个具体的场合,自始至终都“强调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的性质”,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去观察、分析、处理问题。

A、《新莱茵报》的政治纲领有两个要点:

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和对俄国进行一场包括恢复波兰的战争。

B、《新莱茵报》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调,批判了形形色色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C、《新莱茵报》对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始终表现出一种激昂的热情。

D、《新莱茵报》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战斗集体。

(二)《新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

1、关于报刊的任务

“目前报刊的首要任务就是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

2、报刊的监督职能

“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地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3、报纸不同于杂志的优点

“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三、《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

《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

这份党报是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从1879年至1890年的12年时间里,《社会民主党人报》逐渐成为党的最好的机关报。

(一)《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新闻思想

1、党报必须“高举旗帜前进”。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党报高举什么旗帜,坚持什么路线,执行什么方针,将决定党报的根本性质。

2、党报和党的领导机构之间的关系。

例证:

①《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全党的而不仅仅是党团的机关报;

②党团是党的代表机关,有权对编辑部工作进行监督。

3、在党报上开展党内批评。

恩格斯1891年2月给考茨基信:

“要使人们不要再总是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不要再总是把他们当做完善无缺的官僚,百依百顺地服从他们,而不进行批评”。

4、党报和无产阶级群众的联系

应当把党报宣传的着眼点放到“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身上。

(二)论著选讲:

《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

1、背景知识

2、《通告信》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

同卡·希尔施的谈判

第二部分:

给报纸拟定的方针

第三部分:

苏黎世三人团的宣言

3、《通告信》的新闻思想

①党报的党性原则

②党报应开展党内批评监督

第四章列宁的新闻论著

关于列宁:

著作家、新闻记者、政论家

研究列宁的著作,会使我们认识到,政治领袖在不同时期如何评价报刊的作用,各种刊物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何种影响,起了哪些变化。

它会使我们认识到,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里如何指导新闻工作。

一、建党时期

列宁《从何着手?

》:

“我们认为,创办全俄政治报应当是行动的出发点,是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并且是我们使这个组织不断向深广发展的纲。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火星报》主要是由列宁为代表的社会民主党与普列汉诺夫的“劳动解放社”联合主办,1900年12月24日创刊,至1903年10月22日止,共出51期。

编辑部最早在慕尼黑,1902年4月迁往伦敦,1903年春天又迁往日内瓦。

这是全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秘密报纸,它“是政治性材料占多数的报纸性质的刊物”,每期刊头旁都印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题词。

论著选讲:

《〈火星报〉编辑部声明》

文章写于1900年8月,代表着列宁早期的新闻思想。

1、办报目的

建立一个俄国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报纸的内容

“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机关报变成形形色色的观点的简单堆砌。

相反地,我们将本着严正的明确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大概也没有必要再补充说,我们主张彻底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坚决发队爱·伯恩施坦、司徒卢威和其他许多人轻率提出而目前甚为流行的那种似是而非的、暧昧不明的机会主义的修正”。

充实内容的方法:

“我们的号召不只是向社会主义者和有觉悟的工人发出的。

我们的口号也是向一切备受现代政治制度压迫和蹂躏的人们发出的,让他们在我们的机关报上揭露俄国专制制度的一切罪恶”。

宣传和运动结合的策略:

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揭露工厂的黑暗现象。

另一方面,经济揭露是斗争重要途径,但非最终目的。

二、夺权时期

《火星报》时期,列宁对无产阶级报刊、特别是党的机关报的办报目的、内容,及其作用等作了充分的论述,奠定了布尔什维克报刊的理论基础。

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尤其是党内出现了机会主义派别和1905年革命形势促使党的合法性报刊的产生,迫使新闻政策发生变化。

论著选讲: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历史背景:

最初发表在布尔什维克第一个合法报纸《新生活报》12号(1905年11月13日)上。

正是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时期。

党的出版物原则:

1、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来说,写作事业不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是党的事业。

——党员作者和同情者同党的关系

2、党的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

“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体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党的出版物原则重要内容

3、自由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

“真正自由的、公开同无产阶级相联系的写作”,“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4、党的宣传机构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党的出版物必须接受党的监督。

5、党对写作事业的领导,必须充分注意写作事业的特殊性。

“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中写作事业这一部分,不能同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的其他部分刻板地等同起来”,“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

