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芒种做ppt.docx
《用芒种做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芒种做ppt.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芒种做ppt
用芒种做ppt
【篇一:
芒种节气的由来与习俗】
芒种节气的由来与习俗
芒种节气习俗
贵州侗族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
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
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
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于是,古人就发明了各种煮梅的方法。
芒种当天动手做,既饱口福,又很有风雅的形式感。
与端午节同过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每隔两年就有一次端午节出现在芒种期间,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四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天中、朱门、五毒日。
端午节有喝雄黄酒、吃粽子、吃绿豆糕、煮梅子、赛龙舟的习俗。
所以这种凑巧的芒种又带有端午节色彩。
而上面提到的煮梅子习俗也是端午和芒种共用的习俗。
送花神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
“(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
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
?
”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安苗仪式
这是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
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
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扩展阅读: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
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名称和顺序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
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
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
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
清洁明净的意思。
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的意思。
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
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
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
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
最繁忙时节。
夏至:
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
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
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
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
暑去凉来,秋天开始。
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
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
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
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
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
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
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
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
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
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篇二:
十二辟卦预测学】
十二辟卦预测学
第一章预测学基础
学习“十二辟卦预测学”首先要掌握有关“十二辟卦”的基础知识,其次必须掌握“十二地支”的一些常用知识,这样即可掐指妙算了。
第一节十二辟卦十二辟卦分别是:
复卦,建子,十一月;临卦,建丑,十二月;泰卦,建寅,正月;大壮卦,建卯,二月;夬卦,建辰,三月;乾卦,建巳,四月;姤卦,建午,五月;遁卦,建未,六月;否卦,建申,七月;观卦,建酉,八月;剥卦,建戌,九月;坤卦,建亥,十月。
十二辟卦在预测学中,每个卦均有不同含义,故述口诀如下:
复卦自生姤相遇,临逢百物遁退却,否遭大往而小求,泰卦大来而小去。
大壮刚动观求之,阳刚夬阴剥自烂,乾为纯阳宜速求,坤卦纯阴待时机。
这首口诀,是讲述“十二辟卦”每一卦在预测中的含义,所以学者不但要牢记口诀,而且必须懂得其中之义。
复卦,在十二辟卦中,是第一卦,是一阳来复之卦。
在这里,好比是果实落地而生根发芽,所以说:
“复卦自生”。
姤卦,为一阴生之卦。
《杂卦传》中曰:
“姤,遇也,柔遇刚也。
”所以说:
“姤相遇。
”
临卦,居上而临下,有相逢百物之义。
