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迹演讲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8874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古迹演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化古迹演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化古迹演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化古迹演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化古迹演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古迹演讲稿》.docx

《《文化古迹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古迹演讲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古迹演讲稿》.docx

《文化古迹演讲稿》

《文化古迹演讲稿》

xx年3月21日,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在隆隆的炮声中轰然倒下,结束了自己1500多年的生命,电视评论员的一段旁白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这尊承载了千年历史的佛像的倒下,意味着一段光辉灿烂文化的终结,历史就此中断,这仿佛是我对文化价值的第一印象,文化意味着历史的传承。

我的家乡兖州是一颗镶嵌在祖国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先秦著作《尚书·禹贡》中就有了兖州的名号。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即为其一,秉承这大禹的精神,兖州素有“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优良人文传统,四千年来世代传承。

两千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在此讲学,弘扬儒家文化。

十九世纪末,教传入兖州,与儒家文化、伊斯兰教、共存。

汉唐时期,兖州崇文风尚盛行,成为文人荟萃之地,诗歌传唱之乡。

登上兖州城楼,极目远眺,思绪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杜甫身着一袭长衫,历经风尘,坚守着“谦谦君子”的信念,履行着“非礼勿动”的公约,终落得“诗圣”的美誉。

你的一纸锦绣,唱出过“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缠绵,吟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凄。

你被流放,怀才不遇,在兖州终得知己,那便是飘然天地间的李白,他遍游中国,足迹踏遍锦绣河山,五岳寻仙不辞远。

诗仙寓家兖州二十余年,赋下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豪迈的诗句留给了兖州,这两位古代文人翘楚留给了兖州,这古老的兖州无尽的文化宝藏,岁月悠悠,时光流转,圣人足迹渐远,后人却在杜甫登临赋诗的少陵台,李白畅游览胜的青莲阁间依稀受到这深厚文化的浸染。

徜徉于兖州市,你会看到兴隆塔巍峨屹立,小时候多听塔檐风铃吟唱,仿佛在诉说千年的历史,时间在塔下凝固;再看那存放于博物馆镇水剑,历经三百年的风沙侵没,一朝重见天日,风采不减当年,誉为天下第一剑,挺起兖州百姓的脊梁。

兖州这一片沃土历经岁月沧桑不变的是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后人我们应当自豪。

然而,斗转星移,日月轮回,随着时光的流转,古老而珍贵的兖州文化在慢慢被岁月侵蚀。

不过令人鼓舞的是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兖州文化的继承发展,兴隆塔下收获了石函、鎏金银棺、舍利金瓶三件国宝,兴隆文化园应运而生,大家欣喜的看到那一个充满文化气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兖州重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一座城,文化是他的魂,作为拥有着古老文化的兖州,我们要传承先人珍贵遗产,发挥兖州文化价值,让这古城的文化韵味永远传承。

沃土华夏,五千春秋,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文化,历史的画卷充满了神秘和传奇。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谐团结。

我们的祖先不仅有安邦治国之道,而且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以及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

今天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是炎黄子孙的根,是炎黄子孙的血脉,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让我们携起手,继往开来,共创文化美好家园。

第二篇:

兴业县古迹文化名村(定稿)兴业县古迹文化名村

名称。

泉村,位于石南镇南部,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

兴业名村之一,文化古迹建筑10余座,均为清末大杂院,占地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

名人代表人物:

李宗仁

产业:

四角楼、古巷、古居、古宗祠

产业价值。

广西第一宅,造型为四角楼,建于1925年。

三进式院落,厅前前廊雕琢精美的欧式方柱,门窗均为大理石花岗岩磨制而成,厅堂构筑讲究,雕梁画栋。

文化价值。

李宗仁在兴业东山再起的一段历史,是功成名就的转折点,民国十年,第二次粤桂战争爆发,桂军败北,李宗仁与黎仲丹在泉村纵论局势,筹集粮饷,谋划大事,在转向城隍六万山驻扎后,黎仲丹还多方奔走,出谋献策,在驻扎六万山的两个月时间里,李宗仁在黎仲丹引见的兴业乡绅慷慨解囊,最终渡过难关。

