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著名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406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著名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著名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著名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著名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苏著名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著名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docx

《江苏著名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著名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著名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docx

江苏著名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

参加江苏名校教改成果展示观摩活动概述及观后感

豪洋中学校长张元海

10月21日,我们一行四人赴江苏参加了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永阳镇东庐中学、扬州市梅岭中学、泰兴市天星镇洋思中学三所名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观摩活动。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

东庐中学之“精诚合作,持续发展”;梅岭中学之“德育护航,全面发展”;洋思中学之“严格管理,创新进取”。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此次学习的感受和心得。

一、走进东庐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东庐中学。

东庐中学地处南京市溧水县永阳镇,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中,曾长期面临师资水平差、生源质量差、硬件设施差,教育观念落后等诸多弊端,也曾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中苦苦挣扎却每每以失败告终。

因行政区划及教育布局调整的原因,这里一度成为撤并对象。

为摆脱困境,谋求出路,陈康金校长和他的同仁们自强不息,大胆探索,在广泛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于1999年开始尝试“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

一、实施“教学合一”的背景

(一)教学管理,积弊深重。

1、当初,东庐中学在教学管理上较重视年级组建设而忽视了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教学常规管理流于形式,致使本来整体师资力量不强的学校在教学中连吃败仗,领导与教师、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关系甚为紧张,学校陷入信誉危机。

2、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忽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关注的只是学生眼前的成绩,而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管理不是向课堂要质量,而是通过延长师生在校绝对时间的死办法,加班加点,搞机械重复的劳动,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思考点之一)

3、在各类学习辅导资料充斥泛滥的时候,教师不事选择,乱订一气,资料“满天飞”;布置作业时嘴一张,笔一挥,只图形式不顾效果,学生苦不堪言;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减越重,学生越学越累。

(思考点之二)

4、教学、教研和教师不是“三位一体”,而是各自为战,互相游离。

教学研究大多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于不顾;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精力,尽管都取得了各种培训的结业证书、合格证书之类,不少教师还取得了更高的学历证书,但对提高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基本于事无补。

(思考点之三)

(二)初步的探索,意外的收获。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学校领导带着困惑和希望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研修班等多种培训,在学习考察中开阔了视野,接触了新思想、新理念,学到了许多先进经验。

他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渐渐发生了变化。

紧接着学校又组织教师先后到洋思中学、六合冶山中学等学校观摩取经,结合素质教育大讨论,认真反思学校管理,反思自身实践,全校上下清醒地意识到:

转变观念,实施改革,苦练内功,提高质量,已是势在必行。

当时适逢“目标教学”模式流行,让人耳目一新,使教学研究获得了契机。

很多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确立了目标教学意识,为“教学合一”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当时,东庐中学领导清楚地认识到庐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层次并不高,但毕竟有业务能力稍胜一筹的,如果将他们的教案拿出来让大家共享,那么,促进所在备课组乃至教研组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是可行的。

于是,学校让业务素质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先主备教案,再集体讨论,然后全组教师共同使用,最先在数学组、化学组试行。

在阶段性的测试中,两个组的整体成绩有了明显上升,平行班的成绩差距明显缩小。

有的教师又及时提出:

这种供教师使用的教案,可以略加变动让学生也有一份,既有课堂作业,又有家庭作业,也充当复习资料;既可明确学习目标,又可让学生少做笔记,多动手动脑。

于是在这两个组又开始试行这种做法,并将这种师生共用的文稿称之为“讲学稿”。

令人惊喜的是在99年的中考中,试行利用“讲学稿”进行教学的两门学科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极大地增强了在全校范围内对每门学科中推行“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的信心。

二、“教学合一”改革的具体操作

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主要分两大块:

第一块是改革备课模式,实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

第二块是改革课外辅导方式,由课外转向课内,不订辅导资料。

停止补课,取消竞赛辅导班,实行“周周清”。

第一块:

改革备课模式,推行“讲学稿”

(一)狠抓集体备课,制定有关规定。

备课是教育观、教学观念的总体体现,担负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总体策划和设计的重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过学生关,又要过教材关。

备课还是解决教师(策划能力)、学生(认知水平)与教材(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合一”的改革的关键是抓好备课。

学校要求备课组做到“三定三有”:

