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制作教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9318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录片制作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纪录片制作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纪录片制作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纪录片制作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纪录片制作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纪录片制作教程.docx

《纪录片制作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制作教程.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纪录片制作教程.docx

纪录片制作教程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第一节纪录片的界定

一、什么是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的前身:

“新闻纪录片”。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望长城》,中国纪录片转折点,被认为是真正的纪录片标志。

·最早定义的人:

英国约翰·格里尔逊

——纪录片是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

——纪录片是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而“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

(经典定义:

定义了记录片的真实原则和现实基础)

·1948,布鲁塞尔纪录片世界大会议定义:

以各种记录方法在胶卷上录下经过诠释后的现实的各个层面,诠释的方式可以是去拍摄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重视而有道理的重演发生过的事实,其目的在于通过感性或者理性的管道去激发和加强人类的知识和认识,并真正提出经济、文化和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979,美国《电影术语词典》:

纪录片、纪录影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我国的定义:

1.电视纪实作品:

主要是指运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记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

通过对生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内涵和意蕴。

2.电视专题片:

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方面,给予集中地、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型电视节目形态。

3.电视记录片:

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和完整过程。

4.纪录片: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它通过摄影或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作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

·影响人们创作实践的因素:

1.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一种活动的影像;是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氛围而创作的,有一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影视作品。

2.纪录片是一种对外在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影视作品。

3.纪录电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二、我国对于纪录片的思考

·我国根据叙事方式的差异把纪录片分为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

(电视纪录片属于纪实型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

·20世纪90年代电视纪实作品勃兴的原因:

·1.社会文化思潮转移。

·2.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

·3.大量优秀纪实作品的涌现。

·4.创作群体的崛起。

·5.电视界的重视。

·纪录片采用何种风格,一方面取决于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取决于被记录的客体对象适宜何种风格。

但是纪实品格永远不动摇。

第二节纪录片的类型

一、国外关于纪录片类型的划分

·解说式纪录片、印象式纪录片、观察式纪录片、自省式纪录片

·纪录片的六种模式:

诗意的模式、解说的模式、观察的模式、参与的模式、反省的模式、表现的模式。

二、我国关于纪录片类型的划分

·按创作风格分:

纪实型专题节目、创意型节目。

三、纪录片的其他划分方法

·按内容:

人物纪录片、事件纪录片、社会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

·按文体:

新闻型、政论型、抒情型、散文型。

·按节目形态:

历史人文真实再现类、历史人文文献类、自然类、当下生活纪实类、当代社会文化纪录类、其他。

·按题材和表现方法:

时事报道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人文地理片、舞台纪录片、专题纪录片。

·按观众收视区域:

适合全球观众收看的纪录片;本土纪录片;制作者职位表达自己的看法,不针对观众的需要。

·西方几种特殊的纪录片形式:

特别纪录片、大型电视纪录片、微型纪录片。

第三节纪录片的片种属性

一、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

二、内容领域的丰富性

三、艺术手法的多样性

四、语言元素的综合性

(字幕、镜头语言、画面语言、音响语言、文学语言、音乐语言)

第四节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1.传播知识和舆论导向功能

2.记录历史和解释历史的功能

3.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功能

4.给人以愉悦的功能

·细节:

是细腻的描绘人物性格,时间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是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

·细节的作用:

一、从叙事的角度讲:

1.细节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细节作为伏笔暗示结局

3.细节可以结构整篇作品

二、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

1.可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2.可以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

3.可以在细节的对比中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

三、从画面的造型角度:

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逼真、生动、感性,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第二章中外纪录片演进与发展

第一节国外纪录片的起源及发展

一、原始时期(电视发明的初级阶段)

·创作理念:

在现实中捕捉生活现象,展现人生活的琐事。

·人物:

1.米卢埃尔兄弟:

《工厂大门》《火车进站》;2.梅斯基奇拍摄方法:

现实的实况纪录;3.杜伯利埃拍摄方法:

对现实材料按一定意图的重新安排。

二、草创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

(一)弗拉哈迪《北方的那努克》——宣告纪录片电影诞生

·弗拉哈迪创作理念:

1.旁观者的视角,客观的影响语言:

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视角,用客观的画面记录发生的一切。

2.少用解说词:

用字简洁。

3.记录正在消失的现代文明。

·《北方那努克》的艺术方法与特点:

1.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2.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3.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了纪录片4.大量运用长镜头拍摄5.在选择拍摄和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接突出细节,创造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

(二)维尔托夫

·维尔托夫的创作理念:

1.摄像机主观地介入生活2.创造一个世界新的认识3.用电影认识世界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1923,电影眼睛派诞生

·“电影眼睛学派”主要理论:

1.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主张不断挖掘这方面的潜能

2.认为多视角的机械“电影眼睛”无所不能,不受限制,远胜于人类眼睛的功能,既能看到事物外貌,也能说明“您所未知的世界”

3.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甚至以“墙上的苍蝇”比喻摄影的客观性

4.强调电影剪辑的功能

5.强调电影的任务是反映社会主义现实,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和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6.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化,通过平凡事例表现伟大主题

7.把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等等视为“资产阶级发明物”;称进口故事片为麻醉人民的“宗教同类”,痛斥进口故事片为“技术上花哨的电影活僵尸”。

·电影眼睛=事实的电影纪录=电影视像(作者通过摄影机看)+电影写作(作者用摄影机在胶片上写)+电影组织(作者剪辑)

三、影响社会的发展时期

·格里尔逊(《漂网渔船》《夜邮》)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工业的不列颠》《从乡村到城市》《山峦起伏》《逆流而上》)

·格里尔逊创作特点:

1.重视纪录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2.主张“创作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允许使用“搬演”、“重构”一类主要为故事片采用的手法3.对故事片持完全否定态度4.尽管强调“正确比美重要”,但又非常重视并善用摄影造型艺术和蒙太奇手段,力求形式完美5.发展了“解说+画面”的影片样式,有的作品不惜让解说词占据主导地位。

·伊文思:

“飞翔的荷兰人”之称;《桥》《雨》《四万万人民》《愚公移山》

·劳伦斯:

《开垦平原的犁》《河》;理念:

提出观点,为政府政策宣传服务。

·里分斯塔尔:

《蓝光》《意志的胜利》《奥林匹克》;理念:

表现主义,通过对画面和音响的设计凸显影片的主题,将任何解说词视为影片之敌。

四、变更历史记录时期(1940-1970)

(一)直接电影:

·20世纪50、60年代之交,美国

·代表人物:

罗伯特·德鲁《初选》、理查德·利科克

·德鲁的实践要素:

1.在尽可能不介入或截图较少的前提下,在现场对实际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跟踪拍摄2.反对任何“导演”手段3.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在现场必须高度依赖摄影师的直觉4.制作班子在现场必须最大极限的精简、干练5.使用轻便的摄影器材和高感胶片6.用摄/录同步的技术7.应向观众呈现一种敞开的多重可能的现实模式8.直接电影比传统纪录片更依赖后期剪辑。

(二)真理(实)电影

·1961,法国·让·鲁什与艾德加·莫兰,《夏日纪事》——真理电影的一次经验·让·鲁什的创作理念:

在实践概念上仍是新浪潮电影的一个自然延伸。

新浪潮通过“摄影机——自来水笔”的口号,在实践中提倡一种有拍摄者个人印记的影像“书写”方式,以此来确立影片的创作者风格。

五、关注人类自身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

·原因:

DV技术的发展·特点:

开始关注个体,关注自身;现代纪录片国际思潮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六、新纪录电影——主张虚构的纪录片(20世纪90年代初)

第二节中国电视纪律片的发展脉络

一、初期的电视纪录片

·特点:

1.是对之前的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2.是在物质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4.人力少,经验不足4.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政治事件5.及时配合宣传,规格不拘,篇幅自由

·代表:

《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

二、“十年动乱”时期的电视纪录片(1966年到1978年)

·特点:

满腔热情讴歌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向大自然,向各种困难作斗争的业绩。

·创作技巧:

1.选材有鲜明的典型性,注重了对典型情节和细节的描写

2.特写镜头的充分运用,对深刻地揭示和阐发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染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问题:

总体上题材面严重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形式主义之风盛行。

三、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

·背景:

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批判了极“左”路线,思想获得解放,电视工作者长期被压抑的创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特点:

走向大众传播,系列化、长篇化

·代表:

《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

四、新纪录片运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

巅峰——原因·创作理念:

真实再现

·代表作:

《四海为家》《彼岸》《沙与海》《最后的山神》

·艺术手法及创作理念特点:

1.人文关怀与平民视角2.关注过程3.保持原生态

五、退潮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原因:

1.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基本上归属于精英文化范畴

2.中国的电视观众多以中低文化层次的受众群为主,娱乐是他们最主要的目的

3.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电视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

·代表作:

《英与白》《江湖》《老头》《食指》《纪录》栏目

六、“DV”出现后的中国电视记录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需要DV的原因:

1.DV的广泛应用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带动纪录片创作

2.DV将为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纪录片打通一条生存之路

3.DV将重新为纪录片下定义。

·电视记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取材真实的现实生活2.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生命3.强调反映生活的真实,排斥虚构和扮演4.需用纪实主义,纪实方法。

不同点:

1.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2.表现生活的手段不同3.时空处理不同4.镜头运用不同5.结构形态不同5.结构形态不同6.思维方式不同。

第四章纪录片的选题

第一节题材的含义

一、素材与题材

·素材是指“作家、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摄取出来的。

而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题材是指“文艺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现象,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

·创作者寻找素材的过程,也就是在寻找个人生活理念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契合点。

二、纪录片的题材与选题

·纪录片从题材到选题只是一个瞬间,这个瞬间的始末就是创作者选择的开始和最终确定的时刻。

·从题材到选题的过程,就是提炼题材中能激发人的情感和心灵世界激荡的因素,确立纪录片的主题和定位,从而完成创作过程前期的准备工作——选择题材的过程。

第二节纪录片题材的价值标准

(经济效益服务社会效益)

一、史料知识性

·纪录片的功能首先在记录,因此对题材价值的判断,首先要看其记录的对象有没有历史性意义和知识含量。

·表现:

1.人类发展史上的刻骨铭心的战争与灾难,惊心动魄的科技突破和运动瞬间。

2.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3.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

二、社会普遍性

·反映某类人群所共同关注或关心的话题和问题。

·我国的实际国情,从某种程度上,帮助政府了解百姓的困扰和疾苦。

三、形象趣味性

·受众的欣赏需要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纪录片的价值。

·内容有新鲜感、人物有个性,事件本身有情节以及题材比较有人情味几个方面。

四、突破常规

·在创作中尽量排除一种观点先入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方法,从生活细节中挖掘平常被人们忽视或者遗忘的点滴闪光点。

·尽可能将“自我”排除出来,发现和展示事物本身以及生活的丰富和多面性,给受众以更多的空间思考。

·<纪录片新模式>:

1.戏剧化、有情节的纪录片。

2.真实再现风格。

3.侦探风格。

4.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生成图像,拍摄我们不可能用摄像机拍到的世界。

第三节纪录片的选题

一、获取题材的渠道(命题、线人、其他媒体、自选)

1.来自上级布置的任务和共同策划。

·集体创作的好处显而易见,团队的精神和灵魂的集中能更好地发挥创作者的思维优势和工作效率,集体智慧的结晶还可以保障影片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不至于因为某个编导的疏漏而忽略和放弃更能体现创作者意图和观念的环节或细节。

2.来自其他媒介或观众。

·虽然原创作品更能体现创作者的艺术才华和精神境界,但是,毕竟原创具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和商业风险。

3.来自生活中的发现和感触。

二、影响纪录片选题的主客观因素

·纪录片的视界结构,三种视界之间——镜头与对象的视界、创作者的视界和观众的视界——的差异与同一关系。

·纪录片选题的八个基本条件:

1.现场环境具有可视性和新鲜感。

2.事件、人物、细节利于镜头表现。

3.拍摄现场有利于机位变化和多机拍摄。

4.人物形象有特点,个性也比较鲜明独特。

5.人物职业和活动有较丰富的视觉特点。

6.人物经历和事件比较曲折丰富。

7.所反映的事件具有一定的故事性。

8.人物和事件的内涵较为深沉,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一)主观因素

1.主体的思想深度和对客体把握的程度。

2.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欣赏趣味。

(二)客观因素

1.客体所蕴含的理念和意义。

2.被拍摄对象的镜头可操作性。

第四节纪录片选题的误区

1.主题先行。

(上级布置任务;功利心太强)

2.一窝蜂的跟风现象。

3.背离真实的创作原则。

4.主观臆断,不尊重被拍摄对象。

干扰被拍摄对象的自然状态生活。

·如何能产生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深刻挖掘题材内涵的能力;激发创作灵感的萌动;对题材的深刻理解力和精确把握力(三者相结合)

