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 播撒幸福的种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081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子阅读 播撒幸福的种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亲子阅读 播撒幸福的种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亲子阅读 播撒幸福的种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亲子阅读 播撒幸福的种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亲子阅读 播撒幸福的种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亲子阅读 播撒幸福的种子.docx

《亲子阅读 播撒幸福的种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阅读 播撒幸福的种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亲子阅读 播撒幸福的种子.docx

亲子阅读播撒幸福的种子

亲子阅读播撒幸福的种子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史翠克兰•吉利兰《阅读的妈妈》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爱与被爱。

对未成年的孩子而言,幸福便是爱父母以及被父母爱,良好的亲子关系便是孩子的幸福之源。

孩子年幼之时,父母是亲子关系的主导者。

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们品尝了被爱的幸福,并学会了爱之后,亲子关系应当转向双主关系,这是一种平等而相互尊重的状态。

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当中能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描述了很多早年经历中缺少爱和安全的个案,在成年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而一项来自美国监狱的统计报告警示:

85%的刑事犯,童年没有得到爱的满足。

由此可见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即能了解知晓孩子的内心想法,走进他的世界,让他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

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很忙,或许缺乏技巧,但如果您能抽出看电视的时间,上网的时间,煲电话粥的时间,一起与孩子坐下来共读一本好书,您会感受到阅读的力量。

阅读的力量

去年春天,作为一年级新生的家长,我到央校大讲堂聆听了周其星老师关于推广亲子阅读的报告,却深深被周老师展示的一幅图片所震撼。

那是一张黑白照片,拍摄的是二战时期英国街头的一个图书馆。

图书馆刚刚经过一番轰炸,房梁倾毁,现在只剩下一片废墟,就在这片废墟里,三位男士镇定自若地翻阅着劫后犹存的一架架的书。

这张图片给我们的思想冲击是巨大的,因为在这样一片废墟的图书馆里,竟然有三位绅士可以从容阅读,这样的气度,这样的神态,让人萌生出无限的希望,感受到无穷的力量:

不管多大的劫难,在对知识与精神渴求的面前,都会望而却步!

继而我们会无比羡慕,在当今社会,在我们这里,似乎找不出这样的恬淡,这样的高贵。

我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这样的气度啊!

人类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

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人类精神的阶梯就这样随着重复阅读不断延伸。

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人类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

没有阅读,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远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甚至还不如更早以前的历史阶段。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

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

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

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

阅读,是一种主动地承继和发展的力量。

阅读作为人类行为,它源自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也通过阅读绘画、雕刻、音乐,以及阅读不同的人生,进而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世界,从而收获幸福!

绘本的魅力

阅读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并且越早越好。

请注意,阅读习惯的培养并不等同于知识的灌输,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爱上书籍,学会从阅读中寻找乐趣和安宁的习惯,激发的是一种自主阅读、渴求知识的欲望,而不是枯燥的字词句及所谓高深理论的强行灌入。

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写道:

有什么事能像阅读一样做起来简单却成效显著呢?

读书给孩子听就像和孩子说话,同样基于以下的理由:

树立孩子的信心,带来欢笑,拉近彼此的距离;告诉孩子信息或向孩子解释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

在朗读中,我们还可以:

在孩子的脑海中,将阅读与愉悦联系在一起。

一个人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帮助他从小建立并深化,亲子阅读便是最佳的养成途径。

对孩子而言,玩是天性,如果他把书籍当成了玩具,那就迈开了阅读的第一步。

那什么样的书最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呢?

没错,当然是有着漂亮色彩与有趣图案的图画书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绘本!

日本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有本书叫《幸福的种子》,非常值得父母们认真阅读。

在先生的文字中,除了他的被广泛采用的对于图画书的定义外,能烛照我们模糊认识的清晰观点俯拾皆是:

◆儿童的读书生活从幼儿期开始,要使儿童了解书的世界的魅力,最好首先从图画书入手;

◆读书不是读字,而是理解书的内容;

◆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对于所有孩子来说,图画书不是用来读的书,它是请别人谈,而他们用耳朵接受语言的书;

◆专家一致公认,日本战后教育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图画书。

大师的书散发着拳拳的爱意,他无时无刻不在传达这样的理念:

请与孩子一起阅读吧,就从图画书开始!