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

将此项规定纳入备课组长与教师的考核,一月一考核,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确保了集体备课的较高质量。

(二)“讲学稿”的编写过程及原则。

1.“讲学稿”的编写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

新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备课具体过程为:

(1)、寒暑假备课。

寒暑假各人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二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主备教师备课。

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3)、备课组备课。

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

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4)课前备课。

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行阅读理解和补充;(5)、课后备课。

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

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

优秀的“讲学稿”来自认真的备课。

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起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

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摒弃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抛弃的是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

二是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一份好的“讲学稿”,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

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充分施展的空间;既加速了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熟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又促进了中老年教师的进一步创造:

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既体现了合作研究、博采众长,又留有了公平竞争的余地:

既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成了显性思维,把教师静态的个人行动转化成了动态的合作研讨,又为个人提供了个性化探究、建构的可能。

由此,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业务工作便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培训、教研、备课、上课,不再互相游离,而是逐步达到了和谐统一,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2.“讲学稿”的编写要求:

编写“讲学稿”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

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

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据此提出了较为宽泛的要求:

首先是“讲学稿”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注意“讲学稿”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不能把“讲学稿”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第六,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讲学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大体上说,“讲学稿”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尝试体验(自主性学习)

交流感悟(发展性学习)

收集知识信息

预习基础知识

提出问题

质疑释疑

交流讨论

寻求结论

力求突破

设置问题情景

编发讲学稿

设疑导学

辩疑解难

启导发现

引导迁移

鼓励创新

设计诱导(指导性教学)

启发引导(合作性教学)

在他们的教学中,讲学稿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载体,是一整套教学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可能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表面,还有一些细节,还有许多功夫化在后面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史、地、生是从来都没有作业的,也是不允许布置,还有如(天天清)、周周清到底是怎样进行的等等),但这确实反映出了他们管理的严格、教师的认真、吃苦耐劳。

尤其是一开始实行讲学稿的时候,是不容易的。

讲学稿的产生、使用,反映出了他们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首先在产生的过程中,需要备课组甚至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探讨、商量,集大家的思路、意见于一体,然后分工合作,轮流主备,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初稿出来后,再进行审核,最后出稿。

在上课前还必须进一步备好课,针对本班情况进行适当增加或删减,另外在教学中还需要同班级的教师之间能相互协作,这需要学校的统一安排,甚至是明文规定,明确厉害关系。

如有些老师的作业布置的量太多,必须控制。

(思考点)

在实施中,培养学生的预习相当重要,尤其在起始年级中,如何培养他们的预习(自学)习惯需要大家进行商讨、研究。

说实在的,关键在于:

第一,要有明确的规定,严格的管理;第二,必要的办公条件,如每个备课人员必须有电脑,会使用。

电脑也是必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更新);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吃苦精神和合作精神。

根据大家反映,所听几节课,按照传统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似乎大部分是合格或不合格课,只有少部分可以打上良好,但他们却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肯定有着我们认真学习的地方,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如今,东庐中学凭借教学改革形成的鲜明特色和连续几年稳居全县全市前列的教学质量,东庐中学顺利通过了省级示范初中的检查验收,并于2003年获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南京市“师德先进群体”:

陈康金校长也于2003年被评为“南京市名校长”,2004年第二十个教师节前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在素质教育的广阔舞台上,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强力推动,东庐中学闯出了一条农村教育的可行之路,在省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也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迪。

二、了解梅岭

参观了东庐中学之后,我们又赴梅岭中学学习。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位于市区东北部的梅花岭畔。

占地65亩,建筑面积2万5千平方米,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2200多名学生,120多名专职教师。

该校有以下特点:

王力耕是一名有思想的校长

江苏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扬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扬州市首批名校长

先后发表30多篇论文和论著

梅中教师学历层次高

硕士研究生3人,研究生班结业12人,本科生达92%;省级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27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市教坛新秀2人;学校常年聘请外籍教师;近几年来,先后有15名教师在国外学习、培训后回学校执教。

梅中教师获奖人数多

近四年来,教师获国家、省、市各类奖项达278人次,其中获国家一、二、三等奖分别达6、9、14人次,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达15、33、77人次。

在众多获奖教师中,仅课堂教学竞赛类获奖人数就达16人之多。

其中国家级课堂教学竞赛、优秀课评比奖3人,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5人,市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8人。

最近梅中又有一位老师荣获江苏省课程改革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并作为江苏初中唯一的代表参加全国优秀课评比。

梅中设施现代化

学校拥有现代化运动场、图书馆、体艺馆、语音教室、微机房、双向控制多媒体闭路电视系统和千兆校园网等现代化设施设备。

梅岭中学怎样发展到这样的一种成都呢?