李宗仁升官后曾经涉足泉村,曾经在泉村留下不少奇闻轶事,望江亭题诗亦李宗仁所为,泉村的历史人文价值与自然风光,古屋建筑都是见证历史文化底蕴的最好证据。

名称。

庞村,位于石南镇中西部,面积约为2.08平方公里。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200余年,晚清建筑群约30余栋,总面积25000平方米。

产业。

将军第、七座楼台、梁氏宗祠。

建筑风格。

方向统一,布局严谨,排列整齐。

装饰豪华,颜色鲜艳。

1产业价值。

壁画、石雕、木雕、泥塑等。

文化价值。

庞村兴起以蓝靛发家,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链,收购、加工、销售,远销国外(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清代皇帝御赐牌匾。

诚信、爱国文化尤为突出。

{故事}据庞村梁氏族谱所载,庞村清代民居群始建人梁标文(字纯庵),原为石南凤山村(庞村东南约5公里)人,幼时父母早丧,与祖母相依为命,长大后到兴业县城打工,帮一广东客商料理蓝靛生意,因其忠诚老实不,又精明能干,深得老板信赖,后来,在广东老板的资助下独立经营染料蓝靛,打开了致富大门,接着兼营民房地产,成为当时兴业县的首富。

梁氏共七子九女,现建筑群各幢即为其后人所建。

现在庞村古屋中居住的人已很少,梁标文的后代们继承和发扬了先人勤劳拼搏、不甘人后的精神,依靠党的致富政策,或搞科技种养,或搞运输经商,一个个富裕发达起来了。

他们许多人都在村外或县城街上建起了新的楼房,纷纷从古屋中搬出,使得整个庞村清代民居群处于一幢幢砖混结构的新楼包围之中。

一些古屋因无人居住,多年失修,已经变得很破落。

名称。

东山村,位于石南镇中东部,面积11.35平方公里,何氏从始祖依山而居,至今有600多个春秋,何氏子孙勤奋好学,历代人才辈出,明清时代更为昌盛。

名人代表人物:

何以尚

产业。

何以尚故居、何勒山公祠、卢大夫祠、忠孝祠、龙门祠、钟陵祠、百岁祠、东林祠、直节祠、司泽祠、司训第、博士第。

建筑风格。

名模清初、民国时期的居民群落,建筑特点风气清洁,无雕龙画凤。

产业价值。

御赐牌坊、廉政文化深厚、宗祠氛围强、明末名家、xx年评为广西历史文化名村。

古建筑及文物古迹计30多幢,极具名气21幢,一并保存良好的明、清民居群,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

这大批建筑主要为明、清建筑,大多属硬山搁檀式结构,一底一搁,翘脊、重檐、歇山顶,

2屋内及大门门楣上有彩色壁画,题材多样,笔法精美、颜色保存良好,不少屋顶压脊有花鸟走兽灰塑图案。

屋内大多设有屏风、厅阁神台。

名人古宅大门处设拾级台阶,两边为圆石鼓及雕花门墩。

地面及巷道铺设青砖或青石板。

村落建筑古石桥、古水井、古社庙。

全村古宗祠10多个。

这些古桥、古井、古宗祠、社庙大部分保存完整,构成了一个南方大村子,显现了名人大世族聚居的典型建筑特点,成为了桂东南乃至广西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大村子。

这类南方大家族建筑,提供了极为丰富和难得的实物景观,极具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名称:

谭良村

产业:

谭贤良祠、第一个进士、黄埔军校校官谭将勋府邸、荷塘古屋、千年古树、和洛塘

产业价值:

抗清运动、忠君爱国、南棉王事迹

第三篇:

中国文化古迹——颐和园作文中国文化古迹——颐和园作文

欢迎大家来到文化古迹之一——风景优美的颐和园游玩。

今天由我带领你们看美丽的地方。

大家可以叫我小雯。

首先我要将四点注意事项,

一、参观时,眼看手勿动;

二、游览时不要掉队;

三、不许拍照的地方不要擅自拍照;

四、记住集合时间。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博览颐和园的景色吧。

大家请跟我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你们看,绿油油的柱子,红漆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各位请随我来,据我所知,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都各有不同。

大家看,我们已经走完长廊啦,来到万寿山脚下1大家抬头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大家看,我们已经登上了万寿山。

大家向下望,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是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大家向东远眺,是不是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呢。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护卫者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各异的石桥。

看,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你们走过场长的石桥就可以到小岛上游玩。

好了,现在给两个小时给你们去参观颐和园的其它景色,两小时后在小岛上集中。

第四篇:

