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反抗意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6486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爱的反抗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简爱的反抗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简爱的反抗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简爱的反抗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简爱的反抗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爱的反抗意识.docx

《简爱的反抗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爱的反抗意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爱的反抗意识.docx

简爱的反抗意识

《简爱》中的永恒魅力——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

摘要:

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生而不幸却又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极富个性的“女英雄”式的人物。

小说以四个生活场景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作者通过简爱坎坷的经历宣扬了自己的社会主张,揭示了一个同时代的人们常常忽视的问题——女性问题,揭开了女性文学的新篇章,为女性争取平等、自由吹响了第一声号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话题,《简爱》是永恒的

19世纪中叶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以一部《简爱》揭开了女性文学的新篇章。

她突破了当时的创作风气,一洗名媛淑女的脂粉气,一反大家闺秀的娇柔情,塑造了一位洗尽铅华、脱胎换骨,敢于反抗资产阶级虚伪、狡诈和不平等、不合理现象的崭新的女性形象。

《简爱》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高度统一与和谐。

小说共分38章,以4个生活场景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因而,马克思把夏洛蒂·勃朗特和狄更斯并列为英国最出色的小说家,认为他们“在真实而动人的描写中向世界揭露了比所有的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所揭露的总和还要多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

一、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简爱》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成名作,创作于1847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小说的取胜之处在于刻画了一个性格非常特殊的女性形象——简爱。

贫穷的家庭女教师简爱是一个男权社会里的知识女性,由于对女权与平等的强烈追求,使她执着地捍卫独立人权,追求真爱。

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平凡的气质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征服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

也正因为这一点,《简爱》突破了英国小说史上一般作品的内容,使简爱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女性形象之一。

《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她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牧师家庭,幼年丧母。

在她8岁时,她和她的姐妹们被送往一所专为牧师子女而开办的慈善学校住读,学校里极差的条件,粗劣的食物,加重了她两个姐姐的病情,这两个孩子被送往家中后不久即病逝。

此后,夏洛蒂和她的妹妹艾米丽就以做家庭教师谋生(孙为,2002,70)

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的人生道路也与作者颇为相似。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刻画的简爱是一个外表并不美丽,柔弱瘦小,没有强烈吸引力的妇女形象,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女家庭教师的形象,她怀着对女权与平等的强烈追求,维护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她不愿忍受压迫,屈辱和一切卑鄙的行为,与不公平的社会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冲突。

同时,简爱反抗意识的形成又是与她一贯追求人格的独立性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相适应的,不公平的命运和残酷的生活是她反抗性格形成的土壤和源泉。

然而,简爱反抗性格的形成则经历了一个由萌芽、产生、发展到坚定的曲折以至到最终完美结合等五个过程。

二、反抗性格形成的几个阶段

1.反抗意识的初步形成——盖茨海德

由于父母的过早去世,可怜的简爱从小就被收养在富裕的舅舅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不久舅舅里德先生也离开了人世,而舅妈里德太太则是一个冷酷、虚伪、自私的人。

她把简爱当作佣人一样对待,而对自己的三个掌上明珠却百般溺爱、娇纵。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简爱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最终能被里德太太的家庭所接受,她百般地讨好他们,尽力忍受他门的冷眼和刁难,且千方百计做好每件事。

然而事与愿违,里德太太还是无法接受她,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

不仅如此,娇横残暴的表兄约翰·里德把表妹简爱当作丫头一样进行殴打,简爱不畏强暴,奋起反抗,怒斥这个迫害她的小魔王:

“Wickedandcruelboy!

Youarelikeaslavedriver---youareliketheRomanEmperors!

”(CharlotteBronte,1994,4)接着便和他发疯似地扭打起来。

虽然这一次反抗让简爱付出了代价,她被关进了可怕的红房子。

但这次不畏强暴的反抗壮大了简爱的胆量,挫伤了表兄约翰的威风。

为什么她的地位竟是如此之差呢?

就连家中的仆人也丝毫没有给予简爱一点点同情和关怀,所有的这些都被她深深地埋在幼小的心灵深处。

为什么会这样呢?

简爱悄悄地思索着这个问题,里德太太及家人这样专横而又残酷地对待她,很明显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孩子比简爱大,而是依仗他们的金钱和地位。

“Unfair!

It’sunfair!