但居上而临下,只能给予,不能求之。
遁卦,有逃避、退却的意思,所以说:
“遁退却”。
否卦,上乾下坤,天在上地在下,为阻塞,要想突破阻塞,必须化很大的力量,才有希望突破,因已消耗了很大的能量,所以收获不会很大,故说:
“否遭大往而小来。
”泰卦,坤上乾下,天地相通。
《说卦传》说:
“泰者,通也。
”因泰卦本已通畅,所以只要努力而行,用比较少的付出即可换来较大的收获,故说:
“泰卦大来而小去。
”
大壮卦,雷行天上,为阳风震动之象,亦有一鸣惊人之义。
大壮,有壮大之义,又喻多而大。
易经中认为,天地间唯刚阳能壮、大者能壮,但是刚阳、大者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壮,而是必须在“刚动”的情况下才可谓壮。
观卦,与临卦为综卦。
前已述,临卦具有居高临下之义,故观卦具有由下观上之象。
由下观上必有所求,故说:
“观求之。
”这里还有“求必得”之意。
夬卦,刚决柔也。
但夬卦上为泽为雨,有受雨淋之象,所以,行万事应以谨慎小心为上策,越是看来比较容易办成的事,就越要小心。
剥卦,有剥落之意。
《杂卦》中曰:
“剥,烂也。
”比喻果实剥落则腐烂,故说:
“剥自烂。
”
乾卦,是纯阳之卦,阳极必生阴,这与物极必反同理,喻一人已到山顶,向下势在必然,所以办事求谋乘旺而速求,迟则不宜,故说:
“乾为纯阳宜速求。
”
坤卦,纯阴之卦,与乾卦相反,故《杂卦》曰:
乾刚坤柔,反其义也。
纯阴说明事物还处在隐蔽之中,或刚开始谋划,还没有行动,但纯阴之极必反阳,说明事物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现在不宜行动,宜等待时机,故说:
“坤卦纯阴待时机。
”
以上是对“十二辟卦”的初步浅释,目的是为了让学者能理解其义,便于记住口诀。
第二节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的名称分别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在这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六个地支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六个地支为阴支,故:
子为阳水,丑为阴土,寅为阳木,卯为阴木,辰为阳土,巳为阴火,午为阳火,未为阴土,申为阳金,酉为阴金,戌为阳土,亥为阴水。
接下来,我把十二地支详述如下:
一、十二地支与四季:
寅卯辰春季,巳午未夏季,申酉戌秋季,亥子丑冬季。
从这可以看出,辰戌丑未是每个季的最后一个月,又论:
辰戌丑未土在每个季节最后十八天。
二、十二地支与月份:
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
在预测学中,常把月份依节气来划分,“十二辟卦预测法”亦一样,所以特作说明。
立春~惊蛰为正月,建寅,也就是从立春那天开始至惊蛰前一天为正月,下同。
惊蛰~清明为二月,建卯。
清明~立夏为三月,建辰。
立夏~芒种为四月,建巳。
芒种~小暑为五月,建午。
小暑~立秋为六月,建未。
立秋~白露为七月,建申。
白露~寒露为八月,建酉。
寒露~立冬为九月,建戌。
立冬~大雪为十月,建亥。
大雪~小寒为十一月,建子。
小寒~立春为十二月,建丑。
三、十二地支与属相: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四、十二地支与时辰:
古代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故:
子时:
23~1点;丑时:
1~3点;寅时:
3~5点;卯时:
5~7点;辰时:
7~9点;巳时:
9~11点;午时:
11~13点;未时:
13~15点;申时:
15~17点;酉时:
17~19点;戌时:
19~21点;亥时:
21~23点。
以上是基础知识,在高级预测法中,还要用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为了方便大家提高预测水平,现一一列出。
五、十二地支生克制化:
1、相生:
寅卯木生巳午火;巳午火生辰戌未土;辰戌丑未土生申酉金;申酉金生亥子水;亥子水生寅卯木。
2、相克:
寅卯木克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克亥子水;亥子水克巳午火;巳午火克申酉金;申酉金克寅卯木。
3、相冲:
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4、相合:
子丑合化土,为克合;寅亥合化水,为生合;卯戌合化火,为克合;辰酉合化金,为生合;巳申合化水,为克合;午未合化土,为生合。
何为生合、克合?
凡相合中的二支相克的,为克合;二支相生的为生合。
克合是指,求人、办事先合后分,先好后坏,顺中有阻隔。
生合是指,求人、办事等主喜庆、和合,前后顺利,人事关系永久合好。
5、三合局:
申子辰合水局,亥卯未合木局,寅午戌合火局,巳酉丑合金局。
问事,见三合局,一般均指做事必是合作,或三个单位、三个人或以上一起参与。
有三合局,不宜见冲、克,如见冲克,主事难成,或成中有败,主计划变动。
不见冲克,主事已定,能成。
6、相害:
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
相害指,求谋办事被人骗诈、谋害等严重受害之事。
遇害者若气弱无救,就会有灾祸。
经商人必损大财,并有斗打官司发生。
问家庭,必有分散事,婚姻主不成,出行有阻。
如自身旺而受害,即主劳而无功。
7、三刑:
①无礼之刑:
子刑卯、卯刑午、午刑子。
②无恩之刑:
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
③恃势之刑:
丑刑未、未刑戌、戌刑丑。
④自刑:
辰刑酉、酉刑亥、亥刑辰。
无礼之刑主客犯主、民告官,斗讼官司,任何事都不吉祥。
无恩之刑主知恩不报反为仇,是非官司、斗打口舌,财物、车辆丢失。
恃势之刑主有势力之人凭借权势胡作非为,欺压别人及斗打官司。
自刑主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而触犯刑律,又主自寻烦恼、自杀、自残,或本家内产生斗打、六亲不合、万事不顺。
六、十二地支与人体部位的关系:
子丑为腿脚,寅亥为腿膝,卯戌为臀部,辰酉为两臂,巳申为双肩,午未为头面。
七、十二地支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肚脐及脾胃。
寅胆目疾脉两手,卯木十指内肝方。
辰土为脾肩胸痰,巳面齿咽小肠肛。
午火心脏并眼目,未土胃脾并脊梁。
申金大肠经络肺,酉金咽喉及气管。
戌土命门腿踝足,亥水发骨尿道肾。
第二章十二辟卦预测法
“十二辟卦预测法”真传,一言即可道破,本法只要求出“命卦”,吉凶祸福立刻就知,可谓神矣!
