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公务员面试热点讲义.docx
《湖南公务员面试热点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公务员面试热点讲义.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公务员面试热点讲义
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
面试辅导讲义
社会热点
第一章社会热点问题概述
一、社会热点问题概要
社会热点问题是指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部分成员的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并引起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社会现象或为解决问题而推出的公共政策。
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分为:
社会事件,如药家鑫杀人案、截车救狗事件、3Q大战事件等等;社会现象,则已经超越了具体事件更具有普遍性,社会影响面也更广,社会现象由一系列社会事件组成。
公共政策,则是政府等公共机构为了解决社会事件或消除社会现象而推出政策措施。
二.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答题思路
(一)提出问题:
1.确定论题:
提出主题概念。
2.提出问题:
问题,是现实情况与计划目标或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3.确定目标: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
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二)分析问题:
1.分析的内容:
(1)重要性分析:
重要性是事物被认为有很大价值和影响的性质。
(2)现状分析:
分析问题的具体表现。
(3)必要性分析:
分析事物存在的不可或缺性,与重要性分析密切相关。
(4)影响分析:
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对人和事物所起的作用。
分为积极影响,即意义,和消极影响,即危害。
(5)背景分析:
背景也是原因,但是是一种大气候、大环境层面的原因。
(6)因果分析:
原因,指先于某一现象,并产生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
)因果具有客观存在性:
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
比如毛泽东同志就曾说: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因果具有多重性: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
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原因的重要程度)
有时某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结果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来论证论点。
直接原因、基本原因、根本原因(原因的深度)
直接原因:
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基本原因:
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
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主观原因(内因)、客观原因(外因)
主观原因是指个人、组织、社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指在人类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原因。
2.分析的维度:
(1)范畴: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2)主体:
个人、组织、社会、国家、世界
(3)层面:
价值(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和谐、人权)、观念(理念、道德)、利益、制度
3.分析的方法——辩证分析
(1)坚持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中,既要分析主要矛盾,又要分析次要矛盾,既要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分析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指在分析问题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分析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反对把各种矛盾情况或各种矛盾方面平均看。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统筹兼顾,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
(2)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态度、思路、方针、原则、方法、对策、方案等)
2.三大层面(观念、制度、操作)、八大手段(教育、行政、管理、法治、监督、宣传、投入)
三、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指导思想
当代中国的问题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而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邓小平理论系统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坚持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扭住一个中心: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施三大战略: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三个发展,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牢记战略思想: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要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什么发展”
把握一个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贯彻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做到三好三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四一切: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温)明确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动力在于人。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
(三好四不三民八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
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科学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
(一尊重一发挥三最),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最、三体现),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三民主义: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怎样发展”
全面发展(四位一体):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两协调):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坚持一条道路、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一个一统一、一个协调、一个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如何发展”
关键:
坚持统筹兼顾,关键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
统筹兼顾(八统筹=旧“五统筹”+新“三统筹”)旧“五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新“三统筹”: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总体要求: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实现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
第二章经济热点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含义:
创新就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闻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
简单的说就是“引入新事物,引起新变化变化”。
从内容上讲,创新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就是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管理创新为依托,促进技术创新。
从方法上讲,创新分为原始创新、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2.意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一个人不断超越自我的不二选择。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3.问题: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农业、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4.措施:
(1)前提:
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与创造力教育相对应的是“记忆力教育”)
(2)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
(创新的基根就是创造力)
(3)重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
(4)关键: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健。
5.背景链接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北京“十二五”规划从全国大局和自身特点出发,为发展设定了一系列目标和路径,突出体现在创新驱动发展,发展惠及人民,开放实现共赢。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共分九大章,第一章提出新时期战略目标,紧随其后的就是第二章“创新驱动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首都应对人口资源环境挑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之路。
“十二五”时期,北京必须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着力点,全力以赴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完善创新激励和支持机制,全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刚刚过去的5年,围绕国家战略、首都发展和改善民生,北京以企业为主体,研发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
比如,龙芯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和集成电路制造重大装备改写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史;TD-SCDMA使我国第一次拥有了在全球通信领域的话语权;成功开发全球首款支持20兆宽带的TD-LTE终端基带通信芯片;“闪联”标准成为全球首个3C融合标准。
创新了宽带无线接入Mcwill国际标准;非典疫苗、人用禽流感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与发达国家同步。
6.现实意义
1.将有力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升级高新区将更好的发挥其对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通过技术成果输出,进一步完善区域企业新的产业链和配套产业,来培育更多创新企业,更多促进产学研合作,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提升。
2.将便于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
现阶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优化产业布局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将进一步拓宽技术交流渠道,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广范围进行产业与科技创新交流协作,加快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
3.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创新能力的提升无疑给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不竭的动力。
随着国家高新区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集聚效应优势的显现,无疑加速了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
7.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把自主创新贯彻于经济工作的各个环节,继续探索和实践基于创新创业的内生增长机制和发展路径。
2.坚持科技引领,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途径,加快形成持续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3.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坚持共同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高新区聚集、辐射、带动功能,促进高新技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联动发展、区内产业与区外产业协同发展。
【工作思路】
一是提升思想认识。
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要求上,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把率先创新、持续创新做为北京市“二次创业”的核心要求,做到思想认识要达到新境界,发展观念要有新视野。
二是落实重点任务。
在进行创新驱动的过程中,要做好统计、培训、评价等基础工作外,要在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和火炬中心、高新司进行对接,着力做好科技金融、创新人才、技术转移、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工作,特别是要重点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三类园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建设工作,按照国家导向和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这些任务贯彻好、落实好。
三是出台政策体系。
市委市政府要出台支持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将资金投入、金融支持、政策采购、人才培育和吸引等方面的支持制度化、常态化;要跟踪、监督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针对政策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要及时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要赋予高新区应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管理位势,财政、土地、项目上给予充分保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管委会的产业专业化服务能力;在市委、市政府要形成各委办局共同支持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工作机制,集聚全市之力促进创新驱动的迅猛发展。
五是完善工作体系。
充分发挥会商机制的作用,加大科技计划对国家高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计划与地方各类规划、计划的衔接,鼓励新政策、新机制体制在国家高新区先行先试,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中来。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1.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促使企业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我市各类企业真正成为科技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和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2.坚持科技创新市场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引领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依据市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确立科技创新和发展规划,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增强科技创新选题立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使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稳固的联系,整合我市科技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使我市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放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效应和驱动作用。
3.加大对在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扶持力度,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和作用,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释放创新能量,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优势和主导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社会开放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共性技术和信息资源高效利用。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概述
1.含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需求结构转变: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产业结构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供给结构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分为:
第一产业,即农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第二产业。
即工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
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
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现的产业之间的协调。
2.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
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胡锦涛)
3.问题: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4.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5.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各项任务。
市委书记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
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情况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出席会议。
刘淇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
中央要求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突出主题、主线,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宝贵经验和基本要求,结合首都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6.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发展速度,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上来。
要妥善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首都性质功能定位、人口资源环境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市与区县的关系。
——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
[措施]
一是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
首都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和中央给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继续走出一条物质消耗最少、增长效益最高、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起到首善之区的作用。
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上统一思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要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
“三个北京”是奥运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实践转化,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首都规划建设发展的基本指向,反映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同,是在发展中崇尚以人为本、重视科学技术、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今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抓手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找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要着力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要着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
要着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努力抓好中央赋予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
【一句话点评】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需求结构——扩大内需
1.含义:
需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外部需求(出口)和内部需求。
按照领域,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2.意义:
(1)必要性:
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
(2)可行性:
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