走访历史古迹感受常州文化走访历史古迹感受常州文化

走在繁华中的青果巷,有几分孤寂与落寞,一条小巷经过时代变迁,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目睹了整个城市的发展。

青果巷,这条长仅数百米的街巷,凝聚了数千年常州古迹的精华,荟萃了数不尽的人物精英……青果巷,隐藏在繁华之下的苍老。

一条长街伴着一条长河,给常州城留下了仅存的江南原生态——"小桥流水人家",给常州人留下了仅存的一处发思古之幽情、寻先祖之遗迹变不了青果巷的历史气息。

高楼大厦下的平房小巷,颇有一点神秘感,让人心向往之。

青果巷作为历史名人的聚集地被人们所熟悉,在古巷,无人不晓八桂堂。

据说,青果巷街区内历史上的进士就达百人之多,这在国内实属罕见。

我也能耳熟能详地记住这里一串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字,他们中有宋末抗元名将刘师勇、明代文豪唐荆川、清代书画家钱维诚、恽鸿仪、汤贻汾,洋务运动先驱盛宣怀、民初谴责小说家李伯元、模范缙绅汪作黼、故宫博物院开创者吴瀛、剧作家吴祖光、语言学家赵元任、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革命先驱瞿秋白、七君子之一史良、民族工业开创者刘国钧

现在当我们踏入这条小巷时,却被紧闭的大门拒之门外,青果巷作为常州的文物整改项目而对公众不开放,可以说我们并没有走进这些名人的故居,我们只是从他们门前经过吧,但是从外面也可以窥见一点历史,他们的住宅都有着文化气息幽静深远,颇具古代的特点,紧紧挨着的房子,不同的门牌,各式各样的招牌,透露出曾经繁华的小巷:

熙熙攘攘的人们在这里悠然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相互交融,不断传承一代代的流传着。

我一个北方人,对于江南小巷感到十分新奇,更对名人的生活产生极大地兴趣,故居虽然没有进去,但是我找到了一些关于名人的资料,青果巷16弄的赵元任的赵宅是比较完整

保存的。

赵元任是国际著名语言学家,他对音乐、数学、物理都有研究兴趣。

赵元任长期致力于推广国语(普通话),他编写《国语罗马字常用字表》,编制《国语罗马字与威妥玛式拼法对照表》,给《学生字典》注音。

1935年出版《新国语留声片课本》,在全国推行普通话起了示范作用,影响极大。

赵元任对中国方言极有研究,由他作曲、刘半农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经典歌曲。

今年已104岁的周有光诞生在青果巷133号的老礼和堂,他与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是连襟。

他自称是“被遗忘了的人”。

至今仍操作电脑,耳聪目明。

上世纪90年代,周有光到常州参加全国性的瞿秋白研讨会,他终于在东下塘看到了河对面的青果巷老宅临河的雕花长窗,百年前那里曾是他跟随祖母吟诵唐诗的地方。

青果巷旧民居的大门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常州古城人千年的人情风俗和生活心态。

青果巷风情万种,她的力来自南市河和临河的粉墙黛瓦马头墙,来自那临河的雕花长窗、码头、古纤道、系舟石以及临街那一座座充满了历史沧桑的石库门和门楼,尽管墙门斑驳、苔痕深深,备弄幽长,当年部是“侯门深似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钟鸣鼎食之家”。

而现在的青果巷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的只是将要整改的空房子而已,或许不久的将来青果巷会建造许多关于名人的纪念馆,或者改造的更加符合城市的发展,开发成为一个旅游资源,这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目睹从其中感受古代的文人墨客带来的古风古韵,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体会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

历史在时间的河流里静静流淌,唯一让人们记住的是不变的文化,古老的东西可能会在新生事物中发挥新的作用。

让我们期待历史文化绽放出光芒。

第五篇:

家乡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开发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开发调查

--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

摘要。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历史文物一方面能为人们展示了时代的生活,有其独特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

因此,文化古迹成为景点已不足为奇。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景点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破坏。

本次调查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结合实践中对景区的观察,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的交流、访谈和问卷调差等形式,多角度地探究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的保护问题,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个人、景区和社会等方面来有效地达到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目的。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一)调查的背景

中国向来是个崇古的国家,所以历史和文化古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感情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富足。

