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040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doc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doc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

陈倩影

[研究背景]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项新的内容,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

选材要是学生熟悉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营养午餐》是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的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之一,通过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设计意图]

“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几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

首先是民主路小学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其次是营养专家介绍了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接着是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欢的午餐菜谱,最后通过统计、排列组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方面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案例描述]

一、日常饮食交流,引入新课

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午餐食谱(吃什么菜),教师有针对性地播放相关菜餐图片。

2、教师提问:

你们觉得你们平时吃的菜味道如何?

(好),在你们心目眼中“营养的午餐”应该是什么样的?

3、待学生反馈后,教师引导:

我们生活中的每天都在汲取营养,从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了,营养的主要指标是三项暨热量、脂肪和蛋白质。

我们同学们刚才所举的这些菜是不是都是有营养的?

三项主要指标达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有营养的呢?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开展一次数学活动,一起走进“营养午餐”(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应用实践更服务生活!

为此,教学活动以日常生活的饮食现象为载体进行引导,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观点,同时又让数学课堂显得自然、贴切。

二、出示菜谱,认识营养指标

1、课件显示菜谱和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三种菜谱并作出选择(此时要进行统计)

A:

炸鸡排、鸡蛋西红柿、香菇油菜

B:

猪肉粉条、家常豆腐、香菜冬瓜

C:

辣子鸡丁、土豆烧牛肉、韭菜豆芽

2、教师:

我们刚才说了营养的三项主要指标,那么刚才所呈现的三种菜谱的主要营养指标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课件显示)

编号

菜   名

热量/千焦

脂肪/克

蛋白质/克

1

猪肉粉条

2462

25

6

2

炸鸡排

1254

19

20

3

土豆烧牛肉

1095

23

11

4

辣子鸡丁

1033

18

7

5

红烧鱼块

1338

17

12

6

鸡蛋西红柿

899

15

16

7

香菜冬瓜

564

12

1

8

家常豆腐

1020

16

13

9

香菇油菜

911

11

7

10

韭菜豆芽

497

7

3

3、我们的同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虽说要加强营养但你们知道“热量、脂肪、蛋白质”这三种指标在什么程度时才算是营养的吗?

(不知道),营养专家熊博士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对我们说什么吧?

(课件播放营养专家熊博士录音)

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

【设计意图】营养的菜谱有许多,我们不可能例举出所有的,所以我们以“三种午餐”菜谱为依托进行教学,从对各种菜肴中“热量、脂肪”两大指标数据的比较中认识“营养”,同时让学生在营养专家熊博士的话语中真正了解“什么样的菜肴是营养的”。

三、运用指标,学会判断

1、刚才大家听了熊博士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自己此时获取的热量和脂肪两大指标,我们能用这样的标准学会判断刚才老师提供的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吗?

2、学生根据热量和脂肪两大指标进行判断并反馈结果

午餐A符合营养标准、午餐B的脂肪超标、午餐C的热量不达标。

3、教师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4、让学生结合上述知识对自己日常生活中午餐进行判断(同桌交流互动)。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判断午餐营养指标是否达标”的活动意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技巧以服务日常生活,进而让学生能够自觉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四、配餐实践,锻炼技能

1、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营养午餐的标准,如果今天的午餐只有三个菜,你能运用所学知识配出比较有营养的菜谱吗?

2、让学生进行配餐实践,教师课堂指导

3、班级反馈配菜结果,从以下合格的选取5种进行交流

(1,4,10)、(1,5,10)、(1,6,10)、(1,7,9)、(1,7,10)

(1,8,10)、(1,9,10)、(2,4,9)、(2,5,7)、(2,5,9)

(2,5,10)、(2,6,8)、(2,6,9)、(2,8,9)(3、5、10)

(3、8,9)、(4,5,6)、(4,5,7)、(4,5,9)、(4,6,8)

(4,8,9)、(5,6,8)、(5,6,9)、(5,8,9)

4、教师提问:

在以上的配菜方案中,哪种方案的蛋白质含量最多?

(当然学生的配菜方案可能没有以上出示的全面,教学中以学生配菜方案为准)。

5、如果让你在以上的配菜方案中选择一项最佳的,你认为是哪一种?

请简单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根据指标搭配营养午餐”活动是学生技能的再提高,在培植学生应用数学观点的同时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排列组合,同时训练学生严谨的学习风格。

五、统计结果,巩固知识

1、在学生反馈后进行班级统计,完成如下表格

配菜编号

喜爱人数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1,9,10)

 

 

 

(3、8,9)

 

 

 

(5,8,9)

 

 

 

(4,5,9)

 

 

 

(2,5,7)

 

 

 

2、让学生根据以上的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当然配菜编号中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选择而改变的),并作简单分析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提供的配餐方案进行简单的分析统计是为了呼应开课前的教学引入活动,同时也是为更好巩固和发展学生统计能力提供一个平台,还有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饮食习惯,为后期的常规管理提供原始数据。

六、总结提升,延伸教学

1、教师提问: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很胖或很瘦,至少说明这两种人的营养补充是不科学的,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这两类人群的餐肴进行分析吗?

请结合课前我们收集的一些资料进行课后讨论交流。

2、我们在教学中既学到了什么是营养的午餐指标,同时还进行了厨师般的配菜训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好好地运用这一技能,真正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我们饮食,不要再以个人喜好去选择餐肴了!

3、布置实践作业:

请结合自身家庭实际拟定一份《家庭一周健康午餐菜肴记录表》。

【设计意图】数学应用技能最终要回归到日常生活,所以在课堂结束之际设计了“分析偏胖偏瘦两类人群饮食”和“制作健康食谱”的课外活动,为延伸课堂教学找到了载体,更为学生技能的巩固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实现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发展学生技能,服务日常生活。

 [课后反思]

《营养午餐》一课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而设计的一节数学综合实际活动。

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探索:

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尝试教学法,以“激趣—尝试—讨论—再次尝试—总结提高”为主线。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午餐组合为题,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对课程知识的认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总结,结合排列、组合、图表,完成对营养午餐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与提高。

通过最后的采访与总结,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数学思想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2、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营养专家指出的一些关于合格营养午餐的指标,不是以命令式、指导式的形式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想象中的午餐”与“科学的午餐”的冲突,产生对“什么才是合格的营养午餐”有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探索认知。

接着通过“小小美食家”与“小小营养家”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3、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小采访”“讨论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具生活化,趣味化。

通过激趣引入、巧妙设问,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下引入课题、产生疑问,在学生愉悦的交流中解决问题。

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做菜、点评、评菜,使学生在乐中求知。

通过“小采访”活动,使“关于胖与瘦的探讨”这一问题,以日常闲聊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中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