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高考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558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轨高考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接轨高考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接轨高考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接轨高考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接轨高考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接轨高考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docx

《接轨高考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轨高考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接轨高考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docx

接轨高考文化知识体系整合

接轨高考三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

真题分布

设问方式

考点链接

2018·全国Ⅰ卷T40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10分)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018·全国Ⅱ卷T40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

(10分)

文化自信

2018·全国Ⅲ卷T40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意义?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分析。

(10分)

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7·全国Ⅰ卷T40

(1)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10分)

文化的作用、文化传播

2017·全国Ⅰ卷T40(3)

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4分)

教育的功能

2017·全国Ⅱ卷T40

(2)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10分)

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

2017·全国Ⅲ卷T38

(2)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10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

2016·全国乙卷T39

(2)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0分)

中华民族精神

2016·全国乙卷T39(3)

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

(两条、每条10~30个字)(4分)

思想道德修养

2016·全国甲卷T39

(2)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10分)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作用

2016·全国丙卷T39

(2)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10分)

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的传播

2016·全国丙卷T39(3)

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请列举两条理由。

(4分)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化的作用

1.从本质上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性质上看,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3.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可以促进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6.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7.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8.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9.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典例1】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

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

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

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思路分析

审设问

知识范围:

文化与生活(第一单元)

题目类型:

意义类(作用)

审材料

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调知识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未体现);文化与综合国力(未体现)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答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维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

二、文化发展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政治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我们要自觉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教育等都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进步。

5.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发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人人都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7.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8.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典例2】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方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聆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根据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思路分析 首先对材料中的具体措施分层,然后对应教材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角度分析。

图示如下:

答案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道德榜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  )

3.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

4.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

5.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

(  )

6.新的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  )

7.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  )

8.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  )

9.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  )

10.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

11.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  )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  )

1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  )

1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  )

15.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  )

16.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

(  )

17.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  )

18.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  )

提示 1.×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阻碍作用。

2.× 深远持久不等于永久不变。

3.×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4.× 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

多样的世界文化才能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5.× 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8.×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9.×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根本途径。

10.× 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1.×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3.×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4.× 两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

15.×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6.× 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17.× 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8.×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依托高考大数据分析软件精编而成)

一、选择题

1.(2018·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二次质监)蜀道的开凿始于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堪称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历史文化的“活文献”。

在漫长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无数的政客商贾、文人兵卒行进在这条古道上,由此留下了大量的城池、建筑、诗歌和故事,让古蜀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系统。

这表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③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赋予“自然”的东西以文化 ④古蜀道是巴蜀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蜀道的开凿始于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堪称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历史文化的“活文献”。

这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赋予“自然”的东西以文化,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古蜀道是巴蜀文化的展示,但是全方位说法错误,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 B

2.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却对红色情有独钟。

红色代表了喜庆、祥和、热烈、奔放,中国红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

这主要表明(  )

A.红色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解析 中国红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C符合题意。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A说法错误。

B、D与题意不符。

故选C。

答案 C

3.(2018·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每个从乡村走向都市的人,大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情结。

走上小康、住进小楼的江西瑞金华屋村,保存下了几栋破旧老屋,“为后辈留些记忆,为老人留些念想,为村子留下痕迹”。

坚持这一做法是因为(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③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可用排除法作答。

走上小康、住进小楼的江西瑞金华屋村,保存下了几栋破旧老屋,“为后辈留些记忆,为老人留些念想,为村子留下痕迹”,这体现了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故②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传统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③说法错误。

故选B。

答案 B

4.(2018·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

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上述内容说明(  )

①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③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素养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题目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

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上述内容说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故①②入选。

③错误,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④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选A。

答案 A

5.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之所以成功“抢走”众多主流媒体的受众,关键在于依靠技术优势实现互动、参与,使单向的内容传送变成双向的交互传播。

“融媒体”产品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交互性和用户体验,任何“融媒体”产品,都在移动中实现有效的情景传播、精准传播和立体传播。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新兴媒体的成功之处在于(  )

①弘扬主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②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 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新兴媒体属于大众传媒,新兴媒体之所以成功“抢走”众多主流媒体的受众是因为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故③④符合题意,应选;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 D

