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考能排查练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6161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考能排查练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考能排查练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考能排查练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考能排查练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考能排查练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考能排查练8.docx

《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考能排查练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考能排查练8.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考能排查练8.docx

步步高届高考生物一轮考能排查练8

考能排查练(八)

第一关:

判正误 测基础

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 )

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 × )

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 √ )

4.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 )

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

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

7.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

8.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 )

9.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 )

10.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能进行合理分析

( √ )

11.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 × )

12.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13.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 )

14.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

15.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

16.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17.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

18.生产者一定能固定CO2( √ )

19.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

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 )

20.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 )

21.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森、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分布( × )

22.对于捕食链来说,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 √ )

23.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 )

24.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 )

2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 )

26.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 )

27.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 )

2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 )

2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 × )

30.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

( × )

第二关:

练题型 提考能

题型一 坐标曲线型

1.如图为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②在K值时,a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a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

A.①②④B.①②⑤

C.①③⑤D.③④

答案 C

解析 a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为“S”型,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在K值时,a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a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根据曲线可知,b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因此两种群之间不可能是捕食关系。

在最初的一定时间范围内,两个种群之间是竞争关系,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竞争强度由弱到强。

2.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气候发生变化时,甲生态系统的种群类型数量变化幅度比乙生态系统小,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强;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至极低,随后由于气候条件逐渐适宜,群落经次生演替,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但并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

3.如图是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种鱼数量的两倍

答案 D

解析 由图示可推知,该种群的增长属于“S”型增长。

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已经由最大变小,但仍然是正值,种群数量位于K/2和K之间,因此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最大,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稳定。

t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

题型二 生态计算型[中教网]

4.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当鼠全部被消灭后,鹰至少要获得0.01Q1的能量

B.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C.可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答案 B

解析 当鼠全部被消灭后,计算鹰至少要获得的能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即Q1×10%×10%=0.01Q1。

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牲畜的奶、肉等,牲畜属于第二营养级。

5.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生物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未利用的能量(存在于该动物粪便、食物残渣等中的能量),生物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6.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

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  )

A.550kJB.500kJ

C.400kJD.100kJ答案 A

解析 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需要丙0.5÷(10%)3=500(kJ),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需要丙0.5÷(10%)2=50(kJ),即丙最少含500+50=550(kJ)的能量。

题型三 表格分析型

7.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

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岁)

存活数(只)

死亡数(只)

0

1000

199

1

801

12

2

789

13

3

776

12

4

764

30

5

734

46

6

688

48

7

640

69

8

571

132

9

439

187

10

252

159

11

96

90

12

6

3

13

3

3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数据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答案 B

解析 存活曲线是反映种群个体在各年龄段的存活状况的曲线,存活曲线以相对年龄为横坐标,以个体存活数为纵坐标,分为三种类型,如图所示。

Ⅲ型曲线呈凹形,幼年期死亡率很高,但是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种群个体在幼年期的死亡率并不是很高。

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的相同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答案 A

解析 环境容纳量也称K值,它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与起始酵母菌数无关,故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的不同。

9.科学工作者在某地观察、记录了四种野生动物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h),如表所示。

假设北美郊狼因被大量捕杀而数量锐减,则短期内将发生的变化是(  )

物种

休息

与其他物种竞争

进食

寻找配偶

大鼠

4.8h

3.6h

(追逐小鼠)

13.2h

(吃植物种子)

2.4h

浣熊

18h

0.0h

3.6h

(吃大鼠)

2.4h

北美

郊狼

18h

0.0h

4.8h

(吃浣熊)

1.2h

小鼠

4.8h

6.0h

(被大鼠追逐)

10.8h

(吃植物种子)

2.4h

A.植物种子数量变化不确定

B.浣熊数量减少

C.大鼠数量增多

D.小鼠数量减少

答案 A

解析 由表可知,四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为植物→大鼠→浣熊→北美郊狼、植物→小鼠,其中北美郊狼捕食浣熊,浣熊捕食大鼠,大鼠和小鼠的关系是竞争。

北美郊狼被大量捕杀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浣熊数量增多,进而引起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多。

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多,它们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因此植物种子的数量变化不确定。

题型四 密度调查型

10.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11.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调查校园附近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此相关的叙述

中,不正确的是(  )

A.许多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

答案 C

解析 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如果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忽略不计的话,会人为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2.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答案 C

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

题型五 图示综合类

13.根据某生态系统的图示,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图1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

如果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则至少需要草________kg,至多需要草________kg。

(2)在图1的食物网中,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组)

(3)根据图2的能量流动图可知,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图中的箭头________;三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应属于图示中的箭头________。

(用图中的①~⑬来表示)

(4)从不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的多少来看,图中②③④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8 4 25 100000 

(2)蛇、猫头鹰 蜘蛛、蟾蜍(或蜘蛛、食虫鸟)(3)⑤ ⑨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根据图1可知,在此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根据猫头鹰占据的位置,可以得出猫头鹰占有第3、4、5、6共4个营养级。

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求至多需要多少草时,应该按传递效率为10%且最长食物链计算,若求至少则按传递效率为20%且最短食物链计算。

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三个去向:

呼吸消耗、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和分解者利用,由图2可知,E为分解者,那么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在图中的箭头就是⑤,同理可知,三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应属于图示中的箭头⑨。

从不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的多少来看,图中②③④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4.如图甲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香莲)的新型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

图乙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

(1)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________;人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

(2)从生态学原理上看,利用粪尿种植蘑菇这一实例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3)若图乙中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答案 

(1)芦蒿 3 

(2)物质循环再生 (3)c1/(a1+b1+c1+d1)或(a2+b2+c2+d2)/(a1+b1+c1+d1)

解析 图甲中,由于芦蒿和香莲均为挺水植物,生态环境相似,故竞争最激烈;人占有第2、3、4共3个营养级。

图乙分别表示了藻类和鲢鱼的4条能量去路:

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及未被利用。

由于这4条能量去路之和等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且c1=a2+b2+c2+d2,所以c1表示由藻类流向鲢鱼的能量,故两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1/(a1+b1+c1+d1)或(a2+b2+c2+d2)/(a1+b1+c1+d1)。

第三关:

做真题 明考向

1.(2010·广东理综,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

答案 A

解析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的意思是说禾苗多时影响草的生长,草多时影响禾苗的生长,说明禾苗与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2.(2010·海南卷,19)某弃耕农田中植物种类在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年数

物种数量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 B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年份的增加,植物的总数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乔木的数量增加,说明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了;该表反映出了该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3.(2009·广东卷,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 B

解析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A、C、D都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B为对种群密度的描述。

4.(2010·江苏卷,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

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 D

解析 改造前优势种无水生植物,改造后物种数目增多,水生植物成为优势种,因此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增加了物种多种性;因植被覆盖率提高,使得该区域的气候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改造的目的是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不是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质,D项错误。

5.(2011·大纲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 A

解析 草坪和树林两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导致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6.(2011·江苏卷,20)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答案 B

解析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互花米草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后,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项正确;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在与本地生物的竞争中占优势而大量繁殖并迅速扩散,属于生物入侵,B项错误;麋鹿原产我国,在国内绝迹后,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保护,属于迁地保护,C项正确;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其越冬地进行的就地保护,D项正确。

7.(2011·安徽理综,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

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

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

8.(2011·海南卷,21)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答案 A

解析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约是其上一营养级的10%~2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但并非对所有捕食者都有利;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与生物的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9.(2010·上海综合,16)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答案 B

解析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可能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进而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破坏。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对生物的干扰。

10.(2010·江苏卷,1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答案 B

解析 小草作为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也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若小草为某种害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