”(ChatlotteBronte,1994,6)一天,当约翰·里德再次用书将她砸得头破血流时,简爱的愤怒终于化成了勇敢的反抗,而除了反抗,她别无选择。

作为反击,她将一个重盒子扔向他,不公平的命运注定她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当她的舅母在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怒斥她是一个撒谎而又讨厌的女孩子时,简爱觉得自己的人格正在遭受无情的践踏,心中的屈辱与愤怒化成铿锵有力的反抗:

“Idislikeyou,Ihatedyou.Peoplethinkyouareagoodwoman,butyouarebad,hardhearted,youaredeceitful.”(CharlotteBronte,1994,20)简爱的大胆责问使她的舅妈隐约地感觉到简爱性格中不同寻常的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讲,简爱的第一次斗争取得了胜利。

并且这次胜利使她的内心有某种解脱和满足感,也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由此,一个令人同情怜悯和初见不凡气质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她就像石缝中一株艰难生长着的小草,过早地经历了世间的种种磨难,但生存的压力促使她更加坚强地成长起来。

我们不可否认,在反抗之初,简爱也有过犹豫和退缩。

开始,她并不想反抗,她只是想着怎样尽量去忍受和克制。

即使被关进那间可怕的红房子,简爱也怀疑是否是自己错了。

由于恐惧,她请求里德太太的原谅,但狠毒的舅妈一口回绝。

还再次把她关进那间可怕的房子里。

不仅如此,当简爱在离家前夕痛斥里德太太之后,她竟然感到自己是个“孤独的胜利者”。

简爱幼小的心灵就这样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更深的伤害。

痛苦促使她对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最后,当实在是无法忍受时,她才开始起来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斗争。

她感到,自己一定要顽强地生存下去,去取得和别人一样的公正平等的待遇,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

2.反抗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劳渥德

如果说简爱在舅妈家萌发了她的反抗性格的话,那么在劳渥德学校,她的反抗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来劳渥德之前,她对新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渴望,她曾一度认为来到劳渥德就可以摆脱里德夫人家里的痛苦生活,开始美好崭新的人生历程。

但是当她真正来到劳渥德之后,她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所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她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到种种非人的待遇。

校长布洛克赫斯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地地道道的冷酷无情的伪君子,他一再虚伪地强调要用惩罚肉体来拯救灵魂。

其实质就象对待奴隶一样对待学校里的师生,在肉体和精神上对他们进行着双重折磨。

当然,幼小的简爱不可能一下子对此就产生那么深刻的认识,以至于她最终离开那里时,许多亲眼目睹的、亲身体验的事实一点一点地打破她的梦想,推动着她的反抗意识进一步朝前发展。

孩子们在这里与其说是受教育,还不如说是饱偿人世间的不平和辛酸。

他们在校的生活环境是肮脏的,不卫生的。

“semistavationandnegelectedcoldshadpredisposedmostofthepupilstoreceiveinflection,forty-fiveoutofeightygirlslayillatonetime,classwerebrokenup,rulesrelaxed.”(CharlotteBronte,1994,48)在劳渥德的第一天,简爱就目睹了海伦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被斯卡契尔德小姐无情地撵了出去。

在简爱看来这些惩罚是难以容忍的。

在这以后,她更加感受到劳渥德“慈善”学校的可怕:

每天都得背诵枯燥的经文——即使再饥饿的人都会拒绝的食物;以“莫须有”的罪名而随时蒙受惩罚、凌辱、甚至挨打。

可喜的是一直生活在悲惨境遇中的简爱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也未失去生活的信念和理想,甚至用“毁灭”自身去“毁灭”别人。

相反,她内心的正义、善良和勇敢并没有泯灭,反而欲摧弥刚。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可怜的简爱依然期待着上天赋予她更多的爱。

她渴望爱,也渴望被爱。

因此,共同的境遇使简爱和海伦成为一对患难与共的好朋友。

在海伦受虐待而又一味顺从时,她义正辞言的说:

“Ifpeoplewerealwayskindandobedienttothosewhoarecruleandunjust,thewickedpeoplewouldhaveitalltheirownway,theywouldneverfeelafraid,andsotheywouldneveralter,butwouldworseandworse.whenwearestrukenwithoutareason,weshouldstrikebackagainveryhard.I'msureweshould----sohardastoteachthepersonwhostruckusnevertodoitagain.”(CharlotteBronte,1994,65)这些话不正是简爱反抗性格的进一步深化吗?

