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9292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I1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21.I1[2017·北京卷]下图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

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21.B [解析]本题以绘画切入考查地理大发现,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据画作中的地图和罗盘可知,这一“新发现”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美洲的发现使人类从此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B项符合题意。

新航路开辟时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排除A项;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时期,新航路开辟不是人文主义思想诞生的标志,排除C项;英国海上霸权确立于18世纪后半期,排除D项。

40.I1 [2017·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

“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列岛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40.[答案]

(1)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

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解析]本题以荷兰侵占台湾、澎湖列岛和郑成功收复台湾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问,从西方世界、荷兰和中国这三个角度回答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列岛的历史背景;结合荷兰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表现和两国的争夺,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列岛的目的。

(2)问,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简析台湾的收复对促进国家统一的意义。

本问旨在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使学生加深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收复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

42.A2、I1、P1、Q1[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2.[答案]论题:

14—17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14—15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哥伦布到达美洲,开辟了新航路,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入中国。

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7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产品的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

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国的朱子学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

[解析]本题以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为背景材料,全面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通过“三步”:

一是紧扣材料信息合理地提炼出主题;二是围绕论题进行阐释,表述要史论结合;三是所答史实符合“14—17世纪”这一时间段并做到中外关联。

即:

读材料——论题之源,阐述观点——紧绕论题,行文表达——史论结合。

1.[2017·湖北襄阳模拟]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

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

A.商业革命的影响B.价格革命的影响

C.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1.A

2.[2017·湖南长沙模拟]16世纪从事奴隶贸易的主要是葡萄牙人,只有少量西班牙人。

到17世纪,荷兰人统治了大多数奴隶市场。

18世纪又以英国人领先。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工业革命顺利完成B.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C.海上殖民霸权转移D.奴隶贸易空前繁荣

2.C [解析]材料说明了奴隶贸易主导者的变化,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谁的实力更强大,谁可能就会主导奴隶贸易,从材料提供的时间来看,工业革命尚未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只能说明殖民霸权的转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奴隶贸易带来了经济繁荣,故D项错误。

3.[2017·湖南长沙模拟]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

13世纪同盟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

15世纪转向衰落,1669年解体。

导致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北部经济的衰落B.欧洲重商主义兴起

C.德国宗教改革的出现D.新贸易路线的竞争

3.D [解析]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当时德国北部经济衰落,故A项错误;重商主义对汉萨同盟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冲击力,也可能会促进其发展,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使德国部分地区摆脱了教皇的剥削,理论上应该促使同盟发展,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和材料所给的时间比较吻合,故D项正确。

4.[2017·湖南十校联考]有学者指出,16世纪初,占西班牙人口3%的商人、下级牧师和自由职业者都够不上中等阶级,而富人渴望的却是分享贵族头衔,对投资工业望而却步。

材料反映出西班牙(  )

A.封建等级观念阻碍社会进步

B.封建贵族成为核心力量

C.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发生作用

D.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4.A [解析]根据“富人渴望的却是分享贵族头衔,对投资工业望而却步”可知,封建思想在西班牙非常浓厚,其阻碍了社会进步,故A项正确;富人渴望的是贵族的头衔,不能证明贵族成为国家的核心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对资本主义发展进行描述,不能证明其不存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西班牙参与了开辟新航路并进行了殖民掠夺,故D项错误。

5.[2017·山东滨州模拟]17世纪以来,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系。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在全欧开展

B.欧美建立直接商贸联系

C.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

D.欧洲民众生活水平改善

5.B [解析]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材料中的时间是17世纪,故A项错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入欧洲,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欧洲饮食结构的改变,主要原因是新的农作物的种植而不是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饮食结构的改变不能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改善,故D项错误。

I2两次工业革命

33.I2[2017·全国卷Ⅰ]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33.D [解析]本题以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本质的能力。

据1797年指数为42.48、1755年指数为42.74可知,A项不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科技发展和机械发明,B项排除;“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只从工人角度进行解释,与“国民总收入”中的“国民”这一概念的范围不符,且“整体上没有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C项;工人实际工资增长的幅度低于国民总收入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6.I2[2017·天津卷]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

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6.B [解析]本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

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火车的发明和应用,导致“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的现象出现,说明新技术的发明部分制约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说明英国人生活中时间的依据标准发生变化,并不代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时间的精确并不一定是日常生活的必要,故C项错误;材料中时刻表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国家管理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37.A1、B2、I2、P2[2017·北京卷]儿童:

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

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

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

卢梭认为:

“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

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

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

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

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

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

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

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

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

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材料三 古人云:

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

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

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

——《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37.[答案]

(1)称谓:

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

简析:

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2)18—19世纪的成就:

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

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世纪的新特点:

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3)略。

[解析]本题以古今中外有关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等内容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中的“称谓”可紧扣材料一表格内容且注意限定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第二小问可从礼乐制度的特征、贵族培养子弟的内容、学习阶段的标准、性别要求、学习礼乐的目的等方面回答。

(2)问,“成就”可根据材料二,从儿童群体的特殊性、社会和国家对儿童的保护、儿童教育等方面思考;“背景”可从18—19世纪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思考归纳;“新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二从有关儿童保护的机构和组织、深度和广度、共识方面思考。

第(3)问,紧扣材料中“德之本”“尊卑的观念”“孝亲”等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本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可紧扣要求合理地进行阐释。

 

1.[2017·安徽黄山一检]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与商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下列现象符合以上表述的是(  )

A.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航海条例》

B.鸦片战争后,“值百抽五”关税税则的逐步形成

C.拿破仑三世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D.《南京条约》附件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1.C [解析]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航海条例》,主要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与促进世界经济交流不符,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值百抽五”的关税税则逐步形成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关税税率较低的国家之一,破坏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拿破仑三世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附件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属于片面最惠国待遇,对中国来讲是不公正的,故D项错误。

2.[2017·北京顺义模拟]“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

”材料反映出(  )

A.煤炭已成为工业主要能源

B.英国急需煤炭的大量进口

C.铁路是煤的主要运输方式

D.近代的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2.C [解析]材料“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强调煤的运输问题得到解决,没有说明其是否成为主要的工业能源,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英国煤的来源,故B项错误;根据用煤来运煤,可以推测出用以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来运输煤,故C项正确;电气化铁路运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四川绵阳模拟]“它(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这一表述说明了(  )

A.资产阶级要求建立自由市场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了世界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D.工业革命在世界扩展的必然性

3.B [解析]建立自由市场只是资产阶级变革世界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创造出一个世界”即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变革世界,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只是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在世界扩展的必然性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4.[2017·江苏苏北四市一检]《世界文明史》记载:

“最初的机器价格低廉,纺纱工人可以在家庭里工作,但随着机器体积的增大,机器越来越不再能够设在纺纱工人的茅舍里,而是设立在作坊内或设立在位于河流近旁能利用驱动机器的地方。

最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用蒸汽驱动的装置,这时制造厂的厂房就可以建立在企业家认为合适的地方。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手工工场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B.垄断组织开始取代了小家庭生产

C.技术革新推动了工厂布局的调整

D.蒸汽动力替代了手工纺织的劳动

4.C

5.[2017·江苏南通一调]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

结合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5.B [解析]根据题目中1870—1900年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都在扩展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交通运输事业(铁路事业)发展,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题目中铁路事业的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故B项正确;世界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是科技的进步而不是铁路的发展,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欧美国家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资本输出而不是商品输出,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