我们来学习一下王力耕校长关于课堂教学的指导观,然后大家就明白了。

王力耕校长关于“教什么”的思考。

社会的巨大变化,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不得不重新认识知识的作用一一知识≠一切;

不得不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一一教育通过知识这个载体来培养能力;

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今的学校教育一一重知识而轻能力的状况必须彻底加以改变。

王力耕校长关于“怎么教”的探索。

以下内容简称“四变三结合”

一、从教材结构分析看,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二、从课堂教学结构看,老师的教法要变,要将“讲清重点”、“启发思维”、“教给方法”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

三、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看,听课的方式要变,要将“以听为主”、“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有效学习。

四、从教学反馈要求看,作业布置形式要变,要将“顺次布置”、“精选布置”、“分层要求”三者结合起来,以体现实事求是、减轻负担。

王力耕校长关于“教得怎么样”的期待。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更新考分至上的定量评价观,确立“多纵比,少横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发展评价观。

真正实现:

教师不仅为分数而教,学生不仅为考试而学。

鉴于以上的思考,王力耕校长认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有三个更新:

更新“知识中心”的课程观,确立“能力中心”的课程观,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更新“教师中心”的教学观,确立“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③更新“考分至上”的评价观,确立“综合发展”的评价观,以解决“教得怎样”的问题。

在王力耕校长关于课堂教学的指导观的指导下,学校遵循“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办学宗旨,贯彻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

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坚持“低起点、小坡度”的原则,致力于培养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与众不同”,努力实施从“文明”到“文雅”的过渡。

比如学校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学会感恩”教育活动,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01年6月在梅岭中学中召开的由全国各省教委、少工委参加的现场推进会上,梅岭中学“体验教育”的汇报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团中央赵勇书记的高度评价,该研究活动还被团中央推荐到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栏目,制作成专题节目向全国推广,该片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好评。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校进行的“体验教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也取得很好的成绩。

2003年11月,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校管理专业委员会在梅岭中学召开年会,学校的汇报课“扬州包子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2001年和2005年该校学生吴林达和张珺怡先后代表扬州市47万少先队员连续参加两届全国少代会,并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学校连续多年、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精神文明单位”,2004年7月梅岭中学被中共江苏省委确定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解读洋思

满怀着取经的希望,我们赶赴洋思中学。

洋思中学始建于江苏省泰兴市天星镇洋思村。

这所中学1997年前,曾经是被称做“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只有9个教学班,办学设备简陋。

如今,学校占地200多亩,有教学班56个,专职教师367人,在校学生3200人,其中90%是交费的外地学生。

学校连续十年来一直保持着百分之百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全校几乎每一位学生、每一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优秀率名列全市之首。

因此,洋思中学已成为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初中、省德育先进单位、省模范学校、省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也是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

几年来,来考察的领导、来宾已超过50万人次。

一、洋思中学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

1、神奇的质量

这所三年制的农村初级中学,入学的学生成绩是其它中学选拔之后录取的,有1/2的学生语文、数学两科成绩不足120分,而入学之后,期中、期末经市里统一检测的成绩又远远高于其它学校。

2001年秋季开学检测编班时,初一新生有一半不及格,但是当期中考试时学生成绩却十分喜人,班班英语成绩平均都在96分以上。

蔡林森校长经常对教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评判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裁判”是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

学校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每学期,学校都定期召开家长会,会上年级组向家长作出承诺,汇报现在的情况和今后打算,请家长监督。

学校设了六个校长信箱,欢迎家长随时提出批评改进意见。

每个月,学校都要发一份问卷调查给每位家长,征求家长对教师、对教学、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填好问卷不交给班主任,学生回校时交到门卫处,而大量的统计工作都由学校领导亲自完成。

