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和宗法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901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封制和宗法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分封制和宗法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分封制和宗法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分封制和宗法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分封制和宗法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封制和宗法制.docx

《分封制和宗法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封制和宗法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封制和宗法制.docx

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

(一)

 

 

 

分封制(古代称为“封建”,封邦建国)

宗法制

 

目的

1.加强巩固西周的统治。

2.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拓展疆域。

1.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保证王权稳定。

3.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

 

 

 

 

 

内容

分封土地和人口。

1.分封对象:

(1) 同姓亲族是主体。

(2)功臣。

(3)姻亲。

(4)古老附属国维持原状。

(5)殷商降族。

(6)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

2.诸侯义务:

(1)服从周王、拱卫王室。

(2)镇守边疆、随从作战。

(3)忠于职守,朝觐述职。

(4)缴纳贡赋。

3.诸侯权利:

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1.基本规则:

(1)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2)等级森严: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

(2)严格的大小宗体系;

(3)大小宗关系具有相对性;

(4)大小宗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特点

1.受封对象多样。

2.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

3.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1.嫡长子继承制。

2.血缘关系维系。

3.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影响

1.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统治效果加强,周王朝延续数百年。

3.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4.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5.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独立性,为春秋割据埋下隐患。

1.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破坏原因

1.原因:

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封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

2.表现:

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发展演变

1.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

2.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

二者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宗法制为核心。

2.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3.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高考练兵】

 

一、选择题

 

1.史书中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反映的是( )

 

A.封建制度的确立                  B.实行分封制   

 

C.行省制度的确立                  D.郡县制的实行

 

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西周时期,周天子向诸侯“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4.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扩展疆域                        D.规定义务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 )

 

①缴纳田租     ②镇守疆土     ③派兵作战      ④朝觐述职

 

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

 

6.《孟子?

告子》载: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有关这段历史材料反映的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世代诸侯需由中央任命,诸侯国拱卫中央

  

C.东周时期这项制度随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 D.这项制度下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

  

7.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8.《荀子?

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 )

 

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居多 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先代贵族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④

 

9.《论语·季氏》载: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世袭制

 

10.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11.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

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地位的变化                  D.井田制的兴衰

  

12.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  )

   

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特权            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C.封邦建国,拱卫王室              D.保证王权的稳定

   13.西周统治者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出发点是( )

   

A.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B.巩固中央集权

   

C.维护国家的统一                  D.确立等级制度

   

14.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单一的血缘关系                   D.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15.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1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成为大宗的是(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7.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有( )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18.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政治上体现为分封制  ②周王的嫡长子与分封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君臣关系  ③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与团结  ④保证了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19.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20.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 )         

 

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臣属关系                        D.血缘关系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四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

……“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又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各有何积极作用?

 

(4)周天子常称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结合材料解释原因。

 

 

 

 

【参考答案】

(1)

 

1.B2.D3.B4.A5.A6.B7.A8.A9.B10.D11.A12.D13.A14.D15.B16.C17.B18.C19.C20.D

 

21.

(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

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生他子及庶子被封为诸侯。

对异姓有功的贵族,则进行联姻并封为诸侯。

 

【参考答案】

(2)

 

1.D2.A3.A4.B5.B6.D7.C8.C9.C10.A11.B12.A13.C14.A15.C16.B17.C18.D19.A20.B

 

21.

(1)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

(2)秦统一不久。

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关系到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

(3)李斯。

分封诸侯国将重蹈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措施: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影响:

秦废分封,设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22.

(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

(二)

 

 

原因

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1.经济上: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它们的生产和土地所有制。

2.政治上:

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上:

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4实践上:

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5.秦的统一和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两组

矛盾

君权和相权(西汉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分割宰相权力,明初废丞相)   

中央和地方

 

 

 

 

 

 

 

 

 

 

 

 

 

 

 

 

 

 

 

 

 

 

 

 

 

 

 

 

 

 

 

 

 

 

 

 

 

 

 

发展

过程

 

背景

措施

评价

 

 

 

 

 

 

秦朝建立

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1.政治:

(1)开创皇帝制度(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帝。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君主专制措施)

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丞相制度起于秦,是君主专制的需要),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3)郡县制(中央集权措施。

特点:

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经济:

(1)统一货币(中央集权)。

(2)统一度量衡(中央集权)。

3.文化:

统一文字:

小篆(中央集权)。

4.思想:

“焚书”“坑儒”。

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极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这些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文化专制政策,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西汉巩固

 

1.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郡国并行。

2.汉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

3.汉武帝即位。

汉武帝措施

1.“推恩令(中央集权)。

 

 

2.建立中朝(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

削弱相权;君主专制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

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统一。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加强了中央集权。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专制政策。

 

 

 

 

 

 

隋唐完善

 

1.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

三省: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运转机制:

中书—门下—尚书

 

 

 

2.科举制度(中央集权):

隋朝建立,唐太宗发展,重视进士科。

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三省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2.分割相权(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加强了皇权

 

 

 

1.庶族地主获得晋升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缓和士庶矛盾。

2.官吏任用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4.选拔了优秀的封建人才。

5.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影响深远。

 

 

 

 

 

 

北宋加强

 

1.宋太祖赵匡胤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

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行政: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集权)。

(3)经济: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中央集权)。

2.削弱宰相权力(君主专制)。

    

相权被分割。

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宰相仅有行政权。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削弱宰相职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元朝发展

 

中央官制:

一省制(中书省)。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中书省的长官,是元代的宰相。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

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明朝强化

 

1.废除丞相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位高权重。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丞相制度被废除。

2.内阁制度的建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

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而设立殿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

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加强皇权专制。

 

 

 

 

 

 

清朝强化

 

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内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积极: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

君主专制加强,束缚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1.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达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总体

评价

从秦确立到隋唐完善主要起积极作用,北宋起突出表现为两面性,明清主要起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

皇权的膨胀,扼杀社会创造力,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他

战国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思想受到两次冲击: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制度;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打着民主旗帜,批判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高考练兵】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 )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

 

A.掌管奏章                           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                           D.兼理监察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

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

 

A.地方长官的名称                    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                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9.汉初的中央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

 

A.中央官制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设置                       D.独尊儒术

 

10.贾谊《治安策》载: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

”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