而幸福的种子就是在这美妙的图画与悦耳的朗读声中悄悄播撒下的。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

孩子要妈妈讲故事给他听,妈妈推脱说,电视里叔叔讲的故事不是比妈咪的讲得好吗?

而且还有美丽的画面。

孩子说,可是电视里叔叔不会抱我啊!

嗯,是的,对孩子而言,绘本会在妈妈蜜糖一样的怀抱和爸爸温暖的手心里变得甜甜的。

听听《猜猜我有多爱你》里两只兔子的对话:

   “猜猜我有多爱你?

   “我爱你,有我够到的那么高。

” 

   “我爱你,从这条小路一直伸到河那边。

   “我爱你,过了那条河,再翻过那座山。

” 

   “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么高。

   栗色的大兔子把栗色的小兔子轻轻地放到了树叶铺成的床上,低下头来,亲亲它,祝它晚安。

然后,它躺在小兔子的身边,小声地微笑着说:

“我爱你,到月亮那么高,再——绕回来。

这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许久以后,当孩子长大,回忆起与妈妈共读绘本的快乐,脑海里回响着妈妈温暖的声音,能说他的幸福不正是从亲子阅读开始的么?

巧用绘本开启孩子的阅读之门

绘本,也称图画书(PictureBook)。

是透过图画、文字,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诉说故事的一门艺术。

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图,而完全没有文字。

它通过画面来感知故事,演示快乐,表达情感。

0~6岁的宝宝识字不多,尚不能独立阅读文字,但孩子可以凭直觉进入绘本的世界。

台湾学者洪兰教授说,绘本是会产生奇迹的,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影响力。

绘本是很好的亲子活动的工具,有效运用,能够开启孩子的智力,激发阅读兴趣,激发想象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那就从绘本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图像开始,打开孩子对世界未知的探索吧。

神奇的绘本世界

喜爱绘本的人都喜欢在网上相互传递这样一个视频——《奥巴马夫妇给孩子绘本故事》,图为该视频的截图,奥巴马正在向孩子们展示一本名为《野兽出没的地方》的图画书,据说这是奥巴马小时候最喜欢的绘本故事之一。

而美国人都知道,他们的总统奥巴马和第一夫人是讲绘本故事的高手,奥巴马自述他从小喜爱绘本,并受益匪浅,在性格活泼的同时,绘本还同时教会了他安静地思考。

在西方,绘本对人们的影响是终生的,它并非孩子们的专属品,大人同样可以领略其中的乐趣。

绘本作者替我们缩小了视野,定出了焦点,创造出具体的图像世界,将不同的事物简单而深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这些事物我们常常听到、看到、感受到而且有兴趣,却没有用心去体会过。

在此,我们透过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的文字,来了解绘本的诞生、发展历史及其优秀的艺术大师们,共同体验绘本的神奇与快乐吧。

为孩子说故事的艺术大师们

说起图画书,相信年龄稍大些的人都会想起四五十前风靡全国的连环画或小人书。

不过绘本并非等同于连环画,也不能被肤浅地理解为文字书的插图,或是给孩子赏阅的简单图画,优秀绘本的创作者们大多在文学、艺术和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比如李欧•李奥尼,除了绘本创作,还在雕刻、平面设计、印刷、陶艺以及摄影……样样精通。

谢尔•希尔弗斯坦,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集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于一身。

他们的阅历和智慧告诉我们绘本里包含的不仅仅是图和文。

是图文作者用默契,用原生态的生存智慧,用童稚童趣的游戏精神,一手牵着大人一手牵着孩子,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万物的美好。

一封穿插图画的信

1893年9月4日,住在伦敦肯辛顿区博尔顿公园路2号的一位年轻女士拿起笔来,准备写信给一个名叫诺埃尔·莫尔的五岁小男孩。

那是个又淘气又可爱的孩子,如今正生病躺在床上。

给他写什么好呢?