“十二辟卦预测法”的“命卦”是根据月份遁卦而得,故月份在预测中占了很大的重要
性。
月份必须准确,然后依照所取的“信息灵动点”,再遁卦求出“命卦”,此“命卦”就是所测的结果。
至于“信息灵动点”的取法,古代有许多种方法,如取时辰、取方位、看字笔划等等。
现以时辰为例,详述如下。
【篇三:
何等红[芒种]言谏、书谏形式演进及叙事效果脞谈】
言谏、书谏形式演进及叙事效果脞谈
何等红
(普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
言谏注重以口奏的形式劝谏,书谏注重以文本的形式上书劝谏。
从历时来看,早期谏言以言谏为主,战国后期才逐渐向书谏形式过渡,两种形式的进谏方式在史传散文中的叙事效果也有强弱的差别。
关键词:
言谏;书谏;形式;叙事
一、言谏形式演进
?
p38史传当中。
同时由于“古者谏无专官,自公卿大夫以致百工技艺,皆得进谏”,p23
臣民进谏非常繁盛,使得中国早期史传文中充满了大量的言谏实例④,南宋真德秀在其《文章正宗》中更是专列《春秋内外传》谏诤论说之言为其文类之首⑤,由此可见先秦言谏之盛行。
到了秦王朝时期,由于专谏功能的强化,书谏成为了最主要的形式。
秦始皇曾明确规定“下级有所请示,必须采取书面方式,也不准托人代为请示。
如出土秦律《内史杂》‘有事请也,毋口请,毋羁请’,这一制度
⑥p23以后相沿而成传统。
”,这并不是说言谏消失了,因为书谏成为谏诤的主体后,
言谏的形式仍然存在,如朝堂之上的庭诤。
二、书谏形式演进
焉。
迄至春秋,微而未绝。
故魏绛讽君于后羿,楚子训民于‘在勤’。
战国以来,弃德务功,铭辞代兴,箴文委绝。
”⑦p194,其具有批评过错,防止祸患的针刺作用。
这种文体兴起后,盛行于夏、商、周三代。
《夏箴》和《商箴》,还留下几个残余句子。
周代的辛甲,要求各种官吏都写箴辞,用以针刺天子的过失。
其中只有《虞人之箴》一篇,箴体的格式和内容都比较完备。
到春秋时期,这种文体逐渐少起来,但还未衰绝。
所以晋国魏绛曾用《虞人之箴》中讲的后羿,来讽谏晋君;楚庄王曾用“民生在勤”等话来箴戒国人。
战国以后,抛弃道德,专求有功;因此,铭辞代之而兴,箴文就基本上绝迹了。
具有讽谏作用的铭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属于书谏的形式。
不过“从政治家的训令与历史家记言,到行人与游士的说辞,再到私门讲学与著述,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加强对文辞之美的追求,言辞于是逐渐向文章过渡。
”⑧p28,其后出现的上书体,可以算是书谏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明代吴讷在其《文章辨体序说》中言:
“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曰书。
近世臣僚上言,
⑨p41名为表奏;惟朋旧之间,则曰书而已。
”,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书体文体的演变,
据吴讷的后辈徐师曾考辨“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
奏御之文,其名不一。
七国以前,皆称上书。
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
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请;四曰议,以轨议。
”⑩p123,从上可以看出书谏的历史演进的轨迹,秦王朝之前为上书体,秦为奏体,汉代开始出现章表奏议,“至于奏事亦称上疏,则非专以按劾也。
又按劾之奏,别称弹事,尤可以征弹劾为奏之一端也。
”?
p123。
梁代任昉在其《文章缘起》也考辨了上书体,“上书,秦丞相李斯《上始皇书》,战国时,君臣同书,如燕惠王与乐毅、毅报燕王之类是也。
秦以后始为表奏焉。
”明代陈懋仁注曰:
“按《字书》,书者,舒也。
舒布其言而陈之简牍也。
古人敷奏谏说之辞,见于《尚书》、春秋内外传者,详矣。
然皆矢口陈言,不立篇目,故《伊训》、《无逸》等篇,随意命名莫协于一,然亦出自史臣之手,刘勰所谓言笔未分。
此其时也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
秦汉而下,古制犹存,萧统文选,欲其别于臣下之书也。
故自为一类而以上书称之。
”?
