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041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docx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docx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在阅读了书中的部分文章后我惊喜的发现,《给教师的建议》读起来十分亲切,他的每条提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

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继续学习。

  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

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自古有之。

我国早在孔子时代就有终身教育思想意识。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终身教育,他主张“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许多人说教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开设多样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时间读书。

但冷静下来一想,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能守着不变的知识教几十年的书吗当然不能。

仅有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我必须要有一桶水”。

我们从小就开始理解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

“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

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

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境。

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

新世纪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崇尚学习我们不会落伍。

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终身学习无疑是艰苦的,同时也是欢乐的。

因为学习使人自强、让人发展、教人创新。

教师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与学之间循环发展。

  其次,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精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

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过:

“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孩子,其内心深处必须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

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

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

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

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忙他。

  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

学生是最需要被宽容的,无论他们有多么优秀,他们身上都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他们需要教师的宽容。

而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宽容,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细致的工作。

一些学生学习品质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那种对学生的缺点不依不饶,动辄讥笑、讽刺、挖苦,或多或少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否定自我,学习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现自卑,充满敌意等行为。

这时。

善于宽容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减少教育遗憾。

因为教育上的错误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

对稍有越轨行为的学生,我们必须耐心地加以教育,帮忙他们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最终实现其人格的重塑和再造。

  所以,我认为,对于犯错的学生,该批评的批评,该教育的教育,但最终,我们还是应当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

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这话我们都应当深有感触。

读着书中的每条提议,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所以我会更踏实地走好这条路,因为工作是幸福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

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

“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读到这里,我深切的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受颇深。

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作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

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岁月流金,经典永恒。

今年寒假有幸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一经典著作。

时隔五十多年的今天,虽然教育的形势已不同于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那个年代,但是当我翻开书的那一刻,他亮闪闪的教育思想和朴实无华的语言依然如同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

  《给教师的建议》中第18条是:

学习之母不应变成后娘。

孔子在《论语》中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虽然复习是学习之母,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这位本来慈善的母亲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扮演了狠毒后娘的角色。

主要原因是:

学生被迫在短时间内完成超负荷的复习内容,导致其身心俱疲。

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反而伤了身体,乏了兴趣。

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复习一门课程,还要学习其他功课。

回想起自己从教以来,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

现在再回头看,这确实是一种老师累、学生苦,又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做法。

针对这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是:

根据不同课程和具体教材的特点,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采用不同形式的方法。

例如:

在复习理科类科目时,可以采用综合复习法,以完成实践性作业为主。

在复习文科类科目时,则要撇开教材,不看细节,仔细了解主要内容。

在本条建议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还介绍了自己常用的一个小技巧: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专门留出的空白边上,用红铅笔记下应当永远记住的内容,以便他们翻阅课堂笔记时,可以复习。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告诉我们: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复习方法;但是,应当遵循的总原则是一致的,即:

既要符合学科的知识习得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这样才能够既达到复习的效果,又保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这条建议的背后,我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对教育充满了爱,对学生充满了爱。

因为他爱学生,所以才会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才会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才会写出这么伟大的著作。

  其实,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也是爱学生的表现。

寓教于乐,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也学得开心,这才是教师在教学上对学生的真正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代大师,他没有用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口吻,将其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作为后辈,我会继续向大师学习,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不忘教育者的初心,努力践行教育人的使命。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给教师的建议》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找到,于是到网上找了零零星星地一些资料,但也不是很完整,只是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

虽然只是其中的几点,但读之也是受益不浅了。

  终于这学期买到《教师的建议》,我如获至宝,一下子就看了好些。

这本书有这么几点需要说的:

  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

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时人教育这理论那理念一套套地搬出来,唯恐不能将人吓倒,名词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教育的现状竟怎么也不见得有起色起来。

里面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

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

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

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

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

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

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古人云: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

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

但苏氏不这样认为。

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

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

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

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

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

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习班时去。

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

现在的中考高考试卷都很浅,如果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这本书中的一些描述吧:

  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

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五分”和“四分”。

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

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

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

把学科成绩的评分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分数)的结果。

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

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已经渗透到许多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了。

当我看到许多文章里写道或者听到许多人说:

