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质量突出问题防治措施.docx
《实体质量突出问题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体质量突出问题防治措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体质量突出问题防治措施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实体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CHINACONSTRUCTIONSEVENTHENGINEERINGDIVISION.CORP.LTD
2015年9月
1、
钢筋工程
1.1质量通病表现:
现场钢筋堆放混乱,无标识牌,不同规格不同批次混堆;
标准做法:
现场钢筋应分规格、品种、批次、生产厂家分别整齐堆放,还应设立标识牌标注规格、品种、批次、生产厂家,检验状态等基本数据。
1.2质量通病表现:
现场部分待用钢筋泡水、锈蚀严重;
标准做法:
钢筋原材料堆场平整夯实,周围设排水沟,钢筋堆放整齐,用方木垫起,不宜放在潮湿和暴露在外受雨水冲淋。
1.3质量通病表现:
钢筋直螺纹连接套筒外露丝扣过长;
标准做法:
按照《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要求,现场质检员应用力矩扳手逐个检查接头(100%),防止接头漏拧或未拧紧。
检查合格的接头应点红油漆标识。
直螺纹套筒接头安装后的外露螺纹不宜超过2p(P为螺距)。
1.4质量通病表现:
直螺纹钢筋未及时套筒帽保护;
标准做法:
按照《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要求,检验合格的丝头应加以保护,在其端头加带保护帽或用套筒拧紧,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
1.5质量通病表现:
直螺纹接头不平、断丝;
标准做法:
按照《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要求,直螺纹钢筋接头的加工应保持丝头端面的基本平整,直螺纹钢筋接头应切平或镦平后再加工螺纹,避免因丝头端面不平造成接触端面间相互卡位而消耗大部分拧紧扭矩和减少螺纹有效扣数。
1.6质量通病表现:
柱(梁)箍筋间距偏差大,柱(梁)主筋与箍筋不绑扎;柱主筋偏位大;
标准做法:
主筋上划线布筋,保证钢筋间距均匀、位置正确,预先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用粉笔标示于主筋上,绑扎骨架时作为依据。
1.7质量通病表现:
箍筋加工尺寸过小,梁实际宽度变小;
标准做法:
按照规范要求加工箍筋,钢筋绑扎完毕后及时放置保护层垫块,采取保护措施,严禁踩踏和堆放重物。
1.8质量通病表现:
电渣压力焊焊包质量差,个别无焊包;
标准做法:
按照《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要求:
四周焊包凸出钢筋表面的高度均匀,钢筋直径≦25mm时不得小于4mm,钢筋直径28mm及以上不得小于6mm,接头处的轴线偏移不得大于1mm。
1.9质量通病表现:
剪力墙、暗柱纵筋位移;
标准做法:
合理布置钢筋绑扎顺序,加设定位卡筋;确保保护层垫块位置、间距符合方案要求;加强成品保护,避免碰撞已绑扎完成的钢筋。
2、
模板工程
2.1质量通病表现:
模板支架立杆1.8m以下无纵、横水平杆,无扫地杆,无垫木;
标准做法:
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钢管底端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
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每根立杆底部宜设置底座或垫板。
2.2质量通病表现:
模板支架立杆倾斜,不垂直;
标准做法:
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立杆应垂直,间距均匀。
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要求,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立杆的步距不应大于1.8m;顶层立杆步距应适当减小,且不应大于1.5m;支架立杆的搭设垂直偏差不宜大于5/1000,且不应大于100mm。
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要求,混凝土梁下支架立杆间距的偏差不应大于50mm,混凝土板下支架立杆间距的偏差不应大于100mm;水平杆间距的偏差不应大于50mm。
2.3质量通病表现:
楼板预留施工缝部位模板先拆再支,改变原有受力形式;
标准做法:
楼板预留施工缝部位及后浇带部位模板应单独支设,拆除大面积楼板及梁模板
时,不能影响施工缝部位及后浇带模板的支撑及加固系统。
3、混凝土工程
3.1质量通病表现:
后浇带未保护,污染锈蚀严重;
标准做法:
在后浇砼未浇注之前,后浇带的两侧应采用砖砌档墙以及上口采用木盖板进行全封闭保护,防止施工水和雨水浸下,砼、砂浆污染及建筑杂物大量堆积。
3.2质量通病表现:
拆模后混凝土接茬处出现漏浆、错台,楞角毛边等;
标准做法:
严格按照局《工程细部作法标准图集》主体结构分册中剪力墙层间施工缝处理方法进行施工。