逐渐地,遍布全国的名胜古迹也就成了人们在外出旅行时的不二选择。

而随着文化古迹所处景区客流量的增加,历史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近期,有关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及游客恶意行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关注,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痛心和沉思以外,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破坏与保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调查的目的

在本次实践的调查活动中,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出,以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破坏因素为主要出发点,通过调查与研究,了解群众心目中对于景区现状的看法,景区所属单位的态度,在原有的保护措施上增加新的解决方案,帮助景区更好地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进行保护。

除了制定相对有效的解决措施,调查活动的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意识,有助于景区所属单位多角度地加大对古迹的保护力度,让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能在社会各界更好的保护下,以更好更完整的姿态,向人们展示它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发挥其价值和真正效用。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的内容

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本次的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四方面:

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群众对待历史遗产保护的态度、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

根据搜集得到的以上四个方面信息和相关资料的查阅,针对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代表的历史遗产、文化古迹,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

(二)调查的方法

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主要采取了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等。

在进行调查活动之前,我们先搜集了有关乾陵的相关历史资料,以普通群众和景区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制定了两份问卷。

普通群众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和3道多选题。

景区工作人员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和2道多选题,1道填空题。

在实地观察了乾陵后,分别向游客、附近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分发了调查问卷。

但在分发问卷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即不同的人群存在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

比如在向附近的居民发放问卷时,有一部分人根本不识字,或者有些人不能很清楚地理解问题的指向。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更换原来的调查方法。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近似于采访的方式完成的。

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后,我针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情况,提出关于乾陵保护方面的问题,向景区工作人员进行实地采访,以提高本次调查的可靠性。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

1、普通群众的年龄分布。

十六岁以下的占据了23.7%,十七岁到三十岁的占14.3%,三十一到五十岁的占49.7%,五十岁以上的占据了12.3%。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与中年人群占了调查对象的很大一部分,这符合我们的预期。

因为从大体情况来看,会选择以历史文化古迹作为旅行地点的人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年龄段内。

同时,这些年龄段的人更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与指向,他们提供的信息,也更能代表广大群众,使本次调查活动更能反应真实情况。

2、普通群众眼中的现状

通过数据的整理研究,普通群众对于当前景区保护状况非常满意的占7.1%,比较满意的占23.7%,一般的占60.6%,不满意的占8.6%。

以上数据,结合我了解到的普通群众认为的目前乾陵的保护程度,我发现,在人们眼中,当前的保护还是存在不足。

一方面,可能是景区所属单位的正常保护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所造成的。

当然,自然灾害或者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使乾陵遭到破坏的一部分原因。

总的来看,对乾陵的保护有待提高。

(二)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1.对于不文明行为的态度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使历史遗产、文化古迹遭到破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在发现其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大部分人会上前劝说阻止,少部分人会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剩下的一部分人会选择无视。

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具有责任感和保护公共财产的意识的,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

但是我觉得,上前劝说阻止和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可能是一种内心的倾向。

因为在真实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无视,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些感知。

首先,每个人定义的文明与不文明是各不相同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其次,并不是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会有这种行动力的。

当然,有如此多的人有这种倾向和意识,相信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

至于具体落实,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自身的态度

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普通群众会在参观景区时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而一小部分选择不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者,也有没注意的一部分群众。

可以发现,从人们自身的素质来看,还是相对乐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参观历史遗产、文化古迹时还是可以发现很多不文明现象。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一定会有不同的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在乾陵参观的游客及附近居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是不错的。

如何让更多的人能有意识的规避不文明行为,是乐观以后的进一步思考。

(三)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是陕西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一座陵墓。

陵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上。

1961年3月,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武则天按照高宗的遗愿,选取雍州好畤之梁山为高宗修建陵寝。

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乾陵寝宫修建于海拔1047.3米的梁山主峰之中,工程艰巨浩大,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埋葬时,主要工程竣工。

埋葬高宗后乾陵营建工程继续进行,及中宗李显于二年(公元7xx年)五月重启乾陵玄宫隧道,合葬女皇武则天、迁葬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陪葬乾陵,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乾陵最后一座陪葬墓建成,因此,乾陵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睿宗至玄宗执政初期才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

