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536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

“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

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

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

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

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

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

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正如《高士传》中所言:

“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

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

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

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

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

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

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

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

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

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

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

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

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

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

C.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引用论证。

B.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开篇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继而笔锋一转,这属于引申论证。

C.文章用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来论证隐士也要“讨生活”,这属于举例论证。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卖药、养蜂、种菜等其他职业,这样论证比较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他们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C.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时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D.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地

毕飞宇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

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

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

极限在哪里?

在天上。

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

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

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

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

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

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

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

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

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

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

“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

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

我经常犯这样的错。

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

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

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

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

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

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

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

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

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

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

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

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

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

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

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

青和黄。

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

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

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

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

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

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

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

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

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

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

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

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

这句话说得好。

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

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

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比作“孤岛”的村庄以其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文章第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了平原乡村生活不堪回首的艰辛。

C.作者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丰富又奇妙的声音。

D.文章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们肩负着表现大自然的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5.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6分)

(1)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2)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6.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目前,养老保险还是省级统筹为主。

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虽然达到4万多亿元,但是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对建立人工成本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形成顺畅流动的劳动力大市场,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

(摘自人民日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材料二:

材料三:

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

因此,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

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

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

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以及文体设施等。

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扶持引导政策。

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材料四:

开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

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养老外,也必须重视文化养老。

发展老年文艺事业,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文艺的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诠释,寻找人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7.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实行的省级统筹为主的养老保险,存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B.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C.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从2005年至2015年,老年抚养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至2050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D.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警示中国在养老问题上必须及早拿出相应对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医学教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里增加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

B.国家应该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专门负责老年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C.社区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服务,使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大事也不出街道。

D.老年文艺事业应该成为养老事业的组成部分,只要让老年人欣赏老年文艺作品,就能使他们升华情感、完善道德。

9.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

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①,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

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

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

嘉平三年,拜司空。

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俄转司徒。

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

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

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

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

武帝践祚,拜太傅,进爵为公。

顷之,司隶李熹、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

帝不许。

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

优诏不许,遣使申喻。

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

泰始六年,诏曰:

“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

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勋,藩翼王室者也。

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朗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

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朕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

明年薨。

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

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郑冲传》)

【注】①搜:

寻找。

扬:

选拔、举荐。

侧:

同“仄”。

侧陋:

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

②庸:

古同“佣”,雇佣,任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B.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C.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D.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

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朕,我,我的。

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

文中郑冲致仕是想为国家担负更重的责任。

D.秘器,指棺木。

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冲注重修养,作风朴素。

任陈留太守时,他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颇有美名,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私产,世人因此看重他。

B.郑冲洁身自好,受人尊重。

做太保时,级别虽已和宰相相同,但他从来不参与世俗的事务;贾充、羊祜等人制定礼仪、法律制度,都是先求教于他。

C.郑冲是晋武帝的心腹之臣。

在李熹、史光等人以疾病为由奏请免去郑冲等人的官职时,武帝依然对郑冲坚信不疑,并一次次地驳回他的辞职申请。

D.郑冲受到武帝的高度称赞。

皇帝通过赞美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任,回顾祖辈君臣的通力协作,进而夸赞了郑冲等人的勋劳,并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5分)

(2)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

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

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②长生:

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3分)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

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

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

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

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15.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             ”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3)《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    )。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

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

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19.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20.下面是一位高中毕业生在“教师节”给自己高中老师发的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分)

虽已毕业一年,但学生仍时不时想恩师。

感谢您曾送了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指出我的错误。

是您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前路。

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丁点心意,请您收下!

21.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有人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6分)

风云六十年喜宁夏山川正天变蓝水变绿城变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17年7月8日,马云在杭州开放了中国第一家无人(售货)超市。

进入该超市只需刷一下手机淘宝或支付宝,系统将会自动扣除相应的商品金额。

消息瞬间刷爆朋友圈,很多人不远千里赶到杭州先验为快。

起初,无人超市顾客如云,随着热度逐渐下滑,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传统超市。

不知从何时起,无人超市已经成了大妈们的乘凉地!

天很热,超市里有空调,大妈们入市蹭空调,感觉很爽。

对此,网友说马云没败在逃款上,却被中国大妈“打败”了。

今年,无人(售货)超市真的变成了无人(购物)超市。

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选择传统超市还是习惯问题;也有人说无人超市的出现不切实际,因为高智能替代了人工,将造成就业困难;还有人说,无人超市的出现确实使我们的生活便捷起来,但是它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不全面。

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由原文“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可知,除了“官员赞助”还有“官府的赏赐”。

2.B(“引申论证”错。

“引申论证”又叫“归谬论证”,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的论证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

先假设对方错误的论断是“正确”的。

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能成立。

3.A(“隐士们秉承到家“天人合一”之念”于文无据。

4.B(应该是“插叙”。

补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补充交代上文的人或事。

5.

(1)“鹅黄”指铺满老家大地的新秧苗,它们构成了一幅壮阔的画卷;但又都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包含悲悯的成分。

(2)万物生死枯荣的自然规律便是大地的逻辑,它亘古不变,不会出错;但这一逻辑也有可能由于天人祸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

整句话强调了乡村生活的不变与无常。

6.

(1)多处使用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直抒胸臆。

如“悲壮”“寂寥”“泪流满面”等词语表达对大地、农民的深挚情感。

(2)精选意象营造具有抒情意味的意境。

作者挑选“孤岛”“沙漠”“汪洋”“泥土”“指纹”等形象组成具有抒情意味的意境以委婉含蓄地抒情。

(3)多用反复、排比修辞手法强化情感。

如②段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④段的“一棵一棵地”,⑥段的“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

7.B(“……但并不适合中国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