·纪实性:

利用先进电视技术,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活素材完整性,完整现场环境和心理氛围,利用现代电视特技和摄像技术提供尽可能多信息、镜头,纪实情节化。

·真实性:

是非虚构的电视作品,是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的个体生命真事、真景象、真氛围而创作,能表达作者潜在的主观思想的作品。

第五章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节目制作流程:

·独立制片与栏目化纪录片的不同

·纪录片创作的管理模式:

·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主题选择的注意事项:

·拍摄提纲:

第六章纪录片导演工作(上)

第一节与被拍摄者关系

·纪录片创作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无外乎仰视、俯视与平视三种。

人文意识浓重的纪录片的拍摄,往往更强调平视关系。

平视是纪录片导演必须正视的一个创作原则。

一、拍摄组织与组织拍摄

·拍摄组织是允许的,组织拍摄则有悖于纪录片的纪实原则。

二、主观介入与客观品格

·主观介入:

指拍摄者根据已确定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视角,适当运用某种拍摄手法作用于被拍摄者的做法。

·主观介入的两个层次:

1.拍摄者的主观思想对纪录片全片的影响

2.摄像机和拍摄者表现出来的客观行为对拍摄对象的干涉干扰,拍摄组织行为对客观事物的原发状态造成的或多或少的改变等。

·保持纪录片创作者的平视态度,客观品格,必须注意主观介入的操作方法:

1.掌握好主观介入的角度。

拍摄者的角度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摄像机所处的角度,二是纪录片拍摄者在思想意识上选取的展现客观事物的视角。

2.要把握好主观介入的态度。

主观介入也就是外情绪对内情绪的处理,一般宜冷不宜热,也就是说,主观介入是必要的,但介入程度是有限制的。

第二节观察发现与纪录片选材

一、大众日常生活的采撷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

二、观察发现的追求与材料选择的原则

·题材本质是指创作者从所选取的材料中提炼出的主题,是创作者个性、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体现,发掘题材本质即是发掘主题。

·历史理性是纪录片的本质。

第三节思考与主题校正

一、主题要与时代挂钩

·纪录片拍什么的选择原则——直接参与世界的最根本的主题问题。

二、主题要与生活真实相合

·纪录片主题既离不开客观生活事实这个基础,也离不开拍摄者对相应生活事实的理解与思考。

对现实生活深度拷问,是为什么要拍纪录片的根本理由。

第四节合理预测

·纪录片创作者拍摄时,必须以预测意识对拍摄对象的行为走向作出合理预测,进行拍摄。

一、现在进行时:

必须预测的拍摄

·“现在进行时”是作为纪录片拍摄取材的基本立足点提出来的一种纪实观念。

·触发是“现在进行时”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所谓“触发”,就是引导拍摄对象进入某种特定环境或话题中,一次性地实现信息、情感、个性等的集中展现。

·组织话题也是触发手段。

组织话题就是把持有相近或不同意见的人组织到一起,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具有一定情节性,能够体现感情色彩。

·合理预测是触发手段运用的必要前提,没有预测的触发手段的运用是不存在的。

二、即兴拍摄:

难以预测的拍摄

·即兴拍摄,是即景生情、现场发挥,避免了导演摆布,突破了封闭式的传播思路,给观众展现了出乎意料的真实的现场环境和人物表演,传播了事物的多项含义,给观众以更多的故事信息和独立思考的余地。

·预测起点始于偶发或突发事件之初,预测过程则伴随事件进展过程。

第五节结构意识

·在纪录片创作中,结构是编导者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取舍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

一.结构方式·纪录片的结构有内部和外部之分,所谓内部结构,是指构成形象的各个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组织形态;所谓外部结构,则是纪录片的在外组织形式,即纪录片的构成框架(主要)。

·外部结构包括线性结构和板块结构。

(线性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条或一条以上贯穿全片的线索;板块结构就是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可以互无直接的联系,但也可以有起承转合的一种结构方式。

)·采访的运用是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式。

采访可以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来结构全片。

二.影响结构方式的因素

·影响纪录片结构方式的因素很多,比如生活事件本身、现场取材方式、创作主题、作者的创作风格等。

·结构纪录片与选择什么样的纪录片制作类型紧密相连。

1.诗画类型,解说词像诗、画面如画,崇尚唯美主义,以板块结构为主。

2.政论类型,发表主张,传达思想,宣传政治理想,以板块结构为主。

3.故事类型,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和“讲述有深度的故事”为特征,以线性结构为主。

