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方案.docx
《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方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方案
佛坪县袁家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所有权登记
技术方案
西安思达迈尔测绘工程有限公司
二0一七年十月
佛坪县袁家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
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技术方案
任务承担单位(盖章):
编写负责人:
审核意见:
主要编写人:
审核人:
年月日年月日
批准单位或部门(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1项目概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宅基地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01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11]57号)和汉中市不动产登记局的会议精神,佛坪县国土资源局为加快推进佛坪县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查清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所有权情况,整合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所有权登记数据库,为不动产登记信息基础管理平台运行提供数据支撑,启动佛坪县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西安思达迈尔测绘工程有限公司根据招标文件和其他有关要求,结合陕西省实际情况,为确保地籍调查数据的实用性和本项目各工序的衔接,保证成果质量,统一技术标准,特制定本技术设计书。
1.1调查区域简介
佛坪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地区东北部,地处秦岭山脉中段南坡山峦腹地。
秦岭山脉主脊横亘县境北部,境内山峦重叠。
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1′~108°10′,北纬33°16′~33°45′。
县城袁家庄,东到宁陕县26公里;西南到洋县28公里;南到石泉县43.5公里;西到洋县75公里;北到周至县39公里;西北到太白县100公里。
东北(经周城公路)到西安市212公里;西南(经周城公路)到汉中市158公里。
佛坪县南北长约54.05公里,东西宽约50.25公里,总面积1279平方公里。
袁家庄街道位于佛坪县城所在地,是佛坪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属城乡结合镇。
全镇东西长约14.5公里,南北宽约13.5公里,总面积约141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3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全镇3841户10288人,其中农业人口1381户4783人。
108国道和椒溪河南北向贯穿全境,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780米,土质多为黄棕壤,年降雨量938.1毫米,年平均气温11.5℃,为中部温凉湿润气候区。
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185万元,农业总产值615万元,多种经营总收入670万元,粮食总产量1012吨,油料产量39吨,乡镇企业总产值、总收入、利税分别达3360万元、3570万元、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1元。
止目前,共发展板栗、核桃5000余亩,袋料香菇15万袋,年产板栗、核桃60余吨,香菇、木耳30余吨。
发展枣皮7000余亩,天麻12000平方米,柴胡等中药材850亩。
发展养猪2100头,养土鸡6200只,养蜂270群。
1.2调查区域范围和工作量
1.2.1调查区域范围
本次不动产调查区域主要为佛坪县袁家庄下辖袁家庄社区、黄家湾村、袁家庄村、塘湾村、东岳殿村、王家湾村、老庵村、桃园村、关沟村 、肖家庄村、石印沟村等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所有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及地上房屋,测区总面积约约141平方公里。
1.2.2需要完成的工作量
(1)测区范围内基础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为地籍测绘和房屋测量提供测量依据。
(2)查清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属、位置、界线、面积、完成界址认定及地籍测绘。
(3)权属调查:
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内所有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分宗(户)地调查,对房屋等建筑物的建设合法性进行确认。
(4)通过完成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等建筑物所有权登记工作,对不动产登记信息按照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梳理与规范,根据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整合、建立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等建筑物使用权登记数据库。
(5)依据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等建筑物所有权登记数据库,审核发放不动产权权证。
(6)对于国有建设用地,重点调查宗地信息,地上房屋建筑物只调查测绘其坐落、面积和结构等。
(7)测绘各类交通用地范围。
1.3工作实施计划
整个项目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实施开展:
计划投入5个工作小组对整个袁家庄镇辖区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约3841户开展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权属调查:
以全解析法对城镇地籍调查范围界线以外的所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含村庄内外少量国有土地)进行逐宗、逐户1:
500比例尺地籍测量和权属、地类调查,查清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及村庄内部沟渠、道路、空闲地等各类土地利用情况。
要求相互衔接,不重不漏。
2、控制测量:
各自然村的控制点图根点;各自然村的界址点;
3、不动产测量、地籍图测绘:
测绘严格按照地籍图测量规范执行,工作量按每组每天25户计划;
3、质检组:
进行地籍草图检验,组织外业组工作,配合调查组调查,尽量将所有工作磨合到统一时间完成;