布洛克赫斯特曾有一次看见简爱就立刻向全校师生“揭发”说她爱讲谎话,爱骗人,并罚她在凳子上站半个小时,以示众。

但学校的谭波尔小姐关怀简爱,并且帮她“洗清”了里德夫人和布洛克赫斯特先生对她的侮辱时,她们自然成了好朋友,友情使简爱在学校里安稳地度过了几年的时光。

八年后,谭波尔小姐结婚离开了学校而自己唯一的好伙伴海伦也死了。

简爱更加清晰地体会到谭波尔小姐对自己的重要性。

因为谭波尔小姐在她心中已成为友情与关爱的象征。

谭波尔小姐走了以后,她对这里的一切已不再留恋,她的冒险精神又复苏了,曾经感受到的爱,使她更加坚强,也使她更加充满信心地去寻找爱。

她决心离开劳渥德,在未知中去寻找真正充实的生活。

可见,反抗精神是简爱与生俱有的,并随着世事的磨难而不断发展。

3.简爱反抗性格的日趋成熟——桑菲尔德

简爱受不了“慈善”学校沉闷窒息的空气,谭波尔小姐的离去又带走了她的友谊和希望。

简爱越发感到心灵饥渴,精神无所寄托,于是她辞去了工作,来到罗切斯特先生拥有的桑菲尔德庄园作一名家庭教师。

简爱虽出身卑微,其貌不扬,但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

自尊、自爱、自强,富有反抗精神,敢于追求平等。

这些不凡的品质赢得了桑菲尔德庄园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的欣赏。

从表面上看,男主人罗切斯特是一个粗暴,傲慢,冷酷无情的上流贵族。

但实际上,他是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利益的牺牲品和受害者。

他有他自己的难言苦衷,他的内心一直承受着莫大的痛苦,他的精神一直处于极度的空虚之中。

于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那就是——消极厌世和逃避。

因此,他选择了浪迹天涯。

直到简爱的出现,使他对生活重新充满了热切的渴望和追求。

一方面简爱身上所蕴涵的精神力量震撼了他;另一方面,两人共同的遭遇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最终,简爱以精神和道德上的美感力量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他们相爱了。

这显然是对等级森严的资产阶级门第观念的挑战和反抗。

简爱的反抗性格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简爱深爱着罗切斯特,但面对那令人陶醉的爱情,她没有迷失方向,仍然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

当她发现自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不可能实现时,她勇敢地向罗切斯特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ItellyouImustgo.DoyouthinkIcanstaytobecomenothingtoyou?

DoyouthinkIamaautomation-------amachinewithoutfeeling?

Andcanbeartohavemymorselofbreadsnatchedfrommylips,andmydropoflivingwaterdashedfrommycup?

DoyouthinkbecauseIampoor,obscure,plain,andlittleIamsoullessandheartless?

--------youthinkwrong-------Ihavemuchwealth,Ishouldhavemadeitashardforyoutoleaveme,asitisnowformetoleaveyou.”(CharlotteBronte,1994,151)简爱勇敢地宣称:

她与各方面高于自己的庄园主人是平等的。

这也是简爱向社会呼喊,呼喊出妇女阶层对女权,对平等的强烈要求。

虽然简爱和罗切斯特彼此深深相爱,但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时,简爱的感情受到沉重打击。

这个沉重的打击,除了给简爱带来巨大的悲痛外,也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去,还是留?

离开罗切斯特,这样尽管俩人会为此承受巨大的痛苦,但却使她能维护自己的尊严;抑或留下来,这样她便成了罗切斯特的情妇,却能享受财富与荣华。

最终经过痛苦的内心斗争,简爱拒绝了不平等的爱情,不道德的感情,以非凡的自制力,克制了自己对罗切斯特强烈的爱,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

这一方面增加了简爱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昭示着简爱可以独立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4.简爱反抗性格之顶峰——圣约翰家

