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255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真题回顾

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2.(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6.(2015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7.(2018全国卷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仁人)

上下(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

孟子屈原荀子

子贡范蠡廉颇

老子商鞅韩非

齐恒公吕不韦荆轲

秦始皇李斯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看法:

《古今人表》体现了历史人物观

东汉史学家班固《古今人表》以“表”为载体,“古今”为时空界定,“人”是主体。

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的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优劣评价寄寓其中。

无论是对人物的遴选,对品第的区分,体现了巩固对人物与历史进程关系的思考。

如班固把孔子其地位和影响与开天辟地的古代帝王相提并论,说明儒家思想已取得正统地位;把秦始皇列于第六品,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灭六国,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是其“功”,但在位实行暴政,造成秦二世而亡。

夏桀、商纣皆为残暴荒淫,误国误民之人,分列下中,下下。

由此看出作者褒贬人物、劝戒后人、微言大义的思想。

1.《论语》认为,一个人为人孝悌,就很少会犯上作乱,孝悌乃为人之本;董仲舒也强调“孝”是“天地之经”、“人伦之本”。

儒家强调“孝悌”是为了

A.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B.约束君主、主张仁政

C.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D.屈君伸民、强调民本

【答案】A

3.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

“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这主要反映了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

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

【答案】A

【解析】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派思想开的交流融合,排除B;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并非渴望重建西周秩序,排除D。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真题回顾

1.(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A

2.(2014·海南单科·T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B

【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错误。

3.(2014·江苏单科·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解析】题中“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含义是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上天的意旨。

这一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相背离。

因此A错误。

C、D与题意无关。

4.(2013·福建文综·T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A

1.《孝经》是闸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垮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

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

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

《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答案】D

2.西汉中期以后,董仲舒等人提倡将《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

这种做法

A.否定了先秦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

B.保证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使法律丧失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

D.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正统地位的维护。

依据材料可知,在法律中没有规定时,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时,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

这体现了儒家经义的崇高地位,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质上是人治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先秦以来也没有依法治国的理念;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儒家经义干涉了司法审判,因此不能保证司法的公平公正;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仍有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汉元帝曾下诏说:

“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治有大亏,咎至于斯。

”这一史实表明汉元帝

A.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B.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

C.接受了“天人感应”学说

D.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治有大亏,咎至于斯”可知,汉元帝认为上天降灾,多次警告,是治国有过,罪有应得,符合“天人感应”学说,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元帝认为天降灾祸,是因为治国有过,体现了天人感应,无法体现发展儒家思想,排除A;汉元帝认为天降灾祸,是因为治国有过,材料并非强调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与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D。

2.《史记•屈贾生列传》载:

“汉武帝(刘彻谥号武帝:

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司马迁:

死于公元前90年)有过书信往来。

到汉昭帝(谥号,死于公元前74年)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由此可以推断

A.《史记》记载详实史料可信

B.贾谊家学渊源世代为官

C.《屈贾列传》存在补写或篡改

D.谥号是帝王死后的封号

【答案】C

3.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

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

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三:

宋明理学

真题回顾

1.(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

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4.(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君子治国,“修齐治平”,“内圣”是“外王”的前提。

【解析】

(2)解读材料可知,该段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然后结合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从落后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受到“天”和“鬼神”的制约、到春秋战国时期人的地位上升、再到秦汉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思想神化天和君主,弱化人的地位、最后南宋理学将“天理”上升为宇宙真理,人的地位极大削弱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

3.史载,清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多次在经筵讲学(大臣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活动)中对程宋理学提出质疑;在刊印儒学经典时,更重视《五经》而冷落宋儒推崇的《四书》。

这反映出乾隆时期

A.皇帝推动儒学复兴B.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C.思想领域渐趋保守D.君主意图控制思想

【答案】D

4.(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不同:

第一次:

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

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由此得出观点为:

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发展(生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可,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考点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高考真题回顾

1.(2018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4)4.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

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1.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

这表明他

A.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B.有否定君主独尊的意识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儒家治国理想

【答案】B

2.王守仁认为:

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种思想

A.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

B.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C.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D.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

【答案】B

【解析】王守仁认为“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故B正确;荀子主张人定胜天和“天行有常”,属于唯物主义,排除A;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宇宙本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不同,排除C;李贽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D不符合题意,排除。

3.“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

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

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

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

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

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

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

“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

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答案】

(1)思想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主要差异:

内容主旨不同:

前者包含尊君(呼唤君主集权)思想;后者包含限君(解构君主专制)意识。

产生背景不同:

前者是小农社会;后者是是手工商业时代。

(2)主要措施:

扩大宰相权力(提高宰相地位);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

(3)评析:

新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但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但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

约束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解析】

(2)依据“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

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

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等内容可知新民本思想主要通过扩大宰相权力,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等措施约束君主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