4、内业组:
于12月10日之前将公司现有的调查宗数全部完善,根据规范整理出最终成果,转交到一个工作程序;
5、数据库编辑工作:
计划投入5个技术人员,加班加点,保质保量按要求完成。
1.4工期
完成工作时间,严格遵循“合同”约定,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技术路线
(一)技术路线
1、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资料)“3S”等高新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及新的作业方法,开展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工作,对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健全、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权属调查工作,对调查区范围内的每宗地实地进行权属调查,确定宗地的坐落、权属、面积、界址、用途等。
3、地籍测量工作,在调查、控制的基础上布设适当密度的图根点,作为测图的基础。
采用全解析法数字测绘技术,以图根点为基础,采集地籍要素点坐标,利用专业测图软件,结合权属调查信息,绘制地籍图、宗地图。
4、根据调查、测量成果,依照《土地登记办法》规定的土地登记程序,进行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
5、数据库建设工作。
通过对地籍图数据的格式转化和处理,录入权属信息,实现图属挂接,完成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
6、进行数据汇总统计,编写文字报告。
(二)技术流程
地籍调查的基本技术流程如图所示:
(图1不动产调查技术流程图)
2.1已有资料分析利用
(1)已有控制网资料
位于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的高等级控制点有:
位于测区四周由陕西测绘局施测的B、C级GPS点;2008年陕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项目,作业队伍所施测的D级GPS控制网点。
这些控制点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作为本项目首级控制网的起算点和联测点。
(2)地名资料与地形图资料
调查区域内已有1∶1万正射影像图(DOM)可作为项目设计底图。
已有地名办编制的最新地名志,可作为地理名称调注的依据。
2.2图幅分幅与测量基准
2.2.1成图比例尺、图幅规格等高距
成图比例尺为1∶1000;图幅的分幅规格,采用50cm×50cm正方形规格,图幅编号按图幅西南角的坐标(X在前、Y在后,与图式一致)统一编号,例如:
324275-49825,为地籍图。
图名以村庄名、学校、桥名、山名、企业名称等依次录用。
2.2.2测量基准
地图投影: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中央子午线108°00′。
2.3测量精度与方法
(1)地籍图基本精度要求
(a)界址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5cm,隐蔽地区不大于±7.5cm;
(b)界址点、主要地物点相对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隐蔽和特殊困难地区不大于±7.5cm;
(c)界址点与地物点、地物点与地物点之间中误差不大于±10cm,隐蔽地区不大于±15cm;
(2)测量方法:
基础地形、权属界线、地类界均采用全解析法测量,全野外一体化成图。
2.4采用的主要技术
2.4.1GPS技术
GPS技术主要用于地籍调查GPS基础控制网的施测。
2.4.2数字测绘技术
数字测绘采用“南方CASS”软件。
该软件为GIS前端数据采集工具,具有外业数字化测量、内业图形属性编辑、数据处理、数据检查、制图制表、数据交换等功能,特别注重对数据质量的要求,其生产的数据可以完全达到GIS直接入库标准,是一个同时具备CAD和GIS数据加工能力的测绘专业工具。
2.4.3数字地籍技术
数字地籍数据库建设使用苍穹软件,该软件为土地专业数据加工工具,利用地籍测量数据,建设初始地籍数据库。
提供了地籍数据加工、属性编辑、拓扑编辑、变更编辑、数据模式检查、统计查询、制图和制表等功能。
2.5成果数据要求
一类界址点和主要明显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5cm,村庄内部的隐蔽界址点和隐蔽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7.5cm。
3工作依据
3.1法律与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5《陕西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
6《土地调查条例》。
3.2行政规章
(1)《土地登记办法》(2007,国土资源部第40号令)等;
(2)《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国土[籍]字第26号);
(3)《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17号;
(4)《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01号);
(5)《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国土资厅发
[2012]54号);
(6)《陕西省集体土地范围内民宅登记发证工作指导意见》(建房[2011]260号)。
3.3技术规程及标准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2007,TD/1014-2007);
(2)《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
(3)《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1-2000);
(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H/T1004-2005);
(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H/T1001-2005);
(6)《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73-2010);
(7)《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
(8)《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9)《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方案(试行)》(2015.5)
(10)《地籍测绘规范》(1994,CH5002-94);
(11)《地籍图图式》(1994,CH5003-94);
(12)《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2008);
(13)《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14)《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国土资厅发〔2011〕57号);