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对资产阶级的“创作绝对自由”论的批判

首先,列宁从“结社自由”和党的组织原则、组织纪律的角度批判了这种论调。

其次,列宁从资产阶级自由的虚假性的角度批判了这种论调。

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没有抽象的“绝对自由”。

再次,列宁从摆脱资产阶级奴役的角度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写作事业是自由的。

三、建设时期

(一)历史背景

“赤卫队进攻资本家”的时期,以胜利告终。

列宁提出一项新的任务:

从破坏旧社会向建设新社会过渡,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过渡。

列宁《论统一的经济计划》中写道:

布尔什维克党向俄国保证,它从富人手里为人民夺回了俄国,现在它还应当学会管理俄国。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列宁认为,报刊在解决这一历史任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提出口号,即“报纸刊物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首先,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里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问题上,首先是集中在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组织国民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上。

其次,报刊应当成为开展社会主义竞赛的主要工具之一。

以“公开报道”为例,说明报刊在组织竞赛中的作用。

最后,报刊应敢于揭露经济生活中的缺点。

报刊既要对群众中的纪律松弛、损公肥私、贪污盗窃等现象进行公开报道,批评教育,更要反对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

(二)论著选讲

《论我们报纸的性质》:

“现在,老一套的政治鼓动,即政治空谈,占的篇幅太多了,而新生活的建设,建设中的种种事实,占的篇幅太少了。

“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著名命题。

①“少谈些政治”

政治:

第一,两个营垒之间军事的政治的斗争。

第二,政治领导人物的一些个人活动,无关紧要的政治措施,政治机关的日常工作和例行公事,以及所谓“迫切事件”的资料等等。

第三,“政治喧嚷”、“政治高调”、“政治上激动人心的空话”、“一般议论和抽象口号”……根本不应该谈。

②“多谈些经济”

首先要报道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其次,社会主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生产、劳动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最迫切的问题,人民群众有权了解、监督它。

“黑榜”。

最后,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多接近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建设新事物。

“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列宁经济宣传思想的启示

(一)真正把经济宣传放在中心位置。

(二)处理好经济报道与政治报道的关系。

(三)改革经济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①面向经济生活实际,加大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力度。

②强化经济服务意识,增强经济报道中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③拓宽宣传报道范围,加大经济报道的信息量。

④改进宣传报道方式,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有效性。

马、恩、列新闻思想史回顾

一、革命民主主义报刊时期,以《莱茵报》为代表

“人民报刊”

二、无产阶级革命报刊时期,以《新莱茵报》以代表

有别于“工人报刊”

三、无产阶级政党机关报时期,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代表

党报

四、党的机关报在夺取政权时期,以列宁创办、领导的《火星报》、《真理报》(十月革命前)为代表

“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

五、党的机关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列宁亲自指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党的报刊为代表

创办、编辑、指导报刊的共同点:

①现实性

②原则性

③群众性

④纪律性

第五章毛泽东的新闻论著

一、毛泽东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篇》:

“广设报纸”,以求“民隐悉通,民情悉达”,实行君民共主。

梁启超《新民丛报》

新文体——报章体(亦称“时务体”“新民体”“康梁体”)

孙中山

“我是一个热烈的读报者,在当时的报纸中,跟革命有关系的是《湘江日报》,这报纸上讨论到社会主义,我就是从这里第一次学到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

——毛泽东回忆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宗旨:

“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材”

研究内容:

“新闻之范围、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造题、新闻通信法、新闻纸与通信社之组织”六项。

二、毛泽东早期的报刊实践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问世。

“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

①热烈赞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清醒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

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给予充分评价,并发出号召——实行“民众的大联合”。

④表现一个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勇气。

形式上:

以政论为主

《新湖南》

"平民通信社"

三、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

1、办政治报纸。

强调利用报刊针砭时弊,进行生动、具体的政治思想教育。

注意“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研究实事和真理”。

2、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鼓动.

把反映群众生活、启发群众觉悟、提高群众斗争艺术,作为报刊宣传的一项重要任务。

《民众的大联合》

3、明确指出报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现在的学校及报馆两种最重要的教育机关,又尽在资本家的掌握之中”,“所以落在资本家手里,则因为资本家有'议会'以制定保护资本家并防制无产阶级的法律”。

四、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从建党到建国)

1、红军时期:

“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

“军队待遇,极须改定;发送田地,士兵有份。

敌方官兵,准其投顺;以前行动,可以不问”。

《红星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