6.《湄公河行动》的成功意味着电影人探索到了把主旋律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

不再试图强行灌输“政治正确”的说教,不再努力刻画高大全的主角,国产英雄生活化而显得更加高大。

这反映了(  )

①面向人民群众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可喜的成效 ②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决于大众传媒的发展 ③只有不断创新,主旋律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 ④社会主义文化凭借正确的舆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湄公河行动》的成功是主旋律与市场相结合的结果,体现了面向人民,反映人们的利益和呼声,创新文化的形式取得了成功,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夸大了大众传媒的作用,故②错误;④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故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7.随着社会的变迁,春节出现父母到子女工作生活的城市“逆向探亲”等新风俗,人们对“家”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

只要亲人团圆,何处不是家?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种变化体现了(  )

①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④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③④

解析 “只要亲人团圆,何处不是家”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出现“逆向探亲”等新风俗,这体现了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所以②④符合题意;①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项。

答案 C

8.(2018·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三次摸考)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从互联网上搜索和下载自己喜欢的文章、视频来阅读和学习。

这说明(  )

①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大众传媒始终是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 ③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 “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从互联网上搜索和下载自己喜欢的文章、视频来阅读和学习”强调了大众传媒和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①③正确。

②表述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 C

9.(2018·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三模考)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一系列有趣、有料的活动让龙袍亮起来、让建筑动起来、让瓷母时尚起来;一批“90后”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引爆网络,获得网友纷纷点赞;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传统文化公众号,使孔子的形象生动可感……这些方式,让人感觉到传统文化并没有沉睡在历史中,而就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里。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

①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上的创新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通过一系列文化创新“让人感觉到传统文化并没有沉睡在历史中,而就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里”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以漫画形式出现的传统文化公众号”体现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上的创新,②④正确,选D。

①强调了文化创新对实践的作用;③强调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均与材料无关。

答案 D

10.街名,蕴藏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也保留着城市的温度。

西宁这座古城虽然风貌早已焕然一新,但很多古街名沿用至今。

莫家街:

元末,安徽人莫得投奔朱元璋,因军功被封为西宁卫世袭指挥佥事,曾负责参与修筑西宁城,家族亦显赫一时,在城中建起私邸、宗祠。

莫氏宗祠前的街道,渐渐被人们称作“莫家街”。

饮马街:

明初这里设有兵卒营房和能圈养800多匹战马的马厩,兵卒打下水井,井旁设有石槽,作为军马饮水之用,这条湿漉漉的街道渐渐就被称为“饮马街”。

教场街:

清代校场在今青海省政府所在地,占地20多亩,有东西二门,门外的街道便被人们称作“东、西校场街”。

东校场街今已消亡,西校场街独存,并保留“教场街”之名至今。

这些街名保留至今,是因为街名(  )

①是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 ②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是对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④能够彰显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①②错误,皆夸大了街名的地位与作用。

题目中,西宁这座古城虽然风貌早已焕燃一新,但很多古街名沿用至今,这些街名是对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能够彰显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故③④当选。

答案选D。

答案 D

11.(2018·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三次模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这表明(  )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渗透在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③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④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优越感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③说法片面,排除;④中“优越感”说法错误;①②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符合题意。

答案 A

12.2018年1月1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

公共图书馆法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公共图书馆法的正式施行有利于(  )

①促进公共图书馆产业健康发展 ②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平均化 ④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公共图书馆法的正式施行有利于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而非促进公共图书馆产业发展,①不选;此举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重要作用,②入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平均化的说法错误,③不选;发展文化事业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④入选。

故答案选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8·成都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记·三皇本纪》记载:

“神农氏以赭鞭(一种红色的竹根)鞭(此意为采掘)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在其后漫长的理论与实践中,中医药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有效地与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形成了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

民国以来,随着西洋医学的源源输入,自清代形成的中西医汇通思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今,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源于消费者对中医药的不信任感。

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甚至断层,直接导致中医药文化理念在民众中的陌生感;再加上西医西药文化近百年的营销传播,中医药的市场地位不断下滑。

用中医药这把钥匙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必须坚持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与学术自信,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中医药文化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2)某市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请就该活动拟定三条标语。

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文字在20字以内。

解析 第

(1)问,考生可从我国中医药文化始于神农氏,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中医药文化内容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中医药文化融汇各种哲学思想,还与西医药文化结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