(15)《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
(16)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国土部最新颁布标准);
(17)《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1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
(19)经批准的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20)汉中市国土资源局:
关于印发《汉中市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技术方案》的通知。
4控制测量
4.1平面控制测量
4.1.1控制网布设方案
根据任务需要,每个行政村任意埋设2-3个E级GPS点,使用静态GPS联测的方式进行观测并计算出所埋设各GPS点的坐标值。
4.1.2GPSE级网设计
GPSE级控制网的设计、选埋、测算均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各级控制网中,采用的起算点应分布均匀,有足够的精度控制范围,GPSE级控制网应有足够的网形强度,选埋、观测的具体技术指标见表4.1。
表4.1GPS控制网基本技术要求
GPS网等级
项目指标
E级
GPS网设计
闭合环或符合路线的边数
10
相邻点最大距离km
2
相邻点最小距离km
0.1
相邻点平均距离km
0.2~0.5
GPS网点布设平均密度点/km2
8
标准差б参数
固定误差amm
GPS接收机标称
比例误差bppm
GPS接收机标称
GPS
观测
GPS测量模式
静态
卫星高度角°
≥15
数据采样间隔s
5-15
有效观测卫星数
≥4
观测时段长度min
≥40
平均重复设站数
≥1.6
精度评定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ppm
9.0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ppm
15.0
平差基线最弱边平面分量相对中误差
≤1/20000
(1)相邻点空间距离观测精度用公式4.1表示。
б=±
…………………………………………………4.1
式中:
б——标准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ppm。
d——相邻点间距离,km。
a、b取值为所用GPS接收机的标称精度,计算时边长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2)GPS点编号与命名:
GPSE级点命名规则:
冠以“DJ”,后跟自然数流水编号作为相应点名。
(3)GPS网应由非同步观测边构成闭合环,每个闭合环边数的要求按表4.1执行,各级网组成闭合环应相对独立。
4.1.3GPSE级点选埋
(1)E级GPS点位密度应满足表4.1的基本要求。
(2)GPS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作业观测及其它测量手段利用。
(3)点位周围应视野开阔、便于操作,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15°的成片障碍物,点位应远离有整片幕墙玻璃的高大建筑物,远离大片平静水面,以降低多路径效应对GPS卫星信号的影响。
(4)点位应远离高压线和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离高压线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0m,而与无线电发射源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00m。
(5)GPSE级控制点的标石制作规格、标石埋设均按《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执行。
选点须综合考虑其点位的稳定、坚固,尽量考虑不受建设规划、交通发展等因素干扰。
4.1.4GPS控制网测算
4.1.4.1GPS控制网外业观测
(1)外业GPS观测采用双频(或单频)接收机,接收机应在使用前一年内进行检定,并提交检定合格证明资料。
(2)GPS观测采用静态定位模式进行作业,观测要求应满足表4.1规定。
观测时,应视卫星信号情况、点位环境和基线长度等因素的影响,必要时适当延长观测时间。
(3)观测过程中,人员应尽量不靠近天线,且不要在天线附近走动和使用对讲机,使用对讲机应离天线10米以上。
(4)雷雨天气应停测,并卸下天线。
(5)正确量取并记录天线高,并要求测前、测后量取两次,取平均值为天线高,两次量取差值不得超过3mm,否则应重新设站观测。
天线高记录不得划改。
(6)在GPS观测时,每个测站均要求用观测手簿进行记录,记录内容为:
点名、点号、观测者、记录者、天气、日期、时间、时段、天线高,接收机编号、天线编号等,并将特殊情况记录在备注栏内,不要求记录气象元素。
4.1.4.2GPS基线向量解算及检核
(1)GPS观测原始数据的记录、存贮及格式转换,须严格保证数据的正确与可靠。
GPS观测数据应转换成RINEX标准格式数据,然后采用严密、可靠的GPS基线处理软件(如TRIMBLE公司的TGO软件)解算和检核GPS基线向量。
(2)由若干条非同步边组成的异步环,其坐标差分量闭合差按公式4.2进行计算并执行:
Wx≤3
б,Wy≤3
б,Wz≤3
б……………4.2
式中:
n为闭合环边数;
б为GPS基线空间距离标准差,其数值计算参见公式4.1及表4.1。
(3)同一条基线边任何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即重复基线互差,应小于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
倍。
其中接收机标称精度按公式∶±
计算。
4.1.4.3GPS网平差计算
(1)GPS网平差计算应使用严密、可靠的GPS测量基线平差计算软件进行,以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作为观测值,并兼顾地面起始坐标,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方法进行平差计算。
(2)等级控制网平差计算完成后,应进行控制网精度评定、统计计算,精度统计包括以下内容:
①控制网中同级相邻点间最小、最大距离。
②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③最大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边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
④独立基线构成的独立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及限差。
⑤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改正数绝对值及限差。
⑥约束平差与无约束平差同名基线改正数较差及限差。
4.2高程控制测量
4.2.1高程控制网设计
结合调查区实际情况,高程采用GPS拟合方式。
4.2.2高程基准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控制测量可采用全站仪图根导线测量或GPSRTK图根测量。
图根埋石点数量不应小于全部图根控制点数的30%,并保证埋石点两两通视。
4.3.1图根控制点的布设
(1)图根控制网采用一级图根(或以上)导线形式,测角中误差为±12″,测距中误差为±15mm。
图根控制点宜布设成多结点网形或附合线路形式,附合线路长度不超过1200米。