波特小姐想着想着,眼光落在她养的那只名叫比得的小兔子身上,于是灵感来了,她这样写道:

“亲爱的诺埃尔,我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就让我给你讲那四只小兔子的故事吧,他们的名字叫弗洛普西、默普西、棉球尾和比得……”

她一边写着,一边画着,四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小兔子跃然纸上,然后是他们的妈妈兔子太太。

妈妈出门前叮嘱兔宝宝们,可以到田野里玩,也可以到小路上玩,但千万别去麦格先生的菜园子,因为兔爸爸就是在那里出事的,被麦格太太做成了馅饼。

可是妈妈刚一出门,比得兔——也是这个故事的主角——立刻直奔菜园子,开始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冒险行动……这封信写了8页,穿插了16幅小而生动的图画。

那一天,年方27岁的波特小姐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这封信将会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信件之一并被一直保存至今,而她后来根据这封信改编而成的《比得兔的故事》,在一百多年后仍然畅销不衰,被广泛地阅读着,被一代代的孩子和大人喜爱着。

在童书出版史上,它被公认为现代图画书的开山之作。

图画书的发端

图画书源自英文的“picturebook”,在日语中称作“绘本”。

夸美纽斯

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nAmosComenius,1592-1670)于1658年在纽伦堡出版的《世界图绘》(OrbisPictus)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图画书。

在今天看来,这本书其实只是配有插图的儿童百科读本,最多只能算是图画书的雏形,但在当时却是意义非凡的。

这是夸美纽斯构想了多年后才编撰而成的儿童教材,在他看来儿童需要特别的阅读素材,将绘画和文字组合在一起能达成非凡的效果,既能愉悦儿童也能使教学变得更为有效。

作为一位十七世纪的学者,能够懂得孩子会从图画中读出乐趣,并以尊重孩子的人格、解放孩子为着眼点,编写有插图的教材并致力于改革儿童教育,这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

《世界图绘》具有相当长久的影响力,最初是以拉丁语和德语出版的,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至少到1780年还在不断被重印。

夸美纽斯也被后人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

彩色童书

1789年,英国诗人、版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为儿童创作了精美的彩色版插画诗集《天真之歌》,不过书中的色彩都是人工绘制的而不是机器印刷的!

在十九世纪的上半叶,彩色印刷技术渐渐发展成型,出版家和插画家们也开始琢磨起来,如何运用色彩来引诱孩子们进入书籍的世界。

在1865年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开篇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评语,那是爱丽丝对姐姐正在读的书而发出的感慨:

“要是一本书里没有图画和对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几乎可以被看作现代童书的宣言。

它至少说明,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童书应当有插画已经成为某种社会共识了。

当时有一位出版家埃德蒙·埃文斯(EdmundEvans,1826-1905),同时也是一位画家和雕刻家,他非常坚持要为孩子们提供精美的彩色插图的书籍,即使是廉价的版本也应如此。

他先后与一些杰出的插画艺术家合作,制作了一大批精美的童书。

在这些艺术家中最著名的有沃尔特·克莱恩(WalterCrane,1845-1915)、凯特·格林纳威(KateGreenaway,1846-1901)和伦道夫·凯迪克(RandolphCaldecott,1846-1886),他们都被认为是现代图画书的奠基人。

当今英国和美国两个最著名的图画书大奖格林纳威奖和凯迪克奖,正是以后面两位的名字命名的。

不过在比得兔问世以前,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图画书并没有诞生。

即使是那些艺术大师精心插画的作品,也只是将图画与文字组合在一起,插画使儿童的阅读更为愉悦且更容易理解,但对于作品的意义构成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日本出版家松居直先生曾为他心目中的图画书下过这样的定义:

所谓“图画书”,文和画之间有独特的关系,它以飞跃性的、丰富的表现方法,表现只有文章或只是图画都难以表达的内容。

如果借用公式来表达:

文+画=有插图的书

文×画=图画书

只有从这种角度来看,才能理解为什么《比得兔的故事》会被认为是第一本具有现代意义的图画书。

波特小姐与比得兔

1866年,比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Potter)出生于伦敦一个非常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富庶家庭,由保姆带大。

平日很少与父母见面,也没有玩伴。

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家的教室里和家庭女教师、弟弟(11岁后被送到寄宿学校)一起度过的。

小波特和弟弟虽然有时会感到寂寞,但并不无聊。

他们在教室里偷偷地养各种各样的宠物,养过青蛙、蜥蜴、蝾螈、乌龟、兔子,还有一条响尾蛇!

