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学习资料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9600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德学习资料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师德学习资料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师德学习资料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师德学习资料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师德学习资料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德学习资料二.docx

《师德学习资料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德学习资料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德学习资料二.docx

师德学习资料二

师德学习资料

(二)

师德学习资料

(二)

值得一读的文章

1、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能骂老师

2、以不变的责任心,不朽的爱心,不竭的进取心亲近教育

3、《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心得

4、语文教师缘何远离书香

5、为孩子提供阅读路线图

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能骂老师

“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能骂老师。

”2007年03月08日下午,教育部部长周济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与网民在线交流。

教育、医疗每年都是两会代表、委员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应试教育的发展,很多人对高考表示出很担忧,甚至提出取消高考。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回应这一问题时明确表示“高考肯定要改,但不是简单把高考取消”,并坦承现在应试教育“倾向太严重,功利倾向太严重”。

骂教育部行

但不能去骂老师

在政府财政投入方面,教育一直是最受重视的,但很多百姓对目前的教育意见很大,甚至有说法称之为“新三大民生难题”。

对此,周济表示,这正好体现了教育为什么要优先发展,因为它关系到两亿五千万学生,关系到千家万户。

 同时,周济也承认:

现在的工作中确实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相信会得到逐步的解决。

“大家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有时我们的工作又存在缺点,所以有很多意见我完全能够理解。

大家批评,对我们的工作也是动力,老百姓不高兴骂骂也可以。

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能骂老师,骂老师对孩子不好。

老师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教师行业是一个神圣的事业。

高考要改革

但不是简单取消

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和委员也提出取消高考。

这种提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论,大部分人并不赞成。

在昨天的交流中,周济也明确表示:

高考要改革但不是简单把高考取消。

周济说,高考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

现在,高考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制度,但现在要对它进行改革,不是简单把高考取消,让它能够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挖掘。

同时,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孩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周济透露说,教育部正考虑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中考、高考的改革,切实推进我国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学生要成材

但不必初中择校

很多人形容高考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相对于高考,也有家长在中考择校犯难。

对此,周济说,大家思想观念要转变,不一定要都走读高中、读大学的路。

“可以先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然后找一份好工作,将来还可以继续学习、终身学习。

如果一多半人都走这条路,这边的压力就会小得多。

周济表示,如果将来重点高中的名额要比较均衡地分配到各个学校去,那么大家就没有必要在初中择校了,而且义务教育法规定就近免试入学,这是法定的。

“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这就要求各个学校的名额均衡,对各个学校的要求将来不是升学率,而是学校能不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国家给你的标准。

就业有困难

但不应埋怨扩招

有人说,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是因为前几年高校扩招的结果。

对此,周济表示,不能简单地把“就业难”和扩招画等号。

“我认为现在就业问题不是因为扩招引起的,因为这些孩子迟早都要就业,只是读完大学就业,还是不读大学就业的问题。

”周济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太多了,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来说,还是太少了。

周济表示,我国13亿人口是沉重的负担,也是巨大的人力资源。

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本途径就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返回目录)

感悟师德:

以不变的责任心,不朽的爱心,不竭的进取心亲近教育

师德是什么?

千百年来,多少研究者尽心竭力用最精妙的语言来诠释她;多少教师前赴后继用最平凡的行动来注解她;更有无数热血志士满怀激情用最优美的辞藻来赞美她、颂扬她。

  为人师表,师德惟馨。

身为教师,首先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而评判一名教师是否具有高尚师德,最重要的标尺就是有无爱心。

一代宗师金铁林甘愿寂寞,无怨无悔,退到幕后,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湖口桃园沟村胡安梅在父亲倒下的讲台默默耕耘,无私地把青春、热血奉献给山村的孩子,奉献给山区教育;还有一心装着孩子的冰心、教育楷模余漪……他们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献给教育,甘为人梯,乐育英才,展现了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感人事例也不胜枚举:

以近不惑的张素珍老师离休时了解到学校师资紧缺的情况后,毅然要求留下来当一名代课教师。

她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因病住院期间,她心急如焚,为安慰孩子们,她强忍病痛,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致全体同学的公开信”,病稍稍好转,她又回到了孩子们中间;年轻的宋佳秀老师由于工作劳累,盼了好久的小生命在肚子里只呆了三个月就小产了,可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她硬是拖着孱弱的身体咬牙坚持,一天也没休息……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付出。

教育家高振东先生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为了别人的孩子,甘愿牺牲自己的孩子,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其情可悯,其心可嘉,其精神足以感天动地。

   然而,我们痛彻的感到,教师队伍中仍存在不纯粹的因素。

有些教师并不爱学生,并没有把教师职业看作事业,没有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女。

他们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认为“棍棒出好人,高压出才子”。

正是因为他们的爱心淡薄,学生犯错误时,他们不是用爱的力量感化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把教育工作简单化,用所谓"严要求",希望通过"罚"学生,强迫学生一下子变成好学生:

要么错一道题“罚”五十遍、一百遍,要么大打出手、出口成“脏”,弄得学生苦不堪言,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有的还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却口口声声“一切都为了学生好”,叫屈喊冤说“好心不得好报”。

在这种没有爱的教育氛围中,师生关系紧张僵化,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我深切的感到爱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的确,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中,当以不变的责任心,不朽的爱心,不竭的进取心亲近教育、献身教育,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凭一腔热血,袭两袖清风,站三尺讲台,育四方桃李,力争做一名令人敬仰的新型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师德的内涵,树立师德的崇高。

(返回目录)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心得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位新锐校长给教师的建议,也是一位教育改革者的畅想。

他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走进教师的心灵世界,并努力为教师增添职业欢乐。

全书安排四个部分:

“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

本书部分文章在《全球教育展望》、《上海教育》等杂志上选登后,立即引起广泛反响。

真的很佩服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佩服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不断自我反思每日笔耕不辍,佩服他在历年的不同岗位的教育工作中,依然保持着一颗真诚的教师之心。

以下是本人在翻阅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的所思所想。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

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

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职业之路,默默无闻。

虽然精神可佳,但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

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

而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现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一个新走入职场的人和身在职场的“老”人都经常感到或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害怕新手取代自己的位置,所以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层出不穷,教师也不能脱离其外。

主观因素:

教师这份职业需要更多更新鲜的知识,需要更高的才干,教师工作由于它的比较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亲睐,教师工作越来越抢手。

现在人才市场上高学历人才、优秀人才要做教师的不少,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又争着要做教师,教师工作肯定比以前更抢手。

所以老师更要多学习。

客观因素:

教师所面向的学生,见识比我们当学生时的多,观念比我们超前,视野也远比我们开阔,而且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们敏锐。

更需要我们这些当教师的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接受新鲜事物,去粗存精,不断的加深自身功底。

看电视时、看报纸时、看书时、网上浏览时,和他人的交往中,和学生的教学中和平日的交往中,我们都要像海绵一样不停的吸水,汲取对自己当前或将来有用的知识。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教师需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的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教师自己。

教育从来不是一时一刻立见成效的简单劳动,虽然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到现在的不放弃对孩子们的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不必悲哀和气馁,我们在做着天底下最傻又最可爱的事情,而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希望,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我们提倡校园成为书香校园,不仅仅是创建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养成孩子们的静下心来读书的习惯,更是让教师们也能静下心来读书,读好教育理论书,读懂每一位孩子的心,进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静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掩卷深思,《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

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返回目录)

语文教师缘何远离书香

语文教师的书架上没有书,就好像农民秋后的粮仓里没有种子;

  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情感教育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主体情感一旦被技术化,阅读便失去了内在的动因;

  “浅阅读”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攻击力很强的流行病毒,破坏了传统积淀下来的阅读常识系统。

1997年11月,由《北京文学》“世纪观察”栏目的三篇署名文章所引发的一场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似乎早已尘埃落定。

然而,落定的只是争吵的声音,其间扬起的一个问题却始终悬挂在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语文教师渐渐远离语文阅读。

  语文书架 书香飘走的地方

  上海市教委教研员谭轶斌讲述了自己亲历的一件事。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在语文教师高级职称评定时,有位教师认真地问了评委一个“小问题”:

《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的书名弄错了吧?