3.3质量通病表现:
拆模后混凝土露筋、蜂窝麻面、烂根;
标准做法:
模板使用前表面清理干净,拼接时保证接缝严密,必要时用胶带粘贴;保护层垫块位置、间距符合规定要求;合理布料,振捣密实,防治漏振。
3.4质量通病表现:
预留洞口随意,不规矩;
标准做法:
洞口钢筋应按照设计和方案要求采取加强措施,尺寸和位置必须与设计图纸一致,洞口应在浇筑混凝土时用定型套管预留,不能后期剔凿。
3.5质量通病表现:
混凝土浇筑时钢筋未保护,污染严重,止水钢板与剪力墙横筋在柱子处切断;
标准做法:
做好钢筋成品保护。
在混凝土浇筑前用塑料布将钢筋(预留混凝土厚度)向上包裹40cm,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将包裹的塑料布拆掉(并采用棉纱随浇筑随清理),并将有污染的钢筋上的混凝土浆用钢丝刷刷掉,保证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
3.6质量通病表现:
拆模过早,表面破损;
标准做法:
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要求,当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时,方可拆除侧模。
(一般十二小时后)
3.7质量通病表现:
板面抹压不到位,上人过早;
标准做法:
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要求,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宜分别对混凝土裸露表面进行抹面处理;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堆放荷载、进行安装模板及支架施工。
3.8质量通病表现:
构件涨模,修补后露筋;
标准做法:
拆模后出现涨模,应先制定修补方案,经审批后按照方案要求进行处理,剔凿后应及时用同等标号的细石混凝土修补。
3.9质量通病表现:
楼板混凝土裂缝;
标准做法:
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以及养护方法应符合施工方案要求。
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要求,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宜分别对混凝土裸露表面进行抹面处理;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保湿养护可采用洒水、覆盖、喷涂养护剂等方式。
选择养护方式应考虑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构件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
4、砌体工程
4.1质量通病表现: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堆放高度超过2m,无防潮、防雨淋措施;
标准做法:
按照《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进场后应按品种、规格堆放整齐,堆置高度不宜超过2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运输及堆放过程中应防止雨淋。
4.2质量通病表现:
干砖上墙,随意混砌;
标准做法:
按照《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不应与其他块体混砌,不同强度等级的同类砌块也不得混砌。
;砌筑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砌体时,砖应提前l~2d适度湿润,严禁采用干砖或处于吸水饱和状态的砖砌筑;竖向灰缝不应出现透明缝、瞎缝和假缝。
4.3质量通病表现:
砌筑时未排砖,梁底缝隙小;
标准做法:
按照《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填充墙与承重主体结构间的空(缝)隙部位施工,应在填充墙砌筑14d后进行。
砌筑时应预先试排砌块,并优先使用整体砌块。
不得已须断开砌块时,应使用手锯、切割机等工具锯裁整齐,并保护好砌块的棱角,锯裁砌块的长度不应小于砌块总长度的1/3。
长度小于等于150mm的砌块不得上墙。
加气混凝土填充墙砌体在转角处及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当不能同时施工时,应留成斜槎。
砌体每天的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8m。
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板底时,应留一定的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并间隔14d后,再将其补砌挤紧,防止上部砌体因砂浆收缩而开裂。
方法为:
当上部空隙小于等于20mm时,用1:
2水泥砂浆嵌填密实;稍大的空隙用细石混凝土镶填密实;大空隙用烧结标准砖或多孔砖呈60°角斜砌挤紧,但砌筑砂浆必须密实,不允许出现平砌、生摆(填充墙上部斜砖砌筑时出现的干摆或砌筑砂浆不密实形成孔洞等)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