波特经常为她的宠物们想像出许多故事来,它们便是比得兔故事系列中各种角色的故事原型。

波特还以她特有的艺术敏感,把宠物作为模特孜孜不倦地练习绘画,这为她以后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波特16岁时与父亲到英格兰湖区度假,立即就喜欢上了那里的乡村景色。

在那里,波特小姐获得了心灵的释放,也获得了最完美的观察和研究的机会。

她曾一度醉心于苔藓与菌类的研究,撰写论文,还画下了几百幅令人啧啧称奇的菌类的水彩画,后被科学专著大量使用。

如果不是因为她是一位女性而遭伦敦基尤皇家植物园(RoyalBotanicGardens,Kew)拒绝,也许她最终能成为一名植物学家。

才华横溢的波特小姐只能在秘密日记和私人书信里施展其文学和艺术的抱负了。

她热衷于给认识的孩子们写信,因为在信中可以讲好玩的故事,画她最喜爱的那些动物们,远离令人心烦的世俗,回归自然与童真。

前家庭教师兼密友安妮·莫尔共有8个孩子,他们自然都是波特小姐的图文信的忠实读者,但最忠实的就是那位诺埃尔了。

很显然,5岁的小男孩不可能自己读懂那封信,但他可以看着画面,请妈妈为他念出故事来,波特小姐也是刻意这么设计的——这也许就是所谓“现代图画书”最大的秘密:

这样的故事最好请孩子看着画面,请大人读着文字,通过视觉传达的画面和通过听觉传达的文字巧妙结合而构成完整的故事,孩子和大人都在此过程中获得最大程度的享受和愉悦。

如果有条件的话,请试着捧起约摸巴掌大的《比得兔的故事》,邀请孩子坐在身边或依偎在怀里,为其朗读这个百年经典的小故事,你一定会被那种喜悦征服的。

即使是那位创造了“哈利·波特”畅销神话的魔法妈妈J.K.罗琳,在为她七岁的女儿选书朗读时,仍然首选的是波特小姐百年前创作的小书。

那是怎样的一种魔力啊!

波特小姐似乎深知儿童的内心世界,她创作的故事虽然也略带一点那个年代的训教意味,但基本上是轻松调侃的,而更加侧重于对儿童的欣赏和鼓励。

最为神奇的是,在画面中你看到的明明就是小动物嘛,就其绘画的准确性而言几乎可以直接选进动物百科图典,但它们分明又有着人类(主要是儿童)的神态、动作和情感,还常常穿着人的服饰,而且越看就越觉得可爱。

读着这样的故事,你甚至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动物家族的一员,与它们一同喜怒哀乐。

将自然真实的动物形象与生动的幻想完美结合,这是波特小姐最为神奇之处,在这个领域至今也没有超越者。

1902年10月,景色经过一番波折后,沃恩公司接受了《比得兔的故事》,印刷了8000册图文并茂的童话书。

书很畅销,到了年底他们又加印20000册。

不久之后,该书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市场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05年波特在一封信中颇为乐观地估计道:

“我想‘比得’这本书还能印到1907年!

”可是她实在过于保守了,“比得”不但印到了2010年,而且还跑到中国来了!

