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精华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9582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精华版.docx

《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精华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精华版.docx

凸透镜成像专题训练精华版

凸透镜成像专题

1.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厘米,则所成的像„„„„„„„„„„„„„„„„„„„„„„„„()

A.一定是放大的像。

B.可能是缩小的像。

C.一定是正立的虚像。

D.一定是倒立的像。

2.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则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A、5厘米B、10厘米C、20厘米D、30厘米

3.当蜡烛距凸透镜40厘米时,在离该透镜30厘米的光屏上能成一个清晰的烛焰像;如果蜡烛到该透镜的距离为30厘米时,则在光屏上„„„„„„„„„„„„„„„„„„„„„()

A、一定成一个放大的像B、一定成一个缩小的像

C、可能成一个正立的像D、可能不成像

4.某同学利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比较甲、乙、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大小。

三次实验时,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均为20厘米,烛焰通过三个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关系为„„„„„„„„„„„„„„„„„„„„„„„„„„()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D、无法判断5.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

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记录凸透镜的。

2.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

心大致在。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蜡烛放在适当的位置后,移动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清晰为止。

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一个与烛焰大小相等的像,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厘米。

此时,若将蜡烛沿主光轴的方向移动15厘米,则移动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_(选填“一定”或“可能”)找到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倒立放大”或“倒立缩小”)的像。

7.某同学用焦距为f1、f2(f2>f1)两个凸透镜进行成像实验,共做了4次,每次的物(1、2、3、4)与像(1′、2′、3′、4′)如图1所示。

(1)比较(1和2)或(3和4)的实验条件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1和3)或(2和4)的实验条件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图2中,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光屏应在光具座的_____________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选填“60~70”或“大于70”);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5厘米刻度处时,移动光屏,___________在光屏上成像(选填“能”或“不能”)。

9.某同学用三个材料相同而厚度不同的凸透镜来研究它们对平行光的作用。

研究过程如图3中(a)、(b)、(c)所示。

请仔细观察装置和实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a)图3(b)图3(c)

10.小磊在探究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他将不同的凸透镜A、B和C(fA>fB>fC)

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度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4(a)、(b)和(c)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13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图4(a)图4(b)图4(c)ABC

(1)分析比较图13(a)或(b)或(c)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图13(a)和(b)和(c)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

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

(已知f1﹤f2)

12.某小组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

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l=0.1米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他们用物体的高和光屏上像的高分别代表物体和像的大小,并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0.12米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

=0.1米)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

=0.12

米)

(1)分别比较实验序号1或5中的物距u与各自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3与4(或6与7与8)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及所成像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沦是:

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和所成的像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4)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成像情况,甲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当物距等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当物距小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像比物体大;当物距大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像比物体小。

乙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当它们成实像时,像距和物距的倒数之和等于凸透镜焦距的倒数。

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乙同学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

(均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

(5)请你将不是“合理且完整”的结论改成“合理且完整”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小组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试好实验装置。

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烛焰的高度(又称物高)L和像的高度(又称像高)L′,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

(已知f1﹥f2)

表一(凸透镜焦距为f1)

表二(凸透镜焦距为f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物高L与像高L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物高L与像高L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高相同,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高变大。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有关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有关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15.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某小组同学利用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f1

他们分别用三个凸透镜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步骤和操作均正确,并将每次实验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大小情况等分别记录在表一、二、三中。

表一(凸透镜焦距为f1)表二(凸透镜焦距为f)表三(凸透镜焦距为f3)3或4与5与6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

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增加而增大。

③进一步分析比较各表中的数据,寻找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联系,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5、6、8、9,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缩小的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验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将发光物体放在焦距为f1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相应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所示。

然后他们把同一发光物体分别放在焦距为f2和f3的凸透镜前,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二和表三中。

(f1>f2>f3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的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发光物体等器材,做其中“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部分实验。

...

实验中他们首先观察、记录了所用凸透镜的___________,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

接着他们按表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要移动光屏直至在其上观察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并将相应的像距v及像高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f=10厘米,物高4厘米)

表二(f=10厘米,物高4厘米)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你认为该组同学所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是否完善?

请简述主要理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他们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做光源,并在光屏上画出一组等距的平行线,使相邻两线的距离等于发光二极管的高度d,如图5所示。

他们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节好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已知f1

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不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2与3或4、5与6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