“三分”是代表毫无用处的、很差的知识这种议论时,我就感到不胜愤慨。

尊敬的教师同志们,你们应当坚定地对自己说:

“三分”——这是一种对于完全令人满意的知识的鉴定。

顺便提一下,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能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那么谎报成绩的现象就会消失,因为现在有许多学校给不及格的知识也是打“三分”的,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

还有,家长们也将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

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个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

今天,当我们即将实现普及中等教育的时候,记住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苏氏也早已作古,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

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

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一个民族可能因为没有了自我而变得不是一个民族了。

我想,这样的折磨起码还要50年。

国人都是自以为是的,谁的话也听不进,只有等他们真的体验到那种痛楚的时候,也会想到改变自己。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

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

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

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中有一条“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让我印象深刻。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警醒。

“千万别认为学生投资是一个经济概念,不是,那是生命概念,教师在四十分钟里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生命浪费。

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

  这段话打在我的心上,字字沉重,回想自己过去的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有些时候会在课堂上遗漏一些知识点,有时会由于表达上的不精准而给学生错误的引导,有时候一堂课讲下来自己都觉得枯燥,可想而知学生的感受。

但事后我都以自己是新老师,经验不足在所难免为借口来安慰自己,反正教学生涯才刚刚开始,慢慢磨练会好的。

当看到这段话,我深深反省,这是多么不为学生负责的借口啊。

我们常感叹青春易逝,常常会想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白衣飘飘的年代,而心中哽咽,那是一段多么美好有珍贵的时光啊,而对于这些正当年的孩子们来说又何尝不是稍纵即逝,他们又有多少可以给我拿来挥霍啊?

  所以,真的不能安于眼前,不思进取了,要以最高的效率让自己成长。

首先就要从课堂效率抓起,逼迫自己称为“守财奴”,要从每一节课里榨出油来!

其实这一点确实是老调重弹了:

高效课堂。

领导们、有经验教师们不止一次的在强调这一点,以前一直没有做深入的思考。

看过这条建议后,我有意识的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理解后,我算是给自己拟定了新学期的努力方向:

  1、高质量的备课。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这堂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重点难点有哪些,怎么突破,只有了然于胸,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效率自然高,也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

同时,老师上课时的情绪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自己上课时要调节好情绪。

尽量做到上课铿锵有力,富有激情。

  2、重视课堂信息反馈。

如完成练习后巡视,查对学生做正确的比例有多少,同时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进行积极的教导,不放任学生长时间自由支配学习时间。

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后再传授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下达具体的指令,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

此外,明确教学目标、精选典型例题、语言简练、规范板书,力求概括明晰。

  以上几点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做到,争取四十分钟能榨出油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资料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

下头就简单地谈谈自我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提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仅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提议我们要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应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看到这条提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此刻,自我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能够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提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

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十分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

那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能够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

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

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提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教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明白,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

而看看我们此刻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我教课也提不起兴趣。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

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提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趣味,何为趣味就是:

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我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那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我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那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所以在那里,我想到这一条提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坚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职责感,仅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第二十二条提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仅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

很多的事实证明:

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提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期望教师们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当有“你自我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异常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我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

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坚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

  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

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

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

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

  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

仅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

”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貌。

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提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

要使一个人最终有一天发现自我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境。

  第三十三条提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

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

  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养自我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3、要积累起必须的习题集。

  这条提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异常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提议里,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

他提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我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

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我的精神生活之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我的智力大厦。

读到那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以后我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此刻我的书架上也应当有近百本的书了。

  第四十三条提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当掌握的。

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当像哪些教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景下,应当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十分好的提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

在这个班里能够学到许多东西。

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其次,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人家的思想。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可是,作为我们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的优秀教师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我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我的特色也构成不了。

我们要清楚别人取得那样的成绩,取得那样的效果,绝不单单是靠简单的行为所能到达的。

“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一项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实际上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几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第三点,提高教学技巧,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自我的思想修养和学术水平。

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我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异常强调了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许这对于我们,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十七条:

关于教师日记的提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写教育日记,因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他用很多的自我和别人事例来说明记教育日记的好处,它能够使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全面了解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