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8233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家傲秋思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渔家傲秋思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渔家傲秋思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渔家傲秋思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渔家傲秋思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家傲秋思教案.docx

《渔家傲秋思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家傲秋思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渔家傲秋思教案.docx

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

【篇一: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打印)】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

《雁门太守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

《白雪歌送?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

《十一月四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

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

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

(“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

(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

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

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

(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

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

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雁去无留意

风景异[边声四起]荒凉、萧条、凄清

孤城紧闭

渔家傲[

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情[]忧国思乡壮志未酬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

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

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

《雁门太守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

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

点评好在哪里?

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

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

(学生品评:

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赏析: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写景][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塞下秋来风景异:

[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

[突出“异”:

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

[特写]

①大雁南飞:

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

[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

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

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

难以知道。

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

[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运用典故:

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

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

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小结: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

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九、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

品味赏析体悟

【篇二:

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

?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

3、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

1.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

3.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

?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两首不同的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

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

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

《渔家傲秋思》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介绍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三、品读《渔家傲》

(一)读

1.展示读,正字音

2.听范读,做指导

注意听范读:

点评好在哪里?

节奏感情意境

3.自由读,悟感情

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自由地放声朗诵这首词。

4.分组读,解词意

下面我们分为两大组,分别朗诵上下阕。

(学生分组齐读上下阕)

(过渡)大家读得很准确,也满有气势。

下面我们在两大组内,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分别自主地理解上下阕内容,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

(二)译

1、在理解词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看课文下注解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这首词内容。

2、再读译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词主要写了什麽?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抒发了思乡忧国之情。

(2)、分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讲了什麽?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戍边图思乡图)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抒发了思乡忧国之情。

(三)、品

品析上阕景物描写

1、上篇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异”在何处?

(课件逐句打出并分析)

(1)、雁为何无无留意?

人呢?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异寒)

(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

(异声)

(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一副诗情画意,而“孤城闭”有暗示我什么,渲染了怎样一种气氛?

(异势)

3、总结:

通过上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势?

此景会令人产生怎样的感觉?

(师板书:

荒凉萧瑟)

过渡:

下片主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思乡图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体会下阕思想感情

1、出示思考题:

(1)、一杯浊酒,万里家园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一种怎样情绪?

(2)、“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何谈归家之事,又是何等胸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指的是什么时间?

听到幽怨的羌笛声,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会有什么感受?

(4)、人为何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作者及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感?

2、学生归纳下片主要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一种心情?

(师板书:

思乡愁苦)

3、找出词中总束全词的一句,这句表达了戍边将士及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忧国)

师:

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

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四、课文小结: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怆情怀。

整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读来真切感人。

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

《雁门太守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

《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一、导入诗歌:

听《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二、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看学案关于范仲淹的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

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三、自主学习,领会诗歌:

要求:

1、读准字音;

2、弄清文意;

3、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四、朗读诗歌,赏景品情: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

异在何处呢?

明确:

异寒异声异势

3、品读上阕说说:

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

荒凉萧瑟肃杀

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篇三: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

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

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

(“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

(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

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

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

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

(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

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

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渔家傲[

雁去无留意风景异[边声四起]荒凉、萧条、凄清孤城紧闭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忧国思乡壮志未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