“阅微”应该是“阅读”吧?

谭轶斌为此而感叹:

“今天不少教师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得到其他的书。

”近些年来,语文教师不读书、不看报的问题常常被人提及,语文特级教师韩军也曾直言不讳地讲述了他的亲历(《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2日):

曾在不同场合调查数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通读过《论语》、《史记》、“四大文学名著”的竟无一人!

  语文教师的书架应该是美的集合地,应该时时刻刻散发出书香。

一美在于其“厚”,从古代到现代,从现在到未来,凝聚着人类厚重的文化底气;二美在于其“杂”,从中国到外国,从经典到通俗,杂合了世界五光十色的面貌;三美在于其“智”,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传递出智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中国教育报》曾于2005年10月10日用一整版列出了《语文教师的“书巢”细目》,有语文教育史的书,有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专著,有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的著作,有中西文化及其经典介绍,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本和注本,有杂学旁搜等等,美不胜收。

  语文教师的书架上没有书,就好像农民秋后的粮仓里没有种子。

当书架上只剩下“教科书和参考书”,当书架变得不“厚”、不“杂”和不“智”,当书架成为书香飘走的地方,语文教师就开始了远离语文阅读的苦旅。

  语文阅读 谁来提供热爱的能量

  热爱是语文阅读的最大动力,只有对语文教育充满情感的人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来,获取真知灼见。

然而,当代语文教育情感荒漠化倾向的显现,使语文阅读渐渐失去了提供热爱的能量。

  繁琐的语文教学工作正在把语文教师变成执行程序的工具。

语文教师疲于完成各种“指令”,教学的自主性不强,对教育的情感投入也越来越少。

《中国教师报》2007年4月11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昨夜,我睡着了吗?

》的短文,作者白冉列举了作为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所要经受的一切:

“作文、周记、大楷小楷练习册,都‘要逐字逐行批改’,要有批语,要有等级分数,要有更正指导。

除此之外,每周小测试,每月一考试,每单元也要有个成绩。

”另外,每周还必须写一节听课记录,每月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还要有两周的“储备课”,字迹工整,不要漏掉“教后记”等等。

语文教师不是工具,更不是机器人,但如此繁琐的“指令”恐怕连机器人也要“造反”吧。

语文教师对阅读的热爱之情很容易消失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

  在以“作秀”为时尚的当代社会,语文教师也被推向表演的舞台:

各级各类讲课大赛层出不穷,各种各样教学观摩频繁亮相,各式各样教学改革花样百出。

语文教师成了讲课大赛、教学观摩或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既得利益者,甚至有的教师“一讲成名”、“一题成家”。

表演是门艺术,但是具有很大的伪饰成分,所流露出的情感往往不是表演者最真实的体验。

虽然语言也是门艺术,但是没有人会称语文教育家是艺术家的。

语文饱含着人类真挚的情感,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矫情。

语文教师在讲台上的一招一式是要发自内心的,是厚实的文化修养自然的流露。

假如语文教师把情感都给了“表演”,哪里还有心思去阅读?

  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情感教育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一些语文教师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整合起来,通过多媒体来传递情感,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眼神和自己的声音,使教师似乎也成为多媒体中的一个元素,失去了主体独立性,变成了一台没有主体情感的机器人。

主体情感一旦被技术化,阅读便失去了内在的动因。

还有,应试教育制度、教师待遇等仍然是造成语文教师从情感上拒绝语文阅读的重要原因。

  当书籍不再是语文教师进步的阶梯,当书中没有黄金屋、没有颜如玉,当评职评优靠的是“证书”而不是“读书”,当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情感达到麻木的程度,语文教师离语文阅读就越来越远了。

  “浅阅读” 网络时代的流行病毒

  如果说情感的内因让语文教师远离了语文阅读,那么作为外因的“浅阅读”环境也是他们远离的一个重要因素。

  “浅阅读”既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浮萍式的阅读方式,与网络的普及相伴而生。

“浅阅读”首先表现出“快速”的特点,对文本的阅读强调通过对页面的浏览达到敏捷捕捉和迅速吸收的目的,不需要细嚼慢咽,不需要“反刍”,把传统的“读书”行为转化成“读网”的行为。

