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题考试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465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题考试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题考试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题考试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题考试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题考试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题考试版.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题考试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题考试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题考试版.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题考试版

1、在我国,“教”和“目二字最早连用出现在(《孟子》)。

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大教学论》)。

3、“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杜威)的重要主张。

4、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5、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

“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这句话说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6、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表明教育有(历史性)。

7、古希腊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全和谐发展的人)。

8、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出现(夏朝)。

9、生态学家洛伦兹发现,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生物起源说)。

10、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

11、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是(裴斯泰洛齐)。

12、“教育预备说”的是(斯宾塞)。

13、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

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

上述事实表明教育(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1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是(传承)性。

13、德国通过洪堡教育改革;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帮助美国最终跻身世界第一的强国;苏联通过教育改革,经济在50-70年代与美国分庭抗礼……这些事实都说明,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教育与政治)。

15、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对人起作用(环境)。

16、《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存在着(关键期)。

17、心理机能的发展是:

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顺序性)。

18、即使人们对长大后的狼孩进行再好的教育,也很难令其用人类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9、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提出了“素丝说”。

认为人先天如待染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己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这一学说体现了墨翟所持的观点是(外铄论)。

20、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将学制划分为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壬戌学制)。

21、我国的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教育目的属于(社会发展与个人需要辩证统一)。

22、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这种课程是(活动课程)。

23、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并针对学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课程是(校本课程)。

24、中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

25、新课程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建立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宄学习和合作学习)。

26、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2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其理论依据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28、新的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并对其他传统优势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

这体现了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29、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提出了(课内与课外)。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

30、有句名言“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作用相结合)。

31、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这一观点要教学应遵循(直观性原则)。

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渐进原则)。

33、中世纪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

”这提示我们教学应贯彻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34、崔老师在教《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济南雪前、雪后的美景,(情景教学法)。

35、自然常识课上,教师通过做水的加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

态”变化,这种教学方法是(演示法)。

36、《学记》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

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讨论法)。

37、在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中,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备课)。

38、将同一年级的大学生按照英语测试水平分为ABCD四个等级,编入不同的英语教室上课(内部分组)。

39、在我国偏远的山区,存在这样一种教学现象:

一间教室、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一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被成为(复式教学)。

40、我国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

41、王老师在运用自己编制的试卷时发现,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得分没有拉开差距,说明王老师的(区分度低)。

42、王老师评价“该生在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学习成绩优异”。

他采用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

43、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来的小鸟吸引,心理现象是(不随意注意)。

44、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做到眼、耳、手并用,注意品质是(注意分配)。

45、黑人的牙齿总是给人以特别洁白的感觉,这与月明星稀给人的感觉一样,都属于感觉的(对比)。

46、在交通信号中常常使用闪光信号作为警戒的信号,这是利用了人的知觉具有(知觉的选择性)。

48、背诵短文时,前后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易遗忘。

这种遗忘的原因是(干扰抑制)。

49、教师在数学课上要求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同一道应用题,这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50、小学生根据课文扌苗述想象出雷锋叔叔的模样,这属于(再造想象)。

51、张宏一次在乘坐高铁时偷偷躲在卫生间里吸烟,被乘务员发现后对其罚款2000元(惩罚)。

52、琳看到同桌小钟由于学习认真努力而得到各科老师的一致好评后也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争取获得老师家长的表扬,那么小钟好好学习行为对琳琳的影响属于(替代强化)。

53、李老师发现以前连家庭作业都不做的小军最近学习特别努力,问其原因是小军见爸经常夸奖他学习好的姐姐,也让想爸爸夸奖自己才去努力学习。

小军学习动机(附属内驱力)。

54、最近,张华为了期末考试得到第一名而刻苦学习数学,这种学习动机是(外在近景动机)。

55、耶克斯和多德森在研宄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关系时发现(任务难度不同,其最佳动机强度不同)。

56、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这种途径的理论基础是(强化理论)。

57、一个学生考试成功了,他把原因归结为“考试题目太简单”。

这种归结属于(外部稳定)。

58、看阅读题的时候,带着问题去看文章,这种学习策略是(计划策略)。

59、学习法语学得扎实,有助于巩固之前所学的英语(逆向正迁移)。

60、某学生经常问自己: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该个体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61、张伟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优越感;有时又常常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担心。

情绪发展的(两极性)。

6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这体现的情绪状态是(心境)。

63、网络上有人调侃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是“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现象出现的心理机制(从众)。

64、“新官上任三把火”、初次见面时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首因效应)。

65、八年级2班的学生特别喜欢她们班王老师,都觉得她是一个好老师,因为王老师说话声音很好听,不管她说什么大家都觉得是好的。

这种现象称为(晕轮效应)。

66、小莉做事稳重踏实,喜欢爬山、长跑等运动,但不爱说话,活动中表现也很一般,没有创造性。

(粘液质)。

67、“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稳定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68、加工信息时主要依赖来自客观环境的线索,对社会科学、儿童教育、社会工作、文秘公关等与人交往的职业感兴趣个体的认知风格(场依存)。

69、小敏最近半年情绪低落,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看事物只看到悲观的一面,并且食欲不振,失眠等,小敏属于(抑郁症)。

70、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看笼子里的猫,并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

矫正方法是(系统脱敏法)。

71、马卡连柯说“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德育原则是(平行教育原则)。

72、王伟知道迟到是不好的行为,但每天早晨该起床时候就会想“再睡一会吧,不迟到太困难了,我坚持不下去了“”要对王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道德意志)。