玛丽·荷·艾斯与《在森林里》

《在森林里》的确创作于森林边,它的背后是个多少有些哀婉的故事。

书中写的是一个男孩吹着号角到森林里去散步,叫醒了狮子,唤来了象宝宝和大狗熊,还有袋鼠、灰鹤、猴子、小兔等等一干动物,游行、野餐、游戏……直到男孩的爸爸来接他,森林又恢复了深邃的宁静。

故事乍听起来热热闹闹的,但画面是那种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的黑白版画,文字叙述的节奏平缓,简单却不断反复,绵远悠长,给人一种特别宁静而略带神秘的味道。

玛丽·荷·艾斯在创作这个故事时已年近五十,她在芝加哥郊外森林的家中陪伴深爱的丈夫,他已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

在静静地等待死神降临时,她居然没有感到恐惧,脑海中浮现出森林里的动物和孩子们的身影。

那也是她儿时的记忆,因为她就出生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有湖、有森林的小镇里,小时候就喜欢一个人跑进幽暗的森林,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边倾听掠过树梢的风声,一边等待着森林里的动物出现。

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她拿起画笔开始创作《在森林里》,等丈夫离世后,她离开了那片森林,再也没有回去过。

不过故事还有两本续集:

《森林大会》和《就是我》。

《在森林里》有某种难以言传的魔力让人久久不忘。

日本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很肯定地说,这是所有图画书中他最喜爱的一本。

而孩子们的喜欢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比如他们喜欢模仿书里的故事玩表演游戏,因为那本来就是一个男孩想象中的游戏。

后来还有音乐家把它改编成儿童音乐剧,用类似《彼得与狼》的手法以不同的曲调模拟各个动物,非常好玩。

不过要问玛丽本人,她倒是很肯定地认为,自己对美国儿童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出版于1939年的《宝宝的故事》(AStoryofaBaby),那是一本非常精准地描述从受精卵到新生儿过程的图画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儿童性教育读本之一。

在那本书的创作过程中,身为医学专家的丈夫哈罗德·艾斯教授曾给过她很多帮助。

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每次读到《在森林里》最后那个小男孩说“再见,你们要等我下次再来啊”,我总是忍不住在想,这是不是隐喻着一个郑重的来生约定呢?

斯人今已矣,生者当如斯。

李奥尼与诞生于列车上的绘本

如今,从美国纽约的大中央车站坐火车到康涅迪克州的格林尼治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而在1959年至少需要三个小时吧。

想象一下,如果你就坐在这趟列车上,还带着两个精力充沛的三至五岁的小淘气,这一路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你会想到等火车到站时就能编出一个举世闻名的图画书吗?

其实带着孙子孙女回家的李欧·李奥尼(LeoLionni,1910-1999)当然不会去想,因为那时他的职业离童书还非常遥远,他当时是知名一位艺术家,在广告和商业设计领域享有极高的威望。

他曾经担任过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的主席,还出任过1953年度国际设计大会的主席。

仿佛上天特意为李奥尼安排了这次奇妙的旅程。

火车启动了,外表安详内心却略带疲惫的爷爷坐下来,两个小淘气稍微安静了一会儿,便准备开始闹腾了。

爷爷毕竟是一位艺术家,他灵机一动,准备先发制人。

于是他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这是对付天下孩子的万用法宝。

他把公文包平摊开作为故事的背景,又从随身携带的《生活》杂志上撕下一些彩页,再撕下不同颜色的圆纸片。

他一边把纸片放上去,一边讲起故事来:

“这是小蓝。

小蓝的家里,还有蓝爸爸和蓝妈妈。

小蓝有好多朋友,可是他最好的朋友是小黄……”奇迹真的发生了,不但两个小淘气被这个故事迷住了,连周边的大人乘客也被吸引了过来。

这一路过得十分愉快。

回到格林尼治的家中,爷孙三人还沉浸在兴奋中,李奥尼告诉孩子们要把这个故事留下来,就得做成书的样子,于是这位平面设计界的顶级高手顺便就用那些原材料做成了一本小书。

碰巧,第二天有位编辑朋友到家中做客时看到了这本小书,啧啧称奇,极力鼓动李奥尼把它出版成书,没想到这本书真的大获成功。

这就是今天我们读到的《小蓝和小黄》。

后来,李奥尼真的改行创作图画书了,他后半生共创作了四十多本图画书,其中最著名的还有《田鼠阿佛》、《小黑鱼》、《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等。

