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部编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8892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部编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部编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部编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部编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部编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部编1.docx

《《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部编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部编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部编1.docx

《七律长征》教案完美版部编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

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

“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

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

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

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

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

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

气势雄伟。

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

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

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

(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

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

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

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

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活泼乐观

“只等闲”暖金沙江

寒泸定桥勇往直前

喜过岷山

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

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学会迁移,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因此,教师要加强阅读与习作表达的联系,让阅读直接指向写作,这样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会让习作妙笔生花!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征微课、电影片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了解背景

1、展示微课,了解长征

2、你从微课中了解到了什么?

3、板书:

七律长征,了解“七律”。

4、初读要求:

大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步理解,感悟诗意

1学生展示读,读出节奏。

2、找出统领全文的诗句,是哪一句呢?

(生找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小组合作:

想象下红军都遇到了那些困难呢?

请同学们自学下面的三句诗用横线画出你觉得红军艰难的词语或诗句。

三、小组合作,深入品读

1、出示图片,感受逶迤的样子。

2、师生配合读。

3、简介乌蒙山,体会磅礴的意思。

4、师生问答读。

5、简介巧渡金沙江故事)

6、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读出你心中的欢喜。

7、播放电影《大渡河》片段,感受飞夺泸定桥的惨烈。

8、男女生配合读

9、想象翻过雪山会遇到哪些困难?

是啊,过雪山真难啊。

10、师生理解读。

11、师生滚雪球读

四、课外拓展。

1、拓展阅读《清平乐·会昌》《忆秦娥点娄山关》

2、师:

同学们,我相信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红军说,谁愿意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3、教师总结.

4、作业: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在诵读中品诗美,感诗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而且还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律诗,在朗读上学生能否把握节奏和韵律,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能否抓住关键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读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有限,也没有诵读的基本技巧,长征距离他们的生活又比较遥远,所以学生在诵读能否读出美感和情感较难。

教学方法

1.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2.通过抓住关键词及问题探究,读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的情感体,味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毛泽东的伟人情怀。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翻开历史的画卷,聆听岁月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回到1934年,走进长征。

出示课题:

《七律长征》,注意“·”这个符号,要读出停顿,(请跟我一起读,七律·长征。

)出示诗歌,思考:

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把握节奏,读响韵脚,读出音韵美。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所谓的七言律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称为“七言”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

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讲究平仄,要想读好律诗,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停顿,读出抑扬顿挫之感来。

教师范读,要求:

听的时候注意听停顿和语调。

(2)同学们关注到这些红色的字吗?

你有什么发现?

(这首诗的偶句是押韵的,而且一韵到底。

)同学们知道押的是哪个韵母吗?

(“an”),这些押韵的字被称作韵脚,像“an”这样开口大,响度高的韵母更能增强诗歌的气势。

(3)试着读一读,注意韵脚一定要读的响亮。

像这样读出停顿,把韵脚读响亮了,自然而然就能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3.抓住关键词,合理的想象,读出长征精神。

(1)同学们,读书不仅要读出音韵美,还要读出意思,你们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查找历史背景、看插图等方法了解诗意。

结合这些方法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可以用上“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理解诗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朗读诗歌。

(2)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是一首壮丽的史诗,更是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看着这些画面你联想到了哪些情景?

(高耸的山峰、湍急的河流)就像诗中所说一样,万水千山,远征难,但是红军却不怕难,你能把红军战士不怕难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这里要重读“不怕”,读出坚定与信心,尽管万里长征十分艰难,但对我我们红军战士来说却只是平平常常的事,所以“只等闲”要读的轻快,读出蔑视。

(3)试着读一读。

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合理的想象,自然就能读出诗歌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4)接下来请同学们从文中找找还有哪些词表示长征的艰难,哪些词能体现红军战士的坚强乐观无所畏惧的精神?

①逶迤磅礴寒千里雪

逶迤是什么意思?

(形容山连绵不断),磅礴又是什么意思?

(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已经是步履维艰,泸定桥剩下13根冰冷的铁索,那桥下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

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

当他们即将翻越白雪皑皑的岷山时,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你能读出长征的艰难吗?

②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尽开颜

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红军战士怕了吗?

你从哪里感受到?

(连绵起伏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红军战士的不畏艰险、顽强豪迈。

面对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

补充《巧渡金沙江》,你有什么感受?

你能否从中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气概?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最后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主义精神)。

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这是何等的喜悦,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这首七律是毛泽东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

以下这首词《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一首词。

该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请同学们试着抓住关键词,展开合理的想象,读出毛泽东及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和他们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小结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是永恒的。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律诗的基本特点,把握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不仅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还通过抓住关键词,合理想象,读出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诗歌,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伟人情怀。

让我们带着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精神一起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

 

课题名称

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气概,感悟长征精神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感受毛泽东及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气概,感悟长征精神,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新时代的学生没有历史的厚重感,不清楚长征的必要和困难,难以想象为什么会有《七律·长征》。

教学方法

1.通过过品析、朗读、拓展、想象等手段,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气概,感悟长征精神。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以一句口头禅作为导入】

以前有一句话激励着老师这一代人。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孩子们,我们的人生也许也会有挫折、也会有困难。

人生如四季,寒暑推演,时而明花照眼,时而落叶飘零。

人生如大海,时而让人体验暂上浪尖的飞扬,时而又让人承受跌入低谷的哀伤。

若生活遭遇艰难,就读一读《七律·长征》!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朗读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历史知识研读】

长征你们知道吗?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主席曾经说过: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诗歌知识拓展】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毛泽东正是用了这样一种七言律诗的艺术形式,写出了长征的艰难险阻,画出了红军的“征难图”,道出了革命者的“只等闲”。

课堂巩固

(难点巩固)

【诗歌的具体分析与认识】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意: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画出腾越五岭和疾跨乌蒙两幅跟“山”有关的红军“征难图”,点明红军最初的困难。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意: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颈联,受“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刻出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幅跟“水”有关的红军“征难图”,进一步说明红军行军困难重重。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意: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千里积雪的岷山有“山”有“水”,也是红军面临的最后的困难。

全诗不仅如实地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更揭示出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结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若生活遭遇艰难,就读一读《七律·长征》”了吗?

千难万险、千山万水,只等闲。

最后还是那句话送给你们!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学海无涯苦作舟,再苦再累只等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