乾陵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富丽雄伟,是唐代帝陵葬制的典范和后世帝陵营筑的楷模,在中国古代陵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里程碑和丝绸之路鼎盛时代的重要遗产,乾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陕西文物考古部门对乾陵陵园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搞清了陵园布局。

乾陵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营造,陵园分为内城、外城和陪葬墓区三个部分:

内城基本呈方形,周长5920米,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外城“周八十里”,外城垣东段距内城垣约220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碑亭、狄仁杰等六十朝臣画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目前已发掘了地宫隧道、碑亭基址、王宾殿基址、内城南门阙楼基址、双乳峰阙楼基址等多处。

乾陵陪葬墓位于陵园东南隅的黄土台地上,现存封土堆15个,目前已发掘清理了5座,出土了以唐三彩、墓壁画、石椁线刻画为主的珍贵文物三千余件,对研究盛唐文化和唐陵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中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建有博物馆对外展示。

由此可知,乾陵建成距今历史久远。

在这段漫漫时光中,自然因素对其造成的破坏也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听附近的居民谈到,这两种说法都是民间传说,说来并没有多么可靠,所以不能轻信,第一种说法是说村民砸了石像,可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封建程度来看,百姓们应该是干不出来这种事儿的。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石像遭到了损毁呢。

考古学家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石像们脑袋的消失应该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灾害造成的。

因为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上我们可以查到,在1555年1月23日的时候,乾陵一带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地震,因为发生时间是在子夜,所以死伤情况格外严重,有将近八十万人死在了这场地震当中,乾陵位于震中地区,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这就是有名的关中大地震。

时间、地点全都对得上,所以专家们推测造成这些无头石像的真正原因应该就是这场死伤惨重的大地震。

除了这些人像,其实也有不少石马受到了损害,而它们受到损害的位置恰恰就是头部。

这些石像的材质并不是特别好,在采用的时候就发现里面有些瑕疵,所以石像一旦受到震动,先受损的就是头部,更不要提天摇地晃的地震了。

根据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些石像们的脑袋应该就是在那场大地震中损毁的,另外一部分可能是在明末清初那些战争中被毁的。

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但是即使缺失了一块,我们也依旧能够从这些石像身上看到当年的繁华盛世。

可见自然因素也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

(四)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

除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自然灾害影响之外,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是否到位,也是历史遗产、文化古迹是否长久存在的关键。

调查显示,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认为文物遭到破坏的因素之一是追求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还有一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导致了破坏。

不过,景区内部的文明提示还是比较到位的。

四、调查的总结及解决措施

(一)原因总结1.游客的因素

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人在参观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时候不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

另外,会有一群游客能够自身做到行为文明,而看到其他人不文明行为时,会选择无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景区的客流量只增不减。

那么游客自身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如何看待这些不文明行为,对于景区的影响会显得格外突出。

当然,我们相信,进步的社会会使人的思想觉悟也有所提升。

如何引领人们走向更高的思想层面,除了在其主要领域,以游客的身份存在,也是目前丞待加强的方面。

2、自然灾害的因素

历史悠久的乾陵,在自然灾害遭到过很大程度上的破坏,再加上风吹日晒而产生的正常破坏和其他不可避免的因素。

但是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3.景区所属单位保护不当的因素我国历史文化建筑主要有三个部门管辖,分别是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宗教部门。

依照常理,文物部门管理历史建筑应该是保护的最好,因为专业人士可以更好的维护这些文物,但事实就是,文物管理的历史建筑得到的保护也并没有很好。

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缺少联系,没有及时沟通交流反应景区的实时情况。

(二)解决措施

1.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

除了接受正常的教育外,人们所处的环境也能对一个人的素质培养起很大的作用。

所以,让普通人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是很重要的。

比如人们会经常记得电视上的一些公益广告,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除了让游客在身处景区的时候受到文明的熏陶,平时也应当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因此建议,电视台可以制作并播放一些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相关的公益广告,以提高群众的个人素养。

2.对文物进行保护措施

一般来讲,一些历史遗产、文化古迹会定时收到检查、维修。

但是其实,不一定等到有了破坏后才进行维修,我们一定要知道,预保护和破坏后的维修相比,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预防与未然,其实是“保护”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发现的小问题,往往变得越来越严重。

所以,自然灾害前的保护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有重大自然灾害预警的时候,更应加强保护力度。

现在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

许多历史建筑因为得不到资金修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毁败。

我们可以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