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docx
《初一历史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上.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历史上
广州白云区西洲中学
历史科电子备课本
班别:
初一
科目:
历史
任课教师:
刘国刚
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第一、二周
第一、二、三课
4
第二、三周
第四、五课
4
第四、五周
第六、七课
4
第六、七周
第八、九课
4
第八、九周
第十、十一课
4
第十、十一周
第十二、十三课
4
第十二、十三周
第十四、十五课
4
第十四、十五周
第十六、十七课
4
第十六、十七周
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三课
4
课时计划
第一周星期一第7节2013年9月日
课题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识图、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
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
:
北京人
难点
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讲内容。
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小学的社会课本和日常的电视剧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历史知识,谈谈:
什么是历史(历史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关键词语:
过去、现在、将来)
师生共同归纳:
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
(强调重点词语:
人类、过去)
问:
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
历史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人类的诞生
1.关于人类的起源
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能为大家讲述一下吗?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
师:
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2.劳动创造人
师讲述:
马克思曾说过: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经科学考证证明:
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而来的。
问:
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呢?
生:
读课文回答:
元谋人
二、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
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
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
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
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
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
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
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
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
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投放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幻灯片,要求:
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识图后自由发言。
师生归纳:
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问:
北京人既然保留着猿的特征,但我们已经称之为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它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提示:
指出人和猿/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生答:
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了。
2.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
(1)问:
北京人使用哪些生产工具呢?
生读课文后回答:
石器、木棒、天然火
师投放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和天然石块,让学生加以区别以加深印象理解。
问:
北京人又是怎样制造石器和木棒的呢?
并请同学们分析:
北京人制造的工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
用石块敲打而成;把树枝砍成木棒。
特点:
简单、原始、粗糙
师强调指出:
打制石器。
并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知识卡。
(2)天然火
教师首先解释何为“天然火”:
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火种。
问:
请同学们想象,天然火生成的方式或来源有哪些?
(结合文中动脑筋:
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种的?
)
生思考讨论后自由回答。
问:
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干什么呢?
生想象后回答:
照明、防寒,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师投放“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幻灯片,归纳指出: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投放《北京人的生活》和《北京人生活时期的动物》图片,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北京
教学过程
生识图回答:
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
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
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
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
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投放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幻灯片,要求:
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识图后自由发言。
师生归纳:
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问:
北京人既然保留着猿的特征,但我们已经称之为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它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提示:
指出人和猿/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生答:
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了。
3、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投放《北京人的生活》和《北京人生活时期的动物》图片,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问题分解:
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事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
学生想象讨论,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归纳:
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靠采集、狩猎为生,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
过着群居生活。
师:
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正是在险恶的环境里,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不断进化、进步。
那么,十几万年之后的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问: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投放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幻灯片,要求:
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识图后自由发言。
师生归纳:
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问:
北京人既然保留着猿的特征,但我们已经称之为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它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提示:
指出人和猿/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生答:
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了。
2.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
(1)问:
北京人使用哪些生产工具呢?
生读课文后回答:
石器、木棒、天然火
师投放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和天然石块,让学生加以区别以加深印象理解。
问:
北京人又是怎样制造石器和木棒的呢?
并请同学们分析:
北京人制造的工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
用石块敲打而成;把树枝砍成木棒。
特点:
简单、原始、粗糙
师强调指出:
打制石器。
并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知识卡。
(2)天然火
教师首先解释何为“天然火”:
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火种。
问:
请同学们想象,天然火生成的方式或来源有哪些?
(结合文中动脑筋:
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种的?
)
生思考讨论后自由回答。
四.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
(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
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会人工取火)
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
(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课堂总结、巩固:
板书计划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名称
距今年代
生活地点
体质特征
生产工具
用火方面
生活组织
元谋人
不填
不填
不填
不填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布置作业
《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教学后记
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讲内容。
课时计划
第2周星期三第4节2012年9月日
课题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能力提升)初步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培养)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具
教学过程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应用
1、河姆渡遗址
√
2、半坡遗址
√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流域,生活时间距今约年。
他们已使用的工具是,用耕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简单的和。
3.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时间距今约年,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用石器和木制的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种植的粮食作物是;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子里,能制造,已会纺线、和。
4.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出现在遗址的陶器上。
5.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时间距今约年,其主要农具有、等,陶器有和。
教学过程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文字以及图片资料(大屏幕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2: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3: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有哪些特征?