“浅阅读”还表现出“表层”的特点,强调视觉的直观性,强调丰富、生动、形象和立体,因此常把文字转化为“图”,以达到一看就明白的效果,把传统的“读书”行为又进一步转化成“读图”的行为。

  “浅阅读”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攻击力很强的流行病毒,破坏了传统积淀下来的阅读常识系统,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一些语文教师不幸感染上了这种病毒,喜欢“读网”,也喜欢“读图”,独独厌倦了“读书”。

教案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按部就班讲得头头是道,就是少了自己的“真知”;课堂上引述的材料大都源自网络,趣味横生,就是少了自己的“灼见”;课件做得“形象又生动”,不是图片就是影音,就是少了美丽的汉字。

  当键盘声取代了读书声,当鼠标取代了书签,当网文取代了名著,语文教师离语文阅读将更加遥远。

  远离阅读 精神世界面临破产

  语文教师理应是精神世界的富有者,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触摸古今中外文学大师和思想家们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书籍,而书籍是人类精神最好的养料,成为“精神富翁”的语文教师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千里,底气十足!

而一旦远离了阅读,语文教师的精神世界将面临可悲的破产。

  十年前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人们把更多的同情给了语文教师,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把指责的目光仍然停留在语文教育“种种弊端”的时候,也要理性地思索语文教师自身给语文教育带来的这种伤害。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曾感慨地说:

“教师的个人修养直接作用于学生,不读书的老师怎么教好新时代的学生?

”可以想见,一个身上没有书卷气的语文教师拿什么来感染学生,一个在精神上已经沦落为乞丐的人拿什么来给予学生?

  最近,有政协委员开始提案设立“国家阅读节”,想借此推动全民的读书热潮。

对语文教师来说,是否设立读书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在心里化解对语文阅读的麻木,在精神上追求崇高与富裕。

(广东嘉应学院 冉正宝)《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7日第8版(返回目录)

为孩子提供阅读路线图

丁筱青

 

  受教育者一开始就被规定在一个规范的模式中,稍有偏离,就会被召唤回头,学习成了没有个性的苦工———这在教育的现实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片必须面对的现实。

而儿童的阅读是他们成长中绝对不应该缺少的,但常常被忽视。

事实是阅读不仅关系到儿童的人文素养,在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里,阅读又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走进《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会在许多方面给学生、家长和老师乃至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以启迪。

——编者

教育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与将来,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灵、感受与现在

  最近大陆的股市疯狂得令人发痴,似乎连地球都失去了吸引力。

有人评点这种怪现象并提醒广大股民要有风险意识,防范肯定要来临的风险。

似乎很多股民并不在意,依然勇敢前行。

巨大的利好吸引着他们,诱惑着他们,让他们无视也不愿意注视潜在的危险。

这让我想到教育,想到那些奋勇向前的孩子、家长、老师,每家的孩子就是他们心中希望的绩优股,他们没有选择的可能,他们愿意付出最大的代价,努力使自己家的这只股成飙升趋势。

  谁都明白,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

只有好的分数你才能考上好初中、重点高中,才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而一旦考上了重点大学也就意味着你可以获取一份好的工作,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那个曾经很流传的一个故事,一个放羊的孩子关于理想的描述,一个几乎重复的循环状态,表明了这是一种没有文化意义的生活,但当我们回头审视这个学生命运的循环时,从某种意义来说,两者几乎有着惊人的一致。

而且这样的“幸福生活”还没有放羊的孩子那样自由自在,它牺牲了孩子幸福的童年,况且还不一定就能实现这样的理想。

那么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即使是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偏离了教育的本真,变成了一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文化的传承。