第六节伦理问题

·纪录片中所反映的伦理思想内涵,是一类人的思想,一个民族的思想,一个社会的思想,一个时代的思想,一种人的生存状态背后所蕴藏的思想;也是人对自身的思考,对历史的思考。

一、对拍摄对象负责

·分寸:

1.情绪诱导。

纪录片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投入激情,但不能失控,否则便容易导致煽情、矫情或滥情。

2.偷拍。

创作者利用特殊方式或特殊设备,使被拍摄对象没有察觉到摄像机“在场”,从而真实地表现出拍摄对象正常生活的自然状态,或非正常生活的本来面目。

二、对历史真相负责

·创作者的立场和道德良心在纪录片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能够保证纪录片真实性和权威性的基本东西。

·拍摄者要尊重被摄者,但并不意味着拍摄者一定要迁就被拍摄者的不合情理的思想愿望,不能违背事实基本真相。

·创作者不能以一个权威的角度来垄断对现实或历史的反映或阐述上。

·纪录片的本源是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特质,就在于它的诉诸于人的理性。

第七节与摄制组成员的协调配合

一、整体的协调配合

·导演阐述。

拍摄目的,意义,内容,形式,风格以及详细分工的要求等等。

二、个别的默契沟通

·摄像师:

一方面导演要让摄像师对自己的创作意图心领神会,另一方面又要给摄像师在创作上留有一定的自主发挥空间。

·长期从事纪录片工作的导演一般都会有合作关系比较固定的摄像师。

第七章纪录片导演工作(下)

第一节过程的意义

·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真实地记录生活过程。

·纪录片能运用长镜头,过程化地对生活加以记录,表达个体对生命本质的认知程度。

长镜头是纪录片反映生活真实过程的重要美学手段。

一、长镜头的功能

·展示客观时空,彰显事物本来面目,以及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和节奏,制造悬念、调动观众的情绪等。

.长镜头具有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功能。

·长镜头还有包容性大,给人以思考天地的功能。

二、长镜头的运用

·以长镜头为主构筑的作品,易于激起观众的收视欲望,易于引导观众关注人物命运的发展。

·长镜头虽然可以在连续时空中营造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然而却难以像分切镜头的蒙太奇那样,可以灵活丰富地运用蒙太奇语言,实现更为复杂的表意和叙事。

·电视纪录片通过长镜头反映人生,给人以生命的启示和生命的美感。

但同时,我们必须警惕自然主义倾向对记录片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消除自然主义的不良影响,需要对纪录片的内涵加以准确的把握。

纪录片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具有新闻和艺术双重属性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

·过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事,通过过程的记录,得到了难得的发现。

过程的记录,就是发现的记录;发现的记录,也就是人类在探索新知的记录。

*长镜头语言与蒙太奇语言的本质特点:

①长镜头语言是一种客观的额,再现的画面语言;蒙太奇语言是一种主观的,表现的画面语言

②长镜头语言也称作连续构成;蒙太奇语言是一种形象对列

③长镜头语言是一种摄影艺术,在记录片中是一种无控制的剪辑;蒙太奇语言是一种编辑艺术,在纪录片中是一种有控制的剪辑

④长镜头是非强制的,开放型的叙事;蒙太奇是强制的,封闭型的叙事。

第二节声音形象

·电视纪录片的声音,包括同期声、解说词、音乐、音响以及静。

一、同期声

·纪录片中的同期声是时空真实、生活真实不可缺少的因素,包括画面上出现和未出现的人物语言、动作声响、环境音响等,其中主要指人物语言。

·同期声是形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同期声的形象是不完整的形象,不记录同期声的纪实是不完整的纪实。

·同期声录音,创作者们大多使用摄像机配带的超指向话筒。

在外出时,最好能备有一种动圈式话筒,需要时直接连接在摄像机上,这样录出的声音就能做到主体清晰,背景声若于主题声,充分体现出声音的层次感。

录音师要配合摄像师的景别,远、全、中、近、特,应该基本一致。

·同期声是与长镜头相结合在一起记录相对完整内容的。

·同期声的运用要注意与其他声音元素和谐统一强调主次和层次,并且要有适当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