73、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知行统一)原则。

74、对于小明取得的进步,老师采取画小星星、贴笑脸等方式鼓励他。

这种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75、(陶冶教育)是指班主任通过自觉的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迁移默化。

76、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人类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为(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77、刘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地制定了《班级生活一日常规》(规范制约法)。

78、陈老师是九年级

(2)班的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其工作的中心环节应当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79、马卡连柯主张的班级管理的模式是(平行管理)。

80、某学校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航模小组、英语小组等,其中足球小组的课外活动属于(文体活动)。

81、在学校经常出现的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和比赛以及公益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属于(群众性活动)。

82、卢梭说到:

“诸位教师:

…“为人要公正和善良,要把你们的榜样刻画在你们的学生的记忆里(示范性)。

83、李老师关心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如何能通过自己的授课提高学生的成绩,这说明李老师的处于(关注情景阶段)。

 

1、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该说法错误。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环境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题干混淆了环境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故说法错误。

2、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筛选学生。

该说法错误。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实施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而非对学生进行筛选。

故题干说法错误。

3、义务教育的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

此观点是错误的遥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

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袁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遥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

因此认为义务教育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4、做事先做人,所以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该说法错误。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学校教育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

题干混淆了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故说法错误。

5、教学即智育。

该说法错误。

教学和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

因此,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二者不能等同,故题干说法错误。

6、德育过程应该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

该说法错误。

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实施过程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晓之以理开始,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故题干说法错误。

7、德育与品德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袁因此袁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无关。

此观点是错误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遥: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遥。

因此,品德是心理概念,德育是教育概念,二者是有区别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二者之间亳无关联。

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这一角度来看德育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8、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此观点是错误的。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

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9、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都对问题解决起着消极作用。

该说法错误。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这对问题解决起着阻碍作用。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故题干说法错误。

10、智力水平与创造性是正比关系该说法错误。

创造性与智力有相关,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

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表述如下:

低智商者难以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商者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高创造力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创造力,智商水平可高可低。

故题干说法错误。

11、倒摄抑制是一种顺向负迁移。

该说法错误。

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属于逆向迁移,两种学习之间是干扰作用属于负迁移。

所以,倒摄抑制是一种逆向负迁移。

故题干说法错误。

12、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对学习的激励作用最大。

该说法正确。

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故题干说法正确。

13、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该说法错误。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

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故题干说法错误。

 

1、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简述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袁要遵循如下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遥包括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3、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宄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宄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简述新课程要求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简述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们的教育思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巧;检查知识。

7、简述教学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8、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9、简述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执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0、简述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方法。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12、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问题:

(l)张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2)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张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问答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问答法的原则主要包括:

适时原则。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己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问答的问题和顺序,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相关的问题,而不能太突兀。

因材施教。

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反馈强化。

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给予适当正确的反馈,使学生理解正确的思想,明确答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强化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

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

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林老师的直观教学手段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直观教具的选用不恰当。

首先是教具的呈现时间不当,林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教具摆好后,就引起了学生的围观,容易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分心;其次,直观教具用的时间太长,整堂课都在翻PPT,没有从教学的需要来加以选用。

第二,直观教具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首先是标本太小,导致学生无法看清,直观效果难以显现;其次,PPT上的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没有遵循差异律,不能将对象与背景进行有效的区分,学生看不清

第三,直视手段的运用缺乏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林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断的翻着PPT,但是却没有配合讲解,使学生只看了热闹,没有学会新知识。

(2)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第二,直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第三,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教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反应的问题及时调整直观与讲解的比例。

第四,要在直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从需要的关系分析他成绩下滑的原因。

请分析李明应该如何摆脱困境。

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出现高级需要,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高级需要的产生和满足。

李明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影响了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所以出现了成绩下滑。

李明应该转变心态,把精力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上,增强自信心。

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受到社会的尊重。

他可以把学习优异作为自己自信的资本,还可以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另外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关注和尊重帮助李明。

根据归因理论,分析一下两个人态度差异的原因。

作为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1)在归因理论者看来,个体对结果原因的解释会反过来激发动机,影响行为、期望和情感反应。

小明将考试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这个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虽然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存有侥幸的心理,假如之后的学习失败也这样归因,会产生懈怠,不利于其学习成绩的长远提高和发展。

小华将自己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努力这一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值得肯定。

但是,由于小华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考试成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因此产生了负面的情绪体验。

(2)老师在对小明进行指导的时候,应该注意引导他将成败的原因归于努力等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这样才有利于小明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而对小华,老师应该跟他耐心分析考试成败还有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的影响,同时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发挥的更好。

请结合本材料对王老师的得失进行教学分析与评价。

结合本材料谈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性原则?

(1)材料中的王老师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采用启发式教学,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对于小张的回答没有给予肯定,会削弱小张及其他同学踊跃发言的积极性,而且在下课时匆忙给出答案,并没有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既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2)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包括: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分析日记内容反映的初中生的典型心理特点。

日记内容主要反映出初中生在青春期前后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两个方面的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表现在有主见、注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自我评价更加全面,从关注生理的自我(关注身高、外貌)向心理的自我转变(关注自己的烦恼、感受),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我体验的发展:

成人感显著增强,感到自己己经长大成人,希望独立于父母,产生反抗心理;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很多事情难以启齿,无从倾诉;自我体验更复杂、深刻。

日记显示该学生对于自我的思考更加深入。

2、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征

(1)从日记中的许多情绪描述如“欣喜若狂”、“垂头丧气”等可以看出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