4:
大汶口原始居民概况。
二.合作探究
氏族部落
位置
距今时间
居住场所
生产生活状况
河姆渡氏族
半坡氏族
大汶口氏族
三、精讲点拨(板书)
1:
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概况。
2:
半坡原始居民农耕概况。
【课堂达标】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A.北京周口店遗址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D.大汶口遗址
2.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3.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此地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 B.玉米 C.粟D.占城稻
4.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5.1973年,为建造排涝站,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挖掘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遗址。
在遗址中有稻谷、稲秆、稻叶堆积。
这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D.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板书计划
氏族部落
位置
距今时间
居住场所
生产生活状况
河姆渡氏族
半坡氏族
大汶口氏族
布置作业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
2:
图史链接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课时计划
第2周星期第节2012年9月日
课题
第3课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①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能力培养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②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
①黄帝——“人文初祖”。
难点
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第2课复习巩固、检查。
2、《祭黄帝文》。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华夏之祖》。
二、正文学习
(一)炎黄战蚩尤
1、时间:
距今约四五千年
2、人物:
黄帝、炎帝(黄河流域)
蚩尤
3、过程:
涿鹿之战
4、结果:
大败蚩尤
5、意义:
炎黄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华夏族。
(二)黄帝——“人文初祖”
1、贡献:
炎黄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
(结合课本13页《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讲解)
(课本13页孙中山对黄帝的评价)
2、评价:
“人文初祖”(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
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禹建夏(公元前2070年):
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板书计划
布置作业
《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教学后记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炎黄战蚩尤,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以及尧舜禹的“禅让”。
课时计划
第3周星期第节201年月日
课题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分封制,区别世袭制与禅让制。
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重点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
对分封制的理解认识
教具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0~24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填空:
1、约公元前年,禹建立
2、禹死后,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从此制代替了制。
3、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今和一带,相传,禹把都城建在。
5、约公元前年,战胜桀,夏朝灭亡,建立。
6、公元前年,商朝灭亡。
建立周朝,定都,又称。
历史上叫做。
7、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
公元前年,西周灭亡。
教学过程
二、合作探究
夏朝的兴衰
1、出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参看卡下面的宫殿遗址。
使学生对夏朝都城建立的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2、齐读20页,自主学习教师预留的问题:
A、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是谁?
B、结合图片说出夏朝的统治区域及其都城。
C、夏禹之后,夏朝统治者怎样产生的?
D、夏朝建立后成立了哪些国家机构?
3、指名读21页第一段及小字部分,了解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的暴政。
4、教师提出问题:
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板书计划
1、约公元前年,禹建立
2、禹死后,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从此制代替了制。
3、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今和一带,相传,禹把都城建在。
5、约公元前年,战胜桀,夏朝灭亡,建立。
6、公元前年,商朝灭亡。
建立周朝,定都,又称。
历史上叫做。
7、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
公元前年,西周灭亡。
布置作业
预习余下内容
教学后记
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较难理解
课时计划
第4周星期第节2013年月日
课题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重点
: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
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6~28页,完成下列填空:
1、在末期,我国已经出现。
到了,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和。
2、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那里出土的、、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除青铜铸造外,夏、商、周的也很发达。
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夏、商、西周时期,也很兴盛。
4、夏、商、西周是以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
后代称为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5、、、和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合作探究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
2、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讲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特点和冶炼过程。
4、教师提出问题: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们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
青铜器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
5、齐读27页第1、2段,教师提出问题:
A、我们所学习的夏、商、西周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
“三星堆文化”又是在什么地区?
结论:
教学过程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指名读27页第3、4段,教师提出问题:
(生生互动,分组讨论,教师明确)
夏、商、西周的手工业规模庞大,你认为其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奴隶的悲惨生活
1、指导学生看课本28页《商朝带枷的奴隶佣》、《殉葬奴隶遗骸》插图,并指名学生读第1段及小字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
2、师生互动,讨论28页动脑筋。
三、拓展延伸:
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板书计划
、在末期,我国已经出现。
到了,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和。
2、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那里出土的、、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除青铜铸造外,夏、商、周的也很发达。
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夏、商、西周时期,也很兴盛。
4、夏、商、西周是以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
后代称为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布置作业
《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教学后记
理解青铜文明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5周星期第节201年月日
课题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重点
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
难点
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具
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2.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最北达到( )
A.长江流域 B.渭水流域 C.淮河流域 D.黄河流域
3.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4.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 )
A.齐 B.晋 C.楚 D.燕
5.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①管仲改革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教学过程
【课内探究】
1:
自主学习
(1)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和推广的时间。
(2)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的意义。
2:
合作探究
都江堰的修筑、作用。
3:
精讲点拨
(1)商鞅变法
(2)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4:
课堂达标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 D.大兴水利工程
(2)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 )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
A.黄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
(4)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缓和阶级矛盾 D.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力量
(5)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
【课堂小结】
【课后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上述内容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②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
有何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板书计划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开始使用时间:
春秋时期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作用:
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时间:
战国时期
二、著名的都江堰人物:
李冰
作用:
使成都平原获“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