多结点导线网应有足够的网形强度,联测足够数量且分布均匀的高等级控制点,以保证图根控制点的点位精度均匀分布。
(2)图根控制点应保证足够的密度,按照数字地形测绘的要求,结合地籍要素测量需要,图根控制点加密至每平方公里不少于64个点,建筑密集区域需适当增加密度。
4.3.2图根控制点埋设
埋设图根控制点时,每幅图至少应埋设1个固定点(如大铆钉、水泥桩),并且每个固定点要和一个相近GPSE级点通视,以保证每幅图不少于2个点。
其它图根控制点采用临时标志,以铁钉、木桩为主,若调查区域内有比较稳固的老点应尽量加以利用。
4.3.3图根控制点编号
图根控制点编号采用“英文字母T”+“阿拉伯数字”表示,为不影响图面美观。
流水编号允许缺号或跳号,但不得重复。
4.3.4图根控制网观测
(1)图根控制网观测采用全站仪常规导线测量或GPSRTK方法施测。
(2)图根控制网观测要求及限差如下:
图根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回数
测角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坐标闭合差
DJ2
DJ6
一级
1.2
120
1
2
≤±12
1/5000
0.22
二级
0.7
10
1
≤±20
1/3000
0.22
注:
n为测站数,导线总长度少于500m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
(3)图根导线边长使用全站仪单程观测一测回。
对边长观测值的加常数、乘常数、气象改正可直接预置入全站仪进行改正。
(4)观测数据记录宜采用电子记簿。
(5)RTK图根控制测量
本次RTK图根测量采用单参考站RTK测量方法。
全镇统一使用一个坐标系统转换参数。
a.选埋点要求
图根点点位的选定应参考等级GPS点的点位要求进行。
b.RTK测量时其卫星状态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10RTK测量卫星状态的基本要求
观测窗口状态
截止高度角15°以上的卫星个数
PDOP值
良好
≥6
<4
可用
5
≤6
不可用
<5
>6
c.RTK图根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11RTK图根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点间距离(m)
点位中误差(cm)
边长相对中误差
与参考站的距离(km)
观测次数
起算点
等级
图根
≥50
≤±5
≤1/5000
≤5
≥4
二级及以上
注:
1.点位中误差指图根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误差。
2.采用单参考站RTK测量控制点需更换参考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
d.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
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
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
e.RTK图根控制点测量参考站的技术要求
iii.参考站应设在首级控制点上。
iv.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参考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
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参考站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v.选择无线电台通讯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以避免串频。
vi.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
f.RTK图根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
i.用测量手簿设置流动站的与当地坐标的转换参数、平面的收敛精度,设置与参考站的通讯。
ii.RTK测量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
iii.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
iv.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
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
v.每次作业开始与结束前,均应进行一个以上已知点的检核。
vi.RTK图根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应≤±2cm。
vii.测量手簿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应≤±2cm。
viii.RTK图根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20个,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满足≤±3cm的要求。
同一控制点不同参考站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满足≤±5cm的要求。
取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g.数据整理
将野外采集的数据按同名点进行观测成果的分类汇总,对每一个点的同参考站和不同参考站多次测量的成果进行计算比较,若测量成果符合限差要求,取其中数作为该点的最终成果,否则重测。
5数字地籍
5.1地籍测量基本精度要求
(1)各级平面控制点相对于各级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
(2)界址点、主要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隐蔽和特殊困难地区不大于±7.5cm。
(3)界址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5cm,隐蔽和特殊困难地区不大于±7.5cm。
(4)界址点与地物点、地物点与地物点之间距离中误差不大于±10cm,隐蔽和特殊困难地区不大于±15cm。
(5)各等级高程控制网精度按相应规范或规定要求执行。
(6)地籍、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精度相对于邻近界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5cm,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平地不大于1/3等高距、丘陵地不大于1/2等高距、山地不大于2/3等高距、高山地不大于1倍等高距。
5.2界址点测量
地籍要素测量以地籍调查表为基础,采用全站仪实地全解析法采集界址点及其它地籍要素点坐标数据,无法采用全站仪直接采集坐标的点,可用边长交会法、截距法等解算方法求其坐标,但必须有检核数据。
5.3地籍图编制的方法
地籍图根据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数据结果,采用计算机辅助成图。
5.3.1农村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