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021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docx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docx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

11050203

课程名称:

急危重症护理

英文名称:

EmergencyandIntensiveNursing

总学时:

36学时(理论授课:

30学时;见习课:

6学时)

学分:

2学分

适用对象:

护理学专业

课程考核:

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出勤(10%),课堂发言、作业完成质量(20%)。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他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授予学生系统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使他们明确急危重症护理的意义,了解国内外急危重症护理学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特点、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其在病人生命垂危的紧要关头,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熟练的、科学的抢救病人的生命,使其成为能胜任工作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通过见习(见习内容详见各章节目的要求),使学生获得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监护、护理为一体的基本技能训练,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以提高救护的成功率。

为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使学生养成自觉按照护理程序工作的观念和认真、热情、主动地执行护理措施的工作意识,具有反应敏捷、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急危重症护理学》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0学时,见习课6学时。

课程内容包括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

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

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学生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

为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教师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一、熟悉:

医院急诊医疗体系。

二、了解:

急危重症护理学范畴。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1)院前急救。

(2)急诊科抢救。

(3)危重病救护。

(4)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5)急危重症护理的人才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急救组织,形成急救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管理。

第二章院外急救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院外急救的原则。

2.伤病员转送时对不同运送工具的要求及转运途中护理、监护。

3.常用的急救技术。

二、熟悉:

1.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1.院外急救护理的救护要点。

2.护理体检顺序和方法。

三、了解:

1.网络管理模式。

2.院外急救的定义和特点。

3.院外急救的任务。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院外急救。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现场评估与呼救:

(1)现场评估。

(2)紧急呼救。

2.现场救护。

(1)摆好体位。

(2)检伤与分类。

(3)现场救护要点:

1)维持呼吸系统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清除痰液及分泌物,有条件者给氧;呼吸心跳停止者要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面罩-气囊通气、气管插管通气等;对重度气胸的病人进行穿刺排气。

2)维持循环功能,包括对高血压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肿的急救护理,严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技术等。

3)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包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癫痫发作以及急性脑水肿的急救护理。

4)对症救护措施,如止血、止痉、止痛、止吐、止喘等。

5)灾害、意外事故的现场救护。

6)各种创伤的现场救护。

7)对于猝死、创伤、烧伤及骨折等病人的现场急救时,要掌握松解或去除病人衣、裤、鞋和头盔的护理技巧。

8)对疑有脊椎损伤者应立即予以制动,以免造成瘫痪。

3.转运中的监测与护理:

(1)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和伤病情摆好伤病员体位。

(2)担架在行进途中,伤员头部在后,下肢在前,以利于病情观察。

(3)若遇脊椎受伤者,应保持脊柱轴线稳定,将其身体固定在硬板担架上搬运,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4)救护车在拐弯、上下坡、停车调头中要防颠簸,以免病人病情加重,发生坠落等。

(5)空运中,注意保湿和湿化呼吸道。

(6)途中要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

(7)用先进的监测、治疗手段加强生命维护。

(8)做好抢救、观察、监护等有关医疗文件的记录,并做好伤病员的交接工作。

4.院外急救的重要性与特点。

5.院外急救的任务与原则。

6.我国院外急救的组织形式。

7.院外急救服务系统设置与管理。

第三章急诊科管理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护理工作流程:

二、熟悉:

1.急诊科的任务。

2.急诊科的主要制度。

三、了解:

1.急诊科的设置要求。

2.急诊科人员组成及素质要求。

3.急诊护理工作特点。

4.急诊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特点。

5.急诊科仪器设备的基本配置、维护及管理。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急诊科。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诊科的任务:

(1)接受紧急就诊的病人。

(2)接受院外救护转送的伤病员。

(3)负责对急诊和院外转送到急诊科的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

(4)承担灾害、事故的急救工作。

(5)开展急救护理的科研和培训。

2.急诊护理工作流程:

(1)接诊。

(2)分诊。

(3)处理。

3.急诊科的设置要求。

4.急诊科人员组成及素质要求。

5.急诊护理工作特点。

6.急诊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特点。

7.急诊科仪器设备的基本配置、维护及管理。

第四章重症监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ICU感染控制措施。

2.监护内容与监护分级。

3.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呼吸、体温,脑、肾功能,动脉血气和酸碱的正常值。

二、熟悉:

1.危重病人的定义。

2.熟悉ICU常用的监测、治疗设备、服务对象。

3.重症病人各脏器监测的临床意义。

4.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呼吸、体温,脑、肾功能,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的适应征、影响因素、注意事项。