李奥尼的绘画带着风格派、抽象派的痕迹,他的故事更是带着浓厚的寓言色彩。

所以虽然有人誉之为“20世纪的伊索”,却也常有成年人担心“孩子读不懂”,甚至还有人把他的图画书列入修炼瑜伽的辅助读本。

不过,这些争论并不妨碍一代代的儿童为李奥尼的作品着迷,他们尤其深爱故事中的那些经典形象,田鼠阿佛、小黑鱼、鳄鱼哥尼流、老鼠亚历山大…… 

维吉尼亚·李·伯顿与《小房子》

维吉尼亚·李·伯顿创作图画书的过程一定是相当愉快的,因为她有两位了不起的合作者,就是她的两个儿子。

最初她也不了解这两位合作者的价值,只凭着一腔热情来创作图画书。

弗吉尼亚最初创作的图画书很不成功,投稿十三家出版社均遭到拒绝。

她对自己的艺术才华很有信心,可是为什么作品被拒绝呢?

在近乎绝望中,她回想起大儿子在听这个故事时的反应,那可真是哈欠连天哪,故事才读到一半孩子就睡着了!

她突然悟出了其中的秘密:

真正的图画书应该是成年与童年合作的产物,通常方便的做法就是大人真诚虚心地与孩子合作。

在接下来十年创作的图画书,都是她与两个儿子合作的结晶,其中的《小房子》可谓不朽的经典。

《小房子》最初也许只是缘起于妈妈要给两个儿子说说时间概念的冲动,可是如此抽象的概念如何通过画面来呈现呢?

——让本来看不见的东西(比如说时间、感情吧)能让孩子的眼睛看见,这是图画书特别神奇之处。

——于是那个著名的小房子出现在画面中,她的样子很普通却很可爱,门像鼻子、台阶像嘴巴,窗户就像会说话的眼睛。

小房子就呆在画面中的固定位置,看着日升日落,看着月盈月亏,看着春夏秋冬来来去去,至此一天、一月、一年的概念自然完成了。

可是还有最困难的概念“年代”呢?

这也难不倒那位聪慧的艺术家妈妈,她请小房子还呆在原地,让没有马拉的车(汽车)过来了,让铲车、轧路车过来建造了公路,接着是楼宇、小镇、有轨电车、地铁、高架铁路,最后是高楼大厦、大都市……直到小房子再也看不到日月星辰,分不清白天黑夜。

小房子见证了一个乡村进化为都市的历程,从文字里读不到作者的任何评判,但在画面中从小房子的表情我们似乎读到了画家试图表达的意思。

这是一个儿童故事,意味着故事总会有个让人放心的结局,最后小房子重新被搬到了城外很远的乡下,终于幸福地笑了。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遍遍重读这本经典图画书时,感觉它绝对不仅仅是向孩子解释时间概念的图谱。

它更像是某种奇特的预言,正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

今天的人们需要用《阿凡达》这样强烈刺激感官的作品来警示自己,可是与《小房子》相比,醇厚程度远远不足。

弗吉尼亚还没有就此止步,她还在准备画一本时间跨度更长的作品,直到1962年才最后完成,那就是《生命的故事》,故事从地球诞生时开始讲起,一直讲到画家生活的那个年代,一部五幕剧的自然生命史。

这可以说是图画书中的巨著了,她用了八年的时间才画完,后被赞誉为她的艺术与人生的集大成之作。

虽然维吉尼亚·李·伯顿是一位女画家兼作家,可是她创作的图画书却是美国的爸爸们最喜欢为孩子们读的(或者是妈妈们最喜欢为男孩子们读的)一些作品,知道为什么吗?

这多亏了她的两个儿子,在他们的帮助下,这位妈妈的作品中塞满了许多尤其受小男孩喜欢的元素。

1968年维吉尼亚·李·伯顿因肺癌去世,享年59岁。

她一生只出版过7本图画书,却是美国童书史上公认的图画书大师。

这位图画书大师的两个儿子,后来怎么样了?

大儿子AristidesBurtonDemetrios真的好厉害,是美国当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其作品遍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