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决心让这段爱情关系一走了之。

她身无分文,一下子成了饥寒交迫的乞丐,凄风苦雨,在茫茫荒原走了三天三夜,终于筋疲力尽,幸而摩尔屋的主人圣约翰兄妹收留了她。

圣约翰一家人的拯救使简爱摆脱了濒临死亡的境地。

对于既是救命恩人,又是唯一亲人的圣约翰,简爱表现出一个世俗女性最大的感激与报答。

在圣约翰兄妹高尚的仁慈面前,对一切都采取了克制与忍耐。

简爱的“原我”虽然模糊,但她始终保持着自尊自重,她以极大的容忍表现出一个成熟女性的宽广胸怀。

简爱的这一举动恰恰烘托出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

在圣约翰兄妹的悉心照料下,简爱恢复了健康,后来又经圣约翰的介绍,简爱在一所乡村学校当了教师。

她不但自食其力,而且因为教学工作受到人们的尊敬,但简爱又不做金钱的奴隶,她把得到的遗产,慷慨地和表兄妹分享。

与人分享钱财使她感到莫大的快乐,也使简爱达到了博爱、乐观、淡薄名利的境界。

男主人公圣约翰是一个29岁的乡村教师,他象一个忠于职守的士兵一样忠于自己的宗教事业。

对他来说,所有的爱情、亲情、友情都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他是一个十分刻薄、冷酷、自私的人,而且圣约翰对简爱提出了许多苛刻无理的要求,这是简爱遇到的一个相当大的麻烦,但她总能以最大的克制和忍耐去对付他。

但当圣约翰对简爱提出求婚时,这是上天对简爱的又一个巨大考验。

简爱一开始就很清楚:

圣约翰并不是真心爱她,而是因为钦佩她,她可以做他传教布道的得力助手。

简爱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没有爱情的婚姻就好象人间地狱,更何况婚后还要过一种完全受人约束与支配的生活呢?

由于他们在爱情观念上的分歧,因此,她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她不愿失去自我而作为上帝布道的工具,她毅然拒绝了没有爱情的婚姻,维护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她的反抗性格在这里达到了顶点。

5.简爱与罗切斯特的最终完满结合

重返桑菲尓德,到那里去寻找她真正的爱情归宿,这似乎是令读者困惑的一个问题。

因为按照简爱的性格,既然当初选择了离开桑菲尓德,就不应该再回来,即使浪迹天涯——难道她又想通了,愿意在罗切斯特有妻子还活着的情况下做他的情人吗?

不,决不是这样。

这次的“重回”其实更深刻地体现了简爱的反抗性格,重回一个令她伤心欲绝的地方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执着。

当她听到罗切斯特用超自然的呼唤:

“Jane!

Jane!

Jane!

”她毅然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

这一次她面临着更大地考验。

桑菲尔德庄园被大火烧毁了。

她深爱的罗切斯特先生已从富甲一方的健康庄园主一落而成为一无所有的残疾者。

他的妻子也已纵火“自焚”。

这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将会对简爱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她还愿意接受罗切斯特先生吗?

而简爱仍像原来那样善良、勇敢、反抗、独立。

她并没有被这巨大的反差所吓倒。

而主动与罗切斯特先生结婚,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她要求平等的坚强意志和篾视传统道德的可贵之处。

他们的这种婚姻正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正是这种平等基础之上的爱情则使他们终于完美地走到了一起。

也正是这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最终完成了对简爱的塑造:

简爱终于凭着自己的反抗与奋斗使自己走上了一条幸福之路。

这无疑也暗示了当时妇女在反抗社会不公平、不平等待遇上必将取得胜利,以超凡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情始终勇敢地面对逆境和苦难,捍卫自己的人格。

同时也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妇女的心声。

这里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希望千千万万个女性都能从简爱身上找到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反抗精神力量!

三、结束语

纵观小说,夏洛蒂·勃朗特以一部《简爱》揭开了女性文学的新篇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生而不幸却又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极富个性的“女英雄”式的人物。

虽然对甜美爱情的追求贯穿全篇,但它决非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夏洛蒂·勃朗特精心塑造的这个不平凡的女教师形象正是作家复杂的人格、情感、意志的汇聚与写照,作者通过简爱坎坷的经历宣扬了自己的社会主张,揭示了一个同时代的人们常常忽视的问题——女性问题。

简言之,作者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表现了对女性问题的思索,从而为女性争取平等、自由吹响了第一声号角——这正体现了十九世纪西方妇女已开始觉醒的女性意识!

《简爱》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话题:

《简爱》是永恒的!

 

[1]CharlotteBronte.JaneEyre[M].RandomHouseU.S.A,1994:

4,6,20,48,65,151.[2]丁立福.“浅析简爱反抗性格之形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

79-81.[3]范文彬.《简爱》与妇女意识[J].文学评论,1980,(5):

18-20.[4]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29-165.[5]孙为.“为独立人格的冲突—关于简爱”[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

(1):

70-72.[6]许菁.“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30.[7][英]夏洛蒂勃朗特著,祝庆英译.简爱[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8]杨静远.夏洛蒂·勃朗特的爱情主题[J].文学评论,1980,(5):

3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