三、了解:

1.ICU模式。

2.了解ICU的基本功能。

3.ICU收容与治疗原则。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3学时。

见习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危重病人。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

1.ICU的感染控制措施。

2.ICU监护的内容及监护分级:

(1)一级监测。

(2)二级监测。

(3)三级监测。

3.监测技术:

(1)血流动力学监测(CVP、PiCCO监测)。

(2)呼吸功能监测(SPO2)。

(3)脑功能监测。

(4)肾功能监测。

4.心电图监测。

(自主学习)

5.体温监测。

(自主学习)

6.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

(自主学习)

7.ICU模式。

(自主学习)

8.了解ICU的基本功能。

(自主学习)

9.ICU收容与治疗原则。

(自主学习)

(二)见习课:

1.见习内容:

ICU。

2.见习类型:

综合性见习。

3.见习目的及要求:

熟悉ICU常用的监测方法、治疗设备、服务对象及工作流程。

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心脏骤停、猝死的定义。

2.心脏骤停的类型和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断。

3.基础生命支持(BLS)。

二、熟悉:

1.心脏骤停的原因(ALS)。

2.进一步生命支持(PLS)。

3.延续生命支持。

4.复苏后的监测护理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

复苏后的监测项目。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2学时。

见习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心脏骤停、猝死、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心电机械分离。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

1.心脏骤停的原因。

2.心脏骤停的类型。

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1)意识突然丧失。

(2)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3)心音消失。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停止,多发生在心脏骤停后30秒内。

(5)瞳孔放大。

(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4.心脏骤停的诊断:

(1)意识突然丧失。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无呼吸。

(4)其他临床表现。

5.心肺脑复苏的三阶段:

(1)基础生命支持(BLS)。

(2)进一步生命支持(PLS)。

(3)延续生命支持。

6.复苏以后的监测与护理:

(1)维持酸碱平衡。

(2)循环系统的监护。

(3)呼吸系统的监护。

(4)脑缺氧监护。

(5)肾功能监护

(6)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7)防治继发感染。

(二)见习课:

1.见习内容:

心肺脑复苏。

2.见习类型:

综合性见习。

3.见习目的及要求:

能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操作流程及复苏后的监测项目。

第六章休克

目的要求:

一、熟悉:

1.休克指数的临床意义。

2.休克的救治原则。

3.休克的临床护理措施。

二、了解:

1.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2.休克的3个发展过程。

3.休克分期的判断。

4.休克程度的判断。

5.休克的病因鉴别。

6.中心静脉压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正常值。

7.各型休克的处理。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休克、休克分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休克的三个发展过程:

(1)休克早期。

(2)休克期。

(3)休克晚期。

2.休克的分期的判断:

(1)休克早期。

(2)休克中期。

(3)休克晚期。

3.休克程度的判断:

4.休克的病因。

5.休克的护理要点:

(1)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2)密切监测病情。

(3)开放静脉通路,进行扩容治疗。

(4)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5)预防感染。

(6)心理护理。

6.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自主学习)

7.休克指数的临床意义。

(自主学习)

8.中心静脉压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正常值。

(自主学习)

9.各型休克的处理。

(自主学习)

第七章创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多发伤的现场急救。

2.多发伤的急救护理。

3.各部位创伤的伤情评估。

4.骨关节损伤的急救护理。

二、熟悉:

1.多发伤的病情评估及急救护理。

2.复合伤的特点类型与原则护理。

3.骨关节损伤、颅脑与胸腹部损伤的伤情评估与救护要点。

三、了解:

1.创伤的评分方法(PHI、CRAMS、AIS-ISS编码)。

2.多发伤、复合伤的特点。

3.颅脑创伤的分类。

4.骨关节损伤的特有体征。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多发伤、多处伤、复合伤;创伤的定义及分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创伤的分类:

(1)按致伤原因分类。

(2)按损伤类型分类。

(3)按致伤部位分类。

(4)按伤情分类。

2.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3.创伤评估系统。

4.多发伤:

(1)定义及特点。

(2)多发伤的伤情评估。

(3)多发伤的救治和护理:

①现场救护;②转运途中的救护。

5.复合伤的救治和护理:

(自主学习)

(1)清除毒物。

(2)及时实施抗毒疗法。

(3)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4)注意并发症。

6.颅、胸、腹创伤的临床表现及救治原则和护理。

(自主学习)

7.骨关节损伤的救治与护理:

(自主学习)