对家长好的建议,学校尽量吸收;对家长指出的问题,提出的批评意见,学校毫不怠慢地进行查处、纠正。

洋思中学坚持“从学生进校第一天抓起”,不仅抓学生的学习,而且抓行为习惯的养成,从细微处关怀学生,千方百计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鼓舞学生的士气,帮助学生摆脱远离亲人的孤寂感、陌生感,让学生迅速融入洋思大家庭。

2、神奇的发展

1980年,原泰兴市天星镇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合并洋思“五•七”学校和曹园“五•七”学校初中班,在洋思焦岱的荒地上组建洋思初级中学。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依靠区区2.4万元,在1981年5月,建立了占地7.8亩,有26间简易教室,1间厨房、2间厕所的学校,再加上10名老师和5本图书资料。

这就是当时洋思中学的全部家当。

而眼前的洋思中学早已今非昔比了。

它现在占地200多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有一流的教学楼、综合楼、400米的塑胶跑道、餐厅、浴室、师生公寓。

“我们也不是变戏法的,这一切都是在我们蔡校长的领导下,在我们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取得的。

”谈到这一经历,周桂海副校长感慨万千。

3、神奇的效益

现在洋思中学有“三多”:

一是要求送子女来洋思读书的家长多。

二是前来考察学习的教师多。

三是应邀外出讲学、讲课和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教师人数多。

二、洋思中学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1、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1)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好。

洋思人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坚定有力的八个大字写在洋思中学的教学楼上,也烙在洋思人的心坎上。

洋思中学的这个信念是由蔡林森校长树立起来的,这是他从自己三个孩子的教育经历中悟出来的道理,并且在洋思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了,才取得了如今这样的效果。

蔡林森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小时候都在老家的小学里上学,成绩均不理想。

大儿子上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四年级时,曾经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改成“88”分;小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初中班倒数第一,是全镇26名未考取的学生之一。

孩子先后离开老家,进了洋思中学读初中。

蔡林森义不容辞地成了三个孩子的“辅导老师”。

每天中午,他叫孩子口述上午学过的例题,回答习题,如果哪一道错了,就在那道题的旁边打一个“?

”,但不告诉她答案,让孩子自己看书、思考、更正。

孩子拼命地动脑筋,满头是汗,不停地自问:

“怎么错了?

怎么错了?

”蔡林森只是默默地看着孩子,耐心地等待。

等呀,等呀,孩子终于惊喜地叫起来。

蔡林森笑着说:

“对呀!

”以后,蔡林森利用散步、洗脚和躺在床上临睡前的时间再问一些类似的题目,看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

三个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学,读完初一,都一跃成为优秀生,并且越来越爱学,越学越好。

后来,大儿子考取上海交大,小女儿考取华东师大,并先后赴美留学,大儿子已获得博士学位;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入了党,提了干,现任中国石化二公司财务科长。

活生生的事实引起蔡林森的深思:

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教不好呢?

由这个朴素的思想出发,蔡林森带领洋思的老师们开始了一项平凡却是伟大的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从上帝般地令人敬爱,到上帝般地令人敬畏”的教育教学质量。

(2)信念产生胆识与气魄。

每年暑期,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早早地就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却没有只言片语,只有七月上旬眼见人满为患时,才在媒体上登出“招生已满,概不接爱”的字样,以免远道涌来的家长们白跑一趟。

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同行们看来是那样不可思议,但是,洋思人真的这样做了。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风险。

2、有一套科学具体的操作办法。

①从坚定信心抓起——让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

学年开学初,洋思中学要举办三次全校演讲会,一次是教师演讲会,一次是学生演讲会,一次是新同学演讲会,主题都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以此来坚定师生的信心,鼓舞师生的士气。

平时,又通过班会,校内传媒与相关活动,树立和宣传典型事例。

②从上课抓起——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我们可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扩展为“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学互教,当堂反馈。

这个教学模式的程序是:

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首先是提出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

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但不讲话,不干扰学生自学。

“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洋思现在的“后教”环节是: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问的问题。

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固步自封或将其教条化,而是结合自己在实践中日渐逼近教学本质的理解,不断丰富和发展它。

现在,在洋思人的思想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正如洋思中学校歌中所唱的那样:

“先学后教,播下智慧和希望。

①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

洋思的做法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人的做法是——每周初进行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集中到一起,此时,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这就要对教学进度与得失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