现在有句话在流行,那便是“有知识没文化”。

这样的话看似荒诞,却很有现实感。

  大量充满教化和说理的文字夹杂在给孩子阅读的文字中,给孩子一种严肃感和森严感。

我们的教育太过教训也太过理性,使我们的被教育者一开始就被规定在一个规范的模式中,稍有偏离,就会被召唤回头,学习成了没有个性的苦工。

  当教育丧失了自身的魅力,当读书成了一种痛苦,当家成了一张餐桌一张床,当老师成了一名工匠……当教育忽视了儿童情感的体验、生命的体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些参加完中考、高考的孩子会疯狂地撕碎他们的课本,付之一炬;为什么那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进入高校以后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什么离开父母并没有什么忧伤,父母成了很多孩子的取款机;为什么同学之间稍有不合就会引发战火,遭遇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轻易抛却自己的生命……因为原本该灿烂的年华却因为这未来的锦绣而灰暗,而到手的东西也许根本就不是孩子自己真正需要的。

关注的只是孩子的成绩与将来,我们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灵与现在,如同忽略了股市里的巨大风险。

  一个不关注儿童精神世界的民族,一个不注重儿童文学建设的民族,是一个不可能强大的民族。

  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按其年龄特征,满足他当时的发展需求,那么他就会被困在那个发展阶段

  看过一本图画书,叫《等一会儿,聪聪》,它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却与现实很相类的故事。

大人们忙着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做什么、想什么都不重要。

故事里的孩子一次次呼唤自己的爸爸妈妈,得到的回答总是“等一会儿,聪聪。

”结果聪聪不仅被怪兽吃掉,而且怪兽还看了聪聪的图书,玩了聪聪的玩具,吃掉了聪聪的晚餐、睡到了聪聪的床上,到这时候妈妈还很认真地对怪兽说:

聪聪,晚安。

这样的情感疏忽不能不说是一种伤害,而这样的情感疏忽在大人看来很平常。

难道孩子对我们来说,除了身体重要,就只有学习成绩重要了吗?

  他们的情感长期处于一种疏忽状态,他们不能理解成人的世界,但他们又必须是个小大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状态,他们为成人活着,而不是为自己活着。

他们没有童年,更没有童年该有的乐趣。

  去读一读《长袜子皮皮》我们就该明白,为什么皮皮成了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为什么他们不愿意长大,因为那才是一个孩子真正向往的自由的生活。

  等到我们的孩子成了大人,他们的回忆里会有什么?

  美国的约翰·布雷萧是位著名的心理辅导工作者,他通过大量的心理治疗实践得出了一个结论:

孩子需要坚定的指导来学会各阶段的发展工作。

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按其年龄特征,满足他当时的发展需求,那么他就会被困在那个发展阶段。

  而孩子的发展一旦受阻,情感一旦被压抑,很多东西就会扭曲着被带进今后的生活中,并时常会寻找机会浮出地表,很多人根本无法适应生活、无法与他人交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在他们心里,生活只剩下了乏味与明争暗斗。

那时候,这些曾经用分数浇铸他们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人,生命中的欠缺又怎么才能弥补?

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

  197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将健康分为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四个层次。

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结构完整、功能正常,还应该包含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道德。

  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健康的一代,现在就该将目光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因为珍视童年就是珍视人类自身的前途。

  只有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我们民族以及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我们的孩子才能在一个人文素养丰厚的平台上成长,也才能够有真正辉煌的未来

  文学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阅读是一条极佳的路径。

“在所有无生命的物体中,在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事物中,书离我们最近,因为它包含了我们的真实思想、我们的志向、我们的愤怒、我们的幻想、我们对真理的忠诚。

”(英国康拉德语)书籍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尤其对精神世界的构建作用不容忽视。

  只有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我们民族以及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我们的孩子才能在一个人文素养丰厚的平台上成长,也才能够有真正辉煌的未来。

  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同这样一个观念:

孩子们从小就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最适合他们的好书。

  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一部分,是适合儿童阅读,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适应儿童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也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和爱好,这些作品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食粮和必须营养。

  孩子来到世上,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他们渴望快快长大,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尝试许多不知道的感觉,渴望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生活中他们有太多的期待也有无数的疑问。

儿童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世界丰富多彩。

这些作品,给孩子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蕴含着的美好情感也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使他们能缓释现实世界里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