(1)救治原则。

(2)骨折复位。

(3)骨折固定及护理。

(4)持续牵引及护理。

(5)功能锻炼。

(6)开放性骨、关节伤的清创术。

8.多发伤、复合伤的特点。

(自主学习)

9.颅脑创伤的分类。

(自主学习)

10.骨关节损伤的特有体征。

(自主学习)

第八章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与护理。

2.急性呼吸衰竭的救治与护理。

3.急性肝衰竭的救治与护理。

4.急性肾衰竭的救治与护理。

5.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监测与护理。

(监测是难点)

二、熟悉:

1.急性心力衰竭的病情评估。

2.急性呼吸衰竭的病情评估。

3.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评估。

4.急性肾衰竭的病情评估。

5.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情评估。

6.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防治。

三、了解:

1.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

2.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及诱因。

3.急性肝衰竭的病因。

4.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是难点)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MODS)的概念。

2.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MODS)病因和发病机制。

3.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MODS)病情评估。

4.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MODS)监测。

5.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MODS)防治。

6.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MODS)护理。

7.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与护理。

(自主学习)

8.急性呼吸衰竭的救治与护理。

(自主学习)

9.急性肝衰竭的救治与护理。

(自主学习)

10.急性肾衰竭的救治与护理。

(自主学习)

11.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

(自主学习)

12.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及诱因。

(自主学习)

13.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自主学习)

第九章急性中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病情评估。

2.镇静催眠药中毒的临床表现、病情评估。

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毒品中毒的临床表现、病情评估。

4.强酸、强碱中毒的临床表现、病情评估。

二、熟悉:

1.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治原则及救护措施。

2.镇静催眠药中毒的诊治原则及救护措施。

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治原则及救护措施。

4.强酸、强碱中毒的诊治原则及救护措施。

三、了解:

1.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中毒途径与中毒机制。

2.镇静催眠药中毒的中毒途径与中毒机制。

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中毒途径与中毒机制。

4.强酸、强碱中毒的中毒途径与中毒机制。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3学时。

教学内容:

1.急性中毒病人病情评估:

(1)资料收集。

(2)病情判断。

2.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

(1)立即中止接触毒物。

(2)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3)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

(4)特效解毒剂的应用。

(5)对症治疗。

3.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中毒途径与中毒机制。

4.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救治原则及护理。

5.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救治原则及护理。

6.洗胃的适应症、禁忌症,洗胃液的选择、注意事项。

7.镇静催眠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救治原则及护理。

(自主学习)

8.强酸、强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救治原则及护理。

(自主学习)

9.镇静催眠药中毒的中毒途径与中毒机制。

(自主学习)

10.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中毒途径与中毒机制。

(自主学习)

11.强酸、强碱中毒的中毒途径与中毒机制。

(自主学习)

第十章中暑、淹溺与触电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中暑的病情评估。

2.中暑病人相应的护理措施。

3.正确实施淹溺现场急救措施:

倒排积水、心肺复苏。

4.触电的救治及救护原则。

二、熟悉:

1.中暑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2.先兆中暑及轻度中暑的处理步骤。

3.淹溺的救护原则。

4.淹溺的对症处理及护理要点。

5.影响电损伤严重程度的因素。

三、了解:

1.中暑的诱发因素及发病机。

2.重度中暑的四种类型及相应的症状、体征。

3.重度中暑的处理原则及常用的降温措施。

4.淹溺的发病机制。

5.触电的发病理机制。

6.触电的方式。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暑的临床表现、救治和护理要点。

2.淹溺的临床表现、救治和护理要点。

3.触电的临床表现、救治和护理要点。

第十一章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肠外营养的输入径路。

2.肠内营养的输注方式。

3.肠外营养支持效果的监护。

4.肠内营养支持的监护。

5.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

6.肠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

二、熟悉:

1.人体测量的指标正常值及其意义。

2.生化及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正常值及意义

3.营养支持的原则。

4.营养支持的适应症。

5.肠外营养的配制。

6.肠内营养的制备。

7.肠内营养的输入途径。

8.危重病人的代谢特点。

三、了解:

1.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

2.肠内营养制剂的评价和选择。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

1.营养支持的适应症。

2.营养支持的方式:

(1)肠外营养。

(2)肠内营养。

3.肠内外营养的输入途径和方法。

4.营养支持的监护及并发症:

(1)营养支持的监护。

(2)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5.危重病人的代谢特点。

6.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

7.肠内营养制剂的评价和选择。

第十二章救护技术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气管内插管的适应征、禁忌征。

2.气管切开置管术的适应征、禁忌征。

3.动、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部位与体位要求。

4.止血法。

5.包扎法。

6.呼吸机的操作程序。

二、熟悉:

1.气管内插管、切开置管术适应征和禁忌征。

2.环甲膜穿刺、切开置管术适应征和禁忌征。

3.动、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适应征、禁忌征及后护理注意事项。

4.胸腔穿刺术的用物。

5.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用物。

三、了解:

1.呼吸机的临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2.呼吸机的撤离指征、步骤与护理。

3.胸腔穿刺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4.胸腔闭式引流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3学时。

见习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

1.基本概念。

2.主要教学内容。

3.气管内插管的适应症、禁忌症。

4.气管内插管的并发症、注意事项。

5.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和护理。

6.环甲膜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

7.常用的包扎方法和注意事项:

(1)三角巾包扎。

(2)绷带包扎。

(3)包扎的注意事项。

8.常用止血方法:

(1)指压法。

(2)加压包扎法。

(3)填塞止血法。

(4)屈曲肢体加垫止血法。

(5)止血带止血法。

9.常用的固定方法和注意事项。

10.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要点:

(1)促进充分引流。

(2)密切监测病情。

(3)引流管的护理。

(4)水封瓶的管理。

(5)严格无菌操作。

(6)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7)拔管后护理。

(二)见习课:

1.见习内容:

呼吸机的操作程序及护理;气管切开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

2.见习类型:

综合性见习。

3.见习目的及要求:

能熟悉呼吸机临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呼吸机的撤离指征、步骤与护理;气管切开术的护理要点。

第十三章常见急危重症救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判断昏迷程度的临床分级。

2.昏迷病人的紧急救护原则和护理要点。

3.超高热危象病人降温方法。

4.高血糖危象急救护理。

5.低血糖危象的救护要点。

二、熟悉:

1.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评估。

2.哮喘急性发作的病情严重度分级。

3.重症哮喘发作时临床表现。

4.咯血的病情评估。

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评估。

6.格拉斯哥分级(GCS)记分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7.昏迷的鉴别诊断。

8.急腹症的病情评估。

9.超高热危象的病情评估重点。

10.降温的注意事项。

11.高血压危象的病情评估、治疗目标。

12.高血糖危象的诱因和发病机制。

13.低血糖危象的发病机制。

14.甲状腺危象的发病机制及诊断依据。

15.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病情评估。

三、了解:

1.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和诱因。

2.咯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诱因。

4.意识和意识障碍的定义。

5.昏迷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6.急腹症的病因。

7.超高热危象的定义。

8.超高热病情降温原则。

9.高血压危象的定义。

10.高血压危象迅速降压的措施。

11.高血糖危象的定义。

1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的疾病特点。

13.低血糖危象的定义。

14.低血糖危象的病因和诱因。

15.低血糖危象诊断要点。

16.甲状腺危象的定义。

17.甲状腺危象的诱发因素。

18.重症肌无力危象的诱因。

学时安排:

理论授课: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急性心肌梗死、咯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昏迷、超高热、高血压、高血糖、低血糖。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意识和意识障碍的定义。

2.昏迷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昏迷的护理重点:

(1)密切观察病情。

(2)呼吸道护理。

(3)基础护理。

4.急腹症的病因。

5.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重点:

(自主学习)

(1)紧急处理。

(2)严密观察病情。

(3)减轻疼痛。

(4)休息和活动。

(5)心理支持。

(6)饮食护理。

(7)排便护理。

(8)PTCA术后护理。

(9)健康教育。

6.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重点:

(1)严密观察病情。

(2)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3)补液护理。

(4)做好抢救和手术准备。

7.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和诱因。

8.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与护理。

9.咯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0.咯血的救治与护理。

11.重症哮喘的救治与护理。

(自主学习)

1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诱因。

1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救治与护理。

14.急腹症的救治与护理。

15.甲状腺危象的急救要点。

(自主学习)

16.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救治与护理。

(自主学习)

17.超高热危象的定义。

18.超高热病情降温原则。

19.高血压危象的定义。

(自主学习)

20.高血压危象迅速降压的措施。

21.高血糖危象的定义。

2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的疾病特点。

(自主学习)

23.低血糖危象的定义。

24.低血糖危象的病因和诱因。

25.低血糖危象诊断要点。

26.甲状腺危象的定义。

(自主学习)

27.甲状腺危象的诱发因素。

(自主学习)

28.重症肌无力危象的诱因。

(自主学习)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学时数表

教学内容

理论授课

学时

见习课

学时

备注

1.第一章绪论

1

0

2.第二章院外急救

2

0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