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素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9828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素材.docx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素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素材.docx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素材

《马说》教学设计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之、也”的用法。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⑷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无知,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读难以领悟。

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体现节拍、语调和语气;学生练读,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点拨法。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

3、延伸拓展法。

联系实际,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人才制度,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随着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各种名贵轿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街头,大家知道哪些名贵的轿车呢?

名车成为了人类彰显身价地位的第二张脸。

在没有机械的时代,每个英雄的生命中也总有宝马良驹为伴(多媒体:

马),能够日行千里,辅助项羽所向无敌的骏马名骓;载着刘备越过檀溪,摆脱追兵的宝马的卢;还有那跟随吕布大展神威赢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称的赤兔马……“好马配英雄”令人羡慕。

倘若这些好马没有配上英雄,或者没有赏识者的怜爱,是否还会让人羡慕、名垂后世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愈的《马说》,去看看千里马如何才能配英雄。

(多媒体:

题目)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语文缺少不了“书声琅琅,笔尖点点”,尤其是文言文,要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多媒体:

原文)

齐读,注意读准屏幕上的读音,要准确、流畅。

(多媒体:

易错读音)

2、自读

我们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注意节奏、停顿和重音

3、范读

根据老师的范读的停顿,划分好节奏、停顿,标注重读的词语。

4、再读

抬头看屏幕的标注,我们在朗读一次,读出节奏、停顿、重音。

三、字词过关,治理比拼

现在我们一起解决字词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先读文,在讨论找出文中存在哪些文言现象。

我们采用抢答的方式,看哪组最厉害!

(多媒体: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其中包括“其、之、也、以”)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讨论总结

①积累重点词语:

相、骈、枥、策、粟、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

策: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南昌临之(名词,鞭子)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通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代词)

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探究解疑,推究文理

本文的文意并不难,老师根据文意设计了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主思考问题,然后四人小组一起讨论,得出你们的答案。

1、“伯乐和千里马”二者是什么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千里马依靠伯乐生存,没有伯乐就不会发现千里马。

(板书:

伯乐←决定、依靠→千里马)

2、千里马有什么才能?

(千里马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食量大。

“一石”什么意思?

(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是120斤。

体现千里马食量之大)

3、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遇到“食马者”,会有怎样的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受辱、骈死、不能行千里

“食马者”的“食”读音是什么?

为什么与前一个读音不同?

(食:

为名词时为shi;为动词时为si;在文言文中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词性灵活判断)

4、为什么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才能会被埋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不饱,没有力气

为什么吃不饱?

→食马者不按千里马的食量喂养。

为什么“食马者”不让千里马吃饱?

→不识马,不知马(板书)

这几个原因中哪个是最根本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马

食马者不知道千里马具有特殊的才能,导致千里马连普通的常马也比不上,自然难以实现日行千里的才能了。

5、第3段中,具体反映出食马者“不知马”的句子有哪些?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6、体会情感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三个句子一起连用,运用了什么手法?

(排比)

(2)排比的句子应该怎样去朗读?

→读出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强烈,强调的感觉。

(3)你觉得这个排比句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假设你是作者,你是伯乐,你亲眼目睹千里马被食马者痛打、遭受饥饿,还不能被理解,你的心情怎样?

→对食马者:

愤怒,想抢过鞭子来抽打

→对千里马:

怜悯,惋惜

是啊!

愤怒,惋惜,作者激愤的情感层层递进,让我们就一起读读,读出层层递进,越来越激愤的感觉。

(4)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食马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不知马,愚昧无知(板书)

(5)食马者明明愚昧无知,却不懂装懂,觉得自己可以识别千里马,只是千里马太少,于是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你觉得,食马者说的这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狂妄自大,自以为是,骄傲

这也反映出,食马者是个怎样的人呢?

(6)食马者明明是主观上出现了问题,却把自己不能发现千里马的原因推给客观(马的身上)→无马

他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面对他发出“天下无马”的感慨,这让作者难以忍受,又不能如同我们想的一样抢过鞭子来抽食马者,发出了怎样的议论感慨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不是无马,其实是真不知马呀。

巧妙地提出本文的中心句。

无马是食马者主观上犯的错,不知马才是真正的原因。

→作者把这一对矛盾尖锐地摆出了,表现出作者对食马者怎样的态度?

对千里马遭遇的?

(控诉、嘲讽、蔑视、气愤)(惋惜、悲哀、怜悯)

5、感悟文情,象征写法

1、悟情

(1)结合文中反复出现的词,体会作者感情。

面对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怀着痛惜之情,对食马者无知狂妄,作者进行了嘲讽。

文中反复出现了五个“也”字,也字作为语气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

勾出含有“也”的句子,揣摩这五个“也”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同桌讨论,从而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

多媒体:

①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千里马)

②批判、嘲讽的语气(食马者)

③惋惜、批判的语气(千里马)

④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表现(千里马)

⑤嘲讽之意(食马者)

2、托物寓意写法及说的文体

(1)我们曾经在上册学习过一篇《爱莲说》,什么是说?

它有何特点?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文人志士借用谈论的事物来阐述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感想。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论马”。

“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爱莲说》借用莲花象征品质高洁,《马说》真是只是谈论马?

“千里马、伯乐、食马者”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呢?

文人写文,灵感多是来自个人的经历,韩愈为什么要写一篇关于人才的文章呢?

(2)这需要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多媒体出示)

①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

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

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

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②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

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19岁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名落孙山,第四次考中进士,因没有参加吏部考试而不能授官,放弃了考试这条路,开始“跑官”,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写下此文。

(3)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指不识人才的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封建统治者

封建时代能决定人才命运的是哪个阶级?

我们更能体会到文中千里马在食马者的压制下“受辱、骈死、食不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不幸遭遇,→实质是指人才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受到不公正待遇,处于不幸的境地。

(4)联系写作背景,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行为的控诉。

→将抽象的道理寄托于具体形象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人才受摧残的压制的事实,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这种表现手法——————托物寓意(不是托物言志,不重志向、兴趣,而重现象)

6、拓展

当今社会的人才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办?

(有弊端,但出路多,显现自己的才能等)

7、小结

在封建社会,人才因统治者的昏庸无知而被埋没的悲剧,让我们痛惜。

当今社会,我们拥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挑战。

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但能改变我们自己。

愿大家:

努力拼搏,超越自我,成为驰骋生活的千里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