在这里,陈懋仁一方面说明了上书体形成的时间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言谏之辞和书谏之辞的出现时间。
总而言之,与书谏相关文体,大都形成于上古时期,逐渐为后起的皇权社会中的谏诤系统树立了文体规则,开启了公文写作的系统化时代。
从秦开始书谏形式被官方化,“有事请也,毋口请,毋羁请”,成为进谏的最主要形式。
三、言谏、书谏的强弱叙事
以先秦言谏而言,谏说者是谏例过程的发起者,在整个谏例中处于中心位置,直言对君王决策进行干预,不管最后君王接纳与否,整个事件具有完整性,如宣
公十二年士贞子谏晋侯赐死桓子(荀林父):
士贞子之谏参与到了整个晋楚邲之战的事件当中,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荀林父统兵救援郑国,晋师到达黄河边,才得知郑国与楚国讲和,任中军元帅的荀林父决定回师,但中军副将先彀不听军命,擅自渡河,荀林父不得意,尽命全军渡河,最后遭受楚军伏击,全军损失惨重。
晋军班师,荀林父请求晋侯赐死,晋侯允诺。
当此之时,士贞子陈言劝谏,晋侯悔悟,使荀林父官复原职。
在整个宣公十二年,作为邲之战的余绪,士贞子之谏是很出彩的一段故事,也有很强的叙事性,叙述的逻辑清晰,故事跌宕起伏。
这是一个成功之谏,我们再来看言谏中占绝对数量的失败之谏,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樊仲山父谏宣王立戏的故事:
事件的起因是鲁武公带着长子括与次子戏朝见周宣王,宣王立戏为鲁太子,樊仲山父进行劝谏,认为不可立少子为太子。
但宣王不听谏,以至于鲁国后来发生内乱。
这个故事当中樊仲山父之谏是故事的中心,周宣王立少子和最后鲁国弑杀新君的内乱都与樊仲山父之谏发生了联系,故事脉络也是围绕纳谏进行的。
但是随着言说环境的转变,由言谏时代的说过渡到了书谏时代的写,发生了两点重大变化,首先,写的内容更丰富,容量更多,可以单独成文,而说的言谏不可单列,它必须要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叙事性更强;其次,书谏的文体风格更突出,叙事性逐渐消失。
言谏者的谏说被间接化,也被孤立化,一篇谏书可能被君王忽略,不参与事件,即便是成功的谏书,后世也多以单篇流传,如李斯《谏逐客书》,只有在司马迁的《李斯列传》中才补充参与到了整个逐客事件中,成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事件,“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宗室大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
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
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
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
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
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故鄙谚曰: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
从武帝驾车追寻猎物这么一件小事出发,陈言防备祸患,曲言为君者不能图一时之乐,而是危险降临。
全文无故事逻辑,说理却很浓厚,事件叙事性基本消失了,使得劝谏很隐蔽,正如余嘉锡《古书通例》所言“夫上说者,论证之语也,其体为书疏之类。
”?
p66,说明书疏文体的论理性。
所以汉代流行用赋来写谏言,后世也多用骈文来写奏议。
注释:
①⑦(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②⑥王启才.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③⑩?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④据笔者统计《左传》中有66则、《国语》中有54则、《晏子春秋》中有超过40则之多,《战国策》中也有很多。
⑤(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八,总集类。
⑧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28页。
⑨((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
(梁)任昉著,(明)陈懋仁注.文章缘起,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九,诗文评类。
?
(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
中华书局,2002.
?
(汉)司马迁.史记[m].长沙:
岳麓书社,2001.
?
余嘉锡.古书通例[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何等红,男,1983年12月生,甘肃平凉人,文学硕士,普洱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